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概要15

爱百科 192 0

  (三)世界文化

  §前期文艺复兴(十四、十五世纪)

  十四到十六世纪,在西欧出现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繁荣的高潮。这一繁荣高潮是在广泛搜集和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古代文艺的复兴,称之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初兴起于意大利地区,之后逐渐发展并扩展到西欧多个国家。十四到十五世纪是文艺复兴的前期,十六世纪是文艺复兴的后期。

  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人本主义思想,之后广泛传播,并成为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当时流行的基督教神权观念认为,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高于一切,人是神的奴仆,人要为神服务,人的命运由神的意志来决定,人是卑微渺小的。人本主义反对这一观念,肯定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认为人是高贵的,人是有智慧有能力的,是可以创造一切的,人是生活的创造者。认为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应该以神为中心,应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发展人的个性,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智慧,反对神权压制人权,反对宗教束缚人的自由。当时流行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认为,不当应追求现实的快乐和满足,应当在现实世界限制欲望,忍受苦难,而去追求死后在天堂的幸福。人本主义反对这种观念,主张享受现实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生活中追求幸福,提倡物质享受和追求财富,提倡满足名利等欲望。当时流行的蒙昧主义认为,知识是无用的,人只需要信仰上帝。人本主义反对这种观念,提倡科学研究,提倡探索自然,追求知识,认为知识是有用的,知识给人以力量。

  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一些宣扬人本主义的文学作品。十四世纪佛罗伦萨人但丁创作的长诗《神曲》,由“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组成,描述了作者所构想的天堂、炼狱、地狱的情景,从而表现了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作者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诗中将作者所欣赏的历史人物和当时人物安排在天堂,将作者憎恨的人物安排在地狱,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诗中表达了提倡个人自由、个人情感、追求知识、维护王权、国家统一等主张。作者期望贤明君主统治,把自己所欣赏的君主安排在天堂。

  佛罗伦萨人彼特拉克创作的十四行体裁的抒情诗集《歌集》,表达了作者对少女劳拉热烈的爱情,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表现了追求现实生活中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赞美了人世间的真实情感。

  佛罗伦萨人卜伽丘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叙述佛罗伦萨流行黑死病期间,十个青年男女在一处郊外别墅中躲避病疫的十天内所讲的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取材广泛,包括历史、民间传闻、寓言、神话、轶闻逸事、东方民间故事、当时真实事件等,将这些情节结合意大利社会现实发挥而成,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面貌。在这些故事中,表达了对教会、教士、贵族的不满,对商人、手工业者的赞颂,以及热爱现实生活的思想情感,并体现了反对禁欲、提倡个性发展、个性自由、个人享受等主张。

  西欧的传统美术作品充满神秘主义气息,风格呆板,画面僵化。文艺复兴过程中,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一些美术作品摆脱宗教束缚,表现现实社会,自然景物,人物体态、神情、性格、内心世界等,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吸收古典技法的基础上,开始利用光学透视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知识进行创作。它们虽然题材多数还都是圣经故事或宗教传说,还不是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仍存在旧传统的影响,但作品中的神话人物形象逼真,具有现实主义和世俗精神,是具有个人思想情感的现实人物,而不再是公式化的僵化形像。

  佛罗伦萨人乔托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创作了许多壁画,如帕多瓦城阿里纳教堂中表现圣母家庭和基督生平的36幅连环壁画,此外还有《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哀悼耶稣》等绘画,这些作品破除传统的呆板、简单的风格,创造出生动鲜明的男女形象,富有现实感。十五世纪佛罗伦萨人多那泰罗创作了大卫的青铜雕像。十五世纪佛罗伦萨人马萨乔创作了壁画《纳税钱》《逐出乐园》等。十五世纪的吉伯尔提创作了佛罗伦萨教堂青铜门的浮雕,表现旧约中的十个神话故事。

  佛罗伦萨人波提切利创作了《春》《维纳斯的诞生》等绘画,他的作品开始采用基督教以外的题材,如希腊神话故事,并在绘画中使用裸体人物,从而进一步使绘画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后期文艺复兴(十六世纪)

