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何许人也?
历史课本上只寥寥几句,就将这个在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这是对陈炯明的不屑,也是对陈炯明的轻蔑。
因为在国人的眼里,陈炯明是十恶不赦的,是可耻的。
因为他和孙中山决裂,是叛军。
“陈炯明叛变”,是“国父”孙中山先生“钦定”的案件,后人似乎也从没表示过怀疑。因此,在今天我们接受的教育里,仍然没有改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浮出水面,不断充实的证据在日渐撕破那副虚假的面具,回归着陈炯明原有的历史本真。
究竟应该怎样评价陈炯明,历史自有公断,远非某些趋炎附势的聒噪所能盖棺定论。一叶知秋,追溯那段远去的历史,揭开尘封的往事,我们多少可以窥见陈炯明鲜为人知的一面。
他躺着,就这样静静地躺着。
五色旗将他彻底地覆盖上,从头到脚,不留一丝空隙,没有任何余地。
每个生命的逝去,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空荡。
而他,更不例外。
因为他是陈炯明。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将军,如同一颗流星,就这样匆匆划过夜空,带走所有的璀璨,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
深深嵌在空中的是如瀑如血的残阳,当一切红光都消失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天来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陈炯明死的那年是1933。
那是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一切的不安与动乱继续上演着,而曾经的喧嚣与辉煌随同陈炯明的逝去嘎然而止。
陈炯明,优秀的国民党员,是孙中山时期最重要的一名将军,一直追随着孙中山,于1909年(宣统元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过广州新军起义、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之役),辛亥武昌起义、讨袁战争、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出色地完成任务,帮孙中山打天下,是孙中山的功臣。
然而真正让历史铭记这一名字,不是陈炯明的“功”,恰恰是他的“过”。
1921年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全国四分五裂,满目疮痍。陈炯明率部入桂,击败桂系陆荣廷部后,暗中与吴佩孚、唐继尧等人勾结,以“联省自治”为名,阻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运动,妄图在广东建立军阀政权。
1922年6月16日凌晨2时多,天空仿佛湿墨泻染过,漆黑一片。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夜的寂静。
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指派部下叶举率兵4000人,围攻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广州观音山粤秀楼,公开背叛孙中山。
随之轰响的炮声,如雷鸣般,震得人心收紧,大地震动。
就在所有人都担心国父孙中山的安危时,令众人,包括陈炯明没料到的是,孙中山已先行离开了总统府。原来他先得密报,得知陈炯明要谋害他,已于当天凌晨1时秘密转移至永丰舰(后改名为中山舰)。
在叛军包围并炮轰总统府前,孙中山要求宋庆龄先行撤离,宋庆龄深明大义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留下来吸引敌人。后在秘书林直勉等帮助下,孙中山、宋庆龄均安全脱险,登上楚豫舰,后转移到永丰舰,并立即拟电报,号召各军讨伐陈炯明。
陈炯明企图谋害孙中山的阴谋胎死腹中。
就是这样带着仇恨,沾满血腥的事件,让陈炯明彻底臭名昭著,在历史审判台上,永不翻身。
直到今天,我们的历史课本上,陈炯明的头上依然沉重地套着“叛军”二字,国人眼里的陈炯明,仍旧无比可耻。
谋害伟大国父孙中山,让陈炯明永远活在世人的唾骂声中。
可是,揭开尘封历史的那层面纱,走近那个时代,走进陈炯明,我们发现事实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复杂。一个谜团,紧紧地裹着,慢慢地剥离,真相在一点一滴浮出水面。
标签: 世界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