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邓在军有哪些故事?

爱百科 161 0

邓在军老师,执导央视春晚的第一位女导演、丈夫周尔均、电视艺术家,中央电视台的“四大导演”:邓在军、杨洁、王扶林和黄一鹤,有名高级编导、国家一级导演。

她,坚韧不拔,是在文工团里成长的军队女儿;她,敢作敢当,是中国电视文艺的开拓者;她,开风气之先,成为春节晚会的奠基人;她,沉着若定,担任第十一届亚运会开闭幕式转播的总指挥。她,就是中国电视艺术元老级导演——邓在军。

1938年1月,一名女婴在四川省荣昌县一条小巷子里呱呱坠地。邓家祖父给他的孙女取了一个非同凡响的名字:在军,这显得十分男性化的名字饱含着祖父对孙女的疼爱与期待。

她祖父对她是特别地溺爱,很小的时候老带她出去,出去的时候、人家都说你孙女真好,爷爷说是,我孙女要是男孩就好了。总是有这句话,所以在她脑子里觉得女孩怎么了、一定要孙子吗,我一定要比男孩强。祖父的宠爱使幼年的邓在军在家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她性格倔强、喜欢自己拿主意,争强好胜、绝不服输,尽管身在小城中,邓在军却发誓自己有朝一日定要走出小城,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是很要强,从小就要强。邓在军在这个芙蓉香国里长成了一个聪明伶俐、懂礼貌的小姑娘,而此时的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新中国宣告成立,然而、当天安门前举办开国盛典之时,邓在军的家乡还未解放。在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号角声中,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1950年春夏之交,荣昌县解放,年仅12岁的邓在军第一次接触人民军队,跟军队有关的一切都让她感到新奇。有一个同学就说,部队演出、咱们今天去看看去。他们约了几个孩子一块去看,就看了《白毛女》片段,还有《兄妹开荒》、还有《刘胡兰》的片段。邓在军泪流满面地观看了103团宣传队演出的《白毛女》、《兄妹开荒》等剧目,内心憧憬着大家庭般的部队生活。后来等军队走了,她自己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不去当兵,我去当文艺兵,我可以唱、我可以跳,那时候她很喜欢。

于是,邓在军一边四处打听部队的去向,一边准备好区公所的证明、悄悄地离开了家。她就自己背着个书包、穿了两件衬衫她印象,背着她妈妈她就跑了,在这之前18军招考文艺兵,她想当兵、妈妈没同意,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况下,自己不能告诉她,自己就跑了。走到半路正好遇到军车,军车的卡车,他们就搭着卡车,她从荣昌到了永川去参军的。被邓在军坚韧的精神和过人的胆量所打动,部队首长破例同意未满13周岁的邓在军参军了。就这样,邓在军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员,真正“在军”了。当时西南地区匪患严重,邓在军随部队进山剿匪,白天作战、晚上演出,还要站岗放哨,部队生活艰苦卓绝、纪律严明,不甘示弱的邓在军把这一切当作最好的锻炼。大熔炉部队把她冶炼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且就是说、应该说有一个坚强的性格。本来她性格就比较好胜,加上部队的这种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的精神,对她这一生打下了很深的基础。1950年,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令,邓在军所在的12军浩浩荡荡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然而、一心在军的邓在军却因为年纪尚小,被留在西南军区学生大队学习,调入西南军区后勤部文工团未能随军上前线。1952年全军文艺汇演,邓在军主演的歌舞剧《牧童山歌》获得表演奖。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的贺龙亲自为她颁奖。1954年,文工团进藏慰问部队指战员,面对高原反应的艰难挑战和餐风沐雨的生活条件,邓在军毫不退缩、咬牙坚持。她去了一小分队,一到了二郎山,下了折多山,大家都不行,都头疼、晕,就不能演出。这个时候她因为小,再加上可能她也高原反应各方面,所以她就一直坚持自己既演出、又跳、又唱歌的。由于邓在军的突出表现,部队特授予她三等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让她再次感受到“在军”的荣耀。

9年的军旅生涯让邓在军刻骨铭心,然而、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邓在军告别了她热爱的军队文艺工作、来到了北京。邓在军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当年第一次到中南海西花厅,见到七伯周恩来和七妈邓颖超的情景。进去了看伯伯、七妈在门口等着她,她当时有点紧张,第一次见那么高的领导,结果没想到他们俩高高兴兴地说:来了,好,你坐。特别亲切,就像两个人拉家常一样的,因为她说总理怎么这样、一点没架子。1959年7月,邓在军调入北京电视台文艺组,改行担任电视文艺节目编导,当时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台是后来的中央电视台的前身。邓在军刚调入时,台里总共只有几十人。那时候他们很艰苦,一直到后来他们都、导演都什么都干,帮着摄像、技术员,拉机器线、电缆。任卫新说:“联系录音棚、联系录音的时间,买夜宵、面包。”演员吃饭,她骑着三轮去给他们拉饭,一个大桶、铁的那种缸,拿着汤,完了有点菜、有点馒头,就这么样,一个板车拉回来。

