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小时候总被灌输谦让的美德,就是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总结出来的。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到了孔融这一代,朝代已经几经更迭到了东汉末年。
四岁的孔融以“让梨”的高尚品德以及少年才气极负盛名,十三岁时,他更是因为父亲的去世悲痛过度,站都站不起来,时人皆称赞他的孝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孝子,最终却死于不孝之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还要从东汉末年的朝局说起。孔融十六岁时犯了窝藏朝廷重犯之罪,但是这“重犯”并不是真的罪大恶极,而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名士张俭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无奈他遭到中常侍侯览的记恨,侯览就暗中派人捉拿张俭。张俭一路躲躲藏藏,最后来到了孔褒家里,他本来打算求孔褒收留自己,无奈孔褒不在家,他又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境遇告诉孔融。
反倒是孔融察言观色,看出张俭风尘仆仆、行色匆忙,一副有难言之隐的样子,善良的他便主动提出了愿意当东道主收留张俭一段日子。
后来,张俭是逃过一劫了,但是孔家兄弟却遭难了。因为“上面”认为是他俩放走了张俭,于是把兄弟俩都抓进了监狱。审问的时候,孔褒和孔融都争相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孔融的母亲也说是自己没教好孩子,她也是有罪的。孔家在当地是有名望的人家,官员不敢轻易处决,于是请示上级,最后上面决定归罪于孔褒,留孔融一命。
这件事过后,孔融的名声就更大了,还受到了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孔融刚直不阿,在任期间查获了多起官员贪污案件,由于这些贪官大多数都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宦官亲族,所以孔融的大上司把孔融这批司徒掾属拉出来狠狠批评了一顿,但是孔融据理力争,半步也不肯退让,坚决要那些贪官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浑浊的朝堂中,像孔融这样不巴结人,不怕得罪人的堪称一朵奇葩了,但是他就是在这样混乱的形势中混出了名堂,不断升官,名气也越来越大。权臣董卓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总揽朝政大权,孔融站在朝堂大殿之上与董卓“文明的吵架”,而且占着一个理字,董卓争得脸红脖子粗,说不过孔融,最后只能以权压人,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把孔融派去最危险的北海国担任国相。后来孔融所在的北海国遭到黄巾军的攻击,危在旦夕,他还专门写信向时任平原国相的刘备求救,令刘备受宠若惊:“哟,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
对那时的刘备来说,孔融是中央朝廷下放到小诸侯国的人,比自己高了不知多少个等级,难怪会这样惊讶了!
孔融的性格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当他意识到曹操和袁绍二人都不是什么忠臣以后,坚决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那些劝他投靠曹袁的人都被他杀了。曹操攻破邺城,将袁绍府里的女眷都掳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还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知道这件事以后,专门写信讽刺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孔融看不惯曹操这种随时会篡夺汉朝政权的人,所以一有机会就会让他们不痛快。曹操忌惮孔融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分量,不敢轻易杀掉孔融,只能一忍再忍。后来,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捉拿孔融,孔融全家都受到连累而死。在众多的罪名中,有一条说的是孔融曾经说过“父子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情欲的结果”,所以孔融是不孝之人。
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很难让人相信这句话真的出自孔融之口!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