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军方最后的华章,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多活十年能扭转中国历史

爱百科 182 0

看得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王忠嗣出身名门太原王氏,他的父亲王海宾,也是一员猛将,史书记载他“以骁勇闻陇上”。要知道陇上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是唐朝对垒各路西北国家的前线,在那里打出勇武的名声,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开元二年,王海宾担任前锋,跟随薛讷与吐蕃作战,“苦战胜之,杀获甚众”,但他太过骁勇,以至于其余诸将嫉妒王海滨的功劳,于是按兵不动,“海宾以众寡不敌,殁于阵”。死前,王海宾给吐蕃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他战死后,唐军众将再率军上前,大败吐蕃兵马,缴获甚众,得了一场大胜。

前线消息传回,王海宾的儿子才九岁,唐玄宗召见他的时候,这个男孩伏地痛哭,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唐玄宗感慨万分,便将这孩子改名为王忠嗣,收养在身边。

唐玄宗认为王忠嗣是将门的孩子,就让他去学习兵法,还经常跟他一起讨论,王忠嗣很快便展示出了自己深厚的兵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唐玄宗感慨道:“你以后必然是良将。”在后宫中,王忠嗣结识了李亨,二人的关系相当不错。

长大后,王忠嗣离开皇宫,前往吐蕃前线加入军队,他的第一任上司是一名宗室,第二任上司是后来官至尚书右丞相的萧嵩,时任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在军中话不多,作战十分勇猛,唐玄宗担心自己这个养子过于冲动,还特地下了一道命令,不许前线主将让王忠嗣做第一线冲锋的将领。

有一段时间,王忠嗣还担任了那时只有宗室才能担任的别驾,由此可见,他还真的是实实在在的皇帝养子,也是评书里面常见的“御儿干殿下”。

别驾论起来,算是文官行列,但当别驾的时候,王忠嗣也不老实,经常带几个人出塞,亲自做探子查看突厥的动向,李亨听说后,就向唐玄宗说:“王忠嗣敢于战斗,恐怕会有危险。”唐玄宗没想到这小子做文官比做武官还拼命,就又把他调回吐蕃前线。

当萧嵩入朝为宰相时,王忠嗣给老上级送上了一份大礼,他得到情报,说吐蕃有一个大官在边境附近检阅部队,就对萧嵩抱怨:“我在您麾下作战三年了,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萧嵩也不愿意如此人才被埋没,默许了王忠嗣的出击。他仅仅领了几百名骑兵出发,到了地头,发现检阅部队的竟然是吐蕃赞普本人,那里的军队足足有上万人,士兵们面露怯色,王忠嗣却咧开大嘴无声的笑了起来,脚跟一催马,当先冲了出去。主将冲锋了,士兵们也只能跟着拼命,呐喊着挥刀催马。

盛唐军方最后的华章,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多活十年能扭转中国历史

在自己的地盘,吐蕃人毫无防备,检阅军队的过程中军队的队列是又整齐,又混乱,绝对不是作战的队形,还要保护赞普,更是乱七八糟,在唐军的冲锋下且战且走,王忠嗣斩杀数千人,虏获了上万头牲畜,他也知道自己是捡了个便宜,没有追杀,奏凯而回。皇帝的养子立功,萧嵩高高兴兴的带着这一份捷报上京做宰相,唐玄宗看了也很是高兴。

展示了能力,皇帝也不限制王忠嗣了,他在后面几年屡屡作战,屡立战功,不到三十岁就封了爵位,升为代州都督。

正在春风得意之时,又是年轻人,王忠嗣不免有些管不住自己的嘴,一次他随口评论了一个官员,不知怎么的,话传到那个官员耳中。那个官员的官职不算低,也是一镇节度使,不过节度使还没有胆量对皇帝的样子下手,又不过节度使有一个官职高胆量大的义兄叫做皇甫惟明,他不打算放过王忠嗣。

自从出使吐蕃,签订两国盟约,皇甫惟明在朝廷有了功劳和资历,升官颇快,到了司农卿的位置,也算是中央官员,他准确地把握住了皇帝想要保持一个大公无私形象的心思,捏造了罪名上书弹劾王忠嗣,果然,唐玄宗没有详细调查,就下诏将王忠嗣从三品的都督位置,一下子贬为六品的都尉。