  佛罗伦萨人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表现耶稣在被害前的晚上与十二个门徒一起进餐的场面,描绘出当耶稣告诉大家他们当中有一人出卖了自己时各人的不同姿态和表情,从而表现出各人的个性和内心活动,有的愤怒,有的惊讶,有的激动,有的悲叹,有的坦然表白,而出卖耶稣的犹大则惊慌恐惧。画作运用科学原理,使画面能够准确地描绘事物,并且布局匀称和谐。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完全脱离宗教题材,描绘现实中一个普通市民少妇的形象,人物自然地微笑,展示出温柔的性格和乐观愉快的心情,现实感强烈,形像生动,表现出画家理想中的完美妇女的形象,也体现了画家肯定世俗生活、赞美现实人生的态度。

  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创作了高达5米多的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大理石像,表现了一个具有理想和力量的青年形像,手持武器,两眼注视前方,意志坚定,注意力集中,准备为正义事业而战斗,表现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品格。他创作的大理石雕像《摩西像》表现了一个领导人们与外族压迫做斗争的英雄形像,目光威严,意志坚韧,充满智慧,身体健壮有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中人们的苦难的关心,以及对能挽救现实苦难的英雄人物的渴望。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丁教堂创作的壁画《创世纪》和《末日审判》,取材于圣经故事,但赋予神以人的性格,体现出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人物表现出无穷的力量,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雕塑《哀悼耶稣》,表现耶稣被害以后圣母玛利亚抱起儿子的身体时悲伤地痛哭的情景,虽然仍是采用宗教题材,但实际上却是在展示女性美和人类母爱。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雕塑《被缚的奴隶》则塑造了不甘屈服、渴望解放的奴隶形像。

  佛罗伦萨人拉斐尔创作了许多圣母画像,所画的圣母形像不同于传统的宗教形像,而是一个温柔、美丽、善良、内心幸福、平易近人的人间慈母形象,没有任何神秘色彩。如《草地上的圣母》,实际是描绘一个健康美丽的农家妇女和她的可爱的孩子。《西斯廷圣母》描绘的是一个身穿普通衣服的农家少妇,是一个充满母爱和牺牲精神的母亲形像。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描绘了许多古代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聚集在一起的热烈场面,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虽人物众多但画面和谐,人物神情形像各有特点,又都具有探索知识、寻求真理的共同追求,反映出画家对非教会的世俗思想家的推崇。

  威尼斯人提香创作的绘画《巴卡斯和阿丽德尼》,取材于希腊神话,通过酒神的游行狂欢,表现出生活的欢乐和大自然的美丽,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提香的绘画《基督和法利赛人》,赞美了基督光明磊落、善良、从容安详的性情,抨击了法利赛人虚伪、奸诈的性格,逼真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香创作的绘画《忏悔的玛格琳达》,虽描绘一个忏悔过去经历、决心虔信上帝的妓女,但从人的神情、姿态却反映出她内心的不满足和渴望现实欢乐生活的真实感受。

  威尼斯人乔尔乔涅创作的绘画《睡着的维纳斯》,把爱神的体态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结合起来,表现出美感和诗意。乔尔乔涅的绘画《暴风雨》描绘出远方的暴风雨和近处的田园,表现出一种美妙的景色。

  英国人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剧本。如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耳王》。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抨击了旧的社会制度,赞美对爱情的坚贞。《哈姆莱特》讲述王子杀死谋害父亲的叔父、为父报仇的故事。他的这些作品描绘了英国当时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形象。他的历史剧中赞扬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拥护王权,喜剧中充满乐观主义情调,歌颂个性自由,赞美友谊和爱情。

