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应该百年之后才被铭记 ——吁树立全国“三品四德”式县委书记典型(转载)

爱百科 110 0

  英雄不应该百年之后才被铭记

  ——吁树立全国“三品四德”式县委书记典型

  王毅(中国梦“三五”战略工程组委会执行 、

  北京拓维研究院院长、首都高校博士团发起者、林州市人民政府总顾问)

  (2018年4月10日作者题记:今天凌晨0:48分,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老书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终年九十周岁。红旗渠水呜咽了!又一个英雄从世间陨落了!他的离去又带走了一些那个红色时代的最后记忆!

英雄不应该百年之后才被铭记 ——吁树立全国“三品四德”式县委书记典型(转载)

  自从2015年7月拓维智库开始担任红旗渠故乡林州市人民政府和红旗渠干部学院的总顾问以来,通过对红旗渠的多次实际勘察以及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对红旗渠这一伟大的人间奇迹的总设计师杨贵老书记怀着万分敬意。2016年5月21日,我们有幸第一次至家中拜访了杨贵老书记。2016年5月30日,这篇《英雄不应该百年之后被铭记;吁树立全国“三品四德式”县委书记典型》正式成文。我们多方奔走,希望这篇文章能正式发出来,但因我党对于活着的人宣传比较谨慎,所以搁至今日。今天,再次把此文拿出,作为给老书记送行吧。

英雄不应该百年之后才被铭记 ——吁树立全国“三品四德”式县委书记典型(转载)

  杨贵老书记的一生是“大慈大勇”的一生。《道德经》云:“慈故能勇”。他柔情似水、他铁骨铮铮;因为不忍故而担当。当我们2016年去他家中时,时年八十八岁的杨贵老师及谈到老百姓的苦和当年战友的冤屈时依然会落泪。当年红旗渠若是修不成,他可能早就和水利局局长“从太行山顶跳下以死谢罪”了!别人可以做“太平官”,他却选择这条“不成功便成仁”的道路。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大慈”,所以才有这份“大勇”。

英雄不应该百年之后才被铭记 ——吁树立全国“三品四德”式县委书记典型(转载)

  杨贵老书记的一生是值得的一生,他已经把名字写入了历史的琅琊榜。很多到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的领导都曾评价杨贵老书记:“这辈子值了!”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红旗渠与红旗渠精神将永远在那里,铭记杨贵老书记与林州人民的“宁可苦干绝不苦熬”的艰苦奋斗;他几乎以一己的领导力改变了林州这个区域的命运,“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现在林州人民依然活在红旗渠的荫庇之中。

英雄不应该百年之后才被铭记 ——吁树立全国“三品四德”式县委书记典型(转载)

  而杨贵老书记与红旗渠的时代价值依然远远被低估。杨贵老书记因红旗渠被铭记被歌颂、也曾因红旗渠被批斗差点丧命,而他也因四人帮的关系而被误解和冷落,杨贵老书记晚年应该心中有股不平之气吧。他完全有资格成为全国县委书记的楷模,却因种种阴差阳错而失之交臂。而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代表,红旗渠不仅仅是中国建设时期的一个历史遗存,更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与最强音。2016年拓维智库王毅院长在人民网发表的“回望、守望与展望:建国后百年中国梦之三个三十年暨‘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的林州样本”的文章之中指出,林州因红旗渠精神可以成为“东方麦加”、“东方信仰圣地”、“国民信念与党性教育的信仰圣地”。我们在林州可以打响“新时代信仰回归第一枪”。

  而新时代是一个“重新伟大”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美国的铁蹄企图扼杀正在襁褓中的新中国,而现在美国正通过贸易战等企图遏制正在伟大复兴的中国。这是一个无比需要英雄、也呼唤英雄的时代!当“初心”与“使命”再次成为流行语时,我们奋勇搏击的时刻到了!

