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杨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爱百科 47 0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苔之为物边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逢燥而居温;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都特别热闹。

  这天,老百姓们会请出杨炯塑像,摆出仪仗、鸣锣开道,巡游村庄,谓之“杨炯出巡”。

  这个祭祀民俗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了。

  692年冬,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

  期间,他爱民如子,恪尽职守,做了不少为民造福的好事。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这天,杨炯都要到附近28都(相当于行政村)68庄(相当于自然村)巡视。传说杨炯所到之处,会有白鸟追随,吃掉庄稼上的害虫。这样盈川地界儿年年都是五谷丰登,他也因此深得百姓的拥戴。

  695年,盈川县域遭遇罕见大旱,赤日炎炎、田地龟裂、溪塘干涸、庄稼枯焦。百姓求神拜佛都不见一滴雨水。

  杨炯心急如焚,祈雨无果。

  当年农历七月初九那天,他仰天长叹:“吾无力救盈川百姓于水火,枉哉焉!”

  说完,纵身跳入盈川潭,以死谢“罪”。

  说也怪,在他死后的当天夜里,狂风四起,喜雨倾盆。

  百姓们得知杨县令为民赴死,感激涕零。

  武则天得知此事后,题写“其死可悯,其志可嘉。”敕封杨炯为盈川城隍神,敕建城隍庙,永享四季祭祀。

  后来唐玄宗也加封杨炯为“仁祜伯”。

  此后,盈川县百姓每年至少要到祠堂祭拜“杨爷爷”7次,包括杨炯任职盈川县令日、祭日、出巡日、封城隍日甚至包括杨炯父母和妻子的生日。在这7个重要祭祀节会中,尤以“杨炯出巡”最为隆重。六月初一,他们沐浴后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请出祠堂内的杨炯神像,在县内各地巡游,祈求丰衣足食、四季平安。

  这一习俗代代延续,一直至今。

  今天已经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炯,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里边的那个杨。

  这哥们儿从小也是个神童。

  十岁的时候他就考上了大学预科班(应童子举及第),十一岁被招进弘文馆一边做编辑一边等待分配、落实编制。

  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十六年。

  刚开始,因为年纪小不大懂,所以还美滋滋地,觉得挺不错。

  过了几年,逐渐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和官场法则后,他就有些不开森了。

  “学而优则仕”,这仕在哪儿呢?

  郁闷之余,他提笔作《青苔赋》《幽兰赋》以抒胸臆。

  “苔之为物边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逢燥而居温;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 ——《青苔赋》

  “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幽兰赋》

  676年,仰着脖子苦熬了16年的杨炯参加了“国考”,“在京应制举”,终于入了编,进了秘书省做了个“雠校典籍”,这只是个九品的小官,主要干的大概就是图书资料编校一类的活儿。

  虽然入了仕途,但这点儿芝麻小官能干什么呀?他可是心怀兴国振邦、光宗耀祖的远大理想啊。

  他又郁闷了。他写了篇《浑天赋》,为自己的际遇向苍天鸣不平。

  “代之言天命者,以为祸福由人,故作浑天赋以辩之。”

  “冯唐入於郎署也,两君而未识;扬雄在於天禄也,三代而不迁。”

  这样窝囊的日子又过了6年。

  仕途不顺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性格有些关系。

  《唐才子传》中有这样的一段记录:“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

  杨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惯某些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故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麒麟楦”。人家问他,怎么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说,就像戏里的麒麟,哪里是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

  这搁谁能受得了?!

  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做了崇文馆学士。

  第二年,他又被提升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这下,杨炯可以扬眉吐气了。

  尽管东宫詹事司直这个官儿的职级不太高,只相当于正七品,但位置重要权力不小,说出去也好听啊。

  面对这样一次仕途上的飞跃,杨炯的内心是兴奋的。

  一高兴,挥就一篇《庭菊赋》,来表达自己心中那股按捺不住的兴奋劲儿。

  “含天地之精气,吸日月之淳光。”

  “弱其志,强其骨,独岁寒而晚登。”

  往往乐极生悲。

  杨炯的好日子还刚刚开始,命运就给他来了一脚急刹车。

  684年,他的堂兄弟杨神让跟着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

  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到算账的时候,一株连就把杨炯给扯了进去。

  686年,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担任了司法参军,离开了呆了26年之久的长安城,也打破了他往日的安定生活。

  四年后,武则天把他调回长安,“教习官人书算”,让他给进修领导干部们上课。

  职低位卑,但他干得还挺起劲儿。想想也是,毕竟是在天子脚下工作,怎么也比流放到外地强吧。

  所以,他并没有对武则天曾经的贬斥心存怨恨。

  相反地,他大书特书当朝的德政,不吝颂扬之词。

  692年7月15日,宫中出盂兰盆,设斋分送各佛寺,武则天在洛南城门楼上与群臣观看。杨炯献上《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任贤相,悖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捐珠玑,宝菽粟,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成为帝王的楷模。

  一向恃才傲物的杨炯能做到这样,真是不容易。

  最说得通的理由是,他还对当朝抱有希望,对自己的再次腾达心怀梦想。

  路应该是顺着他的想法走的。

  692年冬,杨炯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这一次可以说是远调下放,也可以说是基层锻炼以备擢升。

  可命不济,上任的第二年他就光荣地殉了职。

  纵观杨炯的一生,出身寒门,一直想在仕途上干出点儿名头的他,却始终平平淡淡无所建树。

  他无意经营文字,所以留下的作品不多。只有30多首诗,其他赋、序、表、碑、铭、志、状等加起来也就50余篇。

  杨炯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的非常棒。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了齐梁的"宫体"诗风,促成了五言律诗的定型。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就是这些文字,在青史上深深地刻下了他的名字,千古不朽。

  谷子

  二十年老编。爱鼓捣文字,絮叨故事。

标签: 初唐四杰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