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与三门峡的故事┃杨彬:清廉正直美名传

爱百科 133 0

杨彬:清廉正直美名传

文/杨灵子

杨彬(生卒年不详),字文质,元末渑池县英豪镇人,祖上居住在虢州静恭里(今灵宝市豫灵镇),是杨震的后人,祖上隶属于兵籍。杨彬因颇有才干,受到推荐和征召,他最开始担任的工作是挑选士兵,后因才能突出,升为中书掾。他前前后后担任多个职务,后任江南浙西道肃正廉访司事,后来负责管理审狱、纠劾及军政等事务。

杨彬才思敏捷、办事果断坚决,依靠自己的能力奋发进取,深受领导赏识;他为人刚正不阿,不偏不倚,正直的美名广为流传,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一)敢为弱者平反

在军事方面,元朝实行的是军民异籍、军民分治的政策,这样的目的就是使军职不得干预民事。元朝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等,既有以蒙古人为主体的队伍,也有以汉人地主军阀的武装为基础,经过整编而成的部队,成分比较复杂。同时,元朝军职可以世袭,职官承袭制度,主要是在武职系统里实行。杨彬在最初负责选兵时,工作就十分细心,他按照承袭秩序、选兵规范等礼制,分别姓氏,决定哪些人可以入选,哪些人袭任军职,及时化解存在的矛盾,使士兵们没有遗憾,可以说他把最平凡的工作做得一丝不苟。正是他的这种严谨认真的办事风格,使上司颇为赏识,上司认为杨彬很有才干,升任其为中书掾。

当时,司天监内官员间有一件诉讼疑案,任司天管勾(掌管有关天象的事务)的官员状告日官有触犯法律条令、违犯国家严重禁忌的大罪——在葬人时用了占卜。有关司法机构审问了很久都没有定论,于是皇帝就命集贤院、翰林国史院、太史院等协同会审。最后,拟定官员受牵连以及被贬职者达到12人,由中书省集中合议。案子经过杨彬手里,这时的他职位低微、说话毫无分量,但他坚持认为应该为无辜受牵连者平反,杨彬从不偏向某一方,而是持身中正,契合理法,最终,他的意见受到采用,12个人得以免去牢狱之灾,并恢复官职。

这件事让杨彬中正为官的声名显著,受到领导的重视,开始从事工部主事、枢密院都事、工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阅历、枢密院郎中、礼部礼曹判官等职务。后升任宣徽院同知,掌管供应宫内食物,成为正二品的大员。不久后,任两淮都转运使,执掌淮河的漕运事务,后又改任内宰司司丞,掌管宫廷内部事务。之后,杨彬又任江南浙西道肃正廉访司事,主要职能是纠察地方吏治、政治得失,所巡视的地区称为“道”。逝世后他被追封为洛阳县男、弘农郡侯,将其牌位供奉在乡贤祠。

(二)中国最早的弘农杨氏碑刻

杨彬为他的族人在坟冢前刻立墓碑,来记载弘农杨氏的家世。根据碑文记载,墓碑是杨彬于元统三年(1335)委托礼部尚书孛术鲁翀撰文,又由元代大书法家巎巎书写,碑文主要以族谱的形式,记载了弘农杨氏族人的情况和家世传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存的关于弘农杨氏的所有家族碑文普遍记载于明、清时期,碑刻也都是后来才立的,唯独杨彬所刻的墓碑是在元末时期篆刻,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存的弘农杨氏诸碑中年代最早的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鉴赏价值。杨彬的墓地俗称“将军坟”,在今天渑池县英豪镇沙村,成为杨氏后代子孙祭祖的圣地。

(三)传承杨氏家族清廉之风

杨彬是东汉太尉“关西孔子”杨震的后代,杨震的“四知”流传千古,“清白吏子孙”的家规,也成为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对整个杨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弘农杨氏是杨姓郡望之一,甚至有“天下杨姓出弘农”的说法。杨氏后人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杨震的子孙个个博学而清廉,特别是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淳白”。《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正是在杨震家风的熏染下,在弘农杨氏“清白吏子孙”家规的约束下,杨彬才能更好地发挥他纠察吏治的职能作用,留下清廉正直的美名。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策划:焦森森 李海峰 责编:师宝华 徐伟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新闻热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