  巍巍山碑!一个杨贵离去,千万个杨贵将归来!我想这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内容摘要:“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郡县治则天下安”, 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县委书记的作用。中国梦“三五”战略工程组委会执行 、林州市人民政府和红旗渠干部学院总顾问、对林州及红旗渠有深入研究的拓维智库王毅院长认为:新时期新做法,应该将已到耄耋之年的红旗渠旗手、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树立为“活着”的“三品四德”式县委书记的典型。如果说,“四有”、“四个人”是 书记在道德旨归与党性修养层面对县委书记的“四德”式硬性要求的话,那么,杨贵老书记身上还具有在内在品行能力与格局高度方面的“三品”式(情怀、担当、智慧)优秀素养。如果说“四有四个人”是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标尺,那么“三品四德”则是对优秀县委书记的要求。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1974年,邓小平参加联合国大会、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自此开始到1980 年,先后有119 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 名外宾前来红旗渠参观。使红旗渠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蜿蜒于崇山峻岭、巍巍太行间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国际友人语)、“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周恩来语)!“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语),每个参观过它的人都对其赞叹不已。2015年3月27日到林州调研的中共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说:“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那个时代或者说在当代的缩影。”2016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参观红旗渠时也对红旗渠以及红旗渠旗手杨贵给予高度评价。有人说红旗渠是“意志的胜利”。而这个意志,既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美联社评红旗渠)”,也是林县人民“宁可苦干绝不苦熬”的意志,同时也是当时林县县委与县委书记杨贵“一心解决百姓吃水困难”的意志。林县人民缺水盼水近千年,为什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得以修成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的红旗渠?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林县县委特别是县委书记杨贵的担当,红旗渠修建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工天河”红旗渠

  然而,红旗渠闻名中外,红旗渠旗手、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却不像红旗渠那样为大家所熟知。杨贵老书记一生的悲欢沉浮与红旗渠紧紧相连,因红旗渠被褒扬称赞,也因红旗渠而被打压批斗。因红旗渠出名的杨贵,不久便卷入政治漩涡中,几起几落,而无论是被提拔重用,还是受迫害遭批判,都无一例外地起因于当年他领导修筑的红旗渠。2015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2016年是红旗渠三条主干渠通水50周年,杨贵老书记也已到耄耋之年,年近九十。拨去历史浮尘,给英雄一个恰如其分的荣誉,是时候了!

  1954年4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他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气”,决心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5年起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1960年动工兴建红旗渠。当时正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又卡我们的脖子,面对重重困难和来自上下两个方面的反对、指责,杨贵和县委坚信,修建红旗渠符合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建成。经过5年艰苦奋斗,1965年建成了最艰险的总干渠,1966年又建成了3条干渠。修建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事,从1960年2月11日动工,到1969年6月全部竣工,历时十年。林县县委决定修渠,从山西省引水入林县,是三年困难的时期,后边的几年处在文革动乱年代,可以说红旗渠诞生于新中国在曲折中前进的艰难时期。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年仅32岁(1960)的县委第一书记和他带领的一班人,不管遇到多么严重的困难,不顾头顶多大的压力和风险,始终锲而不舍,硬是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71.6公司里的主干渠,建成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杨贵被毛 亲切接见

  杨贵老书记是人间奇迹红旗渠的缔造者。人们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不忘三书记”(三书记是焦裕禄、杨贵、郑永和),这是河南干部群众的普遍反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林州以一个边缘县市,跻身河南省县域经济十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20几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而且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形成全国知名的“林州建筑”;2012年底获批的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西部首个县域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而杨贵老书记奠定了太行五部曲(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基础,深刻改变了林州(原林县)面貌,甚至通过修建红旗渠而改变了林州人的区域文化性格,形成了“想得大、看得远、干得苦”的红旗渠脾气和让林州人民不断创造林州奇迹的“林州自信”。“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老百姓是最终的评判者,上个世纪90年代老书记回林州时曾万人空巷,受到林州人民的热情欢迎,广大干部群众潮涌般扑向杨贵,场面非常感人。时任河南省委领导的李长春同志自始自终亲眼目睹了杨贵回林县这一天一夜内发生的一个个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场面,他对同来的其他省委领导说:“一个县委书记,调离这里20多年了,还能得到人们如此热情的拥戴,仍能赢得万民之心,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啊!”杨贵老书记无疑是一个有成就的县委书记。

  杨贵应成为“活着”的县委书记的典型。现在有多少官员回到曾经任职的地方能够万人空巷?现在有多少官员可以深刻地正面影响所任职区域乃至于所任职区域的人?这固然与政治体制的变迁有关,但是与个人做事的心态与能力也有着很大关系。无论是回答“党群关系的耿飚之问”、还是破解 书记所说的“塔西坨困境” ,都需要树立杨贵老书记这样的典型。历史已经足够久,因果关系已经足够明晰,杨贵老书记的历史贡献不容置疑!

