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得彩练当空舞 —我所了解的叶浅予先生 作者:黄苗子(转载)

爱百科 121 0

    叶浅予从事国画创作,是抗战中期在四川的时候,那时他住在重庆北温泉,他第一次把他的舞蹈速写稿加工整理,绘在四川皮纸上。我记得大约在1944年他在重庆中苏友好协会举办的个人展览会上,有一幅《印度献花舞》,当时就受到观众的热烈称赞。叶浅予国画的开始,也就是他以舞蹈为题材的创作的开始。

    舞蹈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姿态表达人类在各种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由于这种姿态是人类最美的姿态,因此,画家都爱采为题材,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20世纪初法国德加的各种舞蹈绘画,都是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但是德加只是从舞台前后的角度描写芭蕾舞,《夜宴图》也只是从韩熙载家伎的《六么舞》留下了我国古代舞的一个场面。叶浅予的舞蹈作品,则是题材广泛,形象多样,从边疆的土风舞到我国民族舞蹈—《荷花舞》、《采茶扑蝶》,从印度的《婆罗多舞》到罗马尼亚的民族乐舞,都收入他的笔底,像这样取材丰富的舞蹈画家,是很少见的。

    叶浅予的舞蹈作品之所以具有艺术感染力,首先是他熟悉舞蹈,有一个舞蹈的环境,曾和他长期在一起的戴爱莲女士,是最早把英国芭蕾舞带进中国的著名舞蹈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由于长期生活于自己所要表现的题材中,也就是深入自己所要表现的生活中,因而能够入木三分地刻画、表达这种生活。这是任何艺术家都必须具备的条件。老舍如果不是在北京的大杂院生活过,他就无法写出《骆驼祥子》和《龙须沟》。同样,鲁迅如果不熟悉他的故乡绍兴的生活,他绝对写不出《阿Q正传》和《祝福》。叶浅予的舞蹈作品也不例外。

    其次,浅予是我国著名的速写画家,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从事于各种人物、风景、静物的速写,速写是用最快速,简练的线条去捕捉客观事物的主要形象和动态。速写不但锻炼画家的手,产生了简洁美妙的艺术眼力和头脑,眼、脑、手的敏锐观察和准确用笔,产生了简洁美妙的艺术语言,这在中国画主要是线,其次是构图和色彩。叶浅予的舞蹈作品,主要得力于他的速写功夫,浅予从数以万计的速写习作中,打下了国画创作的基础。他是速写画得最勤奋的画家之一,速写本始终不离身,他只要遇到舞蹈演出就去看,每次看舞蹈都手不停挥地画速写,要问浅予舞蹈作品成功的秘诀,我想,对于描写对象的熟悉和速写功夫的深刻,这都是主要的。

    当然,由铅笔速写稿到一幅国家舞蹈创作,还需要很精细的加工,这其间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的锻炼修养,也是重要的。大家知道,叶浅予早年是著名的漫画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才开始国画创作,他初期的国画用笔细致,色彩明快,令人有飘逸明秀的感受。50年代初,他对于宋画的工笔重彩感兴趣,风格有所转变。《中华民族大团结》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后来浅予更加熟练地掌握了国画毛笔和宣纸的特性。1961年所作的《印度献花舞》、《夏河装》,就逐渐趋向豪放和爽朗。如果说,60年代以前叶浅予的国画线条是接近于“游丝描”或“铁线描”,那么,60年代初起,就更多地运用顿挫自如的“钉头鼠尾描”。在用墨方面,他更发挥了“水晕墨章”的特点,即使在印刷品上,也看得出茸茸的水分以及层次鲜明的墨色,这种风格,到了后来,就更加老练了。

    叶浅予的舞蹈作品,喜欢用比较单纯的色彩、墨色之外,洋红、花青、石绿、佛蓝、粉红是他爱用的色彩,这些色彩,几乎都是用来和墨作对比的。浅予的用色,主要是为了显出墨的光彩,色的作用只是用来烘托墨,这本来是明代的徐青藤、陈白阳、清代的扬州八家以至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花鸟画家的传统方法,浅予只不过是第一个把这种风格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去罢了。

    浅予的用墨十分讲究,他把墨的焦、干、浓、淡、浅(传统的说法叫做“墨分五彩”)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他近20年来从齐白石、黄宾虹等花鸟、山水画的方法借鉴到人物画中来的技法。本来传统的中国人物画中,从宋代的梁楷、石恪的“大写意”开始,就很注意水墨的运用。一直到明代的吴小仙、张平山一派,也是讲究笔墨的,这一流派的人物画,到了清代就衰落了。任伯年是清末大家,山水、花鸟、人物都擅长,在人物画上,他也同样兼善工笔重彩和写意笔法,巧妙地运用到人物舞蹈画方面去。在传统国画中,遵循着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原则,这就是浅予的道路。

    《印度献花舞》中舞女的头发、《西藏高原之舞》和《夏河装》,都是浅予在用墨方面的技法表现。

标签: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