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转载)

爱百科 55 0

  讨论区:Religion(宗教信仰) [订阅] [返回]

  主题: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上)

   作 者: gd-ldh(李杜韩) 2002-12-09 10:21:46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上)

   被定为国家“九五”重点教材、由张志伟博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西方哲学史》,开宗就谈到“哲学”的特质。认为,时下我们习惯称哲学有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而严格来说只有西方的才是哲学,哲学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与中国、印度等有不同。而现时我们说印度的哲学、哲学史和中国的哲学史,都是按照西方模式搞出来的,“例如中国哲学史最初就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模式从浩瀚的古代思想材料中梳理出来的。”但是,这样说又绝不等于说中国的、印度在这一方面比西方落后,而只是说中国与印度没有发展出象西方那样的哲学来。张先生主张把中国和印度的哲学史称为“思想史”,即中国古人的学说称为“思想”,“思想”的范围比“哲学”要大。

   张先生这里说的最初的中国哲学史是照西方哲学的模式写出来的,此言不虚,这就是胡适在二十世纪初写的那两部书——《先秦名学史》(1922年,英文,1928年,中文版)和《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1926年)。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两部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2年,三卷本)《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第一卷出版于1983年,此书现在还未有出齐)也是按照西方哲学史的模式搬过来的,我们不妨与同时期中国的西方哲学教材对比一下写法,就一目了然了。在胡适之前,中国没有现在这种哲学史的写作体例和著作。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非西方的哲学不宜称为哲学呢?这里要考察什么叫哲学了。Philosophy这个词,中译为“爱智慧”,爱智者并不自诩说是“有智者”,这是说,哲学是从追求智慧开始的,智慧就是知识,古希腊人说哲学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实这一点所有的思想都是一样的,但是古希腊的发展却是首先想知道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世界运行的规律、由宇宙然后再推入人生,这条主线就不是中国或印度哲学所有的了,正因为这样的差异,西方哲学的全部基础和核心就是“知识论”“逻辑方法论”,而不是“人性论”“人生观”。

   Epistemology(知识论,认识论)是指一门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基础、先决条件、本质和效力。说得通俗些,就是对“认识”本身的“认识”,对“思想”本身的“思想”,是规范性的、逻辑性、实在性的。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认识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理论逻辑”就是两个最经典的典范。在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经院哲学,是认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上帝之在的问题不是通过直观的感悟,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进行(参看赵敦华著《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7年;另氏著的《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张志刚著《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东方出版社,1993年)。

   Metaphysics,形而上学,指的是研究现实之本质、物质与意识、事实与价值之关系的学问,是西方哲学的主干,其基础与核心就是“Epistemology”。

   近代西方哲学称为理性的哲学、思辩的哲学。我们看到几乎所有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都是为认识论为核心展开的:笛卡尔《方法谈》、培根《新工具》、洛克《人类理解研究》、巴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休谟《人性论》(注意这里的人性不是我们习惯上说的人性,而严格说是人的基于人的理智认识能力上的特性)、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费希特的《全部知识的基础》、黑格尔的《逻辑学》、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等。

   章士嵘先生在其主编《认识论辞典》(1984年)的前言中就说:“到目前为止,认识论仍然是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这是事实,二十世纪占主流地位的哲学,全部都脱胎于对认识论考察上的革新深化,如“分析哲学”“逻辑实证论”“语义学”“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就连存在主义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的哲学”,都建基于对“存在”一词的概念史的分析之上(参看海氏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前言和《形而上学导论》)

   我近来读到德国著名哲学家波塞尔(Hans Poser)著的《科学:什么是科学》,德文的书名一个单词,但很长,《Wissenschaftstheorie》,翻译为中文意思是:“关于科学中的认识如何成为可能的理论”,这是就典型的“对思想的思想”了。这才是真正的哲学。西方就是这样一种哲学。在这本书中,关于科学的定义也与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理解大不一样,起码在表述上大不一样。什么是科学?“我们的理解是:科学是由句子作用(即陈述形式)或者完整的句子形成(即陈述)组成的一个在所有陈述词之间没有矛盾的联系体。”举个例子:

   A、 地上很湿,天下雨了。

   B、 天下雨了,地上很湿。

   这两个句子,只有第二个是科学的陈述,因为它没有矛盾。而第一个,“地上湿”,可能由多种的原因引起,由现象推至原因,要做到全部地把其他因素排除在外,没有演绎上的矛盾,才是为真的知识。这就是哲学的思维,也是科学的思维。

   其实,西方哲学为什么会这样的把认识论强调为一切思想的基础呢。这与其目的有关,Philosophy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所有人都能学习的、准确无误的学问,就是科学。所以,西方把哲学有时视为科学中的科学。这种雄心直到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仍然是西方哲学家们的热烈追求,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就是一个典型,他的著作中有一部名作名称就是《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胡氏一直坚信,他建立的现象学方法论,已经彻底解决了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就是说基础已经牢固了,所以,他认为现象学是唯一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哲学理论。除了胡塞尔之外,当然著名的还有逻辑经验论者,特别早期的维也纳小组的成员们(参看洪谦主编《逻辑实证主义》,商务印书馆)。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以Epistemology为基础的才是哲学,有人就说克尔凯廓尔的东西不算哲学,就是这个意思。

   论区:Religion(宗教信仰) [订阅] [返回]

  主题: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下)

   作 者: gd-ldh(李杜韩) 2002-12-09 10:23:40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下)

   那么我们再看中国哲学的情况如何。很令人惊异的是,早期留洋回来而写哲学史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哲学中没有认识论。所以对中国哲学怎样进行考察是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未获得解决。

   胡适在1915—1917年期间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中译为《先秦名学史》,在1922年出版的英文版一条注脚中,他就写道:

   “逻辑论理方法的演进史,是所有哲学史的基础”

   到了1959年,胡适为他在台湾重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所作的《自记》中明确写道:

   “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学派的‘名学方法’(逻辑方法,即知识思考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可惜后来写中国哲学史的人,很少能够充分了解这个看法。”

   这是严格地执行西方哲学的理路而说的话。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在1930-1932年出版的名著《中国哲学史》,就把“认识论”彻底地排除在中国哲学史之外,他认为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认识论这个范畴:

   “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中国哲学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如果按照西方的原称为哲学的这门学科的特质看,凡是不把“认识论”作为基础和核心的思想、观念、理论、信仰、价值系统,都不能称为哲学了。所以,有人质疑冯友兰这部《中国哲学史》,算不算是在写哲学的历史,而应称为“思想史”(History of Thought)。

   这里必需交待一个历史史实,胡适那部《中国哲学史大纲》,对中国哲学的要求并不是百分百按照西方传统的知识论标准写,而是把知识论又细化为美国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所以这是它的致命性的弱点。而冯友兰恰好在“知识论”是不是一定是所有哲学的基础这个问题上,与胡适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可以说,中国人写哲学和哲学史,不把认识论作为基础与核心部分来考察的,始于冯友兰。