  杨贵应成为“活着”的县委书记的典型。1996年江泽民同志曾在参观红旗渠时说过,“不要忘记洞中岁月,不要忘记修渠的人!”这是对于英雄群像的纪念,是对党的初心的纪念。尚健在的杨贵老书记将历史与现实联结,给大家一种“英雄就在身边”的亲切感以及“见贤思齐”的角色代入感。

  杨贵应成为“活着”的县委书记的典型。这不仅是绝大多数来过红旗渠的人的心声,是对老英雄的慰藉,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过去我党历史上受到大力表彰的官员典型都是百年之后的英雄,无论是焦裕禄、谷文昌还是孔繁森等。一方面大家会被英雄的事迹所感染与感动,但是另一方面,却在心底暗暗犹豫如何选择身后的荣光与现世的安好。恐怕很多人会默默地选择后者,这不是堕落与意志不坚定,而是人性的自然流露。高尚应该不仅仅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要想最大程度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英雄就不应该仅仅在百年之后才被铭记。顶天立地的英雄也应该有安详长寿的晚年。而杨贵老书记就是这样一个活着的县委书记的典型!这很符合官员心底最深层次的人性需求,也很符合中国老百姓“好人终有好报”的朴素价值观。

  杨贵应成为“活着”的县委书记的典型。因为从杨贵老书记的身上,除了 书记所说的“四有”、“四个人”之外,还有“三品”(情怀、担当以及智慧)!如果说,“四有”、“四个人”是 书记在道德旨归与党性修养层面对县委书记的“四德”式硬性要求的话,那么,红旗渠旗手杨贵老书记身上还具有在内在品行能力与格局高度方面的“三品”式(情怀、担当、智慧)优秀素养。

  王毅院长与杨贵老书记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郡县治则天下安”, 书记上台后高度重视县委书记的作用。” 2015年, 书记对县委书记提出了“四有”、“四个人”的标准,我们认为这是 书记在道德旨归与党性修养层面对县委书记的“四德”式硬性要求。而这些标准,杨贵老书记都身体力行了。

  “四有”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杨贵老书记心中有党,这体现为他具有强烈的党的意识,时刻不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使命与责任。杨贵老书记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对党员的素养领会十分深刻,他参加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这影响了他一辈子。为什么发誓要改变林县人的命运,为什么受质疑也会去坚持,这与他始终相信党、始终对党忠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修建红旗渠,杨贵老书记一度受到谭震林副总理的误解。他在谭副总理召开的会议上的发言可以吐露他的心声:“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我的党性原则绝不允许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这才是真正的忠诚!因为杨贵老书记带领修建的红旗渠,正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本着为民造福的精神而创造的奇迹。

  杨贵老书记心中有民,所以他不做太平官、甘冒巨大的风险带领大家修建红旗渠。修建红旗渠,是千头万绪的大工程,忙碌之际,他还不忘关心群众的疾苦。一天晚上,杨贵去探望一位长期患胃病的老大娘。大娘说,俺儿子外出搞建筑了,他在家时老给俺买羊骨头熬汤喝,才能给俺治胃病。杨贵说,大娘,那好办,您儿子不在,我们也能给您治!二天后,杨贵自己掏钱去县食品公司给老人买来了羊骨架,老人脸上渐渐红润起来……1990年5月9日,老人早已过世,但老人的孙女得知杨贵回到林县时,拎着一篮鸡蛋在深夜里久久守候,一定要见一见奶奶临死时还念念不忘的杨书记……

