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乱,忽必烈不顾74高龄亲征!

爱百科 89 0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大都,一个74岁老人带领对千军万马,准备远征。这个老人便是大元王朝的创立者元世祖忽必烈,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他不顾74岁高龄领军作战呢?请容小编慢慢道来。

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乱,忽必烈不顾74高龄亲征!

  1

  海都之乱

  海都之乱是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元朝西北宗王海都联合其他藩王发动的叛乱事件。

  那么海都为何叛乱?他又是谁呢?

  海都,蒙古帝国窝阔台汗之孙,孛儿只斤·合失之子。曾支持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汗位。他统辖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原窝阔台和贵由的封地。

  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一部游弋东趋,进入岭北,驰突蒙哥之子玉龙答失所统巴邻部众。

  漠北的元军出兵,在北庭击败了反叛的军队,而且又追杀到阿力麻里(位于今新疆霍城县西北),叛军接着逃走至两千余里以外,世祖下令停止追击。

  海都的西奔,引起了当时的察合台汗国兀鲁思汗八剌的疑惧。八剌深恐海都就此西渡锡尔河,夺取河中,因此急忙出兵拦截,两军在锡尔河畔相遇发生大战八剌先胜,海都在获得术赤后王的援兵后再度出战,大败八剌。八剌军退至河中,预备整军再战。

  至元六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君王在塔拉斯河会盟,公开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并商议以海都为盟主。会盟各王指称忽必烈汗已经被汉族同化,言明要对忽必烈用兵以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性。

  (1270年)开春,八剌便从河中西攻呼罗珊。伊利汗阿八哈在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附近用计大败八剌军。八剌败退河中,不久死去。察合台孙聂古伯(撒里班之子)被海都立为察合台兀鲁思的新汗,察合台兀鲁思沦为海都的附庸。海都取得对突厥斯坦和河中的支配权后,对元朝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开始了与元朝在天山南北两路直接对峙和争夺的阶段。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机会,一度发兵占领和林,但不久即退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以74岁高龄亲征,前后五年,最后海都败死。一直到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海都之子察八儿投降,西北诸王的叛乱才最终被平定。

  2

  背景分析

  自成吉思汗死后,由第三子窝阔台一系继任大汗,但是窝阔台汗之子贵由汗死后,窝阔台汗一系失去了汗位。蒙古提议召开库里台大会,力挺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自拖雷后裔蒙哥当选蒙古大汗始,窝阔台后裔渐失势,蒙古汗位由窝阔台系转移至托雷系,海都作为窝阔台汗的孙子不满托雷系的忽必烈,他依旧觊觎蒙古汗位。

  再者忽必烈长期被分封到中原地区,接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准备汉化改革,这与海都等蒙古保守派格格不入。

  3

  事件影响

  为削弱元廷对西北的军事压力,海都一再进攻岭北。而当战火烧到岭北的时候,要同时维持远离中原根据地的西域和岭北这两个地区的战事,对忽必烈来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岭北是“祖宗根本之地”。保住岭北对保持号令诸藩兀鲁思的大汗地位至关紧要。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岭北,元廷被迫收缩它在西北方向的战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撤出斡端。自此别失八里从元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中心变为西北前沿的边城。

  忽必烈死后,元朝虽曾再度在曲先设置都元帅府,但不久就连同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一起被察合台兀鲁思占有,至是,元朝势力基本上退出中亚。从此元与西北诸藩也大体相安无事。

  朱耀廷《正说元朝十五帝》:海都、昔里吉之乱诸王之乱是困扰元朝的几大难题之一,这是蒙古汗国的诸王分封制度、幼子守灶制度、库里台选汗制度遗留的恶果。每个黄金家族的男子,只要有一定能力,都以为可以被推举为大汗,至少可以多得到一些权力。而分封制又使之得到了部分土地、百姓、财富和军队,从而为其兴兵叛乱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北方诸王,又对忽必烈用汉人、行汉法一直抱着对抗的态度,因而诸王叛乱在整个元代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扫码关注公众号“大圣讲历史”(或微信搜索),更多历史资讯等你来!同时可领取11本精品历史书籍!

元朝西北宗王海都叛乱,忽必烈不顾74高龄亲征!

标签: 忽必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