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大师叔孙通的择主人生 叔孙通是怎样在一次次危难中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爱百科 52 0

  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初仕秦,秦将亡,逃于家,归项梁;项梁死,随怀王,怀王迁,侍项王;高祖二年,汉王击楚,转投汉;汉定天下,君臣无礼,叔孙通遂召儒生共订朝仪,乃尊为汉家儒宗。

  在风起云涌的秦末汉初,是属于金戈铁马的勇士和运筹帷幄的谋士的时代。一个看似百无一用的书生,在数次转投明主还能活命,最终为汉家制定出一整套礼仪典章制度,并影响流传整个封建王朝时代。这个故事的主人—叔孙通,又是怎样在一次次危难中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叔孙通第一次选择是在秦二世的议事厅里,此时,天下早已风起云涌,二世问众儒生:天下到处在造反,到底有没有这回事,你们说该怎么办?其他儒生纷纷如实阐述,并劝二世改过自新,火速发兵平叛。问到叔孙通这里,他很有意思的来了一句:“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还流传下来一个成语:不足挂齿。这是典型的欺君,天下早已苦秦而反,他还忽悠二世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在作怪,哪来的造反。然而会议结束后,那些讲真话的儒生不是被投狱就是被革职,只有叔孙通得到了赏赐,还被封为博士。然而叔孙通接下来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卷起铺盖立马溜回了老家薛城。

  叔孙通第二次选择是在刘邦的军帐之内,此时的刘邦已经是汉王,正全力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召见叔孙通的时候,叔孙通本来是一套表其本色的儒生服装,然而刘邦看到了并不以为意。叔孙通马上就出账换了一套楚人装扮的短衣服,刘邦才转憎为喜,并请他推荐人才。当初跟着叔孙通投汉的弟子有一百来人,然而叔孙通一个也没推荐,反而荐举了一群旧日的强人豪客。搞的追随他的弟子儒生们大为不满,背后称其为大猾。

  叔孙通第三次选择是在汉高祖的大殿之上,天下初定,海内一统,秦朝的礼法被废止,然而新的典章制度还没确立起来。君臣们相见也没什么礼仪,宴会上酗酒争功,拔剑击柱的事情更是家常便饭。叔孙通此时看准了时机,直面高祖要求制订新的礼法,规定朝仪。高祖本来就是草莽枭雄,来了一句:乃公天下马上得之,意思就是我的天下是骑马打下来的,有你读书人什么事。叔孙通此时不再阿谀了,直接顶了回去:陛下天下可马上得之,却不可马上治之。高祖一听就明白了,就命令叔孙通全权负责汉家礼仪的制定,这才有了后来的汉家威仪,汉家颜色。

  叔孙通一生侍奉过多个主人,对待领导也曾奉承阿谀不讲事实,但最终得偿心愿,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延续了道统文化的继承。对秦二世的阿谀,是因为此时秦无道,人心已失,既不愿意为昏君陪葬,不如暂避故里,逃脱政权中心。向高祖推荐人才时不顾自己人情面,不推荐一个儒生,是因为此时正值楚汉争雄,正是武力谋术发挥作用的时候,还用不到读书人来讲道统和礼仪。等到高祖称帝,四海已定,这时候人人盼天下大治,文化道统就必须继承不至中断,叔孙通才真正放开手脚,做一番事业,制定文化精神的体制。所以司马迁才评价他: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后世所说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归纳起来也就是四个字:量主而进。评价叔孙通不能揪住小节方面不放,而要以大处着眼下笔。知道真正的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挠,能够跟着时代形势而变,不完全依照古礼。在乱世中沉浮,但不忘初心。懂得量主而进,测量测量老板,跟随他能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在叔孙通这里,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时知道隐忍不发,在外界出现转机时懂得敏锐捕捉,一生执著地为儒生身份合法性而奋斗。或许他所忠于的,不是一朝一君,而是关乎文化延续,礼法传承的大华夏精神。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