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秦始皇—论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爱百科 118 0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要遵从一个原则,那就是不以今律古,不因古害今,功过分明,一分为二。

不以今律古,就是不能拿今天的思想观念利益需要来要求古人,要把古人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待。不因古害今,就是不能把古代的恩怨纠葛延续到现代。我们学习历史,目的是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为现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国家政策制定,要一切为当下及以后的利益考虑,要完全理性的分析利弊,不能有任何感情因素掺杂其中。

功过分明,一分为二。就是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要实事求是,避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划分法。功是功,过是过,功不饰过,过不掩功。功与过都是相对的,对此是功,对彼有可能是过。对当时是过,有可能对后世是功,反之亦然。功过还有大小轻重之别,我们按照天下最大,国家次之,地方政权次之。当时为弱,后代百千年利害为重。此外,还有一个立场问题。这个因素放在以上其他因素之后,是最后考虑的因素。我们是中国人,现在拥有九百九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五十六个民族融为一体共同发展。所有问题出发点,都要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利益为考量。

这个原则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人和事,当然也适合对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时代,是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两千多年发展,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圈已经成熟和定型。各诸侯国都是八百年前周天子分封的延续,各国人民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当时社会,人们对于从属于国家观念比较淡薄,经常有一国人才到他国为政的现象。当时,各国之间战乱不已,普通民众有及早结束战争的意愿。

所以我们判断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为内战。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最后剩下的七国都是精英,都有一并天下的野心。最后无论胜利者是谁,都会得到人民的认可,都是统一天下的英雄。最后的幸运落在秦国,落在秦始皇身上。不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可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但是事实是他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另外就是他实行的书同文车同辙,以及创造性的郡县制,为后世中国历代大统一王朝所奉行,这是功在千秋的事业。分封制只是社会生产力低下时代的产物,分封制的结果必然是国家的明合实分,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大一统政权,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快速发展。

你可以说秦始皇是幸运的,如果不是他来统一,别人也可能统一。分封制他不废除别人也会废除。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只看结果。不论偶然还是幸运,谁完成了就是谁的功劳。

再说一下所谓暴秦问题。秦国偏于西垂,初始国家弱小,长期受犬戎等侵扰。所以为了生存,形成了以骁勇好战的传统。秦国依靠从商鞅以来的严刑峻法军事化管理方式,迅速取得军事上的优势。秦能灭六国,和其严厉实行法家政策有很大关系。军事化的管理方式,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资源力量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秦始皇的错误不在灭六国前,而在灭六国后。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六国民众进行安抚,也没有采取休养生息,反而继续延续过去的严刑俊法,人民不堪其害,自然要起来造反。灭六国前,秦国上下都有危机感,国内危机可以转嫁到对外战争上。灭六国后情况就不同了,天下统一再没有外部威胁,内部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后来的汉朝政权,正是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开始休养生息,遂有文景之治,汉武之霸。但是汉朝同样吸收了秦朝好的政策,比如书同文,车同辙,统一度量,废分封行郡县。也为后世,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良好基础。

秦因二世而亡,所以后来汉朝政权对秦政多有抹黑。隋也二世而亡,后来唐朝政权也对其进行抹黑。这也是事实。但是秦行暴政,也是事实。这正是它二世而亡的原因,我们也不应加以掩饰。

最后是对其他六国君臣怎么评价的问题。当时七国争雄,都为争夺天下霸权。所以本质上没有谁是正义谁是非正义之说。我们不能因为秦国最后胜利了,就把它说成是正义。秦统一六国是功绩,不能说他是正义。六国君臣,为保家国而与秦进行斗争,也值得后世赞扬和学习。所以我们说白起王剪是英雄,廉颇李牧也是英雄,屈原项燕也是英雄。就像我们称赞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郭嘉周瑜诸葛一样。

标签: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