  法国人拉伯雷创作了小说《巨人传》,描写三位巨人国王打败外国入侵者,并建立一个修道院以酬谢一位有战功的修道士的故事,从中反映了法国社会中的矛盾,并提出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社会理想,认为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人们体格健康,知识渊博。小说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三位巨人,他们食量巨大,纵情享乐,富有才干,充满进取精神,作者以此赞美人的力量的伟大。同时小说也抨击了教会的腐朽和法国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通过描述一个海岛上人们的生活,批评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并提出一个理想社会的方案。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没有贫富之分,人人都劳动,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因为物品非常丰富,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不付任何代价领取各种生活用品,没有商品交换,国王和官员由选举产生,国王终身任职,官员每年选举一次。莫尔把这个海岛叫做“乌托邦”,意思是“没有的地方”,指作者所假想的理想社会。

  尼德兰人伊拉斯莫创作了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刺作品《愚神颂》,通过描述“愚神”登台说教夸耀自己的过程,讽刺了教皇、枢机主教、主教、僧侣、经院哲学家的贪婪、奢侈、淫荡,抨击了贵族的寄生性、虚荣、好战,赞美个性自由,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作品主张实行世俗政权的统治,反对神权统治,主张改革教会,消除教会的弊端。

  佛罗伦萨人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中,主张在意大利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才能制止内争和抵御外来攻击,摆脱教皇和教会的干预。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主应拥有无限的权力,君主应极力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君主应依靠普遍兵役的常备军,不能依靠雇佣军,应利用宗教和教会作为统治工具,因为信仰宗教的人民易于统治,教会则利于用于维护秩序。还认为国家的利益是一切政治行为的准则,为了国家利益,君主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正当的,包括暴力、欺诈、背信、伪善、违背道德准则等,君主应当比狮子更凶狠,比狐狸更狡猾。

  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重视记载人的活动,创作了一些历史著作。如1525年佛罗伦萨人布鲁尼写作了《佛罗伦萨史》,系统地叙述了该城的历史。

  自然科学发展起来,取得许多科学发现,人们开始对一些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些科学成就都是建立在直接观测和数学及逻辑推理之上的。

  传统观点认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其他星球都围绕地球转动。二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托勒密写作《天文学大成》一书,综合阐述了关于宇宙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球形空间,地球居于中心,地球是静止的,地球之外包围了九层天空,它们围绕地球运动。前七层中,每层都有一个天体,分别为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它们都是嵌在各自的一个外壳中,第八层是恒星,第九层是完全空旷的。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波兰人哥白尼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经过对日、月、行星等天体的长期观测和计算,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一书,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论,创立了太阳中心说。太阳中心说认为,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地球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星星看上去在不断移动,实际上不是天在动,而是地球自己在旋转,每天太阳由东向西运行,也不是太阳在移动,而是地球在自转,行星以太阳为中心沿着圆形轨道运转,月亮围绕地球运转。

  意大利人布鲁诺著有《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等书,继承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在哥白尼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太阳也只是人类所在星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的空间是无限大的,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宇宙中有无数像太阳一样的星系,太阳也不是静止的,而地球则仅仅是宇宙中的一个微尘。

  尼德兰医生维萨留斯写成《人体构造》一书,对研究人的骨、脉、内脏、脑等方面作出很大贡献。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提出了心肺之间血液循环的理论。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并提出血液循环的原因是心脏肌肉收缩。

  §十七、十八世纪文化

  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著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科学价值的增长》等书。他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着。培根认为,人的知识是自然世界的映象,人们的知识首先是通过接触和观察自然,取得对个别事物的感性材料,再归纳为普遍性的知识。培根认为,知识是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对自然世界的知识可以使人征服自然,谋取福利。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人们应当认识自然规律,从而支配自然,为人类服务。培根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感觉经验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通过对感觉经验进行理性的归纳和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

  法国人笛卡尔著有《方法论》《形而上学》《哲学原理》等书。笛卡尔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观点。他认为,认识不是来自感性经验,而是依靠理性,一切知识都是通过理性演绎出来的,只有理性才能获得真理。单纯以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是最可靠的,以理性为依据进行的推理演绎是不会出现错误的。事物之所以被认识,并不是由于它被看见或摸到,而是由于它被思想所理解。一切概念、信仰都应接受理性的审定。笛卡尔还认为,宇宙存在两种实体,一种是物质,占有空间而不能思想,另一种是心灵,能思想而不占有空间。物质和心灵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各自独立,两者谁也不能决定对方,两者的终极创造者是上帝。

