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后主刘禅是真傻还是装傻?

爱百科 89 0

乐不思蜀,后主刘禅是真傻还是装傻?

三国后期,晋王司马昭攻取蜀国之后,将亡国的蜀主刘禅全家迁居洛阳,刘禅临行的时候十分仓促,大臣当中只有秘书令郤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张通舍弃妻儿老小单身随刘禅而行。这个刘禅正是仰仗郤正的导引帮助,才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合乎礼仪而无所缺误。于是,刘禅慨然长叹,恨自己了解郤正之晚。看来刘禅并非是什么都不管,我们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刘禅资质虽然差点,但好坏还是能分出来的。

对于这段历史,人们都很熟悉,唐人刘禹锡有一次路过蜀先主刘备的庙,拜谒这位一生戎马,几乎没有过上几天安稳日子的前辈,想想当年的白帝城托孤,不禁鼻子发酸,百感交集,还写了一首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国妓,来舞魏宫前。”

这一年(公元264年)三月,刘禅五十七岁,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这一天,晋王司马昭与刘禅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国的歌舞,刘禅的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参加宴饮,旁人都为之伤感不已,而刘禅却高高兴兴地同平时一样。司马昭对贾充说:“人之无情,竟然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亮还在,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平安,何况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说:“你还思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郤正听到后,就对刘禅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你应当哭着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没有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后来司马昭又问他,刘禅就像郤正说的那样回答,司马昭说:“你说得怎么像郤正说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睛说:“确实像您所说的那样。”左右之人都哈哈大笑。但是我们这些后来读书的人却一点也笑不出来,不知道是该笑刘禅,还是该哭刘备,也不知道刘禅是真傻还是装傻。

刘禅十六岁登基,做了四十一年的皇帝,我们都知道刘备白帝城托孤,也知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刘备托孤的意思显然不是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是希望把自己的这个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帝王,可是结局却违背了刘备的初衷,自己的儿子成了一个亡国之君。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时刘禅二十岁,从出师表的内容看,刘禅显然还不像一个帝王,那么,现在诸葛亮的首要任务、当务之急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应该培养接班人,这是个常识,也是先帝刘备最大的愿望,在历史上并不鲜见。然而此时的诸葛亮却打着光复汉室的大旗,急于建功立业,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似乎是本末倒置。我们反观刘禅,他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这样一个事必躬亲地“相父”,不可能有所作为。刘禅并不傻,是在装傻,他不仅做了四十一年的安乐王,而且还得善终,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知道自己的处境,也知道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一个快六十岁的人了,什么轻什么重还是知道的。在司马昭的宴会上,司马昭对刘禅的愚弄,有点像《红楼梦》中王熙凤对“智闯侯门”的刘姥姥的“愚弄”,和刘姥姥一样,在那样的环境下,刘禅只能和刘姥姥一样装傻,以博得别人的一笑。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也不止是刘禅一人,大概有二十一位,大多不得善终,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流放,像刘禅这样的极为少见。知子莫若父,刘备同样了解诸葛亮,所以临终对诸葛亮说,能扶则扶,不能扶则彼取而代之,这当然是一句客套话,刘备也知道诸葛亮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那么言外之意就是要求诸葛亮力保他这个儿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诸葛亮显然没有做到。留给历史的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和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我想这不大可能是诸葛亮有意这么做,但实际却就是这么一个结果,这恐怕是刘备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刘备太聪明了,刘备一生以仁义二字打天下,行天下,坐天下,处处树起仁义的大旗。但有人说这是刘备的手段,是他“厚”的一面,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不知道刘备的所作所为与他后代的状况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历史上有的事情不好说,不搞阴谋办不成事,但阴谋搞的太多结果大多不好。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