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为何刘备就不用?难道信不过诸葛亮?

爱百科 92 0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为何刘备就不用?难道信不过诸葛亮?

我最近在写作《史上男女那点事儿》,正准备写作的是《诸葛亮之妻黄月英》。为此,在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这里说的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应该是诸葛亮建议刘备袭取荆州吧。

刘备的确没有采纳,但不是信不过诸葛亮,而是另有考虑。

01

曹操南征,诸葛亮建议刘备袭取襄阳

据《三国志·后主刘备传》记载: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而此时刘表病死,刘表次子刘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刘备屯兵于樊城,不知道曹操军的突然到来,到了宛城才知道状况,随即率军离开,路经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可占据荆州,但刘备因和刘表同宗,不忍相夺。刘备于城外喊刘琮,刘琮因为害怕不敢出来,刘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这是正史的记载,虽然在《诸葛亮传》中没有记载此事,但应该确信此事无疑。

袭取荆州,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制订的战略计划。

《隆中对》令刘备茅塞顿开,先取荆州,后取西川是刘备日思夜想的美梦,为何机会来了,刘备却不行动哪?

这个就有意思啦。

先看诸葛亮为何要先取荆州。

荆州牧刘表也是一时的英雄人物,名列“八骏”。单身独骑打下了荆州这片天下,也是非凡无比。其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屡次对抗曹操。

曹操在宛城为了张绣的婶婶,几乎丢掉性命,赔上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第一猛士典韦,这事就与刘表脱不了干系。因为在这事前后,张绣与刘表都是联盟,没有刘表的支持,张绣是没有能力敢与曹操对抗的。

但刘表此人生性疑忌,好于座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在其晚期宠溺后妻蔡氏,妻族蔡瑁等得以专权。

据《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记载:刘表的后妻蔡氏并非刘琮之母,但由于刘琮娶了蔡氏的侄女为妻,所以刘表爱屋及乌,就因为宠溺蔡氏,也就偏爱刘琮而厌恶刘琦,就想立次子刘琮为继承人。

蔡氏恰恰是诸葛亮之妻黄夫人的姨母,也就是其岳父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

因而,诸葛亮对荆州老刘家那档子事比较清楚。可能知道刘表将不久于人世,又溺爱其次子刘琮,而刘琮又成不了事。袭取荆州,易如反掌。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果然,曹操大兵未到,刘表就病逝啦,刘琮代立。诸葛亮建议刘备袭取襄阳,刘备以“同为汉室宗亲”而未采纳。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为何刘备就不用?难道信不过诸葛亮?

02

刘备之仁德

刘备离开樊城,到达襄阳,在城外喊刘琮,刘琮害怕不敢出来。此时,刘琮已经遣使准备投降曹操。刘琮的部下及很多荆州人士、百姓都投靠了刘备。

诸葛亮建议刘备袭取襄阳,被刘备拒绝了,只好一路南逃,等到达当阳时,人数竟然达到了十多万,辎重数千辆,日行仅十余里。

此时,有人建议刘备丢掉辎重,迅速占领江陵。但刘备予以拒绝,并说:“要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这么多人背井离乡跟着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哪!”

结果,当阳长坂坡一战,刘备不仅把这些全部辎重、人员都丢弃啦,连妻子都不要啦,只带领诸葛亮、张飞、赵云数十骑逃走啦。还好没把诸葛亮也弄丢啦。

这就是刘备,所谓的仁德之君。

早晚是这个结果,为何不主动作为,非要消极被动哪?

诸葛亮就是诸葛亮,能掐会算不好说,但这个结果应该会想到吧。那又为何不积极建议刘备尽早放弃那?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为何刘备就不用?难道信不过诸葛亮?

03

庞统之智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法正给刘备献上密计,请刘备趁机谋取益州。

此时,刘备心如猫挠,痒得很啊,可脸面上下不来啊。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军师中郎将庞统说:“主公啊,过了这村就没有那个店啦。”

刘备说:“是啊,我也想啊。”然后说了一大通道理,意思就是“曹操就是个真小人,我就是个假君子”,好不容易才弄了这一点家业,如今为了取得益州,我的假仁德不就露了馅了吗?能行吗?

庞统说:“逆取顺守,报之以义,给他弄个好地方安顿下来不就行了吗”

于是,刘备就入川啦,最后把刘璋发配到荆州去啦。关羽失掉荆州,刘璋就投奔了东吴,最后郁闷而死。如果庞统不死,他不会让刘备这么干的,不过刘备未必听他的。

刘备永远是那个刘备,但诸葛亮不是庞统。

诸葛亮永远是看透啦,不说透。而刘备哪,心里很想但还要个面子,总想找个芝麻粒垫着腚。

诸葛亮考虑事情非常仔细、谨慎,可就是不给刘备这个芝麻粒。

天性使然,这是没办法的事。

这就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而刘备不采纳的根本原因。

最后再看一个桥段吧: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

庞统回答:"确有此事。"

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我在回答别的问题时,也引用过这个桥段,也留下了个话题想与友友们交流。

大家看,诸葛亮一再坚持不让刘备去东吴,但就是不说“去了东吴可能会被孙权扣留”的话。

我冒昧的猜测一下:诸葛亮也认为刘备的确需要亲自去一趟,但风险太大。如果把话挑明啦,刘备不去啦咋办?

所以,诸葛亮只说结果不说原因。

正如他出山第一计,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因怕背负骂名,不予采纳。诸葛亮就不再坚持让主公去做不仁义的事啦,也不想背这个黑锅。与诸葛亮跟刘琮是不是表兄弟无关。

庞统就不一样啦,他只需要结果,名声那东西可以之后再弥补。

而刘备哪?先找到借口再下手,一旦到手,谁也别再想染指啦。

谬论,谬论,欢迎吐槽。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计,为何刘备就不用?难道信不过诸葛亮?

标签: 初出茅庐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