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学历史

爱百科 102 0

  《大罗学历史》之前言。为什么要写历史系列?

  是因为喜欢历史?不是。相反,我是理科生,标准史盲,对历史几乎一窍不通。

  甚至分不清隋朝与明朝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什么事使我下决心学习历史呢?

  半年前,我们一行人去爬天台山,一路上,他们在聊隋炀帝与大运河,聊天台宗与国清寺,聊徐霞客古道,咱听的云里雾里的,完全插不上话,只能陪笑。

  那不行,我要回家恶补历史。不为探寻历史真相,只为理顺朝代顺序,学习一下相关人文典故。这就足够了。

  无巧不成书,我搜集学习资料时,无意发现了一位历史达人的总结,他罗列了四十位历史人物,首尾相连正好是从秦朝到新中国,前后两千多年,我如获珍宝,仿佛是无意瞥见了《葵花宝典》的目录,那我就照着这个目录练。

  欲速则不达,我每周学一节。我写这个系列的目的是以写代学,现学现卖,一切都是新鲜的,新鲜学来的,新鲜加工的。

  那么,什么人适合读我的这个历史系列呢?

  跟我一样,对历史所知甚少的人,通过我的《大罗学历史》系列,就如同看小人书一般,对历史框架有个大体的了解,仅此而已。

  大罗二〇二二年4月22日

  第一章《大罗学历史》之张良

  ,秦汉交替。爬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特请了一位导游。导游说,地藏王菩萨原名金乔觉,是韩国人,贵族出身,早年曾来大唐留学,后来坐船来到中国,潜入九华山修行,一心向佛。

  那,我很是好奇?原来,地藏王菩萨也是人变的?

  而且还很现代,唐朝的事。

  爬完九华山,我计划北上,去看小浪底排沙,据说错过就要再等一年,事不宜迟,抓紧出发……途经河南郏县时,看到一个硕大的旅游提示牌:张良故里。

  恰是午饭时分。下高速吧,吃个午饭,看看张良。到县城吃了碗饸饹面,然后直奔张良故里,也许是疫情的缘故,人气不旺,游客零零散散,问有没有讲解员?没有。

  那咱自己逛逛吧。

  闲逛过程中,遇到一位摄影大叔,长枪短炮,在拍门口的牌坊,他在等日照角度,同是摄影爱好者,搭讪了几句,没想到大叔很热情,很博学,很有分享欲,光这个牌坊就给我科普了老半天,按他的说法,这里的风水是天才级布局,什么乾门、坤门、兑门、艮门……,

  一大堆专业术语,听的咱云里雾里,只觉得大叔真牛B,连这都懂?我很好奇,大叔,您是周易大师?

  大叔急忙摆摆手:我?就是半瓶子醋,略懂一二。

  大叔看我很虔诚、很好学,也算是打开了话匣子,先是把我盘问了半天,来自哪里,干什么工作的,当他听说我大学读的师范院校,很是激动,为嘛?他当了三十多年高中语文老师。

  现已退休,喜好摄影,目前正在做的摄影课题是穿越探访河南百位历史名人,有出版计划,其中就包括张良,他要拍摄张良故里、张良庙、张良墓。

  谈起河南,大叔真是一脸自豪,问我有没有关注过这两年的河南春晚?我说,关注过,很火。

  他说,中国的中心在黄河流域,大国的核心还是以文化为内核,中原文化就是我们的核心文化,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这两年中原文化走强说明什么?

  中原文化还是领先,且自信、坚定的。

  谈起张良,大叔仿佛在介绍自己的一位老朋友,为什么这么熟悉?

  因为在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里,《鸿门宴》讲了无数遍,仿佛自己也在鸿门宴上吃过酒。

  其中,他提到了一句,张良,韩国人。啥?韩国人?跟地藏王菩萨一样也是韩国人?我接着感叹了一句:今天跟韩国欧巴较上劲了,早上去爬九华山,导游说地藏王菩萨是韩国人,现在您又说张良也是韩国人。

  大叔说,地藏王菩萨是新罗国王子,新罗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差不多就是今天韩国的位置,所以说地藏王菩萨是韩国欧巴也合理。

  但是,张良不是韩国欧巴,是地道的中国人,张良所在的那个韩国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就在我们脚下,否则这里咋叫张良故里呢?