  杨贵老书记心中有责,体现在他勇于担责的精神,“横下一条心,甘做新愚公,林县面貌变,对起众乡亲”。1961年国家向各地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赔偿“大跃进”运动中因“一平二调”给集体和群众造成的损失。林县经过认真算账退赔给各社队以及农户后,上级应该退赔县财政的钱暂时列专户存放县人民银行。当时红旗渠总干渠第二期工程动工以来,资金遇到了严重困难。杨贵和县委常委研究,将这些资金投入红旗渠工程建设,以解燃眉之急。县委这些举动,给那些对修建红旗渠耿耿于怀的人抓住了把柄,接二连三向上级领导机关反映“林县县委违反财政纪律,擅自把的大额资金投放市场,违反了财经制度,犯了严重错误”。1962年11月5日,上级派来联合调查组。他们首先找杨贵谈话:有人揭发你们随意挪用专用款项用于红旗渠建设,违反了财经纪律。杨贵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县委研究过,我们花这笔钱没啥错,有问题我负责”。调查组又找县长李贵。李贵说“我是县长,又是红旗渠后勤总指挥,责任全在我”。县委书记处书记秦泰生主动找调查组说,“是我通知路明顺(注:当时的林县人民银行行长)办手续的,要处分处分我”!大家都为杨贵担心,害怕杨书记一受处分,红旗渠建设中道夭折。后来李先念撑腰、毛 圈阅,这件事情才彻底过去。每次看到这段时,都让人感动颇深。当时只是寻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是的,“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不仅心中有责,更是敢于担责。

  杨贵老书记心中有戒,体现在“一碗小米粥”的故事以及红旗渠近亿投资“零贪污”的奇迹。一碗小米干饭的故事至今仍为健在的修渠者津津乐道。有一天,炊事员看杨贵干活太累,偷偷给他蒸了一碗小米干饭。杨贵很生气:“群众吃啥我吃啥,这米饭谁蒸的谁吃!”最后,这碗干饭倒进大锅里煮成粥,30个人分着喝了。”正是因为杨贵带头洁身自好,才有红旗渠近亿投资零贪污的奇迹。翻开 50年前的红旗渠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10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

  王毅院长用手机为杨贵老书记展示拓维智库为林州设计的红旗渠顶层设计方案的相关内容,左一为红旗渠“活字典”、林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蕾

  “四个人”是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与班子的带头人。

  杨贵老书记是政治的明白人,是指他具有开阔的眼界与不见风使舵、爬高踩低的定力以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坦荡胸怀。杨贵老书记是发展的开路人,是指他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胆识和气魄,带领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红旗渠,孕育铸就了红旗渠精神,不仅结束了林县先天等雨的历史,而且让林县人民有了实践超越的胆魄和能力,奏鸣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发展五部曲,使现在的林州以“太行锅底”的偏僻之域,在河南全省108个县市中跻身县域经济总量前10名。杨贵老书记是群众的贴心人,既体现在他蹲点“四方垴”村为乡亲们灭臭虫、给老奶奶买羊骨架等“琐碎”小事上,更体现在修红旗渠这个“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上。杨贵老书记是班子的带头人,是指他以坦荡的胸怀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带出了一个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县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196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题刊载长篇通讯《党的领导无所不在》,并配发社论说:林县县委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这无疑是极高的评价;没有杨贵这个“班长”的带头作用获得这个评价应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四有”、“四个人”是 书记在道德旨归与党性修养层面对县委书记的“四德”式硬性要求的话,那么,杨贵老书记身上还具有在内在品行能力与格局高度方面的“三品”(情怀、担当、智慧)式优秀素养。其中,“四有”是基本要求,“四个人”是角色规范,而“三品”则是体现一个优秀县委书记在品味格局层面的目标追求。

  杨贵老书记的“三品”主要体现在情怀、担当和智慧三个方面。 曾说“党看干部主要就是看‘肩膀’”,要愿意扛事、能扛事并且扛得了事,这也映射在情怀(愿意扛事)、担当(能扛事)与智慧(扛得了事)三个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林州市委书记王军同志认为杨贵老书记善于做到四个转化:“善于把群众的意愿转化为县委的决策;善于把县委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善于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善于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善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四个转化是所有县委书记面临的现实考验;说起来容易,但是若是没有情怀、担当以及智慧三个方面的配合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可能在某个环节就断档了。

