相信大家都看过一些,诸如“戏题”、“戏书”、“戏问”之类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因题中都有“戏”字,一般被统称为“戏作”。虽然它们的总数量占比不大,但却表现出了浓厚的调侃幽默色彩,为那个时代社会带去了轻松和愉快。如李白为了表示对杜甫的关心,就曾写下一诗《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戏问花门酒家翁》,便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很幽默的一首诗。说到岑参,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多数是善于写边塞诗,风格奇峭,气势磅礴。但读了这首诗后,你会发现岑参原来这么幽默。虽然它只有短短的4句,但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一读就想笑。那么岑参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首先,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此诗的创作背景。公元751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载,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于是任安西节度幕府的岑参,便和其他同事一道跟随高仙芝去了凉州城。河西节度使,就是唐朝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设置的节度使。当时正值春天,岑参在凉州城中偶遇一老人卖酒,于是写下了这首格调幽默轻松的小诗。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即一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还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花门,即花门楼,是凉州城中的一个馆舍名。单从这两句诗来看,并无幽默之处,而是以白描手法,实写了凉州城中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
虽然没有过多语言详细说明,但我们可以想象定是美酒飘香的沁人情景。除此之外,七十岁的老人,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不仅反衬了当时喝酒人的数量之多,也反衬了大唐盛世的时代背景下,边塞安定,一片祥和的环境气氛。同时它也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然后,我们再看诗的后两句“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即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很像一串串铜钱,我便把它摘下来向您买酒喝,不知道您肯卖不?这里的榆荚,就是榆树的果实,春天生长,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而知道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后,我想岑参这不是欠打吗?
但事实上,岑参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凉州城中的生活化成了诗。它的诙谐、幽默,其实衬托出的是盛唐时期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而我们也能够从这首诗中,口语化的语言里,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情味,它回荡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像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在了我们的心中。我想这就是岑参幽默能力所赋予的诗歌魅力。
综观岑参的这首诗,主要就是用浅近的语言描写眼前的人和事,格调诙谐、幽默。而这类能够让人一笑,比较轻松愉快的诗歌,显然也很容易被口口相传。所以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曾说岑参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当然,诗歌中的“戏作”还有一些,你觉得哪首是你一读就想笑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唐朝幽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