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双重人格:以客观多元视角,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形象!

爱百科 114 0

历史是很有趣的,有时如煌煌大日,照射着文明的道路;有时又如细细月光,偶尔也光顾细小的沟渠。今天我们就从独特的角度,来品品历史中有趣的人物形象。

谈到明朝,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海瑞。有人认为他是个正直的人,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个迂腐的人。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理应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切勿一边倒趋势!此举本文借以时代及个人矛盾双重为背景,以客观多元视角,为您还原海瑞在历史中“真实可信赖”的人物形象!

矛盾双重人格:以客观多元视角,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形象!

一、正直但缺乏公正谈到海瑞,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清正廉明。海瑞之所以出名,最大的原因也就是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被称为“海青天”。从以下两个故事你可以知道他有多敢说了。

话说出时出任总督兼负防御倭寇职责的胡宗宪,可以说是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了吧。他的儿子,一个典型的衙内,妥妥的官二代,仗着父亲的威势招摇过境,威风无二。一次他路过海瑞治理的淳安县,对驿站的款待不满,百般挑剔,并且凌辱驿丞。要是别人只能夹着尾巴,忍一忍,只要这位祖宗高兴就赶紧送他走人了。可是时任淳安县令的海瑞偏不,他把这位公子哥抓了,并且没收了他大量的现银。并且声称这位公子必然是假冒的,因为总督大人德高望重,不可能教子无方,也不可以搜刮这么多金银。正直而不迂腐,这句评价不为过吧。

还有一个故事!

1560年,左副都御史鄢懋卿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清理盐法,南北各省的食盐征收买卖都归他节制。这位可是代表皇帝的,地方官自然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当然钦差大人本人当然也要做做样子,自称我这个人很俭朴的,你们不要铺张浪费搞欢迎了。当然了,以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朝廷的腐败,这句话众人只能呵呵了,该办的还是要办,且要办的出彩,否则怎么体现出对这么钦差大臣的敬畏呢。但是海瑞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相信了这样的官话,还给这位钦差大臣上了一个禀帖,说十分同意钦差大人的做法,并且在其中痛斥这种大吃大喝之风,认为像那些阿谀奉承的地方官其实是在害大人您哪,您要是接受了些款待,必然无法做到公事公办,不能完成皇上的委托了。据说,这位钦差大人接到这个禀帖之后,没敢进入淳安,绕道走了。惹不起,我躲的起吧。

但是正直不代表公正。 我们说正直是说一个人的为人处事不偏私,不为己,与公正还是有些许区别的,公正是代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但是海瑞的断案似乎并没有完全做到公正。他的标准是:在诉讼中如果存在疑虑,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之人,宁愿冤屈刁顽之人;如果案件纷争在产业,那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地主,以拯救弊端;如果案件纷争在礼仪言貌上,那与其冤屈乡宦,宁愿冤屈小民,以保持贵贱之体也。有所屈,就是不公正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

其实不难理解,海瑞是一个传统社会培养出来的文官,必然会受当时的社会所限制,他是儒家培养出来的士人,深受四书五经的浸染,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而明朝的法律法规也多有罅漏之处,但是有的地方不能因为条文的缺漏含糊就加以忽略。因比如在农村里,两兄弟隔年轮流使用一个养鱼池,或者水沟上一块用以过路的石板,都可能成为涉讼的内容,如此等等的细节,法律如果以保护人权和产权作为基础,必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仅不是一人之所以能胜任,也不是收入有限的地方政府所能胜任,于是道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但是道德的本质是一个抽象的,没有确切的标准,故而很多细节只能归之以常理或者成例。所以个人道德之长不能补救制度之短,这是制度僵化的悲剧。

矛盾双重人格:以客观多元视角,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形象!

二、节俭但缺乏效率海瑞的节俭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节俭,甚至已到了严苛的地步!

在他个人的生活上,他是绝对的俭朴。在他的信念中,如果政府发现官吏的薪水微薄到吃不饱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在其他官员上下其手地增加自己的额外收入时,他依然坚持,并要求自己的下属和上司也要效仿。他最后官司至二品,死时仅留下二十两白银,连丧葬费都不够。

在工作中亦是如此。在他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时,他就颁布了他的“督抚条约”三十六款。我们可以简单来看看这个条款:巡抚出巡,各地不得出城迎接;巡抚逗留期间,地方官供给的伙食标准为每天纹银二钱至三钱,不得供应黄酒;境内的公文一律使用廉价纸张;过去的公文空白一律废止;境内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包括纺织品,头饰,纸张,甜食等。他的过度节俭甚至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人的基本需求,固然是给他赢得了无量的声望,获得了无数人的标榜。但是人们却无法推于己身,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他的同僚所接受,这也是他在官场中屡受排挤的最大原因。

