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之汀泗桥战役

爱百科 158 0

  汀泗桥战役(1926年8月25-30日)

  北洋军阀对于孙中山的历次北伐,向来都视为乌合之众,意存轻视。故广州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后,吴佩孚虽得到情报,但并不予重视,继续指挥直军主力猛攻南口冯玉祥军,仅派其参谋长李济臣为援湘总指挥,率陈家谟鄂军及退据鄂境的马济、刘志陆、谢文炳等(陆荣廷、陈炯明残部)抵抗北伐军。及至李宗仁指挥的第四军攻克通城,七军又破羊楼司,武汉形势危急,吴始仓皇率直军南下,在郑州召开军事会议,起用靳云鹗为讨贼联军副司令,调动直系各军,对北伐军作战。

  8月26日,吴佩孚率刘玉春、陈德麟等师,回到汉口,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痛斥鄂、湘各军将领无能,并决定亲临前线指挥破敌。吴军的作战方案,是死守武汉门户汀泗桥,待直隶、河南援军到达,再下总攻击令,然后由孙传芳五省联军自江西出兵夹击,驱逐北伐军回广东。北伐军的作战方针,则是不等吴佩孚、孙传芳将军队布置就绪,首先集中兵力,击败吴佩孚,然后再击败孙传芳。并为此制定了四路会攻汀泗桥的作战计划:以第四军陈铭枢、张发奎两师由崇阳、通山抄攻汀泗桥;以李宗仁第七军取蒲圻会攻汀泗桥;以第八军一部协助第七军进攻汀泗桥;第八军何键、刘兴两师渡江下嘉鱼,抄汀泗桥后路;蒋介石率王柏龄第一师为预备队,亲自指挥战斗。

  8月25日,张发奎师攻占中伙铺车站,从此展开了北伐军和吴佩孚直军的汀泗桥争夺战。吴军方面,由其援湘第一路军司令宋大霈,率由平江、通城、岳州撤退回来的各军及援军陈家谟师一部二万余人,据险坚守;吴佩孚又亲率刘玉春、马济、娄云鹤等生力军及彭祖佑的军官团参加战斗;并派赵荣华率大刀队在阵后督战。下令死守十日,以待北方调来的三个师九个混成旅到达和孙传芳由江西抄袭平江、长沙。但北伐军不给吴、孙以喘息时间,立即发动对汀泗桥猛攻。双方均投入主力,作殊死战,汀泗桥得而复失者再。汀泗桥、贺胜桥间,死伤遍野,积尸断流。吴佩孚虽曾就地枪杀退缩不前的旅、团、营长九人。其奈革命军是有政治觉悟的部队,特别是叶挺的独立团,更是英勇卓绝,又加上农民协会会员纷纷起来支援,至30日吴军不支,放弃汀泗桥阵地败逃。由此,张发奎部荣获铁军称号。 吴佩孚在汀泗桥战败后,即亲率由北方增援上来的刘玉春、陈德麟等部,扼守贺胜桥,并电促孙传芳迅速出兵抄革命军后路。革命军总部决定乘胜猛追,第四、第七两军,迅速攻入敌阵。第四军负责攻夺铁桥,尤其奋勇,前仆后继,经反复肉搏、冲锋,吴军不支。赵荣华亲率执法队格杀后退败兵,败兵被迫向执法队反击,夺路溃逃,吴佩孚且手刃退缩军官,亦无济于事,阵地卒被突破。吴佩孚被迫于9月1日退回武昌,以靳云鹗为武汉警备司令,以刘玉春为守武昌城防司令,率鄂军残部及新到豫军三万余人,死守武昌;以新由北方开来的高汝桐北洋陆军第十四师,会同鄂军刘佐龙师守汉阳;吴则坐镇汉口,指挥北来援军居中策应。无如吴军多为败军之将,早已丧失斗志,鄂军刘佐龙部又阵前倒戈,9月6日,唐生智第八军攻占汉阳,吴佩孚更无斗志,乃和靳于9月10日退回河南。

  吴佩孚武汉再起后,威望已非当年可比,此次战败河南,内部渐呈瓦解之势。先有庞炳勋叛变,接应樊钟秀建国豫军,夺取武胜关;接着是田维勤,寇英杰争夺河南地盘;靳云鹗

  则暗中和北伐军接洽收编,进行倒吴运动;张作霖又驱逐京汉北段的齐燮元军,陈兵黄河北岸;吴佩孚在信阳调度鄂北卢金山、张联升、于学忠等部驰援武昌,又被袁祖铭指挥的彭汉章、王天培等牵制。吴佩孚束手无策,坐视陈家谟、刘玉春等,于10月10日城破被俘而不能救。从此,这位在民国舞台上,叱咤风云十余年的吴大帅,彻底被打倒,再也成不了什么气候了。

  现把革命军和吴佩孚军双方战斗组织序列列下: (一) 国民革命军方面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介石 参谋长 白崇禧 前敌总指挥 唐生智 第四军代军长 陈可钰 第十师师长 陈铭枢 第十二师师长 张发奎 独立团团长 叶挺 第七军军长 李宗仁 第一旅旅长 夏威 第二旅旅长 李明瑞 第七旅旅长 胡宗铎 第八旅旅长 钟祖培 第八军军长 唐生智 第二师师长 何键 第三师师长 李品仙 第四师师长 刘兴 第五师师长 叶琪 教导师师长 周斓

  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王柏龄 (二)吴佩孚直军方面

  川、黔、桂、粤、湘、浙、闽、苏、皖、赣、鄂、豫、晋、陕讨贼联军总司令 副司令 靳云鹗

  中央陆军第八师师长 刘玉春 中央陆军第十四师师长 高汝桐 中央陆军第二十师师长 董政国 中央陆军第二十五师师长 陈嘉谟 湖南陆军第一师师长 贺耀组 湖南陆军第二师师长 叶开鑫 湖北陆军第一师师长 宋大霈 湖北陆军第二师师长 刘佐龙 湖北陆军第三师师长 孙建业 湖北陆军第四师师长 陈德麟 湖北陆军第五师师长 张联升 河南陆军第二师师长 阎曰仁 河南陆军第三师师长 吴俊卿

北伐之汀泗桥战役

标签: 孝宗北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