   自从冯氏这部名著问世以来,到现在,中外学者对中国(包括印度等地)的古代哲学,能不能称为“哲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一),接受西方的模式为哲学的普遍模式,认为西方的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础或核心的,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所以不便称为哲学,应称为“中国思想”。近年,现为清华大学教授的葛兆光先生九十年代的力作《中国思想史》(第一、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就是接受这种说法,不把中国古人的思想称为哲学,并在前言中陈述了理由,他认为称“思想”会比称“哲学”更加丰富和彻底历史的实际。(二)不接受西方的模式为普遍模式,认为人类可以有各种的哲学形态,中国哲学自有其形态也可称为哲学,在九十年代之前,这一派是多数派,如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发展史》、孙叔平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稿》、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中国哲学史》(1980年)等等,都属于直把中国哲学称为哲学,而且甚少说明为什么西方的模式与东方模式的差别和其中的意义。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点:中国思想的灵巧多变,实非“哲学”一词可以囊括得了,虽然我们口头上说人类可以有各自的哲学形态,但是具体到考察一个国家的哲学史、研究个案时,真的受西方模式的影响很深,例如我们把唯物与唯心看作哲学的主线,划分为两种几乎是对立的思想路线,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例子,再例如,我们不得不根据西方哲学的研究,对照着帮古人找定位,例如“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等名称就是很西式的,还有“古代辩证法”“辩证思维”等等,都是借西方的认识模式来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重新的认知整合。就是说,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哲学,但一旦进入研究时,一样深受西方模式的影响,我们自己的哲学描绘的手法,是西方式的而非我们先祖的。因为“philosophy”本来就是西方的。我们的哲学史,是在西方的影响下才形成的一门学问,在这之前没有一门叫哲学史的学科,再加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强调与国际接轨,哲学系的课程、教材和要求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所以,还“哲学史”以本来面目,就称只有西方的才是称为哲学和哲学史,是迟早要统一的事情。张志伟主编的这部国家级重点教材,居然一开声就说,哲学本来就是古希腊人创造的,就是一个信号,一个标记。

   而反之,把中国原生思想回复归称为“思想”,反而更彻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思想不是严格训练出来的,而是在生命中思想、在社会中实践、在对圣人的学习中领悟出来的,属于“脱颖而出的”一种。没有深刻的不能变更的思想模式和方法原则,条条大道通罗马。而且中国思想不限于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诗文书画、信札、笔记,形式多得很,层面也广,没有什么科班不科班的。中国思想的根基不植根于逻辑方法与认识论的框架而直接植根于社会人生。所以,中国思想不称为哲学,反而获得了解放,反而视野更加开阔。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与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在写法和体例上的显著差异和由此带来的信息量、考察范围的扩大,就清楚了。当然,我这样说不等于说任先生的那部书己经没有价值了,这是不能用社会经验的眼光看的,“否定一个,不是绝对否定”,而是“扬弃”。葛氏的著作的确比任先生的那部要好,但任先生那一部还是有其价值。

   所以说,不称为哲学,不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和作家们的不敬,而是要还其本来面貌,让他们的思想更加好地让我们看清楚,而不是被“主义”的模式套着。所以说,西方之外的其他思想不称为哲学,绝不是贬低这些思想的伟大价值。这是两回事,如果我们因此而不高兴,只能说,我们已经在“主义”的模式中过惯了,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真的了。

   中国古代思想的确不注重认识论,但是又不等于没有认识论,这又是两回事。只是除了个别的思想家和流派之外,从来不看作是思想的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所以,为什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和交流,总会有些地方谈不拢,原来它们各自建基的基础都不一样呢。

   当然,最后要伸明一点:因为这个问题在哲学界和教育界目前还未完全取得共识,所以,目前的书籍还是大量使用“philosophy”称中国思想,包括一些主张不要再用的学者如陈启云,在著作中仍然时有沿用。这也是个特别的现象,约定俗成嘛,习惯性谁没有呢。

   讨论区:Religion(宗教信仰) [订阅] [返回]

  主题:心态与手段及文风与手法

   作 者: wnxieh68(艾波涛) 2002-12-09 14:47:06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因为网友不承认中国古代有自己的哲学,甚至连无神论也是从西方移置过来的,若所有的东西都是西方的。窃以为已没有讨论的平台,还能妄论什么探讨呢。

   因此,就不再想对先前的讨论的观念说什么啦,本帖只想就这些天的讨论中网友的心态与手段及文风与手法作些开诚布公的讨论。其间一定会有对网友的不敬之处在这里先行告罪,,象上次在广社版的争执一样,又撇开了对思想观念或宗教信仰的探讨,发展到了对个人的攻击和贬斥上了,您从广社版追到这里就是为了要这些吗?您的心态真是把我当作敌人来看待吗?上次我看到您那类言词时,就曾问过您,您的回答说不是。但您的做法和言论却又一次地证实了这种心态,您说看到了是战斗的无神论,而且还是法国式的,那么您的这种把讨论的网友看作敌人的心态又是那国式的呢?我想中国式的决不会是这样,因为中国人不喜欢与人为敌,也并不事先把人当作敌人来看待,那种处心积 的想凑准时机给人以打击或毁灭,不是国人的普遍心态。或许您还会象上次一样不承认,但一再地这么做,再一再地去否认,次数多了还能让人信吗?

   您动辄说网友是恶劣或仇恨、敌对,每每对其言论也是冠以文革的大批判啦,上纲上线啦——等等,能致人与绝地的语言或能压倒人的大帽子,但却还要标榜自己如何如何“我喜欢宽恕,但是反感尖刻,我读报纸极少读社论,不喜欢看社论,那是宣传品,不是真正的思想火光。其实,我也不喜欢看基督教的宣传小册子,那也是宣传品,除了肤浅之外,还有许多不实之词,象所有的宣传品一样!”似乎除了自己以外,别人都是浮浅之徒,摆出一副专家或学者的架势来,其实真正的学问家那有这种不可一世的毛病呢,您很有学问大家都知晓,何必再去摆那么个架势呢?

   您不喜欢什么都是可以的,但把在讨观念或思想时,全看成是“敌对心理,进而有目的地进行打击或采取其他的举措。这可不是社区和网友们所期望的风格或态度,您认为:“所以不喜欢兄的文风,是因为您不仅在批判基督教时说得道理肤近不全,而且出语很重。在版上,我认为您对基督教的敌对心态最深,我不知是因为了什么,我不了解您的个人经历,也许基督教徒曾经伤害过您吗?但从您的文字分析,也不太象,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样的针对基督教徒?”为什么非要想到谁伤害了谁这样的概念呢?我们到这里来,难道是想要报复或针对什么的吗?您这么会有这种心理哪。我们到这里不是来探讨问题增进学识的吗?您不是为了这些那是为了什么呀,是不是象您这样的人,已不须再增进学识,那您是专门来这里卫道的了,是吗?难怪您会把讨探中一些碰撞的思想火花看作是攻击或敌视了。您总是想以版面上的上帝或救世主出现,这也是一种狭才自傲、自负或孤芳自赏的表现,再一次提醒您这里没有救世主更没有上帝,您还是自己好自为之吧。

   我也与不少的基督徒网友探讨过问题,从来就没有每每象与您这样探讨时发展到这种地步,最难忘记的是与寒烟女士探讨,有没有“先于物质而存在的能量”时,对于这么敏感的问题,我们每每都是心平气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念,非常的融洽也非常的理智,我对她那种荣耀神的理性的思考和睿智,深表钦佩;其次,就是与诚之先生的讨论,他的诚挚和善意使我非常感动,也正是由于他的指教,我也真是看了不少的关于基督教方面的书,获益很大;再就是落叶这位网友非常的睿智、博学,对基督教及教义的理解和解释,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长篇大论和转来的砖头瓦块,也是那么的益于理解,并能为信者或不信者接受,这可不是没有功底或不具备良好心态的人能做出来的,当然还有很多的网友们,象磬香女士、基督的仆人、曾经是高手等很多网友,是有着善良和普通人的心态,都是在探讨问题或者是在寻找着更有利于荣耀神的传教方式,其实,不管是那个宗教的信徒,从本宗教的立场出发,都有传教的义务或责任,都是非常正常的,当然这里就有了一个方式或利弊的概念,本帖不是探讨这些的就不多说了。而您正是欠缺这些网友们身上的那种真诚和善意,,能探讨就一起探讨,不能则完全可以不奉陪,不要再追着人家非得把人家打爬下才心甘,才罢休。您把不同观念的人作敌人看待不仅不符合人们的善良心理,同时也不符合您的信仰的神的训戒,您这种敌人心态,不仅为您自己树了那么多敌人,也为您的神树了那么多的敌人,本来有些人是可以成为神的子民的,但您的习惯性心理,把很多人都推到了神的对面。我们再一次的恳请您,不要把网友当作敌人,没人是来这里战斗的,都想增进些学问或知识,您也给自己一个普通网友的心态吧,我们不想与您为敌,也不希望被您看成敌人。

