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民俗古村——泽州县大东沟镇贺跋村,古称贺家庄。千年前改名贺跋村,源缘大宋并与太祖赵匡胤有着千丝万缕的感人传说故事。而现在贺跋村又称谓“贺坡村”,则是近年地方方言口误。
穿越千年历史时空,北宋前贺跋村原名贺家庄。庄主贺太公家境殷实,乐善好施,可惜老人一生无儿女。贺金婵,河南开封人氏,是后晋贺景思将军的女儿。当年赵匡胤父亲赵弘殷与贺景思同在晋军供职,二人结为知己好友。时年赵弘殷子赵匡胤18岁,贺景思女16岁,由两家大人做主,让赵匡胤娶贺氏女为妻。
五代后周时期,曾在泽州大地上演过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巴公原之战。交战的双方是后周和北汉。时任后周宿卫将军赵匡胤率部二千在激战中,为护驾与敌孤军浴血奋战,大败汉军、吓退辽军,赢得战役胜利,后为北宋一统中原奠定了基础。
战前宿卫将军赵匡胤率部从河南进军泽州,首站驻扎在贺家庄。其妻贺金婵因身体虚弱,水土不服不慎受风寒染病卧床,且日趋加重不能随夫征战。只好寄养在贺家庄养病,受到贺太公和老伴的悉心照料身体很快康复。因贺太公膝下无子女,见赵匡胤文武双全心地清正,虚怀若谷宽仁大度,必是干大事业之人。其妻贺金蝉美丽贤慧、矜特内敛且姓贺。在巴公原之战大捷后,赵匡胤夫妇特到贺家庄感谢二老对贺氏生病给予关心照料之恩时,特收贺金婵为义女。
贺家庄更名贺跋村,则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一生传奇故事多。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封贺金婵为孝惠贺皇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提倡文人政治,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推动中国历史的统一和复兴的英明、仁慈、杰出皇帝。但他在刚知天命之年,自己事业最鼎盛的时候,却在“斧声烛影”中离奇去世。太祖驾崩后,皇叔赵光义继任皇位。贺皇后为避宫庭残杀,隐姓埋名携子出东京北涉黄河、上太行过泽州,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义父贺家庄隐居。贺皇后因途中担惊受怕,长途跋涉积劳成疾不久病逝。后人为纪念她,特将贺家庄改名为“贺跋村”。
现贺跋村赵姓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相传是大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血脉传人。传说当年贺皇后为避难,携带皇子隐居贺家庄。虽贺皇后因病不久病逝,但太祖的皇子们仍隐姓埋名,隐居贺家庄。在宋太祖驾崩数年后,宋太宗赵光义将真假难辩成千古之谜的“金匮之盟”公示天下,并封赵匡胤次子德昭为武功郡王,四子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兄弟俩先后出太行山,进开封府给予有名无权的“重用”。但他们仍留下子孙为母守孝,且男耕女织安土敦仁,养儿育女繁衍生息。
赵姓在贺跋村的兴旺是在明清年代。那时大宋王朝由鼎盛到衰落,直至消亡后,以太祖赵匡胤为首的皇族后裔才真正淡出朝政北归寻祖至贺跋村。从此他们弃政从商,开创了泽商传奇。现保存完好的一处“村中村”“城中城”的地方,因有独立的南北防卫之门而名为门里街,居住在那里的人称谓“门里赵”,也是现保留完好的贺跋村早期雏形。明洪武年间,远在河南等地的赵氏家族于村南古道落脚,而被称谓“门外赵”。至此,太祖一脉几百年后相聚贺坡。于明末清初先后修建了独特的具有皇家风韵的民居建筑,义修了晋阳(沁)古道,在下村镇史村河村修建了“贺跋院”,巴公镇陈沟二仙山建立了“二仙掌村”,留下了“东西两窊不抵贺跋一家”的美传。
现近在大阳镇、沁水县,远至临汾、洪洞、河南济源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都留有贺跋赵氏家族血脉、住居遗址和经商传奇故事。2016年,祖籍河南济源现居住福建的赵姓家族,据家谱“其祖先来自山西贺跋”而不远千里来贺跋寻祖。遗憾的是,原本一脉传承的贺跋赵氏家谱,在上世纪十年“文革动乱”中,被当作“四旧”而焚毁。不然,从中更能窥见赵氏渊源。虽如此,还是发现有“门里赵氏先莹”的墓碑,权且算作一点欣慰吧!
历史虽已远去,然尘封的史事才刚刚揭开。至今村上仍有一处叫作“老母坟”的地方,便是当年贺皇后的茔地。“老母坟”位于村东南泽商青石古道旁,上世纪三十年代时,还是一座有着石柱、石碑、石香炉等礼制齐全的庄严的皇家陵墓。日军占据东沟期间,将坟墓捣毁,石碑等古迹因战乱而遭遗弃。
今天,我们漫步在贺跋古村承载千年的青石街,抚摸着书满历史的古砖墙,望着那一座座满是灵韵的大院,耳畔仿佛听到了贺跋这位千年老人在向人们讲述着它曾经的辉煌、荣辱与辛酸;诉说着源缘大宋并与太祖赵匡胤有着千丝万缕的感人传说故事。企盼着后人紧跟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再铸贺跋新辉煌!
文字:赵新图 闫建厅
编辑:杨柳
标签: 历史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