  杨贵老书记的情怀体现在家国情怀与为民情怀。家国情怀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对共产党忠诚,本身就是一种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就是对老百姓用真心,动真情,“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正如杨贵老书记所说的:“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我们的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的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自然灾害是事实,但是,都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战胜不了灾难。如果那样的话,自己的乌纱帽保住了,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齐泰山移。杨贵老书记当时说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只有把老百姓放在心里最高的位置,老百姓才会把你放在心里最高的位置。因为“诚心正意”、“把心摆正”后,就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毛 青年时期写了一篇文章《心之力》,荡气回肠。很多人看了红旗渠之后觉得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的背后正是有一种巨大的形而上的精神与心灵的力量。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胸和情怀。几十年之后,杨贵老书记曾对一名记者感慨道:“我们当时要是稍稍有点私心杂念,渠绝对修不成。太平官好当啊!但是当时大家没有一点想靠这个当官的意思。群众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为了“人民”,堪称是整个“红旗渠精神”的灵魂。

  有情怀,则有抱负。有担当,方能行远。担当精神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敢于为最终的结果而坚守。

  杨贵老书记的担当体现在做人的担当与做事的担当。做人的担当指他敢于担责(如谭震林副总理要撤林县组织部长路加林的职时,他挺身而出进行担责);做事的担当指他敢于负重(排除千难万险而修建红旗渠)。杨贵老书记当年修红旗渠,要是没有担当,不敢坚持,也修不成红旗渠,因为地委一位副书记就公开地反对他,县里个别人反对修建红旗渠,把匿名信寄到中央,说“红旗渠是假的”,说他“不顾群众的死活”。而基层干部中也有一些害怕吃苦的干部反对他,说他不是林县人,不是在为林县着想,所干的事情是“挑着干粮屙远屎,屙下的屎都肥不了咱林县的田”(注:红旗渠总干渠是在山西境内)。结果闹得河南省委、中央都派人去调查,差点撤了他的职。所以说,如果只有情怀,想为人民服务,想成就大事,而不能坚持正确的主见,不怕背后的诬陷攻讦,那也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杨贵老书记曾说:“正因为山区落后,才需要我们去建设。如果因为条件艰苦,就嫌弃它,抛弃它,我们怎么能对得起为解放这片土地洒尽一腔热血的革命先烈?如果建设社会主义总是一帆风顺,不需要艰苦奋斗,很容易得到成功,还要共产党的县委干什么?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太平官好当啊,我杨贵不修这条渠,没有人会指责我,我的班子里的兄弟们不修这条渠,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升迁,我们修这条渠图什么?不就是图一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林县的人民谋福利吗!”林县千年缺水,又不是从杨贵时开始;而且杨贵已经对缺水问题采用了很多的办法,就是治不了水老百姓也不会说什么,他本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从一开始他就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他知道这是一件不成功就成仁的事情。在《巍巍山碑》的书中,讲到他小的时候他们村附近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因为领着大家修了个水利工程,最后没有修成,他自杀以谢罪了。而如果红旗渠没有修成,或者修成没有通水,杨贵说自己只能从太行山顶跳下来以谢罪了。

  在担当之上,做成事情还必须有智慧。“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事。所以需要审时度势,也需要凝心聚力。

  杨贵的智慧主要体现为政治智慧与领导智慧。

  杨贵的政治智慧表现在他对机遇的嗅知与把握。他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引漳入林工程很大,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国家也不投资,如果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建,那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山西方面同意引水这个机会不可失,错过机会,林县人民可能将永远受缺水之苦。”也指与上级、与山西、与平顺等的沟通协调,使红旗渠这个跨省工程很短时间内得以开工修建并于1962年与平顺县签订了永久买断红旗渠占地使用权的协议。杨贵的政治智慧表现在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三年困难时期,红旗渠的建设没有中断一天,而且在1961年最困难的时候,还拿出了1000万斤粮食支援灾区。林县为什么有这么多储备粮?这主要得益于“大跃进”期间杨贵老书记没有跟风,“报的产量比较实”。有一次新乡地委、专署召开县委书记会议,让各县汇报小麦产量,杨贵报了一个比较低的数字,“我汇报完后,专员很生气,说就是躺着睡觉也能产那么多!像这样,林县就根本没有‘大跃进’!”杨贵一度被批判为有意瞒报,右倾思想严重,但他坚持不能说瞎话,“有些县报的高,水分很大。你报的多,国家购的就多,留下的自然少了。” 结果,在河南发生大规模饥荒的年代,“林县没有因为修渠饿死过一个人”。

