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卢照邻,原来是个渣男

爱百科 142 0

序言:

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应该是四杰中最悲剧的神童,他自号幽忧子,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他忧郁悲苦的一生。下面由诗人一首名作《长安古意》,走进神童了解诗人孤苦的一生: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由于诗作太长,这里只截取部分内容,这首诗是作者最出名一首长诗,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也是古今爱情的口谈之句,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名句的出处。

★生平简介

卢照邻(约635年-约685年),字升之,又自号幽忧子,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只能知道卢照邻大概的生卒年。其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拜曹宪、王义方为师学习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十岁起就学习经史及《雅》、《苍》等,也是享誉一方的神童。然而“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却不堪病痛的折磨,人情世故的打击,最终跳河自杀,真是令世人惋惜啊。

初唐四杰卢照邻,原来是个渣男

★轶事典故

1、仕途坎坷

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处理文书的小官),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儿子,也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是当今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皇叔。神童的出仕,果然都是一样的,前有王勃(沛王府的修撰)、杨炯(太子李显的司值)、后面介绍骆宾王(道王李元道的王府录事)都是一样的。邓王很器重他,并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也”,司马相如是谁,那可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大家,被后人称为“赋圣”和“辞宗”的大文豪,邓王如此抬举,一是邓王真的器重他,二是卢照邻真的才华出众。因皇家藏书比较多,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博览群书,学了很多知识。

唐高宗龙朔末(公元663年),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成都)担任县尉(派出所所长),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卢照邻秩满(任期结束)去官,离开成都后在洛阳定居,后期虽有朝堂征召出仕,但终因恶病缠身而推掉了。

2、艳情卢郎

话说骆宾王在四川游山玩水的时候,无意间碰到一位郭氏妇人,这位妇人正好是卢照邻在新都时认识的。虽然他是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但是他生活作风不端正,在把人家郭氏姑娘搞怀孕时,他却自己因任期结束去了洛阳,临行前信誓旦旦,向郭氏许诺不久回来接她。谁料他一去不回,连封信也不回,孩子生下不久也死了,郭氏很悲痛,于是她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骆宾王。

对于这样的渣男,骆宾王虽与卢照邻是好朋友,但“天生一副侠骨,爱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的骆宾王,毅然操起笔来“声讨”卢照邻,替郭氏申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骆宾王的不朽之作,长篇七言歌行《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这首长诗。

3、投水自杀

卢照邻离开四川成都后居住在洛阳,因为长诗《长安古意》中的“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而被横祸下狱(别人利用得罪武三思),幸亏友人相救才免于灾难。后来不幸染上风疾(类风湿类疾病),居长安附近的太白山(秦岭主峰),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导致手足残废。心智正而形体残,对于一个年富力强而又博学多才的卢照邻来说,是多么沉痛的打击啊。

这病不但折磨人,而且医疗费用也死贵,于是他写了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向社会求助,这封公开信在长安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好友闻讯后,纷纷来到床前嘘寒问暖,捐衣捐药又捐钱,给他脆弱的心灵带来一丝慰藉,如同当今社会的爱心捐助活动一样。

这当代才子卢照邻生病,也惊动了药王孙思邈,白发苍苍又一大把年纪的老人亲为他医治。据说在此期间,卢照邻曾以弟子身份向药王学医求治,在药王的精心调理之下,卢照邻的风疾曾一度趋于好转,但是药王后来随唐高宗陪驾出游,卢照邻只得自己在深山中,服丹药养病以自疗度日。

长期病痛的折磨,使得卢照邻心灰意冷,于是他用朋友们的资助,在具茨山(河南伏牛山余脉)下买了数十亩的田园,又为自己预先建造了墓室,等候死神召唤。后来,武则天称帝登基、好友骆宾王兵败失踪、药王孙思邈离世,彻底摧垮了他内心留世的希望,含恨挥杖,打碎了那只日日熬汤煎药的瓦罐后,最终选择投颍水而死。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唐诗人事)

标签: 初唐四杰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