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因一场误会引发的人命案

爱百科 126 0

千古奇冤!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因一场误会引发的人命案

对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却鲜有人知道伯仁到底是怎么死的,是为谁而死?

查阅典籍,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晋书》。其中说到:“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关于这句话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不妨看看,一窥究竟。这个故事涉及到东晋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即王敦、王导和周顗。伯仁便是这个周顗的字。

千古奇冤!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因一场误会引发的人命案

王敦,我们都知道,是东晋历史上有名的权臣。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可见其气焰嚣张。自从祖逖死后,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及,想到自己为东晋立下汗马功劳,便逐渐有了不臣之心。他对于朝廷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有时甚至明确提出反对。对于这种情况,晋元帝感到如芒刺在背,大有欲除之而后快的心思,无奈自己力不从心,只能听之任之。当时晋元帝宠信刘隗、刁协二人,对他们言听计从。这下可把王敦惹毛了,心想,自己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反倒不如这两个耍嘴皮子的。于是便提了两万精兵向金陵进发,闻讯后,晋元帝及朝廷百官大惊失色。

当时,刘隗向晋元帝进言,让其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以绝后患。晋元帝左思右想,觉得王氏一族,盘根错节,势力极大,不可如此骤然行事,便没有听从刘隗的建议。这件事传进了王导的耳朵里,吓得瑟瑟发抖,立刻进宫向晋元帝表忠心,说自己和王敦不是一伙的,如果王敦胆敢造反,自己一定会大义灭亲的。此后,一连数日,王导带着家人进宫去向晋元帝表明自己的立场。

一天清早,王导早就在宫前等待皇帝召见。这时周伯仁在他面前大摇大摆的走过,被皇帝宣进宫去了。王导对伯仁说:“博仁兄,您一定要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说我王导和王敦不一样,对晋室忠心耿耿,绝无二意。”不料,伯仁根本没有理他,径直向里边走了进去。伯仁面见到晋元帝后,没说别的,对王导极尽赞美之词,帮他求情担保他绝对是忠贞不二。不久后,伯仁退了出来。王导又向他打招呼,不料伯仁头也不回,一路扬尘而去。回到家中,伯仁连夜上书,为王导辩护,言辞极为恳切,读罢足以令人潸然泪下。

千古奇冤!历史上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因一场误会引发的人命案

王导看见伯仁对自己这副态度,觉得他肯定在皇帝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于是对其怀恨在心。

说起这个王敦,不愧是久经沙场之人。这时一路打进了建康城,刘隗、刁协二人根本抵挡不住。进了建康城后的王敦,此时可谓是权势熏天。于是开始大开杀戒,将刀口对准了那些曾经反对自己的人。这个周伯仁恰在此行列,周伯仁是当时的大才子,在朝野间颇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劝王敦不要杀周伯仁。但王敦根本不听,当即就令人将其斩首。

第二天,王导可以正常上朝了。他神气活现的走入朝廷,看见了伯仁曾经为自己求情的奏章。顿时明白,这个周伯仁虽然表面上对自己不理睬,其实一直帮助自己开脱罪名。如今,伯仁死了,虽说不是自己亲手害死的,但自己也难逃干系。如果自己当初拼尽全力帮他求情,他也许就不会死了。

王导反复念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此后这句话便成为千古名言,指自己虽然没有亲手杀死对方,但对方的死和自己有不可逃脱的干系,是自己间接杀死了对方!

作者:东园公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大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