  杨贵的领导智慧包括科学决策与群众路线。红旗渠的成功与杨贵老书记的科学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盘阳会议集中打歼灭战,分段施工,是智慧!“隔三修四”也是智慧!具体体现在他不仅确定了自力更生修渠的方针,而且还进一步解决了“如何把自力更生具体化?”(杨贵1960年2月6日日记),以及通过“获得感”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如盘阳会议战略调整与红旗渠的更名、青年洞的修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隔三修四(让群众看到阶段性成果)、劳模的分批评比等(大家工作松懈时注入强心剂)等等。

  我们通过两组对比:“引漳入林工程”和“引洮入陇”工程、“红旗渠”和“跃进渠”,来说明杨贵老书记的决策智慧。

  第一,盘阳会议中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红旗渠建设的实践证明,“盘阳会议”是决定红旗渠命运的重要战略决策。1982年,杨贵担任国务院“三西办”副主任到甘肃考察,了解到“引洮入陇”工程比红旗渠动工还早,困难时期全线下马,面貌长期未改。杨贵感慨地说:“如果红旗渠不是改为集中力量分段施工,修一段,发挥效益一段,红旗渠能否建成都很难说!”1958年,引洮工程开建,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终因工程规模过大,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引洮工程前期工作重新启动;2006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引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11月,被誉为陇上“都江堰”的引洮工程在万众瞩目下开工。现在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决策失误,就是五十年的差距!这不得不让我们感慨科学决策与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青年洞的修建保证工程的连续性。在杨贵的科学决策下,红旗渠始终没有停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保证工程不中断,气场不中断,人心不耗散;而安阳县的跃进渠则是数次中断,所以才发出了“跃进渠只有三上没有三下”的无奈宣言。大家都知道红旗渠,而知道跃进渠的却寥寥无几。 在同样的时代条件下,却有着不一样的做法,也有着不一样的结果,可见科学决策非常重要!

  杨贵的领导智慧还表现在他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调动大家积极性的能力。我们看当时修建红旗渠的一系列口号与做法,无一不是能够很快进入群众的内心而且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的。

  工程名称:“红旗渠”(盘阳会议将“引璋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

  宣传口号: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未来图景: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库塘鱼儿跳,往来驾小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龙王大权归我管,行云布雨任自由,林县人民永无犹

  质量监管:看板管理式的分段负责制(当初修渠时,各村各队承包一段工程,石头上都刻了名字,说好了谁要是偷懒就是历史的罪人,所以直到现在仍很坚固,仍在继续造福于人民。)

  这些宣传非常符合老百姓的语言习惯,所以鼓舞士气、深入人心。而且在工程监管中哪个地方修的都标识下来(大家沿途在青年洞的时候都能看到),这样以最朴实的方式控制工程质量。

  为什么红旗渠改变了林州人的命运?是因为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而被激发了(当时林县50万人,有30万人参加了劳动,几乎家家都出了人工),所以解放了思想、树立了品牌、提升了技艺,从而形成了“林州自信”。现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在代化也就是激发各种力量的积极性。“有困难不怕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我们就有了千万个‘孙悟空'”!正因为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在红旗渠中涌现了那么多的创新,如修渠民工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等。

  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所以群众路线的背后是一颗“红心”、一腔“赤诚”。以心换心、以一颗心点燃千万颗心。

  杨贵领导智慧的运用不光是说“如果红旗渠修不成就从太行山上跳下来”,让大家有这样一种责任感,而且他在召开引漳入林誓师大会之后,让自己的爱人带着出生还不到三个月的孩子把关系都落户到林州。这就是杨贵老书记对老百姓许下的承诺:不光是我,我会让我整个家庭、我的家人和林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家都搬到林县,这是最大程度的取信于民。而且他给所有的干部树立了标杆。他在很多时候,他都是用这种方法,以上率下、以身示范。

  情怀、担当与智慧的关系:老子《道德经》上说“慈故能勇”,情怀是一切的基础,只有情怀才能担当;在这种担当中,自然能够通达宇宙、聚贤汇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顶天立地。人只有在“俯仰无愧”地立于天地之间,才能无欲则刚、铁肩负重、侠骨担责。而正是这种架构、格局与情怀,才能具有一种高度与敏锐度,具有审时度势的灵性,也才能最大程度上凝心聚力。

