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转载)(转载)

爱百科 132 0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大学毕业后才到了洛阳。在洛阳的几年非常快乐,但也仅此而已,直到又来到了西边的这个城市(因为本地媒体在邀请国内外砖家,让他们说这里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时,称洛阳为“东边的城市”,因此我在这里也称之为西边的城市),在这里待了几年之后,才意识到洛阳才是我真正的家乡。从这时起才逐渐深入地了解了洛阳。

  为了显示出我们的气度,下面还是把这个西边的城市称为西安。而且这个西安是广义的西安,因为陕西省内很多东西都算在了西安头上。而洛阳就没有这个福气了,连本属于洛阳的巩义(有宋陵)和登封(嵩山、少林寺)都已经属于郑州管辖了。

   如今,西安俨然已成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代名词,这个观念几乎已在国内外深入人心。而且,谁如果为历史说几句客观的话,都象是在炒作,在无理取闹。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就是洛阳。现在,洛阳的知名度和历史地位较西安差了很多。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1、五帝时期

   王国维辑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中,记有黄帝和尧帝祭于洛水的事和帝喾都于亳的事。

   如果历史上确有五帝事迹,则说明在五帝时期,洛阳就是当时的文明中心之一。

   如果五帝的事迹纯属后人杜撰,则也说明了在后人眼中,洛阳就是祖先们的活动中心之一,且洛水具有神圣的地位。

   现在人们都知道黄帝陵在陕西,传说是黄帝的衣冠冢。其实,黄帝、炎帝和伏羲等的陵墓在全国都不止一处,在灵宝就有黄帝陵。陕西的黄帝陵如果非要和西安拉上关系的话,灵宝的黄帝陵也可以说成是洛阳的。只是不知什么原因,陕西的黄帝陵似乎成了正宗的黄帝陵,而其他的几座已无人知晓了。还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主流的历史界是不承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黄帝其人的。

  2、夏商时期

   从少得可怜的有关夏代的历史文献可以断定,夏代曾经在洛阳附近为都。因此才有了五十年代要寻找夏代遗迹时,徐旭生先生把目标锁定在洛阳的事情。而且果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经过几十年的发掘和争论,现在历史界已公认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城遗址,而且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夏代都城遗址。关于这方面谁如果有异议,可以去看张岂之主编的多卷本大学《中国历史》专业课本。

   二里头遗址占地5000亩,目前还只是发掘了很小的一部分。

   关于商代,一般人都知道安阳殷墟。安阳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商代早期的都城是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虽然关于这两个商城的关系还有争论,但经过碳14测定,这两座商城都存在了四五百年的时间,而且偃师商城的时间略早。偃师商城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和曾经为商的早期都城是没有异议的。而且偃师商城的保存状况要好于郑州商城。

  3、西周和东周

   提到西周,现代人都知道都城在西安,或说在丰、镐。西安终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历史知识多些的人还知道西周以洛阳(洛邑)为陪都。我不知道“陪都”这个词是谁提出来的,以致于洛阳在历史上似乎就是一个陪都。那么,史书上怎么写的呢?

   周武王灭商之后,就认识到了丰、镐作为国都地处偏远,对于东方的统治鞭长莫及,而洛阳这个地方则为天下之中,诸侯进贡道里均,且便于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因此,周武王就有了营建新都的想法。这个遗愿由周公实现了。这就是王城和成周。西周最早实行了两都制。隋唐的情形与此类似。

   周武王把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从殷都迁到了成周,同时在成周驻8师,而在宗周(镐京)则驻6师(1个师2500人)。周王经常往来于东西两都之间,而且都是在东都接受诸侯的朝贺。周公在此制礼作乐,不但成为了周人的行为规范,而且由此脱胎而成的儒家成了日后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

   《竹书纪年》称这时的洛邑为“东都”。

   东周五百多年的都城在洛阳就不用多说了。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多姿多彩、充满创造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智慧成果真是泽被万代。老子也在此期间于洛阳构筑了道德学说。并在东汉末衍生出了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 - 道教。

  4、秦和西汉

   秦国经过几代的不懈努力,不拘一格接纳并重用中原的人才(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尉缭、李斯等),最终灭掉六国,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实行郡县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和思想,焚书坑儒。由于大兴土木、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导致各地纷纷揭杆而起,统一没几年,秦帝国就土崩瓦解。