过了一段时间,因为矫诏的事件,唐朝和吐蕃的战争又一次爆发,鄯州都督那里,打算发动进攻,有人跟他说,只有王忠嗣能让他获得胜利,鄯州都督也听过王忠嗣的名声,就上了道奏章,请求将王忠嗣调来他的部下。奏章上去,立刻得到了批准,王忠嗣从中原腹地,调到战争前线,参加了这一场战斗。他们成功的攻破了吐蕃的城池,朝廷在那里设置了驻军,王忠嗣因作战勇猛升官为郎将。

唐朝军队顺势还度过了黄河,在黄河对岸修筑了一座新的城池,正当他们热火朝天修城的时候,吐蕃报复的大军压了过来,好几万人的军队,扬起漫天尘土,浩浩荡荡而来。唐军仅有几千人,是敌人的几分之一,众寡悬殊,后面又是滔滔黄河,逃都没有地方逃,士兵们恐慌的看着他们的将领。唐军几名将领也都不知所措,只有王忠嗣,大吼一声,拍马上前,将领英勇,他本部的士兵们也都鼓起勇气,随他冲上。王忠嗣马快,第一个冲进吐蕃的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连番砍杀了好几十个敌人,吐蕃人四面围了上来,王忠嗣哈哈一笑,大刀一抡,又砍死了好几个人,杀出了重围,正当所有人为他舒一口气时,他又翻身杀了回去,又是砍死了好几十个人。

前前后后,上百名吐蕃人丧生在王忠嗣刀下,他的本部人马也在吐蕃军中横冲直撞,在他们的鼓舞下,唐朝军队全军都杀了过来,吐蕃人连一个都挡不住,何况又过来好几千人,眼看着阵势乱成一团。吐蕃人给打的没有了斗志,溃散而走,许多士兵死在自己人的自相践踏之下。这一战王忠嗣自然又是头功,唐玄宗大喜,名正言顺的提升王忠嗣为节度副使,辅佐河东节度使,主要是对付突厥人。

盛唐军方最后的华章,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多活十年能扭转中国历史

重新回到高级将领行列的王忠嗣没有忘形,他反而开始更努力的钻研兵法,要从一位猛将转型为智勇兼备的方面大员。随后几年,王忠嗣的官职节节升高,摆脱了副职,升为河东节度使,后来又调任朔方节度使。

在天宝初年,朔州动乱,王忠嗣领兵讨伐,三次遇到敌兵,三次正面交手,三次获胜,很迅速的压制了叛乱。没过多久,后突厥内部动乱,致力于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的可汗被大臣毒死,他的儿子不久也死了,他的弟弟即位后,没几年又被手下杀死,这个手下自立为可汗,因为不能服众,以回纥为首的三个部落蠢蠢欲动。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一劳永逸解决突厥边患的大好时机,他领兵北上,驻扎在两国边境,用武力威慑对方,让突厥人不敢在他眼皮子底下做出不符合他心意的举动,同时派人前往回纥等三个部落,行使挑拨离间,使得三个部落合兵攻击突厥王帐,赶走了自立的可汗。在持续的追杀下,逃走的可汗被杀,首级送回长安。一年以后,继任的可汗又被回纥人杀死。至此,后突厥汗国宣布灭亡,从南北朝时期就是中国北部最大边患的突厥汗国消亡了,纵横草原两百多年的阿史那部落,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一战后,唐朝北部再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威胁边疆,剩余的胡人部落远不如突厥人,战战兢兢的在唐朝的威慑下生活,王忠嗣一举平定了百年边患,功劳极大,唐玄宗对养子赞赏有加,把他调去河东做节度使,加封为公爵。

平灭突厥后,北方边境变得安全,王忠嗣将目光转移到西边的吐蕃人身上,在青海一带屡屡跟吐蕃人作战,每战必胜,在他的威慑下,吐蕃人不敢东进一步。王忠嗣作战英勇,但他的风格却并不激进,他曾经对人说:“国家安定的时候,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我不愿意凭借倾国之力来谋取个人功名。”

在这种理念下,王忠嗣很少主动挑起战争,每次出兵,他一定会做好一切准备,事先各种谋划,用自己的全力把士兵的损失降到最低来谋取胜利。他重视谍报工作,重视士兵的训练,重视军队的武装,都会拿出高于市场的价格长期收购战马,长年累月,唐朝边军战马的质量甚至超过了边境胡人的战马。一个人的威慑,边境常年和平,军功显赫无人能比,他本人又是皇帝的养子,深得皇帝喜爱,王忠嗣的官职到后来都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全国九个节度使,他一个人兼任了四个,全国边军五十万,他一个人就掌握着二十六万的大军,超过了整个边军的一半。

