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爱百科 133 0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岘山风景区景点——水旱马槽。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岘山,“望梅亭”遗址处碑文。(资料图)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游酢墓。(资料图)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巢湖东关濡须口。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含山昭关伍相祠。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巢湖东关濡须口,“草船借箭”就发生在这里。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坐落于巢湖姥山岛羊角山峰上的华藏净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洗耳池。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洗耳池公园中的巢父雕像。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成语典故中的巢湖

洗耳池公园内,“许由洗耳,巢父牵牛”雕像。

大湖凝结千年智慧 中的巢湖

巢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湖光、山色、湿地、温泉等让这里散发着迷人的光彩。5000年华夏文明,赋予巢湖厚重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一串串成语典故的印记,从上古时期的“洗耳恭听”到春秋时期的“蒙混过关”,从三国时期的“望梅止渴”到东晋年间的“南柯一梦”……这些成语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们,传承文化、启迪智慧、滋润心灵。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那些精炼的文字中,寻觅巢湖流域的荣耀与光辉,感受代代相传的智慧与经验。

成 语

洗耳恭听

人物:巢父、许由 发生地:巢湖卧牛山

“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巢湖有座卧牛山,因形似卧牛而得名,相传这里是巢父和许由的隐居之地,成语“洗耳恭听”便是由此产生的。

相传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有个英明的帝王名叫尧帝,为人正直、为民着想,对有才之人特别重视。听说许由贤德,尧帝便想将帝位禅让于他,于是让使者去邀请他。可许由无心于政,认为自己可为良民,但绝不可任高官,一口拒绝了使者并请他离开。尧帝听说之后,认为许由很谦虚,更加敬重他了,再次派使者相请,称:“如果你不肯继承帝位,起码出来担任个‘九州长’吧!”

不料,许由听说之后很是厌恶,觉得这些名禄之言污染了耳朵,立即跑到小池边掬水洗耳。这时,有巢氏的后代、许由的好友巢父,正好牵着牛来到池边饮水。问明缘由后,巢父批评许由道:“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求名声,污吾犊口。”意思是,你若是早点隐居,就不会出现风波,现在你把水给污染了,也会污染我的小牛的嘴。说罢,巢父就牵着牛去上游饮水了。

听了巢父的话,许由觉得很惭愧,虚心接受教诲,躲到深山老林里去隐居了。因淡泊名利,许由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思想家荀子曾赞道:“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后人根据“许由洗耳,巢父牵牛”的传说,衍生出一个成语——洗耳恭听,意指专心、恭敬地听他人说话,通常用作请人讲话时的客气之语。“许由洗耳”之处被称作洗耳池,巢父牵牛之途被称为“牵牛巷”,如今都是巢湖的著名景点。

或许是典故的作用,卧牛山自古闻名天下,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慕名前往。当地人说,过去的巢湖市没有太多高楼大厦,从卧牛山山顶可以看到数里地外的巢湖,将烟波浩渺的湖面风光尽收眼底。据说在明代,卧牛山上有座神奇的塔,落日之前总会将影子准确地投射于洗耳池中,因此洗耳池边建的寺庙就被命名为“塔影庵”。如今,这座塔早就已经不见影踪,不过“塔影庵”还坐落在洗耳池旁,一泓池水潋滟着经久不衰的动人故事。

成 语

蒙混过关

人物:伍子胥 发生地:含山昭关

巢湖流域的含山县内,有一条连绵几十里的山脉,东有马山,西有城山,两峰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就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昭关。春秋时期,昭关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处,因险要而有“雄踞吴楚”之名,这里曾上演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蒙混过关”的传奇历史故事。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要将伍奢一家满门抄斩,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走了。楚平王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日夜盘查所有过往行人。终于,伍子胥逃到了吴楚交界的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地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

危急之时,伍子胥遇上了东皋公,一个深藏不露的隐士。东皋公邀请伍子胥到家里做客,说有办法帮助他混出关去。东皋公每天好酒好菜招待,却绝口不提过关的事情,就这样一连过了7天,伍子胥再也忍受不了了。这天夜里,伍子胥寝不能寐,辗转寻思,反侧不安,望着窗外的一轮明月,活生生地愁白了头发。

