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赢考网高考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爱百科 37 0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是为了发动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是(  )

  A.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上帝是人间的保护神

  解析:B是定都天京后提出的 革命纲领,不是“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C是洪仁玕提出的;洪秀全是借“上帝”的名义组织革命,而不是单纯宣传上帝,排除D;只有A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同中国民间的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作为“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解析:要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中国指的是清政府,当时清政府 正面临内忧外患,因此“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

  答案:A

  3.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宁波港。5月1 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报告说:“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英法军队与太平军为敌

  B.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侵略者

  C.清政府已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镇压太平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法军队打败太平军后,把宁波港交还清政府,等于帮助清政府“收复失地”,故属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军,故选D。

  答案:D

  4.19世纪中期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一些地方贴满了一篇名叫《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的布告,其中列举了“胡”的种种罪行,激发了人民的反“胡”精神。其中的“胡”是指(  )

  A.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B.外国侵略者

  C.清政府 D.日本鬼子

  解析:要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中 期,地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一带”和“《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就可以判断该布告是太平天国发布的,而“胡人”一般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清政府正是由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故选C。

  答案:C

  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 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天京事变

  C.安庆失守 D.永安建制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煮豆燃萁”的意思是兄弟间相互残杀,只能削弱自己的力量,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这一性质。故选B。

  答案:B

  6.某人喜收集对联,其中有两副对联是同一时期的,其一是:杀尽清妖,便是太平盛世;同拜上帝,建立人间天国!其二是:长毛造反,乱人世太平;淮军南下,荡洪逆贼寇!这两副对联产生的时期应是(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期

  解析:要准确理解特定时期特定语言的意思,太平军称清政府为“清妖”,清军称太平军为“长毛”,称洪秀全为“洪逆”“洪匪”等。故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答案:B

  7.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各路将领中,进攻浙江的左宗棠率领的军队称(  )

  A.常胜军 B.淮军

  C.湘军 D.北洋海军

  解析:常胜军是英国人戈登率领的由英法美外国人组成的镇压太平天国的洋枪队,应排除A;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淮河是安徽北部 的主要河流,故他率领的军队称淮军,排除B;左宗棠是湖南人,故他率领的军队称湘军,为了与曾国藩组建的“湘军”相区别,左宗棠的军队也称“左氏湘军”,故C是正确的;北洋海军是李鸿章就任北洋大臣时组建的海军,称北洋海军,应排除D。

  答案:C

  8.据史载,天王洪秀全在天京大封王爵,把自己的兄弟子侄等都封为王、侯,委以重任,这说明(  )

  A.洪秀全任人为贤

  B.洪秀全仍受封建思想影响

  C.洪秀全排除异己

  D.战略防守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封建思想,洪秀全大封自己的兄弟子侄,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故选B。

  答案:B

  9.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最根本原因是(  )

  A.阶级矛盾激化

  B.外国经济侵略加深

  C.自然灾害严重

  D.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解析:清政府的剥削和压迫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B外国的侵略和赔款使清政府对人民的剥削加剧,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C自然灾害是直接原因;D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故选A最好。

  答案:A

  10.“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并没有确立民主制度,选项A不正确。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能产生题意所说影响的事 件是选项B。

  答案:B

  11.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12年3月2日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此时南京临时政府要求革除“前清官厅恶称”。这种政府行为很明显是因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即民主共和取代了君主专 制。A、D两项是间接因素,C项是直接推动因素,都不能成为主要的原因。

  答案:B

  12.下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为了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上以大总统孙文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他指的是(  )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

  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D.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

  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狭义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它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故排除A,武昌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故排除B;当时的孙中山具有崇高的威望,是公认的革命派领袖,故排除C ;只有D符合题意, 1911年12月,独立的 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在南京宣誓就职,所以1911年10月15日孙中山尚不是大总统,故选D。

  答案:D

  13.革命烈士林觉民在遗书中写到“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这表明林觉民将参加(  )

  A.武昌起义 B.黄海战役

  C.中国共产党 D.黄花岗起义

  解析:要正确理解材料,林觉民烈士决心参加起义以死来唤醒国人,故只能选A或D,而A是突发事件且取得了胜利,所以也要排除A,只能选D。

  答案:D

  14.中华民国初年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使中国迅速崛起,赶上欧美

  B.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A叙述与史实不符;B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C说的应是抗日战争;只有D正确。故选D。

  答案:D

  15.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以判断这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并不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故A错;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大多是民主 革命家,并非出于贫困而发动起义,排除B;虽然他们都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但太平天国领导人并不希望建立民主政治,应排除C;故只有D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都从南方开始,在南京建立了政权,革命达到了高 潮,故选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1860年中国记事》(摘自马恩全集)

  材料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来源:学&科&网]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

  (2)请为这两种观点阐述各自的理由。

  答案:(1)材料一是站在人民革命、反封建剥削和民族抗争、反侵略的感情立场上肯定太平天国的。材料二、三是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立场上否定太平天国运动。

  (2)材料一观点理 由: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还打破了西方殖民者将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于以往的农民战争,而且提出了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的方案。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值得肯定的。材料二、三观点理由: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定都以后,领导者的封建特权思想膨胀。《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太平天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一旦胜利,不但没有进步意义,而且将导致中国历史的倒退。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预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然本末之强弱适均,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则自今而至后,自小而至大,自省而至国,自国而至万邦,亦无不可行矣。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时而行而已。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级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一、二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救国方案;材料三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材料二、三反映了时代潮流。

  (2)材料一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材料二是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标签: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