   您的这种心态决定了您的手段和言行的脱节与不诚挚,也使得您的文风以及运用的手法不够爽快利落,或者说也不高明。您是来卫道的,您明明想赢得胜利,但您又不得不装出一副“老实说,我没有争战的心理。我要与艾兄辩的是事实,而不是什么高下。”的姿态,您把对方的旗帜上白颜色的东西撕下来,挂到您的胸前,以示对手已经投降,瞧您多得意,“反驳强加之词,唯一的办法就是以事实回敬,此中真意,艾兄应该比我还明白,何苦再来一句什么:您赢得了胜利?”当然您又会说不是想象的这样,您只是用事实回敬,不争高下。您若没那意思,为什么只从我不愿奉陪您的帖子里,撕下这句“您得胜了”的话并挂了起来,洋洋得意呢?您的虚伪和狡诈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由于这种心态和这种手段,使得您的文风和手法极不道德,甚至有时连基本的道理也不见了。看看这类表演和说辞吧。

   “您在古代文献中拿出一个叫无神论的理论名词给我看看,我就说这是中国的原生思想范畴了。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办吗?”找不出来就该投降了,您谅我们也没您那么多的资料或现成的砖头瓦块来应对您是吧。

   “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您完全可查古代的文字,有没有一个叫无神论有神论的名词。从宋朝的《北溪字义》到《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从《弘明集》到《佛学大辞典》,从《太平经》到整个《道藏》,您把所有的古籍翻一遍,看看有没有一个“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思想概念?”别的地方的都不算数,到您指定的店里谅必没人能找得出来,您不是稳钞胜券了吗?

   “这个问题带有强烈的专业味道,接触不多的人仕可能不会知道。这一点并不奇怪,而且我们的大学教育,从前相当一段时间并没有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点。不是搞这一行的,不是接触得多的就容易误会,这本是人之常情,”那就是说除了您这个专业人士别人都没资格或没能力碰了。“我的确在上次与您的讨论中失态了,所以我暂时离开了广州版,希望版面上的气氛平静下来。这里因为长期转帖为主,所以在此再与您讨论,控制一下,还是可以活跃一下版面的。我知道有些朋友抱着观战的心态。但是老实说,我没有争战的心理。我要与艾兄辩的是事实,而不是什么高下。”是用一些转来的砖头瓦块吧,您的事实没有它们多。“

   我说中国古代没有无神论与有神论对立的思想概念,并不是说实际上不存在这两者的对立不存在,这是两回事。不要混为一谈。”存在对立,但又没有思想,瞧您把中国文化说的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在您眼里中国文化真的那么那么浅薄吗?

   “就象我们现在说的“哲学”,在中国古代也是没有的一样,这已经是近年来思想史界公认的事情了”。这一下可更有力,我们连哲学都没有,那还有资格谈论其他的呢。

   本不想再在这些问题上与其争执什么了,可又觉的这些话太无理了忍不住又多说了几句。还是回到心态与手段及文风与手法上来看看网友们是这样看的吧。有网友认为:这些“话中有话或是笑里藏刀都是没有意义的,帖子里的很多文字与其说是道歉,不如说是变相地驳论和反击为。:)”,但这正是正是其常用的手法,不过抵死也不会承认是笑里藏刀,最多在对你说个对不起,因其对不起是随口而出,不用有什么责任心担保。我非常赞成网友的这些话,“很多时候,我们说话还是直爽些的好;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

   本帖只就网友们探讨时的心态和文风作些评论,这个帖不针对信仰本身,只是对个体的人的看法和感受,若是惹恼了网友,请网友直接批评指正,任凭网友论断,不要再等秋后算帐,让我们连个心理准备都没有。

   也请其他网友们指正。

  作 者: gd-ldh(李杜韩) 2002-12-09 15:46:57

  艾兄好,情绪性的东西,我已经不再纠缠了。观点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引起您的不快,冒犯处,再次向您道歉。冷静下来,若有雅兴,请再读我的原帖,也许您会有另外的感受。谢谢!

  作 者: junleio(杨柳困) 2002-12-10 23:55:34

  首先思想一词虽然包括了哲学在内,但是反过来推你们会发觉,为什么不直接叫哲学?是因为里面看不到有明确的哲学系统或本质在内才笼统叫思想。所以叫思想看似好听,实还是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当然这观点在国内的一些学者有之,所以我不是针对李兄的,我只是发觉换个说法居然是换汤不换药。

  主题:我没有说过中国没有无神论,请朋友们看清我的说法

   作 者: gd-ldh(李杜韩) 2002-12-09 15:39:34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我已经料到艾兄您会把我说的“中国没有无神论与有神论这个哲学范畴”说成是“中国没有无神论”了。我所以我已经有防范(注意这里是怕理解上出现误会的的防范,至于您怎么理解,我没有可能代替您)。下面是我重新引用我昨天帖子的说法:

   “就是说“无神论”与“有神论”的问题,本来就是西方式的。在现代西方文化东来之前,中国人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个普遍要清楚的问题。所以,历代真正谈到这个世界观层次上的关系的,本来就非常少。中国古代的学者们不会象今人那样讨论和关心这个问题。这有点好象严格来说“哲学”也是西方的一样,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只有是西方,中国从来没有一门叫哲学的学问,今天谈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借西方的模式作为参照,重新疏理古人的思想所形成的(参看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前言、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导言、陈启云著《“思想文化史学”论析》)。所以,有神论与无神论,完全是根据现代的看法去对古代再来一次审视疏理而来的,对古人来说毫无意义,他们从来就极少有这样的区分意识,无神论与有神论本来就不是中国学术原生范畴概念,完全是西方的移植过来。当然,我这样说,毫无贬低这个问题的价值之意,就象我说中国古代严格来说没有哲学,也不是贬低中国思想的极高度的成就一样,但是,这的确是一个必需要知道的事实,是对我们的讨论有用的事实,这个事实的潜台词就是:这是一个困难之处,既然古代没有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思想意义,说他们很明确地表明是有神还是无神,就要靠我们去看他们的原著,分析他们的思想,而且如是一来,我们的分析只能按原来西方的概念去运作了。 ”

   还有第二段:

  “我说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概念不是中国原生的哲学范畴,您以为我是以西方一切都比中国好。那请您拿着我的话去请教一下研究中国哲学的专家们,看看我荒谬在哪里。但是,艾兄您在这里不要偷换概念——我说的是哲学概念范畴,什么叫哲学范畴?象“气”“理”“阴阳”“道”“天”等,这就是哲学范畴,西方的如“存在”“本源”“语言”等也是哲学范畴——哲学范畴是这种哲学特有的特征,没有这个范畴,就等于没有系统地论证过这个问题,这当然不等于没有这个哲学的内含,有,但没有构成一种鲜明的学说、理论和流派。所以我才说要靠我们去读原著,来重新分析疏理。恩格斯认为一切哲学都可以分为唯物与唯心两大类,所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存在唯心与唯物的区分。我列举了张载、王夫子和陈确,他们谈到人时就明确说没有神鬼,也没有神力,所以我同意他们是无神论。所以我是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作为哲学范畴的无神论与有神论之分,古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大谈古人的无神论与有神论,并把它作为一种哲学来区别对待,完全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形成的眼光。中国古代不是不存在无神论与有神论,但从来没有作过作为一个时期的哲学主线与主题,而系统地在哲学上的探讨,也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相对立的哲学范畴。“形”与“神”,虽然有时也相当于“有神”“无神”范围的时候,但是远远没有如无神论与有神论那样作为“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这里的提纲是:1、中国古代存在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实际论述。