  秦始皇灭六国,灭的第一个就是韩国,张良在韩国是正宗的贵族。

  我问,有多正宗?他说,他爷爷是韩国丞相,他爸爸也是韩国丞相,若是岁月静好,不出意外的话,张良也会接班做韩国丞相,结果秦始皇来了,给灭了国,贵族成了流寇,灭国之恨如杀父之仇,所以张良去刺杀过秦始皇。

  我说,张良不是文官吗,咋还懂刺杀?他说,他出脑子,别人出力气。张良先是花重金悬赏,招募到了一位大力士刺客,这个大力士投掷百十斤的铁锤就跟我们扔个沙包那般轻松,且指哪砸哪,准确性高。

  张良又通过秦始皇身边人打探到了秦始皇东巡的时间和路线。最终选了黄河古道博浪沙作为行刺点,那里属于沙丘地带,人烟稀少,视野开阔,适合远程投掷,且车队警惕性低。

  我说,这里有个BUG,视野开阔,大力士也没处藏啊,远远就被发现了。他说,黄河边上有很多灌木丛,藏里面,等秦始皇车队来了,瞄准主车把铁锤砸了过去,瞬间稀巴烂。

  我问,那为什么秦始皇没死?他说,秦始皇太狡猾了,他那天坐的副车,正好没在主车上。我问,大力士被抓了吗?他说,趁卫兵们乱成一团,大力士按照张良预设线路逃跑了,张良在撤离点接应,然后他们一起坐船过了黄河。

  我问,一战成名?他说,绝对的,图腾一般的Hero,刘邦都曾经想过刺杀秦始皇,只是想了想,没敢行动,而张良是真干!你想能不是全民偶像吗?

  我问,张良的兵法师从何人?他说,黄石公!关于张良拜师这个事,有两个成语,一是“张良拾履”,二是“孺子可教”,其实是讲的同一个故事,就是黄石公怎么相中张良的。

  张良刺杀秦始皇后,秦军四处追杀张良,张良藏到乡下隐姓埋名了,有天张良去田野闲逛,遇一白胡子老头坐桥上,老头鞋掉桥下了,喊张良帮他捡上来,张良帮他捡上来了,他又让张良帮他穿上,张良刚给穿好他又脱了扔桥下了,又让张良去捡回来又让张良帮着穿上,这么折腾了张良四五次,张良想发火又觉得不忍心,毕竟是个老人家,几个回合后,老头就说了一句,孺子可教,让张良次日五更天来桥头等他,见面后,送了张良一本兵法秘籍《太公兵法》,这个白胡子老头就是黄石公,是个神仙般的世外高人。

  我说,过家家啊。

  他说,这都是史书里的典故,当文化去研究,莫拿现代思维去抬杠。

  我问,张良为什么会选择追随刘邦?

  他说,最初张良没想过跟刘邦,刘邦的野心是取代秦王,而张良的野心没这么大,只想光复韩国,他带着韩国一群死忠粉努力了一次又一次,发现大势已去且韩王实在烂泥扶不上墙,算了!还是另寻明主,只能二选一,要么刘邦,要么项羽。

  至于为什么选刘邦,我总结了三条:第一、张良懂相面,他觉得刘邦是帝王之相。第二、刘邦对张良谈到的《太公兵法》理论体系很认可,而在此之前,张良向多人展示,多被嗤之以鼻。

  第三、刘邦这人人品比项羽好,俩字来形容,仁义。我说,我有个疑惑,鸿门宴上,刘邦咋就那么轻易逃跑了呢?他说,这个,上学的时候不都学过吗?核心是因为有个内应,项羽的亲叔项伯,他是站刘邦的,所以范增让项庄舞剑,项伯接着也拔剑起舞,不让项庄杀刘邦。

  项伯为什么站刘邦?

  因为张良曾经是项伯的救命恩人,有这么一层特殊关系。刘邦一行一看杀气四起,借上厕所的名义溜了,把张良留下善后。我问,不怕张良被杀?他说,张良是刺杀过秦始皇的大英雄,又是谋略天才,项羽也对他垂涎三尺,爱都来不及,咋可能杀?

  我问,刘邦称帝,张良为什么选择了急流勇退?他说,这就是张良有魅力的地方,在当时,张良真可谓功高盖主,刘邦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成语“运筹帷幄”即出于此。

  对于官场而言,张良具有童子功,因为他爷爷是丞相,他爸爸是丞相,从小耳濡目染,他很熟悉官场的运转法则,清楚功高盖主就是大忌,若是继续下去,那么肯定是一场悲剧,不如急流勇退,皆大欢喜。

  我问,若是张良愿意继续干,刘邦会让他干丞相吗?他说,那绝对的,不二人选。

  我问,张良是否料到了韩信他们这些建朝功臣不会善终?他说,他就是预判到了他们的结局,所以才选择了及时转身,他们只有在被砍头那一瞬间才会感叹一句,张良,大智慧也!