  荷兰人斯宾诺莎著有《神圣政治论文》和《伦理学》等书。他认为,世上没有神,没有超自然的实体,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按照自身规律进行的,而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决定的,宗教是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这个实体是绝对无限的,以其自身的原因永恒存在,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世界上的种类无限多的、不断变化的具体事物都存在于这个实体之内。

  意大利人康帕内拉所写《太阳城》中虚构了一个城邦,以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富人和穷人的分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每天劳动只四小时,其余时间读书和进行文体活动。劳动所创造产品全部交公,为全体人共同享有,生活必需品由公家供给,人们都能得到所需要的物品。管理人员由人民选举,不称职者可以撤换,管理人员也要参加劳动。康帕内拉认为,终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实现太阳城这样的生活。

  英国人霍布斯著有《利维坦》一书,提出国家起源的契约学说,认为政府出现以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彼此不停争斗,为了结束这种状态,人们彼此间订立契约,把权力交给政府,因此政府及君主拥有权力是正当的。英国人洛克著有《政府论》,发展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在政府出现以前,人们是自由平等的,订立契约以后,政府也是契约的一方,政府和君主应当保护人们的权利,而不能侵犯人们的权利,否则人们就可以推翻它。他反对君主专制,认为最好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开,议会掌握立法权,国王掌握行政权。

  英国人约翰·密尔顿提出天赋人权的学说,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权力属于人民,君主和官员不能滥用权力,也不能将权力传给后代,如果君主滥用权力,实行暴政,人民有权罢免他。法国人伏尔泰提出自由和平等的主张,认为这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人们应当拥有信仰、言论、出版、贸易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法国人卢梭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天赋人权,在最初的社会人人都是平等和自由的,没有私有财产,后来出现私有财产,在私有制度下,一些人成为富人,一些人成为穷人,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平等,政府又用法律将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所以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他主张保护小私有制和均衡贫富。

  法国人孟德斯鸠著有《论法的精神》,认为国家权力有三种,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种权力必须分开,使其互相牵制,立法权应属于议会,司法权应属于法官,行政权应属于君主,建立君主立宪的制度,这样就可以避免滥用职权。卢梭著有《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是人民为了保护各自权利而缔结契约建立的,权力属于人民。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人民通过最高权力机构即立法机构行使权力,监督政府,如果政府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可以推翻它。

  英国人亚当·斯密著有《国富论》一书,认为一切财富来源于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花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认为增加财富的前提是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涉企业的经济活动,主张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书认为,人口增加比生活资料的增长快,于是必然产生人口过剩,这是民众逐渐贫困的原因,应当采用各种措施限制人口增长。

  开普勒利用了丹麦人第谷的观测资料,又经进一步观测和计算,创立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认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绕日运行时,离太阳越近速度越快,离太阳越远速度越慢;与太阳距离越近的行星运行速度越快,与太阳距离越远的行星运行速度越慢。应用这三大定律,可以计算出行星任何时刻在空间的位置。三大定律进一步证明行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正确的,并修正了哥白尼的行星绕日轨道是圆形的观点。佛罗伦萨人伽利略首次制造天体望远镜,用来观测天空。他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和深谷,发现有四颗卫星围绕木星运动,发现了太阳黑子的运动,发现金星和地球是在围绕太阳旋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星体及其形状、距离和运行规律。

  牛顿著有《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定律即惯性定律、比例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收的,两个物体间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笛卡尔发表《几何学》一书,用代数方程来表示几何图形,创造了解析几何学。莱布尼茨和牛顿创立了微积分学。伽利略研究了物体下落问题,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曾做自由落体实验,从比萨斜塔上抛下不同重量的物体,证明物体的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托里拆利证明了空气压力并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测量出一个大气压相当于76厘米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英国人波义耳发表关于空气体积与压力关系的气体压力定律,即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英国人哈维的《心血运动论》科学地说明了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运动。

