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爱百科 56 0

  我比较偏爱明朝的嘉靖皇帝,从藩王到皇帝,毫无根基却赢得了大礼议之争,又在登基之后逐步获得实际意义上的权柄。后来更是玩弄群臣于鼓掌之中,虽然自己常年不上朝,但政事也没落下,内阁的运转又在他控制之内。是不是因为史学家对一个好的皇帝评价标准都应该是日理万机和勤政有为(可是大多数有为之君当政时期往往也是老百姓最受累的时候)才能算的上好皇帝的入门级标准?崇祯皇帝很符合历史学家的评价标准,可过于独断猜疑,也同样是悲剧啊,有人会说,那是明朝内忧外患,气数已尽。可是,他少瞎折腾折腾,也不至于落得这副田地!嘉靖时期也算是名臣云集,那他到底算不算一个好皇帝呢?

  是也是也不是。虽然我说这句话几乎是一句屁话,但是听我分析分析。嘉靖朝有四十五年,将近半个世纪里是由一个皇帝统治的。对于这段历史,有的人认为是“嘉靖中兴”,有的人认为是“明之亡始亡于嘉靖”。但是无论哪个观点的持有者,都承认一点,嘉靖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之一,他对权术的把控可以称得上是炉火纯青。纵横嘉靖朝的历史,真正有影响力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有五位——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这五个人,分别代表嘉靖对权力的五种态度。嘉靖的爹是兴献王,也就是说他的命运应该是等他爹薨了之后继承王位,在湖广安陆(这个地方现在叫钟祥,是出了名的长寿之乡,嘉靖服了一辈子丹药还能活到六十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当一个衣食无忧的高级囚犯,最后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兴献王朱厚熜,生某年某月,薨某年某月。但命运跟他开了个善意的玩笑,他叔伯哥正德皇帝死了,朱厚照一辈子荒淫无度,居然一个儿子都没留下,于是大明朝的最高领导人就变成了——你以为是朱厚熜?不,是内阁首辅,左柱国,谨身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杨廷和。朱厚熜这个皇位,是杨廷和钦点的。因为正德没有儿子,所以谁是后一任皇帝,决定权就落在了太后和杨廷和手上。太后不怎么理事,于是杨廷和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朱厚熜。一则朱厚熜血缘够近,是成化皇上的亲孙子,更主要的原因是朱厚熜够聪明,久有聪明的名声,博闻强记。为了帝国的未来着想,杨廷和派出了一个由皇家成员,朝廷大臣,高级太监们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去湖广宣布太后的懿旨:太后已经决定了!下一任皇帝你来干!娘的,皇位都有白捡的!朱厚熜到北京继承皇位,虽然在入城仪式上给了朝廷大臣们一个下马威,但是他很快明白,自己还图样,一个从未进过京城的地方亲王,想直接行使皇帝权威?大臣们唯杨廷和马首是瞻,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可是朱厚熜不甘心(换谁谁都不甘心),很快就以父之名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礼议”政治运动,这个在很多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里面都有描写,总之是用尽浑身解数,既有南京张璁的理论支持,也有北京自己的皇帝权威,内外压力下,加上杨廷和自己也不想混了,终于把杨廷和送走了(具体过程后面会讲)。从那时起,朱厚熜才真正当上了皇帝。杨廷和教会了朱厚熜一个道理——权力,是要靠自己争取的。之后的几十年,他一直都执行着这个理念。