盛唐军方最后的华章,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多活十年能扭转中国历史

据记载,“天下强军劲旅,都在其掌握之下,自从开国以来,前所未见的权力”,可以说,王忠嗣若是心存反意,凭他的威望,本事,唐朝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他。而这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对朝廷忠诚无比,从来没有过别的念头,在发现自己兵权过大后,主动上书,辞掉了河东和朔方两镇节度使的位置,让皇帝放心,让朝廷放心。

如此一个人,让李林甫着实是老鼠拉龟无从下手,等待了好多年,好不容易,在军中出现了一个突破口。当年宗室朔方节度使突袭打下石堡城,可以说是唐朝对吐蕃的一大胜利,使得唐军能够以此扼守河西走廊。但十几年后,当时的节度使没有重视防御,城池陷落,再次成为唐朝的心头之患。唐玄宗有事没事就想要夺回石堡城,忍了几年看王忠嗣没啥动作,皇帝忍不住了,主动下诏,要求王忠嗣夺城。

本来这是捞功劳的大好时机,就算战败了,也是奉诏做事,都没有损失,是将领们很喜闻乐见的事情,偏王忠嗣不干,他上书回答:“石堡城地势险要,城池坚固,又有重兵把守,我们如果一定要攻克这个城池,至少要付出数万名士兵的代价,以这么大的代价换回来一座城池,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还是应该加强士兵的操练,做好后勤准备,等更好的机会再出兵为是。”

一盆冷水,唐玄宗很不高兴,他头一次对养子产生了不满的情绪。这时,朝中有一个将领跳出来,说他有把握攻下石堡城,请皇帝批准。唐玄宗都没有考虑这个将领的资历和能力,也没有考虑这个将领不是吐蕃前线的人,对当地的情况并不熟悉,直接就批准了,还下诏让王忠嗣拨出数万士兵,全力配合。

盛唐军方最后的华章,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多活十年能扭转中国历史

见皇帝没有听从自己的劝谏,王忠嗣失望之余,也无可奈何,他能做的,就是阳奉阴违,对那个将领的支援总是迟缓或者是不足,尽量让那个将领无法出兵,拖延一阵子后最好能知难而退。他手下的大将李光弼劝说他:“大人,您这样做,我军获胜,您没有任何好处,我军战败,那人会将罪责都推到您的头上,皇帝也会怪责于您。”王忠嗣慨然道:“我哪能不知道你说的事情。在我看来,石堡城在那一边不会对占据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不愿意付出几万人的生命来换取一个人的成功。我意已决,就算陛下到时怪罪我,最多就是撤了我的官职,让我去做一个边远地方的小官,还不会丢了性命。”

大功在望,那个将领认为王忠嗣是妒忌自己将要建功,便一意孤行,生拉硬拽到了足够的士兵,就杀往石堡城。苦战多日,军队伤亡惨重,石堡城巍然屹立。战败的将军果然为了推卸责任,向皇帝告状,说王忠嗣故意阻挠他,让他无法顺利建功。接到奏章的李林甫一笑,指使手下扩大打击范围,说王忠嗣不遵守命令是狂妄自大,还说有传言王忠嗣仗着自己和太子关系极好,打算发动兵变,拥立太子。

这个罪名就太大了点,唐玄宗因为石堡城的事情正对养子生气,又有人弹劾,就下诏让王忠嗣返回长安听候审讯。不过唐玄宗在审讯之前就给案子定下调子:“我儿子在深宫,怎么可能和外人同谋?肯定是胡说八道,只要追查王忠嗣的罪过就好了。”说的很明白,第一不能牵扯李亨,第二王忠嗣是有罪的。老老实实的李亨再次避过灾难,唐玄宗相信自己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儿子,而且他也不能一味的相信李林甫,还是需要在朝中有一股制衡的力量,这才是帝王之术。按照皇帝的意思,案子很快就审理完毕,李亨没事,王忠嗣罪状确凿,论罪当杀!