   2、中国没有作为哲学范畴的无神论与有神论。

   3、无神论与有神论之争,成为哲学的主线,在中国从来没有得到极激烈的体现。典型的体现集中在西方和现当代经过西方思潮浸润的中国。

   我说的“哲学范畴是这种哲学特有的特征,没有这个范畴,就等于没有系统地论证过这个问题,这当然不等于没有这个哲学的内含,有,但没有构成一种鲜明的学说、理论和流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朋友们要驳的话务请先理解好其中的内含。好象说,“语法”,早存在着,而且前人也有零星的阐述,但是直到现代,才有一门自觉到的科学,“古代汉语”是现代学科,而不是古代就有的,古人也没有一个叫语法的概念!所以说,没有这个学术概念的范畴,并不等于原来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肯定当时的人没有思想到“这个层面”上,把其独立地加以系统的研究,这是极重大的区别。如果这样的混为一谈,那有许多现象就不能解释了。

   中国原生哲学的范畴许多,但就是没有“无神论”与“有神论”,这种区分是后人重新认识中国思想时所获得的新的范畴,并非是古人已经意识到并且实际运用的哲学概念。

   在这次讨论中,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思维与西方思维的不同,国人的理解的不一样了。

   艾兄,我为什么提请从《北溪字义》翻起呢,因为中国儒家对自身学术传统的系统研究和梳理是从宋开始的。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史的新的里程,在此之前,是处于零散的,松懈的状态。从此,中国的学者开始自觉地对其时代的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术范畴和作家作出较有系统的研究和评述,所以《北溪字义》和《宋元学案》,在中国学术史上享有很高位置。从这里入手,对孔子以来的思想,是较容易了解和入门,所以我请您从此翻起。《北溪字义》就是一本“哲学辞典”,里面有的就是大多为哲学的范畴概念。

   此外,说中国的哲学还原称为“中国思想”更恰当,理由我已经说了。其中赞成不赞成,只要我们的心态不是迎着是人家的“以强凌弱”,我等赞成者是“趋炎附势”(因为根本不存在),以学术对学术来讨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很好理解和接受。

   杨柳困兄说如果我们比人家强大,或者就不是这样了。也许吧,但那时,世界流行称为哲学的东西也许也不是称为哲学,而是称为“道术”或者“学术”了,因为那才是原生的中国称自己学问的名称。

   最后补充一句我原来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原生思想中,唯物与唯心之争,从来不是主线。这一点我不同意把恩格斯的话绝对化地理解和贯彻。

   作 者: wnxieh68(艾波涛) 2002-12-09 19:34:30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无神论与有神论本来就不是中国学术原生范畴概念,完全是西方的移植过来。”这么连自己的话都记不的了呢?单前边的半句当然不是了,但后半句或再加上后边这半句“完全是西方移植过来”的,还不是吗?

  另:您已经料到我会把您说的“中国没有无神论与有神论这个哲学范畴”说成是“中国没有无神论”了。所以您已经有防范,是要把后半句删了,还是您根本就没说后半句,。若是后者,那我不就又是给您栽赃了吗?不过您的帖子找不到的话从我发的帖子里所引用的整句话找找,总不会我事先就给您栽下了赃吧。

  作 者: yanboguang(闫伯光) 2002-12-09 23:24:35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没想到两位居然在这里又争了起来!小弟太忙,今晚在广社感到一些苗头,感觉这边似乎有点事情,一看果不其然。

  我刚来,还没有时间仔细看艾李两位仁兄辩论的全过程,只能就李兄这个帖子提的问题说两句。个人意见,李兄所说的“无神论和有神论本来就不是中国哲学原生范畴概念,完全是西方移植过来”,在现在的中国哲学界,据我一些浅薄的了解,是相对较为主流的思想观点,在30-40岁左右的中青年学者中,这样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从我个人的角度,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教育环境等一些原因吧,我对这种观点,认同的比例要高一些;但在一些细节上,和一些学术观点存在一定分歧。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原生”和“概念”,也就是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较易产生歧义。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并不否认中国思想中,存在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思想元素,然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我们相对缺乏对这一对哲学关系成体系的总结和辨析。可以说,现在的这种提法,是在用西方的一套哲学话语体系,在总结中国的思想。

  说得稍远一些,哲学这个词,本来就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我自己一直觉得,中国思想博大精深,且纷繁芜杂,在很多细节上又异常灵动(说不好听些是“语焉不详”)很难以“哲学”这个词加以简单地概括。我在上学时曾去清华旁听过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的课,葛先生在课堂上和后来到我校讲学时都曾提出以“思想”一词更能概括中国思想的全貌,我觉得颇有道理。因此,是不是用西方的哲学体系,就可以完全比照着整合中国的思想资源,我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课题,不是咱们,也不是目前中国学术界,能够说得清楚的!因此我觉得在我们的讨论中暂且不必对这个概念抠得过死,只要大家的讨论范畴基本一致就可以。

  再回到艾兄引的李兄的两句话上来,我因为没看到原文,只能姑且断章取义一番。

  第一句话:“无神论和有神论本来就不是中国哲学原生范畴概念,完全是西方移植过来”我刚才说过了,重点在对“原生”和“概念”的理解上,中国传统思想中,确实存在着两种思想元素,然而相对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缜密的分析论断。我们在思考和社会实践中的认识,还没有抽象到西方的“概念”的范畴,但这同时又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这样的认识。我想,这样的说法,大家应该能理解。因此,在这句话上,我认为李兄所言,比较严谨,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第二句话:“”李兄的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就存在一些容易引发误解的地方了。首先,李兄说要找一个“名词”,根据我的理解,这里其实也就是寻找一个抽象出来的,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如果是如此,在后面提出“思想概念”之后,就应当做出解释,以说明这两个不同的词,在事实上,指代的均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出来的“概念”这一体系范畴。要知道,严格抽象意义上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多样的“观念”,无论在哲学体系内,还是在语词意义上,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作为专业人士,我想这种区别是不难分辨的。但我觉得,这里版面参与讨论的朋友之中,专业学术人士毕竟在少数,大多数朋友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参与进来,对于许多学术上很容易分辨的概念或含义,以及之间存在的差别,也许并不是掌握的很清楚。李兄作为学者,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不加区分地写出来,留给读者自己理解。这在学术环境内没有问题,但恐怕并不完全适合网上论坛这种相对大众化的讨论环境,我相信李兄应该能感觉到这一点。因此在以后行文中,也许在某些易混淆的观点上,应该适当加以解释,倘若没有注意到,如果在网有的回复中看到这个问题,也应该及时说明。虽然这样的话,会比较累,但没办法,毕竟是大家在读李兄的这些文字,而不是都经过专业训练的学术工作者呀!:)

  对于李兄的两句话,我就只能不揣冒昧地说到这。至于艾兄的观点因为还没看到,暂时无法置评。最后还是希望两位继续单纯的思想问题的讨论,这是大家之福,我们也都可以从中获益。至于其他的意气之词,以及一些帮闲的无聊言语,两位大德,我想都不应该放在心上。:))

  呵~~~~

  晚安!!!

  主题:几许惆怅几许怨-----凑李兄、艾兄的热闹也说说

   作 者: junleio(杨柳困) 2002-12-09 23:21:54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几许惆怅几许怨-----凑李兄、艾兄的热闹也说说

   哲学又是一个存在诸多不同意思的名词定义,按罗素的理解是“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即哲学是介于两者之间而又有所包含的东西了。哲学的范围是什么?哲学在印度叫做“见解“,每个人的见解就会产生一种对哲学不同的见解;哲学的起源是什么?起源于原始宗教还是什么?原始社会或人类文明是怎么起源的问题?我不知道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区别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给出个精确的定义?(请原谅我的无知)我不知道为什么西方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而中国的便不可以算是哲学,在我看来(当然我不是什么学者和权威,学识疏浅,所说的不苟一笑),一切思维的结果所产生的分类、判别、关于人生、宇宙、社会的东西都看以看成是有哲学成份,或者就是哲学(亚里思多德说“思想思想“,因为思想本身就是个知识)。