现在说起嘉靖,大家都说他二十几年不上朝,然而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也就是说,在前二十几年里,嘉靖是上朝的。在杨廷和走了之后,嘉靖的权力真正达到了皇帝该有的程度,大权独揽之后,他要开始干自己的事儿了,新皇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烧了宦官。由于前朝的正德皇帝太过奇葩,宦官权力太大,以至于出了这种刘瑾这种极品太监。嘉靖对太监是深恶痛绝。大家有可能看过《大明王朝1566》,对里面的几位太监印象深刻。实际上嘉靖朝的太监是整个明朝历史上最安分的太监,以至于嘉靖十年之后再明世宗实录里太监几乎绝迹,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正好嘉靖掌权之后的首辅张璁也很讨厌太监,两人一拍即合,干出了一见空前绝后的事——撤出所有外派太监。有明以来,整个帝国的权力架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皇帝,宦官,和大臣。皇帝自然是最高权力的代表,但皇帝并不是神人,皇帝的精力也有限,他不可能一个人掌管整个帝国的政务工作,所以他找了帮手——大臣。但是大臣都是知识分子,心比天高,而且水平一般来讲要高于皇帝,那么皇帝势单力孤,怎么能对付的了文官集团呢?所以皇帝找到了帮手——太监。太监与文官完全脱离,他们只受皇帝差遣,所以他们整起文官来毫无顾忌。太监能够爬到顶端的也不是凡人,所以太监们的智力也可以作为皇帝的补充,后期更是发展到太监完全替皇帝工作,皇帝只需要做一个监督者就好。整个大明王朝,除了猛人朱元璋以外,都是这么干的。朱元璋之所以不用这么干,是因为他太猛,完全不需要帮手,自己就可以应付帝国的行政工作。现在,第二个猛人出现了。朱厚熜虽然不能应付帝国的行政工作,但是他自信可以应付帝国的文官集团,而不需要太监的帮助,事实上他也真的做到了。镇守太监是旧友太监体制下的产物,皇帝派太监出差到各个边界要塞,掌控将领的动向,防着他们造反。然而这些公公们都自认为是皇上的特使,所以一个个到了地方是飞扬跋扈。将领们虽然瞧不起这群死人妖,却也得罪不起,只能忍气吞声。所以在各边关上太监的权力非常大,以至于成为边关事实上的掌控者。嘉靖说:滚回来。不仅召回了所有的镇守太监,连织造太监都取消了,全部召回。当年正德皇帝的“宠监”谷大用,在正德朝横惯了,正德皇帝一死,他就赶快来率领皇家代表团来迎接嘉靖帝,想做一个“定策(指迎接新皇帝登基)”的功臣,结果嘉靖一即位,直接把他给从太监贬成了最低等的“奉御”,发到南京去看坟了。其他在正德朝得势的太监,结局大抵如此。被宦官压制了十几年的大臣们终于扬眉吐气。然后第二把火,就烧向了大臣。这里,我们要讲讲刚才说过的“大礼议”事件。我刚才说了,嘉靖他爹是蕃王,也就是说,前任皇帝(正德皇帝)是他堂哥,前前任皇帝(弘治皇帝)是他大爷,前前前任皇帝(成化皇帝)是他爷爷。结果他当了皇帝。这就有点尴尬了,一般来讲,皇帝的爹都是皇帝,那么嘉靖皇帝的爹只是亲王,所以杨廷和为嘉靖帝考虑(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礼部尚书毛澄和内阁首辅杨廷和一致建议,让朱厚熜过继给弘治皇帝,而称自己的亲爹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这样于法于理都合适。朱厚熜看到这个建议之后非常气愤——老子当个皇帝,把爹当没了?!批示:兹事体大,发回礼部重议。他很快就得到了回复:坚持前议。而且礼部尚书还说了这么句话:“为人后者为人子”,意思就是你朱厚熜继承了人家的皇位,就得当人家的儿子。嘉靖出离愤怒了!哪有这样的道理,皇位是你们找我坐的,凭啥让我以爹为代价!但是他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反驳大臣,于是再次批示:发回再议。他想等待理论支持。他也确实等到了。自古皇帝从来不缺支持者,何况还是帮人家认爹这种正义的事儿。虽然朝廷大臣摄于杨廷和等人的淫威不敢支持皇帝,但自古都有不怕死的人,不久,新科进士,新科进士张璁上书了:“说什么领了人家的皇位就要认先帝(弘治皇帝)当爹,如果兴献王(嘉靖他爹)没死的话,难道兴献王继位(这是肯定的)还要认弘治皇帝当爹吗?!