朝廷使者来到陇右,全军上下都被震惊了,他们的节度使竟然为了保护士兵而被人陷害,竟然还要为了这事情送掉性命?大家都想方设法要为节度使做点事情,正好,陇右节度副使奉命回长安接受讯问,将士们都委托他千万要为王忠嗣解说两句。按理说,要打点那些官员,就要带上大量的钱财,要不然谁肯搭理你?但这位副使大人空着两只手就出发了,按他的说法:“天下若是还有公理,大人定然不会含冤而死,天下若是连公理都没有了,带再多的钱又能有什么用呢?”

这位听起来挺天真的副使,年纪已经不小了,他还不是汉人,是胡人,叫哥舒翰。他是突骑施人,他的家族还是突骑施的一个酋长家族,早年间归顺唐朝,一直在西域做官,他的母亲还是于阗国的公主,可谓是高门大户,哥舒翰从小到大都是花钱如流水,享受生活。成年后借着父亲的关系,到中原做了一个小官,他对正经事情一点没兴趣,整天和兄弟们喝酒猜拳,天天玩乐。他仗义疏财,倒是表现出了一副江湖大侠的做派。

儿子这么不争气,做父亲的也无可奈何,反正哥舒翰就是喜欢玩,没有做什么坏事,最多是一个不务正业,那家里面富裕,就由着他花钱,高高兴兴的过着也就算了。等哥舒翰父亲去世,哥舒翰已经四十岁了,他在长安继续过着原来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长安县尉。他还是老样子,抓起一碗酒就递到县尉面前,口口声声要交个朋友,县尉眉头一皱,喝道:“你好歹也是将门之后,父亲去世都不知道守孝,天天在街头瞎混,和地痞一般。我平日就是要对付在城中胡作非为的人,你小心哪一天犯到我的手上,我可不想和你这种人攀什么交情!”

恰如当头棒喝,哥舒翰在原地站了半晌,把手中的酒碗狠狠的往地上一扔,带上自己的佩剑,千里迢迢前往河西,要从军做一番事业。他这过去属于关系户,没有经过朝廷的批准,不能算是正规军,当地节度使依然给了他机会,让他参加了几场战斗,哥舒翰家传的武艺一直没有撂下,在作战中英勇向前,砍杀了不少敌兵,得到了军队上下的承认。

加入军队后,哥舒翰几乎是变了一个人,他开始读书,尤其喜欢看《左传》这种历史的著作,对历史上那些忠臣义士十分向往,在平日的生活中着意学习,武将们就将就一个义气,哥舒翰肯跟别人讲义气,许多将领也愿意与他结交。不过,同样是在军队里,因为他不是正经军官出身,也有很多人看不上他。

幸运的是,王忠嗣对他很看重,唐朝军方第一人的提拔,任何人都不敢有意见,哥舒翰总算是成为了正式军官,在节度使麾下效力,后来还单独率领一支军队作战。

远离节度使,军中的种种矛盾逐渐显露出来,时不时的他的部队不愿意遵守他的命令,时不时的那些下属将领阴阳怪气爱答不理。正常的解决手段,或者恩威并施,逐步收服人心,或者交给上级,由上级出面压制,哥舒翰毕竟是野路子出身,在这时候又表现的像一个江湖侠客,他的愤怒累积起来,居然就当着全军的面爆发了,随手抄起一根棍子,狠狠地一棍子砸了下去,当场将敢违抗他命令的军官打死。目睹这一切的将士们无不失色,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他们对哥舒翰的命令尽心尽力的执行,尽管有人告到王忠嗣那里,王忠嗣也置之不理,让手下都知道了节度使的态度,哥舒翰在军队中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确认。

有了听令的军队,哥舒翰开始发挥了,吐蕃人遇到了自己的有一个对头,正所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对于吐蕃人来说,哥舒翰已经可以和当年飞将军李广对匈奴一样的震慑。哥舒翰作战起来异常英勇,他最擅长的作战方法就是和自己的一个年纪还不到二十岁的家奴一起到前线,手持长枪每次都会直接刺中对方的颈部,有时候用力一挑,将尸体挑上天空震慑,有时候就是轻轻拔出来,伴随着激射出来的鲜血,敌人就会躺在地上丧失生气。到追杀的时候,哥舒翰还有一种更省力的方法,他就把自己的枪头搭在对方的肩膀上,突然有人搭肩膀,人往往都会回头,哥舒翰就顺势往前一送,轻而易举的就是收割了一条人命。而他边上的家奴则是拿着大刀,为他开路,再把他杀死的敌人一刀砍下头颅。这主仆二人在吐蕃人嘴中赫然就是一对儿凶神恶煞。

