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的22处硬伤和若干商榷的地方

爱百科 115 0

在易中天教授在央视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如日中天的时候,鄙人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汉王朝》第一部《大风起》的修改正值尾声,将此书浏览一下,觉得有不少出彩的地方,但也有不少可商榷之处。现在,鄙人的小说已修改完毕,重读此书,对《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如下品读。

    为方便起见,将品读内容分为四类。

    第一类:

    1、“谒者仆射的级别叫做秩比千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于副部级。”(原文)——秦汉官员的秩有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一千石、比一千石等,谒者仆射为九卿之一郎中令的属官,“武帝太初元年更(郎中令)名(为)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为中二千石的中央部级官员,谒者仆射秩为比一千石,比部长差了四级,比大县的县令还低,最多就是个厅局级或县处级。“县令、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汉书·百官公卿表》)

    2、“晁错也抓了藩王们的一些其他碴子。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内乱搞男女关系,罪大恶极,就这么着把楚王给抓起来了。说实在的,一个王爷搞了两个女人,恐怕只能算小节吧,也不能算是谋反的证据啊!”(原文)——易中天教授知道王爷搞两个女人只能算小节,更应该知道汉是以“孝”治国,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崇尚儒学”,有《七经》,《七经》中最重要的就是《孝经》。《孝经》是必读经,其它原则上不要求“兼经”,即经书不必都通或一定要通两经以上,只要求通一经就行,《孝经》则是人人都要读,不管男人和女人、文士和武夫,甚至包括儿童外国留学生。既然能以孝取士、以孝授官,当然也可以因不孝而免官。古人居丧的礼节极其谨严,如头上生疮才可以洗头,身上发痒才可以洗澡,生病才能吃肉。楚王平时再怎么大搞女人也是小事,太后丧期内即使小搞也是大节,削几城已属较小的惩罚,——不见武帝时期诸侯王、丞相因很小或莫须有的事而丢官、丢命的大有人在。

    3、“韩信好带刀剑。那么他是带刀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韩信带的是剑。为什么呢?因为古汉语为了好听,往往要用两个字,而第一个字又往往是虚指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在后面司马迁还写道,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易中天教授说对了,韩信带的的确是剑而不是刀,虽然费了很多事和话语,甚至从语法和前后文关系上推证。最重要的一点教授没有说或不知道:秦末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刀。虽然汉之前殷商时期就有刀,但都很短小,类似于匕首。用作武器的刀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铁器普及之后出现了环首铁刀,用于对匈奴的战争。

    4、“太仆这个职位翻译过来就是车夫,是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级的官员;当然当时刘邦还不是皇帝,是一个诸侯王,那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帝子为王。王国置……仆一人,秩千石。”(《汉官仪》)这时的刘邦还是汉王,汉王的太仆虽比谒者仆射高一级,但仍比部长差了三级,太仆不是最少,而是最多才是个副部级,而且可能性极小,可能还只是个厅局或县处级。

    5、背水一战中,“赵军将领拿刀杀了一些逃兵”——注意,教授又拿“刀”了,用那个象匕首和削刀一样,根本就不存在的“刀”。

    6、“不得已,刘邦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可爵位封完了以后,韩信还是按兵不动。这个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得简直是焦头烂额,一连发出去很多命令,要求各路诸侯前来救驾,可是谁都不来,大家都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教授的叙述很不严谨。事实是:韩信被封为齐王后,刘邦、项羽仍对峙在广武山上,但项羽已受到灌婴、彭越等的战略包围,灌婴甚至打到西楚国都彭城之下,遂有鸿沟议和,项羽东撤。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出兵追击项羽,却在固陵再次被打得大败。刘邦让韩信、彭越等出兵会攻项羽,韩信等拥兵不动。这时的刘邦既不是“被围困”,也不是“要求各路诸侯前来救驾”。

    7、“刘邦没办法,只好又去问张良……张良说……你现在的办法是给他们许愿……刘邦……说,只要我们灭了项羽,这块地方给韩信,这块地方给你张耳,还有那一块地方给谁谁谁,这块地方又是给谁谁谁。”——刘邦这次只对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许了愿,根本没有张耳的事;在此之前张耳为韩信所荐,已被刘邦封为赵王,比韩信封王的时间还早。

    8、“刘邦跟韩信说……你就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从一个没有兵权的齐王变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韩信为齐王时虽然兵权一时被夺,但并不代表为楚王也没有兵权。事实正好相反:西汉前期,各诸侯王都拥有重兵,英布等就曾举兵反叛,直到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后,才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景帝另外采取了缩减王国机构,降官员秩级,改丞相为相,内史治民,取消御史大夫、太尉等官,王国重要官员由中央任命等措施,甚至直到汉武帝,诸侯王之患才得到彻底的消除。所以,韩信任楚王时肯定手握重兵,不然刘邦接到韩信谋反的密报,觉得自己兵不如韩信,将也不如韩信,不敢直接出兵,采用陈平的诈游云梦之计才将韩信擒获。

    9、“刘邦是楚地人,南方人”——楚国最强大时号称“地方五千里”,其东面、南面至海,东北达山东莒县、泰安,北抵河南太康、襄城、鲁山,西抵四川铜梁及云南楚雄,西北到陕西秦岭以南,西南到广西桂江流域;淮水和长江、珠江中下游全处在楚国疆域之内。南方应指长江以南,刘邦所在的沛县不仅在长江以北,更在淮河以北。刘邦虽是楚国人,却不是南方人。

    10、韩信云梦被擒,刘邦大赦天下,赦免了韩信的死罪之后,易中天教授道:“你韩信……那楚王你就不能再当了,降两级,就封韩信为淮阴侯。王以下是公、侯、伯、子、男,刘邦对韩信的处理办法是降两级留用,以观后效。”——这次教授的丑出大了:公侯等五等爵是战国前实行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二十级爵,一直到统一六国。汉承秦制,帝之下封王,王以下为彻侯等二十级爵,哪来的公、伯、子、男四爵!后来是实行过五级爵,可已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汉有“三公”之名,古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为高后元年初置,太师、太保为平帝元始元年初置,至于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或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只是比照古代的一种尊称,并无这种爵位和爵号。

    11、教授在到韩信上朝时道:“我们知道,古人上朝是根按照官位大小排队的,叫做列,王、公、贵族是一列,侯爵、大夫、将军这些是一列。”——呵呵,教授有时不止一次一次地重复自己的错误。刘邦起义后确也称过沛公,不过是故楚国对县令的一种称呼,并非真有“公”这一级爵位。刘邦在楚汉相争时确也封过七大夫、五大夫、执珪等,不过是遵循楚国旧制的一种表现。

    12、“刘邦……经常被父亲称作‘无赖’。而刘邦这样一个地方小混混……”——教授在其它地方的表述也是如此,也是延袭了传统的说法,即刘邦是一个小流氓、无赖。但是,汉代称人“无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贬义,而是指刘邦不事生产,没有赖以生存的职业、活计。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