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之夜宴:帝国大分裂 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
发布日期:2009-12-25 9:11:26 浏览:6次
五代十国应该是中华民族之痛。它是中华民族经历盛唐顶级辉煌之后的悲凉,是包括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几个大分裂时代中最没有建树的一个时代。中国史书一般以汉民族为中心,对其他民族政权、边远小政权常常忽略不记。而且,在中国人心目中,五代十国的历史印记差不多是最为暗淡最没有烙印的。这是一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政治黑暗,纲纪败坏,君臣无耻,战乱不断,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一个明君。有人把五代称为“第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这个时代的诸多小朝廷乱伦政变仇杀比比皆是。后梁的第一个皇帝朱温强纳儿媳,后被儿子朱友杀死继位,朱友后来又被自己的弟弟杀死篡位。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就是从大舅子手上夺取皇位并改朝换代,当上了皇帝后又把一个远房的弟弟石重胤收为养子,石重胤早亡后其妻冯氏(美女)被石重贵(以皇侄继承石敬瑭皇位)把这个皇嫂(也算皇婶)娶进宫中,而且封为了正宫皇后,等等。五代十国本来像一个街头的弃儿,但它可以给富人表现慈善、给艺人展示才艺,给官员表示亲民做吸引眼球的道具和配角。对于这样一个似空白、似罪恶、似无聊、似悲怆的时代,既是吸引洋人眼光的升级换代产品,又给编剧和导演的自由裁量权相当大的空间。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皇帝逃出京城的事就出现了好几次。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阶段,藩镇势力受到打击,朝廷的权力一度恢复,如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平定淮西后,河南、河北的藩镇曾被迫献地服从。到907年(唐天祐四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就连表面的统一也不复存在,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这一阶段与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不少相似之处:前后出现十几个政权,有时在中国范围内同时存在的政权就超过十个;南方与北方基本上都处于分裂状态;每个政权的疆域范围都不大,有的政权只拥有弹丸之地;北方的“五代”中就有三代是由非汉族的沙陀人建立,同时还有契丹(辽)、大理等非汉族政权。与东晋十六国时期不同的是:分裂的时间短得多,各个政权的寿命一般更短;南方也处于分裂之中,而黄河流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疆域却比较稳定。
五代十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如下。
(后)梁
唐朝末年,朝廷大权已落入朱温手中。904年(天复四年),朱温迫唐昭宗东迁洛阳,长安宫殿民居都被拆毁,从此成为废墟。907年,朱温废傀儡皇帝唐哀帝,即帝位,国号梁,以汴州为东都开封府,是实际首都,以原东都洛阳为西都。由于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独立政权,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东、安徽的淮北、江苏西北角、湖北长江以北大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923年(梁龙德三年)为(后)唐所灭。
(后)唐
沙陀首领李克用借出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之机,据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区,唐末被封为晋王。梁时其子李存勖〔xù序〕继位,始终与梁对抗,于923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梁,迁都洛阳。由于原来割据关中西部和陇东的岐王李茂贞称臣,卢龙等镇取消,后唐基本统一了北方,其北界推进到今渤海湾北、燕山、山西、陕西和宁夏北界一线,西界扩大到贺兰山、陇东一线。仅在今陕北和宁夏东北的定难镇保持着相对独立。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灭前蜀,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地、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但到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就占有前蜀旧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灭于后晋与契丹。
(后)晋
沙陀人石敬瑭原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驻晋阳,936年反晋。为击败唐军,石敬瑭向契丹称臣,许下割让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土地的诺言,乞求援兵。契丹主率军救晋阳,大破唐军。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将十六州割让契丹,并保证每年献帛30万匹。这十六州是:幽(治今北京市)、蓟(治今天津蓟县)、瀛(治今河北河间县)、莫、涿(治今河北涿州市)、檀(治今北京密云县)、顺(治今北京顺义县)、新、妫(治今河北怀来县)、儒(治今北京延庆县)、武(治今河北宣化县)、云(治今山西大同市)、应(治今山西应县)、寰(治今山西朔州市东北)、朔(治今山西朔州市)、蔚(治今河北蔚县),史称燕云十六州,或称幽云十六州。45岁的石敬瑭欣然认34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当年就在契丹的扶植下攻下洛阳。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以洛阳为西京,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是实际首都。后晋的北界已退至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其余疆界与后唐大致相同。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契丹军攻入开封,后晋亡。
(后)汉
947年,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不服从辽(契丹改名),在太原称帝。同年,辽军被迫退回,刘知远至大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平定了境内的叛乱,疆域大致恢复到后晋时状况。次年底,大将郭威称帝,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夺取南唐江淮间地,南界推进到洞庭湖以东长江一线。显德六年,又收复燕云十六州中最南的瀛、莫二州,与辽以白沟(拒马河)为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汉割据。显德七年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后周亡。
吴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占有江淮一带,以扬州(今市)为都,改称江都府。吴后期的疆域大致相当今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江淮间地和江南无锡以西、苏北东北部,湖北东部,河南淮河、大别山间地。937年为南唐取代。
南唐
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吴主传位于徐知诰,改国号为齐。次年徐知诰复姓李,改名昪〔biàn弁〕,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以江都为东都,改金陵府(今江苏南京市)为江宁府,为西都,是实际都城。保大三年(公元945年)灭闽,次年留从效据泉州,福州一带为吴越所占,南唐扩大至今福建西部。保大九年灭楚,疆域增加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为楚旧部驱逐。保大十五年失去长江以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降于宋。
吴越
唐末,钱镠〔liú流〕据有吴越,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接受后梁封为吴越王,以后也大多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和年号,但实际是独立政权。建都杭州(今市),称西府;以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为东府。吴越国有今浙江省和江苏南部苏州以东地。947年,出兵援助据有福州对抗南唐的李达,疆域扩大到闽江下游今福州一带。宋建立后,一直服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主举族迁于开封,国除。
楚
唐末,马殷据有今湖南。907年,接受后梁封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封为楚国王,建都长沙。拥有今湖南、贵州东部、广西红水河和浔江以北地。951年灭于南唐。