伍子胥一夜急白了头,反而是一件大好事,只要稍作打扮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恰巧,东皋公一直等待的朋友皇甫讷回来了,皇甫讷长得非常像伍子胥,两人互换了衣服前后脚过关。果然,皇甫讷被昭关的守卫当做伍子胥抓了起来,而伍子胥则趁乱顺利混出了昭关,最终逃到吴国。

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世代相传,不仅编入辞典史册、搬上戏剧舞台、演绎成评书图本,还被后人作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其中一计“蒙混过关”的典例,当作“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的佐证。昭关吸引了诸多文官武将、墨客骚人,会于此谈古论今、赋诗抒怀。

为了记述史迹,南宋初年建“伍相祠”于昭关,就在关口的拱门之上。抗日战争之前,千年古祠还能看见,是明三暗五的砖瓦青石结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气势不凡。祠中供奉着伍子胥像,其身大腰粗、肩阔脸宽、浓眉大眼、须白且长,怒容满面地手按一把七星宝剑。此外,祠内还有东皋公、皇甫讷的塑像。

伍相祠内还有诸多匾额、楹联和石刻碑文等,其中含山县知县范贞所著的《宝塔诗》广为传诵:“眺,啸;荒山,古道;行路吟,亡家调;一段忧愁,千秋光照;无计雪亲冤,惶恤违君诏;生死二字虽悬,去就一心逆料;楚风飒飒逼人寒,吴境茫茫何日到;古来岂无去国逋臣,此地犹存故关孤庙;漫想芦中人何以捐生,尤羡浣纱女忽焉轻跳;吁嗟乎英雄自古惜英雄,伤心哉怒涛江上空凭吊。”

成 语

草船借箭

人物:孙权 发生地:巢湖濡须水域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桥段,谋才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仅用几只草船就“借”到了十万余支箭。故事中的诸葛亮胆识过人,颇受世人赞美传为佳话,并由此衍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等,推动着智慧的启迪和发展。然而,在正史《三国志》中,“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就发生在巢湖濡须水域。

“草船借箭”史实发生在公元213年,当时,吴军大将吕蒙、偏将军朱然领兵驻守“东关”,在濡须口建造了濡须坞,因其形似偃月又称之为“偃月城”。濡须水就是今天的裕溪河,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那么濡须口在哪呢?就是濡须、七宝两山对峙间的水口,前者在今含山县东关镇,后者在巢湖东龟山(今银屏镇境内),二者接合部就是巢湖东湖口,东流濡须水直达长江。

是年二月,曹操统帅四十万大军,由巢湖和西关两路进攻东吴。据说,曹操统帅大营就设在东龟山上,与东吴兵马对峙的地方就在濡须口。“双方兵来将往,激战数十次,对峙月余时间。也就是在这期间,发生了流传后世的‘草船借箭’。”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昭堂考证大量文史材料后介绍道。

这一天,吴主孙权借水面有大雾笼罩,亲率数只轻舟从西关闯入东关曹军。曹操身居龟山之巅,眺见孙军器仗威武,恐怕有诈不敢贸然出战,始嘱弓弩不得妄发。不过,曹操生性多疑,稍后又下令弓箭射击。不一会,吴军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差点翻沉,孙权又下令调转船头让另一侧船身受箭。最终,箭均船平,吴军高歌凯旋。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言。

其实,“草船借箭”只是曹操与孙权在巢湖对峙的其中一场战役。

巢湖水网纵横,号称三百六十汊,西纳南淝河与合肥相勾连,东驱濡须与长江相吞吐,自古为江淮咽喉要塞。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以曹操败北而告终,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业已形成。但曹操不甘盘踞北方,仍存心并吞江南,于是立足重镇合肥,与孙军对峙巢湖,结果却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曹操四越巢湖不成。”

为何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巢湖水域之大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许昭堂介绍,巢湖形成历史悠久,水域面积不断变化,最大时约有2000多平方公里,是现在湖水面积的三倍大。根据史料记载,当年张辽大战逍遥津时,水师可以通过巢湖将战船开到逍遥津附近,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当时巢湖之大,绝非今天的巢湖水面。

清朝末年,李鸿章回乡积极倡捐,为姥山岛上的文峰塔续建三层,并亲自题写了《姥山塔碑记》,其中称:“吴长水战,阻湖为国,度亦且踞山为固,变亦且踞山为固。”这是颇为符合实际战况的诠释。“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既反映了曹操、孙权两军斗智斗勇角逐,也彰显出巢湖独特的区位优势。