  曹雪芹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白天听大叔叨叨了张良的丰功伟绩,晚上,就梦到了张良,依然健在。

  我约张良到小酒馆坐了坐,聊了聊天……我说,我上午刚去过你家,张良故里。

  他说,上午我出去遛弯了,没在家。

  我问,你现在复盘一下,项羽走错了哪步棋从而输掉了天下?

  他说,帝王之路,充满了偶然性,就跟世界杯一般,赛后,你怎么分析都觉得冠军球队有着必然性,那问题来了,从小组赛开始重新踢一次,他们是否依然能夺冠?那就未必了,所以你问我项羽走错了哪一步?

  我觉得,回头看,就是两个字:时也,命也!我问,若是非要分析出个一二三呢?

  他说,那也都是马后炮了。第一、他应该听范增的,杀了刘邦。

  第二、起义军的基本盘是农民,项羽是贵族出身,与基本盘有天然势差,容易脱节。

  而刘邦是草根出身,懂农民诉求,自定义为农民利益代表者,从而夯实了基本盘。

  第三、痞子更厚黑更流氓更无底线,往往在乱世丛林中更易得势,项羽身上的那些“贵族精神”反过头来害了他,例如两家签了鸿沟盟约,项羽遵守了,刘邦没遵守,接着杀了个回马枪,反而用了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什么契约不契约!

  我说,但是,现在看来,刘邦更得人心。

  他说,有句话怎么说的来?得天下者得民心,得民心也是两部曲,在其当下会先得士心,经过史书的编写,又会得到后来者的人心。

  我问,那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

  他说,两个原因。第一、刘邦急忙表忠诚,跟项羽说,老大,我没二心,咸阳我只是帮着暂管,老大您需要,我随时奉还。

  第二、项羽从心底没把刘邦当盘菜,项羽喊刘邦来吃饭只是谈个话,训诫一下,意思是你小子可别搞事,没别的特殊目的,至于说舞刀弄枪的那都是文人杜撰的,俩人分开时很友好,又是握手又是拥抱的,刘邦还跟项羽说,老大,你有空也到我那坐坐,让我那也蓬荜生生辉。

  我问,书上不是说,刘邦是借尿尿的机会逃跑的吗?

  他说,逃跑?项羽有四十万大军把守,就是只苍蝇也飞不出去。 我说,你们不是有内线吗?项伯在。

  他说,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今天他的存在感不高,其实他是项羽军团的二号人物,位置都在范增之上,当时项羽军团对整个江山已经十拿九稳了,你觉得作为男二号会胳膊肘朝外拐?

  我说,那问题又来了,你当初为什么不选项羽呢?毕竟项羽胜算更大。

  他说,那我反问您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选刘备不选曹操?

  我说,因为刘备更仁义。他说,三国时期,看似是三国鼎立,其实是曹操吊打孙刘,曹操阵营是集全国之人才,不缺军师,连司马懿都没入围,诸葛亮去了连替补都打不上,而选刘备呢?则立刻能进入核心层。

  谋士这个角色有点类似足球教练,只要你不是主教练,那么你的才华一文不值,我若是选项羽,项羽身边有范增,我没有施展的空间,而我选刘邦呢?直接就是主教练。

  我说,懂了,那您这么睿智的人,为什么要去刺杀秦始皇呢,那不是以卵击石吗?

  他说,那是我策划的事件营销。咱闯荡江湖首先要有江湖威望吧?

  我就编了两个剧本,一是我带着大力士去扔铁锤刺杀秦始皇,然后成功逃跑了。这个你用脑子想想,可能吗?秦始皇出巡咋可能不事先清场?

  再说他身边有弓箭手有骑兵,你看奥运会铅球纪录就知道了,大力士再有力气能扔一百米?这么近,上哪跑?

  二是我说我精通兵法,兵法这玩意必须要有传承,有门派,我觉得最牛B的门派是神仙派,于是我就编了一个故事,遇到了白胡子老头。

  我问,没人怀疑吗?他说,大力士我是真的悬赏过,缉拿张良的告示我也贴过,隐姓埋名我也表演过,所以没有人怀疑我真的刺杀过秦始皇。

  至于说白胡子老头?在我们那个时代,从上到下,人们发自内心的都坚信的确有世外高人存在,他们隐居在深山里,神出鬼没,能遇到只能靠运气,大家不会怀疑我故事的真实性,只是会羡慕我的幸运,前些年的李开复、唐骏,都学的我这一招,只是他们把白胡子老头替换成了比尔盖茨,说比尔盖茨跟他们称兄道弟。

  我说,古代老百姓特别迷信,那是不是起义之类的,也需要宣扬所谓的“天意”?

