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小细节透露刘邦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韩信不满的? 汉王为什么要防备韩信呢?

爱百科 59 0

  韩信跟了刘邦后,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从成为大将军开始,韩信一路被汉王拜为相国、齐王、楚王,可谓位高权重。但后来因被人告发谋反,被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骗杀,夷三族。一代天才最后以悲剧结尾,让人扼腕叹息。不过,刘邦对韩信的不满并非是在人告发谋反时才开始的,而是在拜他为相国的时候就开始了。

  刘邦死里逃生到脩武

  公元前204年,荥阳之战,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已经断粮。汉王为了脱身,抓来两千妇女穿上士兵的铠甲出去挡刀,又让将军纪信坐着自己的车子冒充自己去向项羽投降,带着几十个随从借此机会逃跑。项羽知道后又接着一路追到宛城,这时彭越渡过雎水支援刘邦,分散了项羽的兵力,刘邦则趁这个机会逃回成皋。但项羽率领的军队如一头猛兽,又把成皋包围了,只带着几十个随从的刘邦陷入了命悬一线的大危机。

  刘邦当时处境之危险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翻译过来就是:汉王轻装减从,独自一人让滕公夏侯婴赶着车子逃出了成皋北面的玉门,向北渡过黄河,来到脩武住宿下来。第二天一早他谎称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闯进了张耳、韩信的军营,夺取了他们的军队。汉王得到韩信的军队后,才又振作了起来。

  汉王巧夺韩信兵权

  以上一段描述虽然简短,细读起来却又有几个值得推敲的地方:1.韩信、张耳属刘邦麾下,汉王为何不正面通知二人迎接而是要谎称使者入营?2.汉王既然是谎称使者进入的,又如何夺取他们的军队的(要拿到兵符才可以)?3.为何只说“汉王得韩信军”?而不说是“汉王得张耳、韩信军”?对于这些问题,在《淮阴侯列传》里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翻译过来是:早晨汉王自称是汉王使者,进入了韩信、张耳的军营。当时韩信、张耳尚未起床,汉王进入他们的卧室,拿走了他们的兵符,随后召集诸将,重新布置了他们的职务。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大吃一惊。汉王夺取了两人军权后,命令张耳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组织赵国新兵进击齐国。

  汉王刘邦防备韩信

  影视剧刘邦对韩信说“兵我先带走了”。

  将这两段话对比来看,一些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1.韩信、张耳属刘邦麾下,汉王为何不正面通知二人迎接而是要谎称使者入营?

  从汉王盗了兵符后重新分配诸将的职务来看,汉王是想找个办法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堂而皇之通知他们的话,自己掌握军权的可能性也许不大,所以汉王才会选择这种方式。

  2.汉王既然是谎称使者进入的,又如何夺取他们的军队的(要拿到兵符才可以)?

  描述已经很明显了,汉王就是偷兵符,得到兵符后才进行指挥的。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韩信、张耳军营真的这么好进?随便一个人谎称使者就能进入,而且进到自己卧室都不知道?究竟是韩信、张耳军营戒备不够?还是汉王刘邦太聪明?这就不得而知了。

  3.为何只说“汉王得韩信军”?而不说是“汉王得张耳、韩信军”?

  强调“汉王得韩信军”其实就是暗示汉王不爽韩信,从汉王夺取二人兵权的分配就很明显了,因为汉王虽拜韩信为相国,但却让他组织赵国的新兵去进击齐国,也就是说,把他原来手下的人全部收回自己手里了,所以赵国相国,实际上不过是个虚衔而已。对韩信的防备之心已经凸显。刘邦不费吹灰之力拿走了自己的兵权,韩信懵了。

  那么汉王为什么要防备韩信呢?也许是责备韩信没有像彭越一样第一时间赶来救援,也许是惧怕韩信才能在自己之上,也许是汉王本身高瞻远瞩,觉得手握兵权才比较可靠。司马迁没有给出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无论如何,从此时开始,汉王刘邦确实已经从心里对韩信开始产生防备之心了。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