   秦朝的都城是咸阳。

   刘邦建立汉朝,本欲都于洛阳,由于当时面临匈奴的威胁,便接受娄敬和张良的建议,移都长安。

   西汉确实是一个对后世造成重要影响的朝代。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凿空西域,虽然几致国家倾覆,然其武功极矣。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扼杀了国人的思想。被汉武帝所阉割的司马迁则留下了一部光耀千古的不朽巨著 - 《史记》。

  5、东汉

   在现在人的心目中,东汉和西汉相比,与洛阳较之西安相仿,不为人所了解,甚至暗淡无光。很多人都不知道东汉的国都在哪里,汉光武帝刘秀的知名度也太低。因此,需要还东汉以本来面目。

   武功外交方面,东汉彻底击败匈奴,燕然勒石;班超、班勇父子经营西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桓帝时,接见了罗马皇帝安敦的使者,此为中西交往之始(也有人认为该使者为阿拉伯商人冒充);日本出土有“汉倭奴国王印”,为东汉皇帝所封,此为中日交往之始。

   文化科技方面,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院 - 白马寺。经学在此时集大成。文字有《说文解字》。数学有《九章算术》。被称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的张衡在洛阳展示出惊人的科技成就。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中国医学的几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漫长的集体创作,于东汉基本定型;《难经》、《神农本草经》都诞生于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完整建立。

   制度方面,提到东汉的政治,给人的印象就是外戚与宦官的轮流执政,然而,《剑桥中国秦汉史》则作了如下评价:“后汉的制度不仅具有建立在牵制和平衡这一基础上的十分重要的稳定性,还具有适应性和发展的能力。后汉的制度成为当时世界上及后来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府制度。”

   社会风尚方面,由于东汉皇帝尊儒重教,社会上崇尚气节蔚然成风,形成了为后世所羡称的“东京风俗”。

   汉光武帝也需要着重提一下。光武中兴,名为中兴,实为开创。光武不但善于打天下,还善于治天下,一生勤俭,“乐此不疲”。梁启超称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人物,是一位“实际的政治家”。明末清初颇具民主思想的大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光武帝更是不吝溢美之词,由于篇幅太长,就不引用了,总之,他认为汉光武帝“允冠百王”,即帝王中的冠军。汉光武帝除了政治上大有作为外,在生活中,又是一位善待功臣、看重亲情、爱情专一的有情有义之人。他不但生前节俭,死后也只是留下了一座并不起眼的陵墓,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刘秀坟”。

  6、魏晋南北朝

   东汉之后,三国之曹魏继续建都于洛阳,其后实现全国一统的西晋也都于洛阳。这个时期造就了玄学的兴盛和魏晋风流。

   在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一百多年之后,洛阳又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这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全面汉化。当时洛阳的繁盛程度,令南朝来的士人叹为观止。我们现在仍可从《洛阳伽蓝记》中领略当时的风貌。

   北魏洛阳城面积达78平方公里(不算城外的灵台、辟雍、明堂和国子学堂等建筑),仅略小于后来的唐长安城(84平方公里)。北魏洛阳城开创了都城坊里制的格局,为后来的都城所效仿,在中国都城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还有两部重要著作问世,那就是《水经注》和《齐民要术》。

   禅宗之祖达摩也于此时来到洛阳,并为高达137米的永宁寺塔所震撼,随后去了少林寺修行。

   龙门石窟也于此时开凿。

   一代英主,魏孝文帝,这位流淌着四分之三汉人血液的北朝少有的明君,未能实现自己宏伟的理想,于33岁时抱憾辞世。但由他所开创的新局面和众多制度,都为后来的唐代所继承。

  几十年后,未在汉化过程中享受到改革成果的北方六镇发生兵变。北魏也随之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西魏都长安,并很快禅位于北周,北周又很快禅位于隋。

  7、隋唐

   隋唐都实行两京制 - 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

   隋文帝曾几次来洛阳居住和办公。

   隋炀帝上台伊始,即命宇文恺建造东都城,每日役使200万人,8个月完工后,隋炀帝即迁都洛阳。

   在洛阳城的西面,宇文恺还建造了周长200里的皇家园林 - 西苑。此时的洛阳城人口逾百万。

   隋炀帝又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北通涿郡(北京),南达杭州。隋炀帝由于役民无度、连年征战,不久就葬送了大隋江山,而大运河则为他人做嫁衣裳。为日后的唐宋繁荣提供了经济大动脉。元代经过改造,在元明清三代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到了唐代,唐太宗也多次到洛阳处理政事,并在此接见了取经归来的洛阳人玄奘。