   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这个词的,也没有唯物、无神这类词的,不过王充的《论衡》似乎是部不错的书,写什么?反对什么?有神嘛?有鬼嘛?有灵魂嘛?屈原的《天问》也写得不错,虽然他还有《九歌》这些里面找到神仙名字的诗歌,不过屈原寄托了太多的东西在他的诗歌里。有人说古代对龙凤也是种迷信,我不知道是否一种美好崇拜的心理有时也是一种迷信(不过凡事凡物都无绝对的,当然上帝、佛、神仙之类是有绝对的),正如一些卡通片所说的“难道美丽也是种罪恶嘛?“。但我看到的是,世界绝大多数民族文化的最早传说、记述无不是有神话色彩的,是否可以说就全是迷信之类?世纪初的胡适先生到今天的张光直仍到一些我不知名头的学者人士,从疑古到鄙视中华文明,从欧化到西方文明中心论,我们的华夏文明在他们看来五帝三皇、黄帝、夏朝等是不存在的,殷商王朝的辉煌宗教远不如丛林的原始宗教形式(注:还说明是不如西非的),可惜考古的发现证实了这此史实是存在的,于是这类思想转了方向,哲学本质等成了可以再度鄙视、质疑的了。许多人都无视民族特性和多样性,喜欢一刀切,可是有时这些人在某方面也会说这存在民族特性等问题,但哲学为什么不能存在民族特性这类问题?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在《印度哲学宗教史》总叙时就说到由于印度民族特性使然,哲学不能与宗教明确分开,印度哲学有其独特的范畴和表达的方式。我说了这么多的印度关于哲学的东西,无非是想说那中国哲学是不是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使然,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和表达的方式,一定有必要和西方的哲学方式、性质等一样才算得上是哲学嘛?我不折衷,但我反对那种标准,黑格尔说:“我们叫做东方哲学的,更适当地说,是一种一般东方人的宗教思想方式──一种宗教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我们是很可以把它认作哲学的。“(我不是在这里赞同他的说法,但是我想说明的是黑格尔自己也知道东西方的哲学或思想方式是不同的,他虽然以西方的标准来看,还是说可以认作的,而后来一些人干脆说不是哲学)。中西方的哲学是有区别的,有区别本来是件很正常的事,正如江南和江北的桔子是不一样的,南北佳丽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不都是美丽的女性?。我突然想到基督教,或许上帝是绝对的,而且是唯一神的,世界由他开始也由他结束,那么这种西方文明中心论会不会是这种思想的折射?不过《圣经》里没有说风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似乎可以产生许多“异端“的出现,而且是先于上帝创造的世界。

   印度称哲学为见解,其特色是不受自然科学所限,以探究一切万物普遍之根本真理为主,且具有极浓厚之宗教色彩。于印度哲学史中,也有唯物论者及怀疑论者之产生,虽然如此,然仅限于一个时期,并且不带有传统色彩。印度各派哲学,除唯物论以外,其他皆主张从人生之痛苦中脱离出来,而进入一种永远、普遍之世界,亦则为一种宗教实践。我们的古代的哲学是什么?先秦诸子百家是肯定在内的,后来儒家可是骨干,不能看不到,不过道教和佛教里面(尤其是佛学),有一些东西,你说是迷信还是有神还是什么东东的都好,似乎不能和哲学分开。再说下,哲学里好像有唯心也有唯物,有辨证也有形而上学,道教产生得慢,而且颇多经典仿了佛经的,于是道教是否是中国民族宗教的争论又产生了,最后推下去是中国古代乃太古时代没有自己的宗教或只能说是低级形式,理由还附带了一个战国秦汉人的造谣、伪经之类。我不知道阴阳五行是否在别的国家有过,不过我确信阴阳五行是来之于我国的原始宗教的,考古物的证实无须我再引经论典,阴阳五行是有神的还是无神的,这个又涉及了古代的最早传说、记述方式,古人在这类事实都写得我们今天看来是神话的方式,那么高级形式的哲学是否不会写成这种形式,而且阴阳五行哲学是唯物辨证的多过唯心的。历史的东西远比今天我们逻辑出来的丰富而且复杂,《老子》得几个字,《论语》得几个字,《圣经》又得几个字,今天为它们解说注释的书籍比他们多几倍?何况是起源比《老子》这些更久远的阴阳五行哲学,一个字不知道又要解成几多思想。如果要说哲学的思想起源谁早的问题,又很难说得清,这个尤其是在以后说更是说不定,还有待考古的发现;哲学中的某些思想谁先谁后来说谁好谁优,又是不好说的,孔子、老子等人许多思想早于西方,再如医学上,道教的道士医学许多方面也远早于先方,可是到了今天医学大家都是承认西方的好,中医还差点被抹杀掉,到这几年才有人大力提倡草本、针炙、等等,才有人重去认识阴阳五行应用的另一处:中医。为什么呢?近代的中国历史叫我心痛,夫复何颜?这里说下一则老新闻,1995年左右吧,日本一个游客在夏威夷让椰子树的椰子砸了,上诉赔了许多美元(好像是三百万美元),而同年一个中国游客也被砸了,结果一元都不赔。(由于记忆力问题,有此不敢肯定,不过内容根本是这样,若要说我是伪造的,那我也不争辨)。其实这类事以前在很多报纸杂志都会有的,不过这几年少了,为什么?中国经济几年下来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国力也大大的强盛了,以前据说一些人在外国会说是日本人或是韩国人了,连头也不太好抬,现在不会了。跑题了,不好意思,哲学其实很广的,阴阳五行嘛后来被看成无所不能的,什么地方都用得着,其实原先只是较朴素的哲学思想,在后期的发展难免有点变形,那是正常的事,道教的许多神仙就是按阴阳五行排的,像五老君之类。国人的性质是什么的,一个时期的人都不一样,何况是那么长远的时间里,鲁迅当年所说的,在今天有些人就骂了,王国维说是实际的,又有人说不对。对比下中西方民族史时觉得很有趣,西方的是须知弄明白是那个族那个支的才能弄清楚格局和哲学思想,如中国的一般未统一在大抵上称是夷,后来大家说称为炎黄子孙,而中国古代历史和西方的极为不一样,钱穆先生说:“既没有不可泯灭的民族界线,也没有不相容的宗教战争。“秦代虽然坑儒,汉代虽然尊儒,可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其他的时代更是不用说的。中国古代早于诸子的还有个像形哲学八封,又是个最后被用在宗教、神秘上的哲学,阴阳五行和八封的起源是不同支的,在诸子百家时还未统一在一起,在汉后才和阴阳五行一样成为一体。其实汉代是个很大的分水岭,汉代的谶纬之类很流行,应该说也很有用,所以后代的君王也大力效仿,一试百爽。唯心也不一定是有神的,宋明理学是很唯心的,而且弄得很神秘,可是在他们的书籍里记载了什么儒家的创世神仙、儒家自已造的鬼怪没有?还是套用上面提到的两个日本学者的话好:“然历史本为不绝之潮流,非可作如是之单纯区划者也。“

   说到迷信,又使我想到些事。香港的银行包括中银、总督府等等,和楼盘,建设前都会找风水先生来看的,如果有出入,设计的要改合风水学的,按某此人来说,迷信是很会影响到地区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在香港的情况是很异常的。我这里不是说迷信是好的,只是说迷信这个东西影响个人的素质之类是很大的,而和地区国家的发展强弱似乎还没有强的证据说明是直接的、关键的影响,再如广东地区,尤其是潮汕地区,迷信之风比之古代有过而无不及,经济却也不差。迷信是和有神连的一起的,不过无神的人难道不会迷信?妄目的崇拜、对权威唯命是从等等早有人说是迷信,可见迷信不是一定和神仙有关的。中国在历史上大抵被认为是迷信的,因为连皇帝也要封禅,而西方的皇帝接受教皇的授权性质有不一样嘛?咱们的皇帝只是做给臣子看,而西方的皇帝可是真的须要教皇的授封;西方的日常早溶入了宗教信仰,他们去教堂做弥撒不是迷信,而我们拜下祖先,上三柱香给神仙、菩萨就是迷信,他们信奉主是件好事,我们信多几个神仙就成了坏事?