成 语

望梅止渴

人物:曹操 发生地:肥东岘山

据说全国大大小小的岘山有很多,巢湖滨岸,距离合肥约50公里处也有一个岘山,曾经是商贾通道兵家关隘,留下了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望梅止渴”“水旱马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史书记载,曹操率军从庐州去讨伐张绣,那会儿正好是夏天热得出奇,天上一丝云彩都没有,更别提风了。部队在丘陵道上行走,道路弯弯曲曲的,两边几乎都没有树木,再加上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当走到岘山的东山脚下时,士兵们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一些体弱的士兵竟渴得晕倒在路边。

行军速度越来越慢,曹操担心贻误战机很着急,想给大家打点水来却又找不到水源,想催促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这时,曹操看到前面有一大片树林,脑筋一转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指着前方对士兵们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好吃又解渴,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能到了。”士兵们一听,口水都流出来了,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后人在岘山东山脚下,修建了一个“望梅亭”,屹立在此上千年,为人们提供一个凭吊历史的去处。遗憾的是,战争年间,这座千年的古建筑被毁于一旦,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仅仅留下一个遗迹。后来,当地人又在通往遗迹的地方,修了一条路命名“望梅亭路”,并在路边立了一块石碑,以此纪念“望梅亭”这一消失的遗迹。

其实,关于“望梅止渴”之地,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河南许昌、南阳以及巢湖流域的含山县都有“梅山”的说法,特别是含山县境内有摩崖石刻,后期还有王安石的诗词记载加以佐证。不过,从古庐州城到巢湖、濡须河地带,一直都是曹操征战来往的地方,岘山周边一带还有着许多与曹操有着关联的地名,比如:造甲、八斗、曹城等。

岘山东麓,是巢湖市栏杆镇,其境内有座低缓的小山岗,当地人称之为“塔山”。塔山顶峰有两个坑洞,一个雨后积水,百日不干;一个雨停即干,长久无水。魏军征战东吴,多次经过岘山驿站,就饮马于塔山,旱马槽喂草料,水马槽饮马,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水旱马槽”的千秋典故。如今,水旱马槽也是岘山风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发生在岘山的战役数不胜数。岘山北部,有一个古称“余岘口”的隘口,自古就是庐州通往巢湖、和县、南京等地的咽喉,既为千年来商贾穿越山的东西向的交通要道,也是自古兵家进出庐州必争的隘口。春秋时期,岘山一度是吴国和楚国边界的重要关口,南北朝时期是魏、齐、梁等国此消彼长的必争要地。

围绕岘山展开的多次战役,既影响各国各朝的发展更迭,也为如今的岘山留下了诸多的历史印记,为巢湖流域又增添了深厚的古朴韵味。说到这,不得不提岘山中的太子山,据说是因为金朝四太子完颜兀术南下曾在此扎营而得名。当地人传说,岳家军名将牛皋就是在此擒获金兀术,二人同归于尽的民间传说,为岘山一带又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成 语

南柯一梦

或黄粱美梦

人物:商人杨林 发生地:姥山岛华藏净寺

姥山岛四面皆水,如一叶飘于湖心,是八百里巢湖唯一的“水上绿洲”。岛上有个小渔村,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在桨声灯影中延续着千年岁月。村内有个羊角山峰,是姥山岛的九峰之一,始建于西晋的华藏净寺就坐落于峰顶,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当地人说,华藏净寺原为“圣母庙”,也叫“圣妃庙”或是“圣姥庙”,也是为了祭祀和纪念焦姥而建。千年岁月沧桑,圣母庙饱经风霜,曾多次废毁重修。清朝末年,李鸿章续建姥山岛上的文峰塔时,用剩余材料重修圣母庙,并将其改名为“巢湖古庙”。1998年,古庙改作寺院,和隔湖相望的中庙一样,既供奉菩萨也供奉圣姥。成语“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与这个千年古庙有关。