邓在军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步一个脚印、开拓自己的事业。她反复观看琢磨播出的各类电视节目,研究摸索转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规律。那时候很简单,他们用广院的一个车,像面包车一样的,改装成两个讯道的,原来就在演播室,在广电大楼的4楼的一个拐角,也就是30平米左右的地方,所以录音在一个角、用玻璃把它弄上来,里头放音乐、那边弄什么,最多就独舞、独唱,很简陋,那么一个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在军导播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文艺节目,如《东方红》、《白毛女》、《宝莲灯》、《天鹅湖》、《蝴蝶夫人》等,并合作编导《笑的晚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节目。《东方红》,那时候她很年轻,她才25岁,她去看排练的时候简直、她都不知道人怎么调度的,你想3000多的演员,她每次都在第一排做镜头、分镜头,她分镜头本子一大摞,全画出来,包括位置的调度,尤其舞蹈的调度,《东方红》她看了不下起码20遍,别的节目也是那样,彩排 她一定去看,她要转播前、她一定要去镜头前,哪怕是外国团体来演出,她也要看他彩排。

这是一段厚积薄发的时光,锻炼了邓在军作为电视编导所必备的各种工作能力,使她掌握了电视文艺节目的基本规律,为她后来导演大型文艺晚会节目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而年富力强的邓在军也步入了电视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她先后担任多届春节联欢晚会、国庆晚会的总导演,编导录制了《民族团结的赞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毛泽东诗词》等专题艺术片,收获了人民群众对她辛勤工作成果的高度认可。1979年春节,邓在军受命编导一台晚会,为全国人民过春节增添喜庆气氛。那是《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跟她一块搞的,那时候她们想了很多办法、租了一个场地,用交谊舞来串场的,也是一种破格。李光羲唱的《祝酒歌》。这次新颖的晚会形式备受好评,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中央电视台首次颁发的电视艺术节目奖,成为了后来春节联欢晚会的雏形。徐子崴说,“小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看春晚,自己一直说春晚其实可以说是自己音乐的一个启蒙老师。”刘卓言:“春晚,家里人都围着电视看。”邓在军说:“春晚就有个特点,观众这心情都是兴奋到极点、高兴,又包饺子、又团圆的,一年大的休假,这种心态是提着的,那种都是笑的,所以这样的情绪下,她觉得应该是一个团结的氛围,在这个时候观众的心理是需要你给他心理需求的满足,所以一定要把最好的节目给他。”正是在这种对人民群众需求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下,邓在军执导出一台又一台,精彩纷呈、叫好又叫座的春节晚会。在编导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过程中,第一次在电视中采用动画形式来表现新旧年的交替,卓越的效果使得晚会广受好评。李谷一就唱了差不多5首歌,最后一首歌《乡恋》,当时认为是通俗歌曲就有点靡靡之音,所以领导觉得最好不唱。她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来了一个电话点播。《乡恋》这首歌上了春晚以后,就是思想解放了。后来出现了很多的抒情歌曲,慢慢出现很多的音乐人开始写流行音乐。

邓在军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表现在新人的大胆启用和内容上,费翔、毛阿敏、韦唯等经典歌星最初正是由邓在军发掘、提携,从而在春节晚会的舞台上一炮打响。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邓在军力排众议,启用当时尚且籍籍无名的台湾青年歌手费翔。邓在军认为唱功了得又出生在台湾的费翔,他的表演能够交流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感情。一定要分析今年的形势,哪些我要赞扬的,哪些我要抨击的,一定要分清楚。而且这个抨击用艺术手段来讲、它得能接受。为了突出节目效果,邓在军突破当时领导要求一个演员只能唱一首歌的规定,让费翔唱了《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两首歌。间奏部分费翔动感的迪斯科舞也得到了保留。为此,邓在军差点被处分。费翔这首歌《冬天里的一把火》特别有时代感,节奏也特好,就让费翔想办法跳个动作、做点动作,费翔就设计了很多非常健壮的动作,台里的领导说:邓导不能切全景,怎么跳上了。陈雨露说:“邓导就说你切、你切,你先切一个,先切一个,要不人家怎么知道他跳舞。”费翔言:“她当天在这个主控室很坚持了给自己全景、全身的,把自己的那个所有的舞蹈的那些东西也都收进去了,所以自己一生都要感激她。”邓在军,现在不是邓导,邓在军、你再切全景,我要处分你了。自己说惨了,要处分我了,别切全景了。任卫新言:“这就是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资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和把持度的一个导演所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她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个趋势是你没法反对的。最终,《冬天里的一把火》让迪斯科风靡全国,并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大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