  他说,是的,老百姓普遍相信有“天意”的存在,所以需要用心去编这个天意,例如鱼肚藏书,吃鱼吃出了纸条:陈胜王,初期陈胜吴广就是靠这个忽悠起来的人气。

  我问,陈胜吴广为什么没有笑到最后?

  他说,第一、时机不成熟,响应者太少。第二、出身农民,目光短浅。

  我问,后来刘邦不是定都洛阳了吗,为什么又搬到了长安?

  他说,选洛阳是因为洛阳曾是周朝的国都,在当时来看,周朝就算是国运亨通、太平盛世,刘邦觉得这里风水好。

  为什么三个月后迁都长安呢?也是我建议的,改朝换代初期都是危机四伏的,洛阳几乎就是敞开式的,而长安呢?东西南北都有天然屏障,定洛阳是激进模式,定长安则是保守模式,改朝换代的窗口期,最重要的是守成,成果的成。

  我问,为什么功成名就时,你选择急流勇退?

  他说,一句话,没有给到我想要的。我问,不是封了你万户侯吗?他说,那都是书上瞎掰,你看看地图,给我的封地在哪?微山湖上的一个小岛,都没有虞姬腚大,连百户人家都没有,我连个村长都不如,后来一涨水直接淹到湖底了。

  我说,书上说,给你金山你不要,说只想要你和刘邦相遇的地方。

  他问,那我问你个问题,你跟着阿里巴巴创业,眼看上市了,你会不会突然提出,你不想要股份了?想隐退归山?我说,不会。

  他说,朝代会更迭,但是人性不会变,今天没有的事,历史上也不会有,权力是个什么东西?只要你沾上,一辈子都戒不掉,你听说过哪个省长辞职了吗?

  我说,没听说。

  他说,刘邦是一个很会给人戴高帽的人,也是一个很会操纵舆论的人,他嘴上说,能打下江山核心靠张良,其实呢?他内心并没有肯定过我的价值。

  我问,若是肯定,会怎样?

  他说,第一、位列第一功臣,封多少户不重要,名次很重要。

  第二、把丞相位置留给我,我不当是另外一回事。(刘邦论功封侯时,排名是萧何第一,张良屈居第六十二位)

  我问,不是说你淡泊名利,一心修仙修佛吗?

  他说,咱只是个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没那么高尚,论功行赏时,我一看,给我的排名很靠后,给我的封地也很少,我就萌生了退意。

  刘邦呢?又怕世人把我的离开解读为他不仁不义,于是跟媒体朋友讲,张良真是高人,视名利如粪土,给金山都挽留不住,一心想解甲归田,潜心修行,真乃大儒也!

  关键是啥呢?给我戴了高帽我还不能反驳,只能默认!于是,我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神化了,又是什么淡泊名利,又是什么急流勇退。

  我问,那神化的根源是什么?他说,凡是被神化的人,都源于四个字,戛然而止,例如李小龙。

  你看,为什么我离开刘邦后关于我的记载就很少了?说明一点,被边缘化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社死了,历史只记录主流群体,不会记录边缘人的,不会关心他的生死,他可能死的悄无声息,也没人知道他到底死在了哪里,乃至各地都争他的墓地,你看看国内有多少张良墓吧?

  我问,你是不是很早就预料到韩信他们没有好下场?

  他说,这倒没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吧,若是当时刘邦也给我封官,我可能跟他们俩下场差不多,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形势每天都在变化,这东西就跟夫妻俩离婚是一回事,当年他们也是深爱过的,只是现在想掐死对方了。

  我问,四面楚歌之类的,都是真的吗?他说,那时打仗,当兵的都是农民,连字都不认识,还唱外国歌?

  那都是后来文人自己想象的,就是被围歼了,有点像后来的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怎么死的项羽就是怎么死的。

  我问,项羽死的时候多大?他说,三十岁,整。

  我问,项羽那虞姬漂亮不?他说,绝对漂亮。

  我问,项羽就这一个女人吗?打仗也带着?

  他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但凡是稍微有点本事的,就不可能只有一个女人,都是妻妾成群,后来人为了英雄配美人编的霸王别姬的故事,一个成大事的人,不可能在女人身上磨磨唧唧,更不可能带着上战场。

  我问,项羽打仗厉害不?

  他说,绝对厉害,尤其擅长闪电战,后来的卫青、霍去病就有他的影子。

  本章完结

  预告第二章节(大罗学历史)之李广,抗击匈奴

标签: 四面楚歌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