这种极端的廉洁使他不相信人有阴阳之分,认为人非善即恶,以至于置效率、经济于不顾。我相信这是出于他的天性,而不是出于虚伪。因为有一次他替母亲做寿时,仅仅多买了两斤猪肉。而他的母亲在海瑞三岁时就失了丈夫,忍受着极大的困难把他他拉扯大,她既是他的抚养者,又是他的启蒙者。所以海瑞对于他的母亲极为敬重,是典型的孝子。但是对于自己敬重的母亲,她的大寿也只是多买了两斤猪肉,这不可能出于作伪。这种近乎极端的节俭对于社会是促进还是阻碍呢?我个人认为阻碍多于促进的。他这是以个人的力量,只凭以不怕死的诤谏得来的声名作为资本,而与整个社会的惯性做对抗,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前进。

矛盾双重人格:以客观多元视角,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形象!

三、“志大”但“才疏”海瑞是一个极具政治抱负的人,他是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实行者,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隆庆皇帝登基时,海瑞由于声望甚重,被朝廷看重,先后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左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至四品。这对于其他人来说绝对是殊荣了,绝对是光宗耀祖了。但是却不能令海瑞满意。因为这些都是闲职,既无财政之责,又用不着下左右全局的决心,自然不能令怀有一腔抱负的海瑞满意了。但是关于他的任命,文渊阁大学士和史部尚书早就定好了一个准则:清贵但不能有实职。原因还是因为他那古怪的性格,他那极端的廉洁,极端的诚实,极端的吹毛求疵,使他不能和下属及上司友好相处,他性格又不可能退让,于是才有了这样的安排,当然这安排不会令海瑞满意了。

于是1569年,海瑞在自察的奏折中如是说:陛下既然赦免了我的死罪,又对我破格提拔,我应该肝脑涂地以报陛下之恩,但是我才疏学浅,以至现在的职务只是专门查看呈奏给陛下的文书,就这样,我还不称职,有负陛下之托,陛下不如把我革职了算了。看来海瑞并不是一个完全不懂阴阳之道的人,他这封奏疏,表面上是求罢免,实际上是对于管理人事官员的要挟:如果你们真的敢罢黜我这样一个有声望的诤臣忠臣,你们必然不容于世人,如果不敢,请给我一个实职。

终于,他得偿所愿,后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但是结局并没有他想象中的美好。后来他屡遭弹劾,后来又整治社会流行的高利贷不利,被人反攻“志大才疏”,挥霍掉了他一直以来积攒的名声,自己也只能愤然辞职,徒留一句“举朝这士,皆妇人也”。

其实他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意识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和朱元璋在位时大不一样了,民间放贷已成炎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民间放贷的处理方式,不仅触动了老百姓的利益,触动了地主的利益,更是动摇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动摇了文官集团统治这个帝国的基础。他以一人对抗一国,注定不会成功。

矛盾双重人格:以客观多元视角,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形象!

四、忠孝但并不是一个好丈夫论及忠孝,他绝对是一个标杆。但是他的家庭并不美满的,甚至可以用不幸来形容。

海瑞曾结过三次婚,又有两个小妾。他的和一位夫人在生了两处女儿后,被婆婆以传宗接代为由不满,后被休离。第二位夫人刚刚结婚一月,也由于同样与婆婆不和而被逐出家门,第三位夫人在极为可疑的情况下由不原因死去。他的几个儿子也全部不幸夭折。这对于海瑞来说不可不谓巨大的打击。但是为什么他的夫人会接二连三的离去呢?有史学家猜测,极有可能是海瑞的母亲海太夫人的缘故。

海太夫从在海瑞三岁就守了寡,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儿子拉扯大,又教育培养出了一个杰出的朝廷命官,是她塑造了海瑞的刚毅正直,但是同时也是造成家庭悲剧的重要因素。她的过于强势,使得其他女人不能插足于她与她儿子之间;她不懂得放手,使得她的儿子不能在生命的后半段接纳另外的女人。海瑞的母亲八十寿时,皇帝只给了她四品夫人的头衔,而始终没有给他应得的节妇的殊荣,不是没有原因的,可能是当时的风评的确不是捕风捉影。

但是海瑞做为一个儿子,一个孝顺的儿子,不可能违逆自己的母亲的,所以他的夫人就被牺牲掉了,所以嫁海瑞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矛盾双重人格:以客观多元视角,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形象!

总结:海瑞其实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要的就是社会回复到他想要的简单朴实的状态。但是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开倒车,于是海瑞身上所体现的矛盾就是社会对于海瑞的强制改变。海瑞不惜以一个人的力量去对抗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又是一个孤胆英雄,一个被当时的体制所摧毁的英雄。

参考文献:《明实录》

《海瑞集》

《万历十五年》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