  2016年5月20日杨贵老书记赠予中国梦三五战略工程组委会执行 兼秘书长王毅院长书籍《巍巍山碑》

  如果说“四德”中的“四有”、“四个人”是对县委书记在角色层面的基本要求,那么“三品”则是对优秀县委书记在品味格局层面的目标追求。如果说“四有”、“四个人”是县委书记的基本要求与角色界定,那么“三品”则是优秀县委书记的标杆。如果说“三品”是一种目标追求与品味格局,那么“四德”是基本要求和角色规范。作为县委书记,必须具备“四德”。“四有”是基本要求,“四个人”是角色规范。“三品”虽然只是六个字,但是“三品”的要求更难。“三品四德”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说有“四德”的角色意识,平常牢记于心,自然也能够提升“三品”的格局和高度,“三品”是一种果,“四德”是因。“四德”是因,因就必须遵守。“三品”,首先是一种高度,怎么才能做到“三品”呢?就按照 书记的“四德”来做。作为县委书记,只有做到“三品四德”,才能无愧于新常态下的党性教育和县域治理,才能是真正的标杆和典范。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老百姓才是最终的评判者。上世纪90年代杨贵老书记回林州时候曾万人空巷!成千成万的群众闻知老书记回来后,从数十里之外的山村蜂拥而来,甚至山西、河北的部分群众也从百里之外赶来,礼堂内外挤满了欢迎的人群。杨贵讲话十几分钟,群众流着热泪鼓掌27次,长达半个小时之久。杨贵老书记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地水泄不通,短短的十五分钟走了一个多小时。时任河南省委领导的李长春同志自始自终亲眼目睹了杨贵回林县这一天一夜内发生的一个个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场面,他对同来的其他省委领导说:“一个县委书记,调离这里20多年了,还能得到人们如此热情的拥戴,仍能赢得万民之心,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啊!”。“当官一任、造福一方”,杨贵老书记深刻改变了林州的面貌,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杨贵老书记就没有如今林州发展的局面,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农业、80年代的建筑业与工业,还是正在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与教育培训产业,若是没有杨贵老书记及他的班子奠定的基础,都是很难想象的。而杨贵老书记也曾提到希望百年之后回到自己曾经奋斗21年的林州而不是忠骨还乡,对自己任职的一方土地如此眷恋,此间深情,令人潸然泪下。这些当然都是优秀县委书记们值得学习的。

  有个中央领导曾说,杨贵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三品四德”,情怀、担当、智慧这些正是一个英雄所具备的。英雄具备家国情怀,早已超越琐碎小我。英雄总是侠骨柔肠,一腔浩气充斥天地。英雄有肩膀能担当,心中有爱无欲则刚。英雄果敢而又坚韧,能挑世间大梁。英雄就是为改变而来,为解决难题而诞生。这样说来,每个县委书记都应该是一个英雄。

   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这是一个需要精神,也呼唤英雄的时代!时代需要“活着”的英雄!杨贵老书记今年(2016年)已是89岁高龄,堪称是活着的“全国县委书记的楷模”!英雄不应该在百年之后才成为人人皆知的榜样!党的信仰重建、国家的信仰建设需要这样福寿双全的“三品四德式”典范!