   无神论古今中外都有之,不过一直都未是主流,当然今天这个情况不一样了。无神论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产物,集大成者是马克思主义,不过要说的是无神论的内在还是名称?名称我们古代中国当然找不到,除了无神两字前面可能加了“有“字,而不可能找到无神论的名词。无神论还是在哲学里面吧,那么中西方哲学有这么大的区别,无神论可不可以也有区别?佛教是很奇怪的,我一直觉得佛教是在唯心与唯物之间,有神与无神之间,儒家也是很有趣的,存疑的孔子碍于正名不能直接说无,因为他老人家要名正才能言顺,所以只能存疑。董仲舒是个有政学结合欲望的人物,孔子本身也是,只是他们大多做不了皇帝,只好在旁出策谋划的。董仲舒为了统治者的需要,害得后来儒家很是冤枉,所以儒家是否是宗教其实讨论的应该是董仲舒之后的事,孔子生前的倒是个次要问题,因为董仲舒才是使得儒家有了宗教色彩的,才使得儒家不再是疑神的,反而是很“有神的“。儒家、佛道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成不了唯一的国教,这和统治者们的思想是有莫大关联的,在中国宗教是左右不了政治的,只能让政治左右,而西方的历史上有了个机会,于是宗教便左右了政治,所以西方后来的争论方向便是唯心与唯物,有神与无神、科学与宗教之类直接对立的东西(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内讧),中国的三家一直在争个不亦乐乎,虽然彼此的思想已是互为吸收和利用,可是谁都想争个高下,若要说得对立点,就是出世与入世之争,不过两者还是不够直接对立起来。

   西方是个很有清晰的思想分区,中国其实是一条麻绳,有几股小的缠在一起,所以奇怪的是西方是一教的,怎么滋生了无神论这么先进的东西出来,咱们古代那么多的哲学源头里那些“无神论“的书籍、思想却可能又成为伪经、造谣。若是先入为主就西方,或是先入为主说东方,这样的话题实是很难存在讨论可行性,因为谁优谁劣心中有了主见(除非对方的前提也和你一样,是先入同一方为主),讨论完了也只是补充下资料,如果放在天平的两头,这样可能比较好点,区别、不同是有,但一杆子打落一船人是很不好的事,先进与落后要是看国力、科学、经济发展的话,那么大唐之时,不战而有蛮子臣于天可汗,日本更是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元代版图之大,骑兵之骁,明代郑和下西洋之盛(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要是郑和当时不是去进行炫大明天子之威仪,而有侵略性质,那么今天中国必然云云之类的,近代中国也不再是让人欺负的了,和那些以国力、科学、经济发展来论思想是优是劣的人有些一样),清康熙(也是一个被怨的对象,因为禁海令)盛时,那么西方比中国强也只在近现代嘛,总体长度还是短的呀(老是数老祖宗,真是不好意思,不过改革开放成果很不错,快不用数老祖宗了,以免又被疑古派疑,或是说老是搬神桌上的东西来摆阔)。禅宗公案有出公案叫“阿爷下颔“,很是不错,里面有个痴子对人骨和驴骨不分,错把驴骨当作他爷的下颔,写完之后联想到这里,觉得骨这样的东西有时也真的难分得很(这里不是说骨气的骨,说明一下,免得误会,而是说哲学之类还有标准之类的东西)。

   再补充下,里面一些语气过甚,不过不是针对李兄或艾兄的,已免李兄或艾兄

  误会是针对你们的,实想到现在还有些人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而鄙视我中华文明时,一时失控。

   主题:古代神话与宗教哲学历史研究小掾

   作 者: junleio(杨柳困) 2002-12-10 23:46:00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古代神话与宗教哲学历史研究小掾

   在人类的原始文化中,神话居于一个极为特殊和要为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民族的最早文献都是神话,从希腊到印度,从埃及到巴比伦,从波斯到大洋洲等,但是我们若细看一下,会发觉里面的一些东西几乎是一样的,都会有宇宙、日月、民族始祖乃至人类始祖等的存在,如太阳神这样的神,在各神话里都是存在的,印度叫阿狄多、苏利亚,埃及叫阿托、寿,巴比伦叫沙马士,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大洋洲的叫夷等,若我们再细看下去,会发现人类的文明起源在神话里是找得到的,古代的历法天文学也是在里面,远古时代的一些变革(如历法、制度、社会等)在神话的先后出现也是有所发响。

   按何新先生的研究,古代神话至少有三方面的功能:

   1、它是一个解释系统;2、它是一个礼仪系统;3、它是一个操作系统。

   解释系统,就是说:远古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事件、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自身的来源与历史,所采用的意识形态便是这种神话形式,同时神话里面所包括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不像今天我们分工这么细,远古朴素的思想也包括在神话里面,哲学与宗教、科学当然也包含在内。

   礼仪系统是说:在远古时代人民,不仅有超现实理论的力量,还有礼仪规范与价值规范的效力。那时候没有法律,没有裁判,只有在神面前来决定是非曲直。他们没有形成或者是还没有道德价值系统,只能以神为依归,以神的名义命誓就是行为的最高约束效力。礼仪是起源于宗教的祭神仪式的(这点从《礼记》、《周礼》、《国语》等书也可以看出),而艺术起源于敬神的庆典和装饰。同时神话也是我们的先民们所信仰和崇拜的整个天神地祗系统的宗教理论基础。

   操作系统是说:神话同时还是古时人民的一种巫术的实践力量。在各种不可预测、避免的自然灾害面前,先民根据神话的启示进行各种如求雨、避凶、辟邪等的仪式、物品。

   因此,神话并不是一些单纯的、想象的虚构物,也不是一些有趣的、荒谬的故事,而是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原始形象,是一种独立的实体文化。其深层,又转化为各种系列的观念性母题,对民族文化、心理有着长远的影响。这个意义上,它还是民族的法律、风俗、习惯势力,也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也正是如些,一个神话的改变和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意味着发生了宗教、哲学、政治等的变革(如后羿射日其实是古人观察到太阳不再是中心,而北极星取代是太阳成天文历法的依据,再如殷商之际周初的宗教、政治变革也反映在当时的这类事上)。

   我们已经不大求助历史来证明人类生活的最早时期了,但是,不能由此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神话、传说已丧失了它的价值。与此相反,我们可以借助这样一些证据,再加上现代历史学家所发现的那许多极早的著作,来进行这一证明工作。

   神话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是很荒诞的,但神话的本身依然是早期文化的象征表记,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能在他们的神话中找到源泉,民族的艺术、哲学、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依然能在神话中找到。希腊的神是极有人性的,一样有人的优点和弱点,会为爱情、利欲等而冲动,,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我们古代的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而且是完善的。所以希腊神话是一种喜剧精神,在挫折时仍然完全自得其乐,在结果与现实事事与心相违时,仍心神不乱地确信自己的精神(黑格尔语);而我们神话给人一种压抑,因为太过神圣、庄严,才使得人感到沉重,有时甚至是一种沉闷,充满一种内向的优患意识和理性的反省思考(何新语)。从女娲造人象征着人类从野蛮过度文明是那么艰难,而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到造字的仓颉、作甲子的大挠、掘井的伯益等,可见我们的祖先对整个文明的追溯与反思。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的幸苦,大禹治水,这是一种何等顽强执著的追求,同时也可以看到人对于自然、对生活一种多么深沉、多么平静、多么有力的抗争

   人类各民族的史前神话分类,大约可以分成两大主题及四小类:

   一、天地开辟神话:1、宇宙起源 2、天地之间各种自然现象

   二、种族、文明起源:1、人类及本族始祖的起源 2、人类文明起源

   第一主题多半以超人类的神为主体,第二主题多半以人类中的英雄为主体:往往还是半人半神的,是人与神交媾所生的。前面我们一般叫上帝和诸神的故事,后面我们一般称为人神英雄的故事。

