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事 「原创」

爱百科 176 0

三. 求学东山书院

1910年秋天,16岁的毛泽东来到东山书院求学。这一天,秋高气爽,毛泽东告别了父母,挑着行李,走向了求学之路,与此同时,也带走了父亲的期望和母亲的离愁。自此开始,一个全新的世界向毛泽东渐渐地展开。

在东山书院学习的日子,毛泽东勤奋好学,进步很快。校长李元甫,是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人士,教员也多为维新派。学校开设国文、历史、数学、物理、英文、图画、音乐等课程,这个教育模式,在当时可算走在时代前面的时髦学堂。

入学考试时,国文作文题是“言志”。那时,学生们大都写得陈腐,殊如尊师论道、光宗耀祖之类的平庸内容。只有毛泽东与众人不同,他感叹农民的痛苦、礼会的弊端、民族的危机、国家的前途,洋洋洒洒几百字,一气呵成,纵情抒发了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教员们看了,连声称赞,惊呼 : 学校来了一位建国人才。

毛泽东学习非常刻苦,他大部分时间待在自修室。他最喜欢读国文、历史和地理。那时,学校的藏书楼里收藏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藏书,(类似于现在的图书馆)很多富贵人家的子弟正课都不好好上,哪有心思去藏书楼读书?这就与毛泽东提供了便利。毛泽东成了那的常客,经常去那找书看,还经常借同学或校外的书看,目前还保留着毛泽东与别人借书的条子。他的学习成债很好,尤其是作文,是全校的姣姣者。特别是论说文,立意新颖,大气磅礴,回回作为班里的范本。教员在文字间加圈加点,以示传阅学习,深受教员和同学的赞扬和认可。同学们由衷佩服毛泽东的文笔,经常把他的文章抄下来背诵。解放后,当时的同班同学还背得毛泽东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天下无中立之事,不猛进斯倒退矣;苟畏难斯落伍矣。”等……另一同学则回忆说 : 一次,教员出了“宋襄公论”的作文题,毛泽东的文笔潇洒,见解独特,文思迥异于流俗,教员大加赞赏,在文后写了一段批语 : 视其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毛泽东不仅文笔出众,字也写得颇有功力,他的草书被称为全校“两绝”之一,生物学知识也比别人丰富,当时学校并没开生物课,好多同学都向他求教。这些学识并不是因为他是天才,而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刻苦用功的结果,更是他立志学有所成,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激励的结果。

(附 :毛泽东求学前写给父母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需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的故事 「原创」

标签: 数学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