  十八世纪出现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发明了一系列新技术。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纺织用的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莱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1769年瓦特发明了改进的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西班牙人塞万提斯创作了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叙述一个乡村绅士堂吉诃德受骑士小说的影响,模仿古代骑士,带着随从桑科外出冒险,到外行侠仗义,以消灭人间不平为己任,但处处失败,闹了许多笑话,还几乎丧失性命,而桑科则在一个海岛当了总督,廉洁公正地治理国家,实现了堂吉诃德的理想。小说通过这一故事批评了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小说中描写了约七百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广泛反映了当时西班牙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英国人密尔顿创作了长诗《失乐园》,讲述了一个撒旦反抗上帝,诱惑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使他们被驱出天国乐园的故事。诗中对撒旦持赞颂态度,撒旦与上帝交战,斗志高昂,长诗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英国革命的进程。法国人莫里哀创作了戏剧《堂璜》《吝啬人》《伪君子》等,批评贵族、教士、富人的荒淫、贪婪、虚伪。英国人笛福创作了《鲁宾逊飘流记》,赞颂了发挥个人才能、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德国诗人歌德创作了长诗《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向往自由、爱情的维特的悲剧,表达了作者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歌德创作了长诗《浮士德》,把主人公浮士德作为德国人的代表,通过讲述浮士德一生不断进取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德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赞扬。德国人席勒创作了剧本《强盗》,赞颂了一个敢于反对专制暴政的青年,表达了作者反对专制暴政的主张。

  十七世纪在欧洲流行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以法国为中心,“巴洛克”意为“奇妙的”。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作品追求豪华宏伟,讲究新奇,较多地使用夸张手法,并且富于动感和活力。意大利的贝尔尼尼主持建造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该教堂做了大量的装饰,因而显得宏伟华丽,并运用了大量的波浪式曲线,使建筑富有运动感。十七世纪开始建造的法国凡尔赛宫也是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它规模宏大,装饰极为豪华,并配有大量的壁画、塑像、浮雕。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作是佛兰德斯人鲁本斯的《掠夺里西普的女儿》,描绘了一个抢婚的场景,画面中两匹马和两男两女交织在一起,动感强烈,表现出场面的激烈性。十八世纪在欧洲流行洛可可风格的艺术,以法国为中心,“洛可可”意为“贝壳”。洛可可风格的艺术品轻巧、精美、华丽,富于装饰。代表作是法国画家华托的《爱情岛》和《热尔桑画店》。十八世纪除洛可可风格外还有许多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法国画家夏尔丹的《午餐的祈祷》描绘了一个准备午餐的母亲关切地看着孩子们祈祷的场面,反映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格瑞兹的《破壶》通过手上持一把破壶的少女,喑喻其童贞的丧失,以此警醒人们。

  出现了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十七世纪出现了和声系统和歌剧,十八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立了交响乐。受巴洛克美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欧洲盛行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其特点是富有激情,用音乐表现丰富、生动、激烈的内心情感,代表作是十八世纪德国音乐家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十八世纪德国音乐家亨德尔的《以色列人在埃及》等。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盛行古典主义音乐,它们改变了传统以宗教为主的题材,使音乐面向世俗的大众,表达欢乐的世俗情感,崇尚理性,并具有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倾向。其代表作品有十八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婚礼》《唐璜》《魔笛》以及一系列交响曲,以及海顿的《伦敦交响曲》等。

  §十九世纪文化

  1840S,人们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即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能被创造或消灭。1803年英国人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俄国人门捷列夫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表明各种化学元素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体系。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X射线。1897年英国人汤姆森发现电子。1898年法国人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钍、钋、镭。1830S,德国人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认为动物和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其生长是细胞变化的结果。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通过对生物的观察和实验,对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十九世纪后期,出现了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867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1876年英国人贝尔发明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1880S发明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成为可能,1880S发明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英国人欧文提出,私有制是一切灾难的根源,理想社会中,没有阶级差别,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产品按需分配。法国人圣西门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每一个历史时代必然比前一个时代进步,社会的进步取决于教育、道德、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发展引起的。他认为现实社会是不合理的,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有计划地进行统一的大规模生产,财产公有。他主张在开明的君主的领导下,用宣传教育的方式说服人们放弃私有财产,交给社会,从而实现这一理想社会。法国人傅立叶认为,现实社会中贫富分化,人与人互相斗争,是不合理的,应当建立一种和谐社会,在和谐社会中,人们组成各个合作社,在合作社里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