   这里神话反映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神的对立,一个是人与神具有同一性,如:《圣经》中说人是神的作品,而我们的神话认为人类始祖是神的子孙(所以我们的皇帝叫真命天子)。实际上,这是矛盾与统一相结合的,映射着人类企图摆脱自然,又不能不依托于自然的矛盾本体地位。

   我们的神话有个特色,是宇宙起源的神话慢过于人类始祖的神话。我们神话的有两个级别,一个是共祖的神话,另一个是本族始祖的神话,有趣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始祖全是女人,而且是不夫而育,是感生于神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战国诸子造了许多的神话,我们知道古时华夏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后来随着统一一些民族被并入版图,但这民族的神话有些并不会就些消失,有的融合了,有的还保留着,而诸子所造的伪造了一个人文系统,并扰乱了自然形成的神话,但是诸子神话里我们可以找到较深刻的哲学和文化的自学意识,一类以今之文明胜于远古,一类以古之文明胜于今,在比较和文物的研究中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正是古时候多民族多神话的现象,使得史传和记载有混乱的局面,而其中不乏同名异事、同事异名、同形异名、同名异形者,造成了上古族谱和历史的严重混乱,但是据已故的顾颉刚先生的研究,实际上这些神话中大体可以分成是黄帝、女娲、禹的神话,而在《史记》中司马迁也说:“学者多称五帝………独尧以来,百家只言黄帝!“同时归纳下战国诸子所造的不同的三皇五帝的神话,他们的原形还是在先前的神话中发展起来的,差别的是有时人与事与名相异,但大体是是伏牺(即伏羲)、神农、女娲、黄帝、燧人、祝融等人,而其文明进化序列大至上是这样的:太古蒙味—→燧人—→有巢—→伏牺—→神农,即洪荒时代—→有火—→建屋—→渔猎、婚姻—→农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关于人类史前文明进化历程基本一样,,可以并没有多大扭曲神话本身的历史意义。需要说明的是,神话中的人名有时并不是仅是一个人名或者是一个民族中的英雄人名而已,而是还代表着一个部落、整个民族仍至一个时代,

   虽然在战国时有诸子所造的神话,而我们古代各民族自己的神话很多,但是这些事件还是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爱德华来说“这一切不只是历史,而且是最好的历史“,是“早期宗教思想状态的证据。我们如将这类思想状态和现代的论断相对照,就能帮助我们认清历史中的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人类思维从神话气质向历史气质的过渡。““所谓古代历史中的许多现象,也应当以同样的观点来研究。采用历史考证,也就是采用判断,其目的不是为了不相信所报道的,而是为了相信它。它的目的不是从作者那里寻找错误,而是为了查明他所说的哪一部分能够确实为历史所承认。“(当然对于伪造的,我们需要对其真实与虚假进行分清)、“我们仍然要谈谈神话这个常常使历史学家们跌跤的绊脚石。不能把神话只看作是迷误和荒谬,相反,神话是人类智慧的有趣的产物。“

   正如西方历史学者不会怀疑《圣经》的历史价值,不会怀疑《荷马史诗》的意义,印度人对《吠陀经》的研究,波斯古老的《火救经》至今流传,日本人的《日本书记》和《古事记》他们也从未否定过,我们对自身的神话更不应该忽视和怀疑。

   注:内容多直接来于何新的《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及爱德华的《人类学》,原著内容更为丰富及充实,建议有机会的朋友看看。

  作 者: gd-ldh(李杜韩) 2002-12-11 08:57:44

   杨兄:中国古代的确没有一门基于认识论基础上的“哲学”,这个名称也是人家的,体系特征也是人家,我们是在思想的各个层面上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哲学中的几乎所有的问题,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形而上学”的主干,我们的思想的关注点和传统师承,与人家的迥异,所以也称为哲学,实有多个不能响亮说话的地方,于学理上多有麻烦。我们把自家的东西不称为哲学,而称为思想,我们感觉没有那么”高贵”,这其实是一种非学术性心态,研究者包括那些坚持中国有哲学的研究者,其实心里也明白,东西方的思想差异之大,实非哲学一词可以当之,如果一定要这样就真有点象“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味道——我们指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那边要求指中国民国——这在民族大政策上有其客观性和复杂性,但是学术研究上,在中国思想还是中国哲学的称谓取舍上,我认为搞这种“各自表达”,就难于成立了。“哲学”就是“哲学”,他己经有严格的形态和特征,享有与中国古代思想一样的历史悠久,为什么没有其主要特征的却非要称哲学不可?在学术上的根据到底赞成者充足还是反对者充足?我认为反对者的理由充足。

   思想的弹性比哲学要大,它可以高于哲学的一般学说,也的确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没有哲学的“高贵”,但是这些纯粹心态问题,不是学术问题。

   哲学和宗教不一样。宗教学是近一百五十年才产生的,之前是只有各种的宗教,没有对所有宗教进行集中的系统的比较研究,而这门宗教学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地把世界所有宗教看作同一类现象加以研究探索,方法是新的,学科是新的,研究层面还有不少有待拓展提高之处。所以“宗教”一词,不存在哲学的情况。我认为在学术上,不能搞类似“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现象,我们没有理由这样做,起码在学理上说不过去。称“中国思想”仍然是对祖先思想的敬重和继承。

   主题: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与否的思辩

   作 者: wnxieh68(艾波涛) 2002-12-11 13:42:18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在谈到扬柳的“古代神话与宗教哲学历史研究小掾”一帖关于哲学的论述的观念时,网友曾说:

   “ 杨兄:中国古代的确没有一门基于认识论基础上的“哲学”,这个名称也是人家的,体系特征也是人家,”一切都是人家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确是没有人为地去完整地完善的这类体系,但看有没有某种学问,或直言有没有中国自己的哲学,不能光去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名词儿,还得看有没有具体地研究成果或研究内容,既然“我们是在思想的各个层面上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哲学中的几乎所有的问题,”,这么就可以去武断地说,中国就没有哲学呢?理由只是“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形而上学”的主干,”,即便是如此,又怎么能成为否定中国哲学的存在的理由呢。我们在学不管是那一门学问时,都会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论述,首先给出的是这门学问是什么样的学问,其次就是其所要研究的内容及其实质性的指向,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式方法,然后就是要就其成果给以恰当的首肯。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途径之所在,既然“我们是在思想的各个层面上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哲学中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那就是网友也承认,我们的先人对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有着论述了,我们的祖先对现代哲学所研究的所有指向,都有了其深刻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了的重要的思想,其成果(留待以后撰文专门讨论)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因为那又是一种以何做为标准来衡量的事体了。那么这就应该说,我们是有所谓的被西方称之为“哲学”的学问了,不是吗?事体是非常明了的了,只不过不是以“哲学”这个名词来命名的罢了。尽管在西方人对学说的体系加以完善时,我们由于正在被列强侵夺和蹂凌以及被统治者的愚昧和无知在误国误民,所以在学术上并没跟上现代的体系完善潮流,是落后了那么一步,但也不至于沦落到您所说的连哲学也没有的地步。从逻辑概念上讲,这可真是作了偷换或泯没中国“哲学”(由扑于近代文化的融合以及西方思想及其体系的引入,我们还是用这个词来命名吧)概念的急转弯,那没有这种想法的话,就是在完全地用西方的标准和思维方式来评论或衡量中国文化及其思想学说了。不错“我们的思想的关注点和传统师承,与人家的迥异,”那就是说我们对这一类的哲学思考,是与西方有着差异的,但并不能说我们的差异是远离了哲学所探索的总体性问题或研究的主题。

   其实在称谓上,把其称为哲学,或不称为哲学,并不是关键的所在。即使是称为哲学,实在是不能谈得上有多个不能响亮说话的地方,于学理上也不会多有麻烦。所谓的麻烦还不是心理状态在作怪吗。

   我们把自家的东西不称为哲学,而称为思想,那是网友不承认自家有哲学,并不是要显示其高贵,中国的思想从来没有贬低过其他文明体系的思想,而且还准备将其拿过来融入我们的思想范筹里,以增加我们的文明和民族的活力。