东晋《搜神记》中有一篇《焦湖庙巫》的神话故事,说姥山岛上的圣姥庙有一个神奇的柏木枕头,人睡在上面心里想什么就会梦到什么。山东菏泽有个名叫杨林的年轻商人,下长江做生意乘舟途经巢湖时夜宿姥山,慕名到圣姥庙烧香拜神、抽签问祷。巫师问:“你是想娶美貌贤惠的妻子吧?”杨林说是。巫师便让杨林垫枕而睡。梦中,杨林做生意发了大财,还娶了当朝太尉的女儿,两人婚后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们天资聪颖,长大后个个得中登榜,都当上了朝廷的秘书郎。杨林正欣喜呢,突然从梦中醒来,这才发现是空欢喜一场,无限惆怅。 几百年之后,也就是唐朝年间,文学家沈既济根据《焦湖庙巫》,改编创作了传奇《枕中记》,讲述了卢生“黄粱美梦”的故事。之后,文学家李公佐也以这个神话故事为蓝本,改编创作了传奇《南柯太守传》,讲述了东平人淳于棼梦做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的梦幻故事。后来,“黄粱美梦”、“南柯一梦”成了成语,流传至今。

当地传说,华藏净寺还有桩与乾隆相关的趣事:据说,乾隆微服私访时曾游览姥山,在古庙诵读姜夔为圣姥而作的《满江红·迎神送神曲》,听了“杨林垫枕而睡,美梦一生”的故事,又因意外之故金口玉言御封古庙为“圣母庙”,并赐墨宝:“羊子山头施化雨,巢湖水面布慈云”。

如今走入华藏净寺,自然看不到神奇的柏木枕头,乾隆皇帝御笔亲赐的墨宝也不见踪迹。然而,历史遗存的文化气息,仍散落于寺庙乃至渔村的各个角落,代代相传的故事,跨越千年岁月的草木泥瓦,都见证着巢湖的潮起潮落,自身的魅力也愈发凸显。

成 语

程门立雪

人物:游酢、杨时、程颐 相关地:和县

提起游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不过若是说起成语“程门立雪”,相信学过中学语文的人都会恍然大悟吧。没错,游酢正是“程门立雪”的主人公之一,他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曾在巢湖流域为官多年。

游酢自幼颖悟,发奋读书,学问日进。8岁能作文,时称“神童”;12岁潜心孝经,求知诗文,钻研书法;16岁以文行知名,且广交天下英豪,被各地贤士所推崇。20岁,游酢在太学读书时,拜在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门之下,从此放弃词章而专攻理学,并以“灵利高才”见称于程门。

元祐八年,游酢40岁,已经官拜太学博士,仍然勤学不辍。一天,游酢和同门杨时因学术起分歧,为了求得正确答案特地去找老师程颐求教。时值隆冬,雪花纷飞、寒风凛冽,两人裹紧衣服、顶着寒风,艰难前行。好不容易到了程颐讲学的嵩山书院,却被告知老师一早就已经回家了,两人只能又往老师家中赶去。

当游酢和杨时赶到程颐家时,全身都已经被冻得僵硬了,可又不巧地碰上老师在午休,他们不忍惊扰,恭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待。过了良久,程颐终于睡醒,发现游酢和杨时站在雪中,连忙将两人请进屋中,此时屋外已经积了一尺多厚的雪。此后,游酢和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除了钻研学术,游酢还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49岁时到巢湖流域的和县、含山县一带出任知州,为官省事省费、爱惜民力、注重教化,对百姓、官吏态度宽和、关系融洽,尤为难得。明《和州志》记载:“累迁监察御史,出知和州,有惠政,民戴之如父母,以性命之学诲士,而风化丕变……”

100多年后,被朱熹视为道统继承人的黄干,到游酢曾任职的地方做官,仍然能感受到他的“流风余韵”:“流风余韵足以师范斯世,惠政在民,至于久而不忘。先生之于此则遗泽固不浅矣。百余年间士风淳质可与适道,其效欤?”纪昀曾评价黄干:“其文章大致质直,不事雕饰”,他这番“不事雕琢”的儒者之言足以佐证,游酢是一位亲民、勤政的好官。

宣和五年(1123年),游酢因病去世,就葬在他曾做官的含山县,杨时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称:“公自幼年不群,读书过目辄成诵,比壮,益自力传目到,不为世儒之习,诚于中,形诸外,仪容辞令,灿然有文,望之,知其为成德君子也。”为了纪念游酢,后人们修建了游定夫祠、皎月亭,直到明清还有不少人前往拜祭凭吊、怀念其善政。中国理学的发展、传承,从巢湖流域绵延后世,惠泽人民。(江淮晨报记者 王靓/文 李远波/摄)

标签: 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