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残梦》:不一样的历史与故事

爱百科 184 0

  《辛亥残梦》:不一样的历史与故事

  作者:关不羽

  辛亥百年,海内相关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硕,但如何将有价值的历史佳肴传播给大众,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对大众而言,史料的整理与考据、史实的梳理与分析是陌生而艰涩的。因此,要破除成见、推广新知,就需要善于“讲故事的人”来充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媒介,毫无疑问,《立宪时刻》《辛亥残梦》两本书即有这方面的良苦用心。

  很早就听说金满楼在写《辛亥残梦》一书,现在这本书终于出版了,笔者有幸先睹为快。金满楼给我的印象是:温厚而且很有些绅士风度的幽默;历史科班出身,却没有“专业人士”的骄傲,某次和他讨论历史写作问题时,他说自己仅仅是个讲故事的人,闻者莞尔。他的写作风格也是如此,以富有亲和力、流畅平实见长,有读者评论他具有“平民史观”,颇为传神。起初听说他写辛亥革命时,我并不看好,因为辛亥百年纪念,相关题目难免扎堆,要脱颖而出是不容易的。读罢《辛亥残梦》(湖南人民出版社),自感当初的担心完全多余。

  《辛亥残梦》主要是讲述辛亥革命从爆发到成功的深层因素,切入点选择到位。在社会进化论熏染的历史观之下,“共和”与“进步”本为一意,“帝制”与“落后”几无差别,由此,前者消灭后者,势在必然。非黑即白的历史观满足于“必然”,固然是省心省力,但二分法的叙事与其说是还原历史,倒不如说是廉价的自我满足。作为结果,辛亥前后的民生情况、社会各阶层的处境与心态、列强在华的利益纠葛,都被粗糙的既定史观所遮蔽。

  《辛亥残梦》中的寻根溯源,极具现实意义。书的开篇从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长沙抢米风潮写起,让人眼前一亮。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宣统元年湖南遭遇天灾后,米价腾贵引发了民变。表面上看,这仅是地区性的局部事件,系地方官员的无能无为、官场斗争导致的赈灾无力以及士绅短视逐利、漠视传统道义所致,看上去无甚稀奇,但作者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挖掘出事件背后与铸币新政的密切联系,可谓独具匠心。晚清推行铸币新政,中央、地方大规模铸行铜元以缓解银根紧张的财政困境,却导致了各地滥铸、通货膨胀的局面。利益之孔既开,朝廷、地方政府从中直接获益,而士绅阶层亦能以地方政治资源从新政中分得一杯羹,倒霉的则是无法承受这种剧烈经济波动的升斗小民,会党分子乘势活动遂成风潮,风潮波及外国势力的洋行、教堂,又让事件的走向增加了变数。一个局部事件仿佛晚清风潮迭起的缩影,各路要角尽数登场,只欠革命党点石成金,将“民变”变成革命。

  在这篇序章中,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共和、帝制之争的革命话语是台面上的旗帜,台下却是社会各集团的利益之争。另外,引发利益之争的利源也很奇妙,在国势衰弱、割地赔款的困顿艰难中,“清末新政”何以成为巨大的利源,搅动起暗流涌动,这本身就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新政本身的复杂机制、利益驱动以及意想不到的社会冲击,构成了辛亥革命的前奏,这也是《辛亥残梦》中的重要主题。废科举、练新军等新政到底给清末时局带来了怎样的利弊,在书中都有资料翔实、鞭辟入里的分析,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与观点。

  通俗写史已成为大众阅读的热点,从易中天到当年明月,“讲故事的人”也是名人辈出,侧重亦各有不同。有的以贴近当下语言的方式转述古史原典;有的发挥趣味性提供娱乐阅读;有的以史论见长;有的则在历史掌故中拈出权谋之术售人。以笔者个人的标准,除最后那种“成功学”写权谋史的格调卑下、绝无可取外,其他雅俗共赏均无不可。相比之下,金满楼于通俗易懂、亲民易读的写作中,融入了很多优秀的专业史学知识与观点,则更见功夫。

  当然,《辛亥残梦》也存在些许不足,譬如在史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书中也难免有些许讹误、错漏;在对某些历史问题的探究上,亦有些许值得再行商榷之处。但是纵观全书,作者的态度是认真的,视角是独特的,观点是敏锐且切中肯綮的。《辛亥残梦》实是作者认真研究辛亥革命、反思历史的成果,也是我观他数年来晚清写作的一部力著,是其呈给辛亥百年纪念的一份另类的“奉献”。

标签: 外国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