盛唐军方最后的华章,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多活十年能扭转中国历史

如此恶煞,自然是吐蕃人的重点照顾对象,在一次作战中,哥舒翰负责阻击工作,吐蕃人重点向他这个方向突击,他也一点不害怕,还向着敌人冲了过去,激战之中,他的长枪断成两段,他就拿着断掉的枪头继续刺杀敌兵。整整三列吐蕃冲击队列,被他一个人穿透,吐蕃军队心胆俱裂,大败而走。

真正让哥舒翰声名鹊起的,是在积石山的一战。积石山下有一个县城盛产粮食,是陇右地区主要的粮食产地,但问题是,这个地方按照地盘来说是属于唐朝的,可收割出来的麦子却都是吐蕃人的。原因很简单,每次麦子成熟,吐蕃人都会大举出动,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当地的麦子收割干净,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带着粮食撤回去。唐军每次都要设置防御工事,吐蕃军每次都能仗着自己马快,挑选唐军松懈的时间杀过去弄走粮草。若是唐军把主力放在粮田,那边境的防御就成了问题,吐蕃人要是从边境的空缺杀入腹地,麻烦就更大了。所以,唐朝的土地,吐蕃的麦子,这个情况持续了好多年,吐蕃人都把那里叫做“吐蕃麦庄”,甚至连当地的老百姓都自嘲的说自己的家乡是“吐蕃麦庄”。

轮到哥舒翰来负责这个区域,他不想再让吐蕃人嚣张,又不能调动过多的军队,哥舒翰决定来一次狠得。当吐蕃人出动了五千骑兵杀来,远远的看到田地里面就那么几个老百姓,和往年一样,就拍马而去。老百姓都转头逃走,吐蕃人冲进了麦田,跳下马就要收割麦子。忽然间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吐蕃人抬头一看,一支唐军部队往这边冲来。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唐军的反应比较快,那吐蕃人就暂时撤退,过两天再来也就罢了,吐蕃人骂骂咧咧的就要上马返回。

正在此时,一声唿哨,高高的麦田里面蹿出来大量的唐军士兵,却是早就埋伏好的,吐蕃人仓促之间被唐军包围,一通乱砍乱杀,侥幸逃出去的,外面那些骑马的唐军更不会放过他们,五千骑兵,连人带马没有一个人能逃回去,唐军获得了大胜,从此吐蕃人再不敢前往他们的“麦庄”收割麦子了。

多年作战的功劳,哥舒翰升到了陇右节度的第二把手,唐玄宗多次听说他的名声,这次就把他叫来,一是褒奖,二是询问一下关于王忠嗣的事情。

见了面,皇帝对这个年纪不小的胡人倒是挺满意,听他汇报完事情,表扬了几句,还说陇右节度使的位置就是他的了。这句话也等于是皇帝对王忠嗣的决断已定,一般人,听了自己的官职提升,都赶紧的谢恩,哥舒翰不然,他当即用力磕头,竭力为上级辩解,说王忠嗣绝对是无辜的,还说自己宁愿不做官,只要能赎回王忠嗣的死罪就好了,说到最后是声泪俱下。唐玄宗开始还很恼怒的拂袖而去,哥舒翰就紧跟在皇帝身后边走边哭边说,跟了一路,辩解了一路。也许是他的举动打动了皇帝,也许是皇帝原本都没打算杀当年很喜欢的养子,过了几天,最终的判决下来,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不久又换了个地方做太守,这位一代名将,再也没有返回他熟悉和擅长的战场,就在任上暴病而死,享年四十五岁。

他在边境作战二十多年,灭掉了中原数百年的边患突厥汗国,死死的压制了吐蕃人,他不喜欢作战,却每战必胜,因为有他,唐朝开元年间,边境的百姓过了一段相当安稳的日子。他手握重兵,兵力甚至超过了边军的一半,却始终对朝廷没有二心,而他对战争的准备,也给自己担任过的几个地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凭借这些基础,唐玄宗能够继续开展满足他那颗好大喜功的心的对外作战。

盛唐军方最后的华章,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多活十年能扭转中国历史

标签: 中外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