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刹少林寺的传奇故事

爱百科 237 0

千古名刹少林寺的传奇故事

公元2至3世纪罗马、安息、贵霜和汉帝国四足鼎立、紧密联系,使得横亘东西的丝绸之路全面繁荣起来:在这条道路上穿梭往来的不只有驮着丝绸、宝石和香料的商队,同时还有怀着崇高信仰的僧侣。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在东汉的都城洛阳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然而佛教真正大规模传入中国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中原大地正在经历五胡乱华的动乱,一时间中原士民都陷入到迷惘之中。

鸠摩罗什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率先由西域前来中原布道的佛教僧侣之一——他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相传他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

正是在鸠摩罗什的翻译之下大量印度佛教典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也是佛教由域外宗教开始同中华本土文明融合进而形成东亚汉字文化圈独特的汉传佛教的历史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又一位对中华汉传佛教的形成影响深远的人物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中原——此人就是菩提达摩。他先是航海来到广州,在南梁弘扬佛法,后又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中华佛教独特的禅宗体系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渐形成,因此中国佛教禅宗弟子尊奉菩提达摩为达摩祖师。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祖师到达了嵩山少林寺。他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认定这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当然少林寺作为中华千古名刹一方面固然是其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的宗教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其独特的禅武双修理念。

1982年的一部《少林寺》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真实的中国功夫,影片根据“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演绎而成。尽管事实上当年李世民与王世充虎牢关大战前并没这么一出插曲,但少林武僧参加了反隋建唐的战争却是真实的历史。如果我们今天造访少林寺依然能见到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笔题写的诏书碑刻,事实上在李唐时期少林寺扮演着拱卫洛阳皇都的特种部队角色。李世民还特地准许少林寺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各分寺都有权建立自己的僧兵队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这里是中华武术南拳流派的发源地,因此素有南少林之称。在明代抗倭战争时期南少林僧兵成为一支威名赫赫的队伍。

少林寺提倡禅武双修的精神——练武以强身,修禅以静心:没有好的武功底子就不能保国安民、救苦救难;但仅仅只专注于武学,而忽视修禅则容易走火入魔。少林寺在传承中华武学的过程中并没削弱其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的宗教地位——当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师东归大唐之后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希望去少林寺翻译自己从印度取回的真经,尽管此事被李世民婉言谢绝,但足以看出少林寺在当时天下信众心目中的地位。

标签: 历史传奇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