   网友感觉没有那么”高贵”,也是正常的。诚如所言,“这其实是一种非学术性心态,”研究者包括那些坚持中国有哲学的研究者,其实心里当然也明白,东西方的思想差异之很大,是由实非哲学这一名词有无与否,可以当之,必须得看看其内涵或研究的具体指向是不是在同一范筹里,若是,那就是否认不了的。

   如果按网友所比喻的那样,“一定要这样就真有点象“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味道——我们指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那边要求指中国民国——这在民族大政策上有其客观性和复杂性,但是学术研究上,在中国思想还是中国哲学的称谓取舍上,我认为搞这种“各自表达”,就难于成立了。”还是无法否定的吗?不管是那个表述,为什么能被两岸的国人都接受,那就是因为他指向了同一个具体的事实或对象,这也正向是网友所说的“哲学”和扬柳所说的哲学(思想)一样,是指向了同一个对象,网友既说思想比哲学的范筹要大些,“思想的弹性比哲学要大,它可以高于哲学的一般学说,也的确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没有哲学的“高贵”,但是这些纯粹心态问题,不是学术问题。”既然这些只心态问题,那么网友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是不是也存在着心理上障碍哪,拿这些纯粹心态问题或心理认知就断然地否定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是不是也有些不是谈学术问题,这种不学术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意念得出的结论难道不是够轻遂的了吗。

   当然网友还可以继续说,““哲学”就是“哲学”,他己经有严格的形态和特征,享有与中国古代思想一样的历史悠久,为什么没有其主要特征的却非要称哲学不可?”您的主要特征到底指的是什么?他的那些型态和特征难道不是经过人为地加以完善或整理后,而成为有体系特征的吗?将其研究的主体或具体研究指向全抛开来,谈形态或特征又能说明什么呢?能就这么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否定掉吗?这种做法难道还能算是纯学术性的吗?

   在这样的一种学术上,所得出的“根据到底赞成者充足还是反对者充足?”能充足得了亦或能客观公正吗?网友认为“我认为反对者的理由充足。”网友既然认为,“认为在学术上,不能搞类似“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现象,我们没有理由这样做,起码在学理上说不过去。”,那么我门就看看各自表述的实质吧。各自表述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的,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途径及结论的不同,就不能说不是研究的同一个问题吗?对同一个问题研究的不同结论都是其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证实正确的结论是实践,是事实上的正确论断,绝不能在还没有证明谁是谁非时,就将其中的一些在其某些曾面上丢弃或除灭,或排除在体系之外,那这么能客观公正,并让人们信服呢。网友一再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例证,那么我们看看这个列证的内在涵义好不好。这种表述虽然有着各自的立场,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所表述的是一个同一的主体,研究的又是同一个主体里的内容或实质性的东西,因此就有了共同的言语,名词的不同不是问题,所以就能叫作是共识。实际上现在的台湾的当权者恰恰是不愿再去各自表述,他们骨子里是有着台湾就是台湾中国就是中国的概念,因此就不愿承认各自表述了。在这一点上网友的心态,与此又是何其的相象。当然这个各自表述里包涵了极强烈的政治因素在里面,我不愿也说网友心里也包涵了这种因素,但最起码是有这种嫌疑的。本来是研究的同一个问题,可为什么要找出种种的理由或借口说不是呢,在承认其对“在思想的各个层面上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哲学中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后,为什么却又在思想的关注点和传统师承,是否与人家的迥异,这些枝节问题上否认中国古代的哲学存在呢。其间是不是也掺杂了某些不愿说明了的因素或心理状态呢。当然这不是非要您答复的问题,完全是由这个各自表述引发的感慨和一点疑问罢了。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里的思想学说,是不是属于哲学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从中国文化了早期的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宇宙对人性对自然等各个“各个层面上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哲学中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就可看到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的论断的谬误和不实。关于老子的思想的哲学性或哲学观念,笔者拟另帖论述,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作 者: gd-ldh(李杜韩) 2002-12-11 17:11:54

  艾兄:

   我说“哲学”这个概念,原来就是人家的,没有错吧。

   什么是哲学?西方两千年的传统是:只有基于知识论为基础和核心的,才是哲学。这是西方传统与现在大多数哲学家认同的定义。

   按照这个定义标准,我们有一门这样的学问吗?研究过所有的与西方相当的哲学问题,但没有出现象西方那样的一门学问,能称为有“哲学”?

   连主干、基础、核心都不相似,能称为是都是“哲学”?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没有别的更恰当的名称了?

   所以我说这是非学术的心态。您指责我的关于“各自表述”的比喻的语言,请您慎重。我很明白地说了这是出于民族的大义,有说错吗?我的心态有问题吗?请艾兄在这一点上慎言,这是不能开玩笑的。我只是觉得这个比喻会比较贴切,大家又熟悉,所以用了。并没有其他如艾兄那么丰富的想象。这是我的一点期望和请求。

  主题:由学术思想划分及类别的确认所导致的悲哀

   作 者: wnxieh68(艾波涛) 2002-12-11 21:17:54 :0 :0

  [回复] [打包] [转贴]

   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象现代哲学思想这样较为完整的大体系,但也并不是整体上的杂乱无章或完完全全地没有体系和系统的一片荒漠。说哲学这个名词是人家的没有错,若说“哲学”所研究的这些个概念,原来就都是人家的,就大错特错了吧。 名词是和名称相关联的,而概念则是和观念及其研究的内容对象和实质指向所相关联着的,本来一种学问叫什么名称那是不打紧的,但是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学术分类的学科中,普遍地采用了人家西方在学术分类上的办法和划分理论。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中,势必要有一个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学术分类和学术名称来做为交流的基础和平台,这就须要把相关的学术和相同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想都作一个统一的规范性的类别划分,这就有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称谓和哲学思想的称谓。因此在“在思想的各个层面上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哲学中的几乎所有的问题,”的这些学问和思想,便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了。反过来说,如果中国的强有力足以使得中国能过在文化学术思想的划分和类别的设置上能临驾于西方人的头上的话,也完全可以将其定义为其他别的什么名称或名词儿,比如说是被定义为***,我们到时候能说西方没有***吗?显然是不能,除非我们有意要贬低西方的思想和学说,非要恃强那么做,否则这么能说人家是没有***呢?当然现在的情形不是我们要那么做,也不是人家西方的人要那么做,而是我们中一些自以为西方什么都比我们的好的一些人要这么做,岂非是绰绰咄咄怪事呀。

   真的如果是由我们来主导的话,网友们会猜是个什么样的阵势呢?我想我们是不会说人家没这个啦或没那个啦,西方的人也不会去承认其没这个啦或没那个啦,但是到那时可能也会出现另一种有趣的现象,他们中的一些衷情与我们文化的人会站出来强调其没这个啦或没那个啦。我们的这个好啦那个也好啦。于情于理好象都是这个样子吧。

   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不存在什么“西方两千年的传统是:只有基于知识论为基础和核心的,才是哲学。”的问题,这是西方传统与现在大多数哲学家认同的哲学的定义,而我们又必须或已经接受了这类的定义,也开始习惯性地把这类研究的所有层面上的问题的思想和学说都归为哲学或哲学的范筹里了。

   按照西方哲学的定义这个标准,我们自然就有了有一门这样的学问啦,研究过所有的与西方相当的哲学的问题,但没有出现象西方那样的一门学问,就凭这么一点就被人家拒止在哲学殿堂的门外了。不能称为有“哲学”,更不能称道其哲学思想的光芒了。甚至还会被人看作是有攀附人家的高贵或倾慕人家的文化学术的圣洁和博大精深呢。也难怪人家要置问:“我们是在思想的各个层面上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哲学中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就 “能称为是都是“哲学”?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没有别的更恰当的名称了?” 所以人家会说,说这是我们的非学术的心态呀。学问可真是越来越难做了,做来做去我们什么都没了,是谓可悲也。

标签: 汉代为什么只承认24个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