952年楚旧将刘言驱逐南唐军,投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行逢据湖南,受后周封为武平军节度使,迁治武陵(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被灭。
闽
唐末,王审知据有今福建省境。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受封为闽王,以福州(今市)为都。闽名义上一直归属中原王朝,用后梁、后唐年号,实际上是独立政权。933年,王璘〔lín邻〕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后期内乱,945年灭于南唐。
闽亡后,泉州守将留从效于946年驱逐南唐军自立,后受南唐封为晋江王,据有泉州、漳州一带,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归入宋朝。闽旧将李(仁)达据有福州,降于吴越。
南汉
唐末刘隐为广州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封为南平王,实际已成独立政权。至其子刘岩(后改名〔yǎ演〕)继位时、已占有今广东、海南和广西红水河及浔江以南地。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岩在广州(今市)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以广州为都,改名兴王府。951年,楚灭于南唐,乘机夺取其南部,疆域扩大至今广西全境及湖南郴州一带。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灭于宋。
前蜀
唐末,王建已据有东、西川,受封为蜀王。907年,后梁代唐,王建称蜀帝,以成都(今市)为都,史称前蜀。其疆域包括今四川邛崃山以东、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灭于后唐。
后蜀
前蜀灭后不久,后唐孟知祥即据有西川,至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已完全控制了前蜀旧地。934年,孟知祥称帝,建都成都,史称后蜀。其疆域与前蜀相同。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兵入成都,孟昶降,后蜀亡。
荆南(南平)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辖十州,约相当今湖北石首、沙市、荆门以西一带,治江陵(今县)。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宋建隆四年(公元公元963年),宋军以讨湖南叛将为由假道,高继冲降。
北汉
后周代汉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旻)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仅有今山西离石、沁源、阳泉、代县间地,依附于辽。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围太原, 北汉主刘继元降。在此期间实际存在的独立、半独立政权还不止以上所列,但范围有限,存在时间也不长。
发生在《夜宴图》与韩熙载身上的故事,以及韩熙载与他周围的人们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对于当代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人们在看到《夜宴图》的时候不只会想到它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图中人物的命运,更会关心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风貌,关心韩熙载坎坷的人生,还有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等等。
韩熙载所处的时代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它是在繁荣昌盛的唐王朝之后,出现的一段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
所谓“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王朝,都是建立在中原地区的政权;所谓“十国”,指建立在南方的九个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再加上割据于今山西的北汉。其历史从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起,至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止,共计五十三年。这是旧史家们的传统观点。其实在北宋建立时,十国中的大部分国家,如南唐、吴越、南汉、南平、后蜀、北汉等小国还都存在,如何能说这个时代就已经终结了呢?公元979年,北宋大军灭亡了北汉,中国才算基本统一。若以此来计算,则五代十国的历史实达七十二年时间,而十国中有些政权的建立时间还要更早一些。
由于五代十国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纷起的历史时期,对于这一段历史自宋代以来便被人们所忽视。其实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做法。就像有的现代学者所说的,这一时期“表面上乱,实质是变”。最大的变化便是,从这一段历史的开始,就始终存在着一个统一的发展趋势,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五代十国是唐末军阀混战的继续。因为在唐朝末年,全国到处是藩镇割据,混战连年不息,而这一时期却在中原地区消灭了藩镇割据,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南方各国也各自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这种区域性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再经过数十年努力,终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
其次,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朝的统治阶层从皇室到官员,不是出身于士族就是科举出身的新贵,他们往往以门第自高,在婚姻方面崇尚阀阅。这种以衣冠缙绅为主的结构,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皇帝、国王到朝廷权贵,大多来自于社会下层,其思想观念更多地来自于平民,婚姻不尚阀阅。至于广大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租佃制进一步的发展,使其人身更加自由。
再次,便是这一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的地区甚至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为了能够在强敌林立的情况下得以生存,各国无不重视发展社会经济,主要是在手工业、商业、农业商品化等方面,比之唐代有了较大的进步,原来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如福建、两广、江西、湖南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至于在文化方面,如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南方各国无不重视对文人的吸纳,重视教育事业,培养当地子弟。在这一时期全国出现了两个文化中心,即南唐与西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唐宋八大家”的说法,除了唐代的两人外,宋代的六个人,原南唐境内的江西与西蜀正好各占三位,这种现象决非偶然的巧合。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唐代的福建考中进士者凤毛麟角,可是到了宋代,福建人才辈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与学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有这一切都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发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这个时代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的发生,又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涌现了多少才华横溢的奇才异人,又出现了多少嗜杀成性的赳赳武夫;这是一个扭曲的历史时代,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点。
夜宴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国都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五代十国前承鼎盛唐朝,后连繁华两宋,在中国封建王朝两座高峰之间,它呈现低洼的“马鞍”形状。那的确是个分崩离析,各主其政,强凌弱,众暴寡的动荡纷乱的时代。而南唐的名臣韩熙载,却是夜夜笙歌,诗酒唱和,仿佛陶醉在太平盛世一般。往事悠悠,不可追寻,而那幅《韩熙载夜宴图》却传真了他当年的狂放不羁。
杜文玉
2006年7月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 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 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战
标签: 五代十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