  从国民信仰重塑的角度,整个社会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要“鼓励大家做英雄,但不能让英雄吃亏”!实现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各个领域勇往直前、无私忘我的英雄。英雄是我们挺起的脊梁,是我们的铮铮傲骨,是我们时代的中流砥柱!但我们绝不能让英雄“满身伤痛、满腹冤屈”!这是一个英雄梦失落的时代,我们通过对过去英雄的再次正名,而激发新的英雄主义情怀!逐利之徒、宵小之辈横行的社会是永远没有希望的!我们要“好人有好报”,而不能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潜规则与显规则之间明显背离。为什么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信仰一路坍塌,就是因为口头上倡导的东西和现实中行之有效的东西相差甚远,大家看到了安分守己、辛勤付出的好人没有出息,所以纷纷向机会主义的官商勾结靠拢。而现在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就是在反腐中很多贪官得到整治,又一次让大家相信了社会正义的力量。而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好人有好报”的正面典型。无论后来对于红旗渠有何种争议,但是任何一个到过红旗渠的人,似乎都能隔空触摸到当初杨贵老书记他们那一批人的情怀。若不是抱着完全无私的念头,“天地感其诚”,红旗渠这样的 “逆天”的大工程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纯正内心与丰功伟绩是应该被表彰与铭记的。我想,这不仅仅对于杨贵老书记是莫大的安慰,对于那批人也是极大的慰籍。后来很多红旗渠的修建者还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揭批查”运动中,河南林县县委书记处书记、第一任红旗渠工地指挥长周绍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留党查看,含冤而死;副县长、红旗渠工地指挥长马有金被逼服毒自杀未遂,赶回农村含冤而死;红旗渠特等劳模、除险队长任羊成、钻洞能手王师存、舍己救人的李改云都受到批斗围攻;铁姑娘队长郭秋英、英雄炮手常根虎被批斗后免去职务、清除出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守福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留党察看,赶到工厂含冤去世。当然,这些人早就都已经平反了,但是伤害还有,伤痕还在。我们曾数次前往拜访杨贵老书记,当他每次提及当年修红旗渠时的战友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时眼里总还情不自禁地噙着泪花。通过对杨贵老书记的再次肯定,对那批人也是心灵的抚慰。真正公平的社会不是宗教所说的“三世因果”,而是要讲求“现世现报”;如此才能真正惩恶扬善,让大家不抱侥幸之心,而凭良心踏踏实实地活着。前三十年(1949-1978)我们奉行理想主义,后三十年(1979-2013)我们则注重现实主义,新三十年(2014-2049)我们则要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要搭起一道桥梁。我们需要杨贵老书记这样的典型!既是一个理想主义式的英雄人物,在现实中又福慧双全,这样才能调动人性所有需求,激励大家学习英雄、模仿英雄!

  从党性教育的角度,要“找回”党的初心,就要提供活生生的可触摸的案例供大家学习瞻仰。作为横跨革命、建设等几个年代的领导干部,在杨贵老书记身上可以深刻看到党的宗旨与目的,我们曾给杨贵老书记作了这样的素描:“一个从小怀揣着‘英雄梦’的孩子,在贫苦人家出生,经历着旧社会的种种磨难与不公,有一种“救民于水火”的朴素情怀,并抱着这种情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愈加坚定,始终不忘初心,变为了一个睿智果敢、韧性十足的林县县委书记,缔造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杨贵成就了红旗渠的传奇,而红旗渠也成就了杨贵的英雄梦。”而杨贵老书记带领林县人民缔造的红旗渠则是这种“初心”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红旗渠始终那么鲜活地在我们身边,一直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很多的红色历史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遗迹,所以仿佛已经随着时光走远,远得就像是书上的一段传说。但是红旗渠始终在那里,蜿蜒在太行山的山间,滋养着林州人民;每一块砖、每一段渠都在倾诉着当初林州人民的悲情与奋斗,任何人都可以亲手去触摸红旗渠,从而去触摸并感悟那段历史。什么是共产党的“初心”?在红旗渠畔、青年洞旁,再迟钝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段浑然忘我、激情燃烧的岁月。要找回“初心”,我们需要“亲历历史”的在场感与参与感,需要既像看客又像亲历者的实景演出似的“穿越感”;而红旗渠能提供这样鲜活的场景。红旗渠的教育与案例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拓维智库副理事长、研究员、中央党校原教育长王瑞璞教授在多次对红旗渠进行深入考察后认为,对于杨贵老书记的进一步的历史肯定也是对红旗渠价值的进一步弘扬。红旗渠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周翔说,很多参加红旗渠干部学院厅局级班和省部级班的学员都曾发出感慨和建言,从干部教育的角度,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延安干部学院;在改革开放时期有浦东干部学院;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应该有一个标志性学院的话,那就是红旗渠干部学院!

  让红旗渠水浇灌信仰空心化的中国,林州有潜力成为“党性教育与国民信念教育的信仰圣地”!以杨贵老书记来带动红旗渠,让红旗渠来还前三十年的历史一个真相,通过红旗渠来铭记那个为解决百姓疾苦而诞生的共产党,从而增加我们党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找回我们党“为人民服务”、“救贫济苦”的初心!

  英雄不应该百年之后才被铭记!

  (该文成稿于2016年5月30日)

标签: 国内50部历史纪录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