  英国人大卫·李嘉图著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德国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由绝对精神决定的,绝对精神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绝对精神不依人的主观而独立存在,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黑格尔还认为,包括自然、社会、精神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这种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其运动变化的动因是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德国的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是自然的产物,物质决定人的精神(思维和意识),人的精神是物质的反映。法国人孔德提出确实主义(实证主义)思想,认为科学是对主观经验的描述,不反映任何客观规律,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感觉构成的经验事实才是确实的,至于事物的本质,是超出感觉经验之外的,是人不可能认识的,人因而没有必要去追求对本质的认识。德国人叔本华提出唯意志论,认为生存意志(生命意志)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是人的生存意志的表现,这种生存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本能的欲望。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是无法满足的,因而人生必然是痛苦的。德国人尼采在发展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基础上提出权力意志论,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追求权力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权力之争构成了生物界全部历史,也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历史。美国人詹姆士和杜威等人认为,有用的知识、观念、理论就是真理,可以作为指导行动的工具。

  十九世纪文学繁荣,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主要的类型有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企图解决社会问题,追求理想社会,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神奇非凡的情节、场景、人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侧重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暴露社会的不佳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英国人拜伦创作了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讲述贵族青年哈洛尔德的游历过程,反映出英国社会的现状和重大事件,其中体现出作者反对暴力、追求自由等思想。拜伦的长诗《唐璜》叙述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的爱情和冒险经历,其中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些不佳现象进行了抨击。英国人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故事,但对情节进行了新的发挥,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坚持与天神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从中体现出作者主张人类坚持斗争以摆脱贫困和奴役的思想,并体现出作者的斗争精神。英国人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革命为背景,表现了贵族对农民的欺压。狄更斯创作了自传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法国人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讲述圣母院主教对一名吉卜赛少女的迫害,以及外貌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对少女的保护,从中表现出人物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讲述一名工人、一名妓女、妓女的幼女三人的不幸经历,从而表现出一个悲惨的现实社会,宣扬通过仁慈、品德、爱心来感化人们,以改变这个悲惨的世界。法国人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讲述一名青年个人奋斗并最终失败的经历,从中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状况,表达了对贵族、教会、富商的不满。法国人巴尔扎克创作了由多部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其中人物众多,内容丰富,对当时法国社会各方面有诸多反映。如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描绘了葛朗台的贪婪吝啬的人物形象,表现并批评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法国人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描写一名平民少女由于追求虚荣而堕落,最终成为腐朽社会的牺牲品的故事。法国人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描写一名出身贫穷的妓女的短暂而不幸的一生。

  俄国人普希金的叙事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俄国贵族青年的理想,展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社会的广阔画面。普希金的小说《驿站长》描写了一个担任驿站长的小人物的命运,《上层的女儿》描绘了普加乔夫的形象。俄国人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批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抨击了农奴主的懒惰、贪婪、精神贫乏。俄国人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描写了1812年俄法战争前后在俄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展现了当时俄国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宏大场面,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以贵族女青年安娜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现了俄国贵族社会的腐化生活,他的《复活》以女主人公的悲剧经历为线索,抨击了当时俄国的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法国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漂亮朋友》,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俄国人车尔尼雪夫斯的小说《怎么办》,俄国人陀思妥耶夫斯的小说《罪与罚》,俄国人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套中人》,挪威人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美国人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德国人海涅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等等。