皇妣(指嘉靖的妈)不久就要进京,难道你们要让皇上管自己的亲妈叫婶吗?!”机会终于等到了!嘉靖认为张璁这话说的有理有据,立刻去给杨廷和看。张璁之所以敢挑战杨廷和,是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光着脚。他虽然是新科进士,但却在之前整整考了七次!第八次才考中,考中的时候已经47岁,这在古代已经非常老了。而且张璁成绩也不太好,只是个二甲,他又不高兴庸庸碌碌的退休,所以张璁决定,博一把。杨廷和听完嘉靖激动的叙述之后,淡淡的说了一句:“这人算个什么东西?国家大事哪有他发言的地方?”张璁发配南京。嘉靖出离愤怒了,他感觉自己被杨廷和鄙视了。他在刚刚发现张璁的这封奏疏的时候,激动的说:“我终于可以认我爹了!(吾父子获全矣)”,结果被杨廷和一句话打了回来。事实上,杨廷和在整个大礼议事件中,光是利用内阁“封驳”的权力退回皇帝的圣旨,就有四次之多。有人可能奇怪了,杨廷和不过一个大臣,皇帝就奈何不了他?是的。杨大人纵横江湖几十年,四朝元老,在正德朝就已经是说一不二的首辅了,而且人品极佳毫无黑点,还是出名的大孝子(这一点坑了几十年以后的张居正),无论是清流派还是掌权派大臣都拥护他当一号领袖,你皇帝不过是个新来的毛头小子,得罪杨大人的下场大家可都看在眼里。而且杨廷和反驳嘉靖是出于法统理论,属于政治正确,所以对于他,只能软不能硬。于是朱厚熜决定以退为进。接下来,是朱厚熜母亲入京的日子,杨廷和坚持要以王妃的礼仪来接进北京,朱厚熜坚持要以皇太后的礼仪入京,两边又扛上了。朱厚熜这次的反应是,哭。痛哭流涕,而且还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让我妈进京,行,她也不用来了,我带我妈回老家,你们另请高明吧。这下杨廷和没辙了,于是以太后的礼仪迎接兴献王妃进京。此时是正德十六年的十月,明制,老皇帝死了之后当年不改年号,得第二年才能用新年号。嘉靖在此时深刻的感觉到,自己远不是朝臣的对手,于是决定停火,大礼议事件似乎停止了。这一停火,就是三年。嘉靖三年正月,圣旨,要求给兴献王的封号加上一个“皇”字,称兴献皇帝。血雨腥风平地而起,在南京郁闷了三年的张璁立刻上书,全方位的分析皇帝主张的合理性,支持皇帝的意见。三年之后的嘉靖权力已经稳固了许多,很快就有很多大臣上书支持张璁,形成了支持皇帝的一派,这与三年前嘉靖孤胆英雄的感觉已经截然不同了,嘉靖相信,这次他一定可以战胜杨廷和。杨廷和的反应是:请求致仕(退休)。也许是他真的累了,也许他预感到这次他不可能像三年前一样战胜皇帝,为了避祸,杨廷和请求退休,回四川老家养老。嘉靖闪电般的答应了,这一片压在头上好几年的乌云,终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散了。嘉靖以为,从此以后他应该天下无敌了,大臣们不会再有反对他的人了。你啊,naive !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乔宇等人迅速扛起杨廷和的大旗,借着一名主事的上书《大礼辩》,署名抗议,而且,他们拉了将近两百五十人!嘉靖将这些人全部罚俸(罚工资),以示惩戒,事实上这些人也确实没有再闹,嘉靖以为这事就过去了。但是他不明白一个道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且,嘉靖还给我们展现了一下,什么叫做得寸进尺。当年七月,在称父亲为兴献皇帝之外,要去掉称号中的“本生(意思就是亲生)”的话,总之就是文字游戏,我也不多解释了,反正大家知道他想更近一步就行了。嘉靖满以为这次他也会像往常一样胜利,谁也没想到的是,事情终于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朝臣的总爆发要开始了!(由于思路断了,答主不知道是否会更,太监的可能性较大,能不能填坑,,随缘吧)

标签: 明朝十六帝个个是奇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