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先生的历史贡献——让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国

爱百科 81 0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两大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不义之争。起初,中国对这场战争持“中立”态度,但在段祺瑞先生执政时期,毅然改变初衷,于1917年8月正式对德奥宣战。段的这一举动,引起时人不少非议。史学界也普遍认为,段祺瑞先生是得到了日本的支持,要借“参战”之名,获得日本贷款,达到其“武力统一”中国的目的。笔者觉得这一说法有些牵强。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州爆发,中国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避开这场战火,于8月6日颁布中立二十四条规,规定各交战国不得在中国领土领海内有交战行为,不得把中国海陆各处作为攻击敌人的根据地等等。但就在中国宣布中立的第二天,“日本舰队已经声势浩大地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了。”

  8月23日,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正式出兵青岛,并占领了山东其他地方,掠夺了德国在山东的种种权利。对此,中国政府也曾有过参战打算,但日本唯恐中国参战对其不利,极力阻挠。所以,在1917年2月之前,中国始终处在这种“中而不立”的被动局面下,“迭招德国不严守中立之抗议而不能答复,又照付德国之庚子赔款,而惹协约国之仇恨,以促成日本对付中国之政策,卒招致二十一条之要求,及欧战期间日本其他之一切侵害。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先生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实权。对于欧战问题,段祺瑞先生自始即表关注,以为“欧战倘持久,美国终将加入”,所以“中国当先有准备”,还特地在国务院辟西花厅,约集外交部及与外交有关人员,到西花厅共同研究欧战问题。同时,段祺瑞先生还和协约国秘密接触。据日本报纸载,早在1916年10月,段祺瑞先生就和在华英人商谈过中国参战事。另据德国档案记载,1916年底,段祺瑞先生已将其投入协约阵营参加一战的意图明显表示出来。而此时日本对是否允许中国参战态度尚不明朗。直到1917年二三月间,相继与英、俄、法、意达成五国谅解,获得由其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的保证,日本才赞成中国参战。由上可见,段祺瑞先生早就有参战之意,只在等待时机,并未受日本影响。

  段祺瑞先生的参战决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单纯受某国挑动,而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的结果。也正因如此,他才不顾国内重重阻力,坚持采取进一步行动,终致引发了府院失和、国会解散、张勋复辟、南北分裂等一幕幕政潮,这恐怕不是他坚持参战的初衷。

  段祺瑞先生不顾国内朝野各方强烈反对,主张中国参战,加入协约一方,是基于他自己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作出的。

  如前所述,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内讧,日本乘机在中国大肆扩张其侵略势力,使中国外交处境十分被动。1917年大战已近尾声,鹿死谁手已经很明白,为使山东问题妥善解决,中国必须有机会参与和会,与日本争夺失去的权利。对此,段祺瑞先生有清楚的认识:“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当时,国内一些进步人士也持这种观点。

  段祺瑞先生想通过参战,一方面获得协约国集团财政上的“援助”;一方面能够缓付赔款和提高关税,增加政府收入,以便维持统治。当时,民间也有人认为,“倘加入协约团体,为得财政上援助(若缓赔款大借款改正关税输出军需之类),肃军纪,理财政,兴学奖业,国人倘奋发有为,非千载一时之机会乎!失此机会,真可谓救亡无术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朝野人士的某些共识。

  段祺瑞先生力主中国参战,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也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把段祺瑞先生主张参战归因于要借助日本支持,达到武力统一目的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事实的。

标签: 段祺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