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
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实行“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
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改革汉化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
(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 是,30岁一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为姓元。
三长制
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规定: 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因而必将与豪强地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
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后,在朝廷中引起激烈争论。坚持宗主利益的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佑是反对派代表。他们对主持辩论的冯太后说,三长制看来很好,实际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郑羲、高佑意见的大有人在。李冲和太尉元丕据理力争,指出实行此制对公私都有利。最后,冯太后从加强中央集权出发,认为实行三长制既可使征收租调有根据和准则。
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隐匿户口,三长制终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施。
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
标签: 芈华历史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