   唐高宗和武则天更是在洛阳度过了一生中主要的政治生涯。武则天则称帝于洛阳,并改称洛阳为“神都”。

   此时的洛阳横跨洛水,雍荣华贵、风情万种。城内的名堂、天堂别具一格。洛阳城达到了其建城史上的顶点。

   “开元盛世”,唐玄宗依然常年往来于东西两京之间,这段时间,达到了中国历史强盛的顶点。

   开元末期,唐玄宗不愿再遭受奔波之苦,居住长安不再巡行。然而长安作为都城对于统治广袤的东部地区来说太过偏远和闭塞,不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期间,诗圣杜甫也长于洛阳并葬于洛阳。

   安史乱后,唐帝国已不复往日的荣光,藩镇割据,政令不出关中。有时皇帝的命运掌握在宦官手中,都城长安也几度被羌兵攻破,甚至被占据达数月之久。而此后的皇帝也不再前往东都,洛阳真正成了一座陪都。直到唐朝末年,傀儡皇帝又在朱温的挟持下在洛阳度过了唐朝的最后几年。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

   日本的京都西面仿照西安,东面仿照洛阳。后来西面逐渐荒废,东面规模越来越大,以致于日本人称京都为洛阳,称上京都为上洛。而且把京都分为洛中、洛南、洛北、洛东和洛西。

  8、五代、北宋

   五代时,后梁和后晋都是先建都洛阳后迁都开封,后唐则以洛阳为都。

   后周世宗柴荣,一位不世出的英主,未能实现“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夙愿,英年早逝。若非如此,柴荣再造汉唐亦未可知。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香孩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江山,建立了宋朝。避免了五代更替的重演。

   赵匡胤未能实现迁都洛阳的愿望,定都于开封,以洛阳为西京。虽然如此,北宋的七帝八陵(少了被金兵掳走的徽、钦二宗,多了赵匡胤父亲赵宏殷的墓)则安葬在了当时属于洛阳的巩义。

   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开封,但文化中心则在洛阳。

   北宋五子除了周敦颐和张载外的另外三位,程颐、程颢和邵雍都居住在洛阳。

   欧阳修在此完成了《新唐书》,司马光则和助手用了19年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洛阳还是在野官员的聚居地,是园林荟萃和牡丹盛开之地。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称“天下兴,则洛阳园林兴;天下衰,则洛阳园林衰。洛阳园林之兴衰,天下兴衰之候也。”欧阳修著有《洛阳牡丹记》,称“洛阳牡丹,甲于天下”。

   我们该怎样描述北宋时的洛阳呢?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他的那部《全球通史》中引用了邵雍的这样一段话:

  “我幸福,因为我是人,而不是动物;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中国人,而不是蛮族人;我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阳。”。

  9、南宋以后

   南宋以降,中国古代的历史便告别了光辉灿烂的时代,历史的天空以灰色调为主了。

   北宋之后,洛阳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由二程开创的理学则成了南宋直到明清的主流思想。

   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江浙和北京。洛阳不再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明清时期,洛阳出现了一位大书法家,被称为“神笔”的王铎。文学上则有《歧路灯》、《黛眉寨》(未公开出版过)。《醒世姻缘传》也有人认为出于洛阳人之手。

   北洋政府时期,手握重兵的吴佩孚坐镇于洛阳。

   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以洛阳为都一年。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成为五大重工业基地之一。

  10、谁堪称中华文明的圣城

   西安有秦皇、汉武、唐宗;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西安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古都之一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西安和洛阳谁更能代表中华文明,谁有资格称为中华文明的圣城呢?

   “中国”一词,最早就是指的洛阳地区,这里不仅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古都,这里还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是客家人的故乡。司马光诗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陆游诗曰:“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中华文化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在这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我们“根在河洛”。

   在凤凰卫视制作的《纵横中国 - 洛阳篇》中,王鲁湘先生说:“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城市同时拥有三符(河图、洛书、八卦,伏羲得河图据之而画八卦)、三代(夏商周的都城)、三教(儒释道)、三学(经学、玄学、理学),则洛阳把圣城的称号拱手相让,如果没有,则洛阳却之不恭。”

标签: 洛阳兵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