  十九世纪政治形势多变,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因此这一时期的很多美术作品着力于表现当时的政局,并往往表达有一定的政治主张。法国人雅克·路易·大卫的绘画《网球厅宣誓》《马拉之死》等,直接表现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大事件,体现出对法国革命的支持态度。法国人安格尔的肖像画《里维耶夫人肖像》《泉》等,细腻地表现人物形象,具有唯美主义气息。法国人籍里柯的绘画《梅杜萨之筏》描绘1816年法国军舰梅杜萨号触礁沉没以后,部分船员在一个木筏上同风浪搏斗的情形,场面紧张,表现出众人对生还的强烈期望。法国人德拉克洛瓦的绘画《自由引导着人民》描绘1830年法国革命中的场面,画中的自由女神手持长枪和旗帜,率领起义者在战场上冲锋,画面战斗气氛激烈,人物斗志高昂,表现出画家对争取自由的革命斗争的赞扬。法国人库尔贝的绘画《打石工》《筛麦的妇女》等表现了劳动者的工作情景,体现出对劳动者的赞美。法国人米勒的绘画《播种者》《拾穗者》《扶锄者》《牧羊女》等也是表现了农民劳动的形像。法国人杜米埃的绘画《三等车厢》表现了市民的生活。俄国人列宾的绘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表现了纤夫劳动的场面。

  法国人吕德创作的浮雕《马赛曲》表现了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军队与奥国作战的场面,上半部是号召人们战斗的胜利女神,下半部是前进中的队伍,画面气势宏大,人物情绪激昂,表现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赞颂之情。法国人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正在沉思的男子形像,人物肌肉紧张,目光深沉,心情苦闷,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苦难经历和未来命运的关注。

  十九世纪后期在法国兴起了称为印象派的绘画流派,并流传到欧洲各地,印象派忽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关注绘画技法的革新,强调使用各种色彩反映对自然界的瞬间印象,追求光和色的效果,是绘画技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印象派的代表作有法国人莫奈的《日出·印象》、法国人塞尚的《静物》、荷兰人梵高的《向日葵》、法国人高更的《塔希提妇女》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了一些新的绘画流派。表现主义以绘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多用夸张的形体和色彩表达内心的痛苦,代表作是挪威人蒙克的《呼号》,以一个变形的人在桥上的狂呼,表现出人物的恐惧感。立体主义绘画把立体的描绘对象分解为多个几何切面,即上下左右前后等各方面的形像,将它们互相交错、重叠,拼合在一个平面上,从而在一个平面中表现出立体的事物。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是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画中有五个人物,将人物的脸部、身体正面、身体侧面、身体斜侧面的形像拼合在一起。野兽派绘画的线条、色彩夸张狂野,使用大的色块和豪放的线条,追求强烈的表现力。抽象主义主张创作纯粹抽象的绘画,以色彩和点线面来表现画家的内心。

  十九世纪盛行浪漫主义音乐,是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浪漫主义音乐崇尚理性,赞美自然,追求优美的旋律,热情奔放,形式灵活,有强烈的个性和主观色彩。如德国人贝多芬创作了一系列交响曲,体现了追求自由的情感,充满热情,斗志高昂。其中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表现英雄在困难处境中艰苦斗争获得胜利和欢乐的感受。其中的《合唱交响曲》是一部史诗性的颂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赞颂人类为理想而进行的斗争,并认为人类经过斗争最终一定能获得自由和欢乐,该曲在交响乐的基础上加入了合唱、独唱、重唱,发展了交响乐的形式。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还有德国人舒伯特的《魔王》、德国人门德尔松的《C小调提琴协奏曲》、德国人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法国人比才的歌剧《卡门》、俄国人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等。

  十九世纪流行圆舞,因此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圆舞曲,其代表作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和《蓝色多瑙河》等。

  十九世纪也出现了一批与社会现实有密切联系的音乐作品。如法国的鲁日·德·李尔于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创作的《马赛曲》,是一支鼓舞群众抗击敌人的歌曲。法国人狄盖特创作的歌曲《国际歌》,鼓舞工人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波兰人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表达了华沙起义失败、俄国占领波兰时作者的悲愤情感。

  十九世纪末,在借鉴印象派绘画基础上出现了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代表作有法国人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夜曲》《火海》《月光》等。

标签: 世界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