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观点:疑三星堆遗址是禹都阳城启都夏邑也

爱百科 35 0

  首先申明,闲来无事,突发奇想,雷己也雷人。此观点,纯属个人臆想,传奇兵法,版权私有,如被雷着,谅酒鬼概不负责,后果自负,如觉荒唐,全当一乐,谢绝谩骂,凡有侮骂者,酒鬼一笑而过,恕不回复。

  直奔主题,酒鬼为什么疑“三星堆遗址疑是禹都阳城启之夏邑也”?

  酒鬼的理由是,古代文献《孟子•万章上》、《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居篇》、《史记•夏本记》、《今本竹书纪年》均言禹都阳城也,想来禹都于“阳城”之说,应该非虚焉。

  于晋之后,古今文人均将“阳城”地望定论在豫西、晋南这两个地区。其基础源于三国学者韦昭注的《国语•周语》中的:““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位于聆隧。”韦云:“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又云:“聆隧,地名也。”按,韦以崇为嵩高。”和《竹书纪年》所记“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于是,现今“禹都阳城”有河南登封说、河南濮阳说,有河南汝南说,有山西运城说,山西陶寺说、山西临汾说等等,众说纷云,,,,,,,

  然,自我中国也有考古学科几十年来,“禹都”包括“夏邑”以及“夏”文字的考古工作,历来是考古界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这方面中。虽付出国之重力,但在豫晋两地却收获甚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山西陶寺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等等,貌似都没发现具有“帝禹都阳城”的“帝之阳城”特征,就拿现今最有可能是“禹都阳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来说,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目前也只是一座面积约30万平方米规模的城址和城壕,在发掘中,考古人员虽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并在遗址中部偏北处发现几处大面积夯土基址,但如宫殿宗庙、大墓、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等,却难寻踪迹,更不消说文字,将它定论为“禹都阳城”,实乏力也。

  相反,“有心栽花花未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在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原之外,秦岭之阳的蜀地,却莫名其妙的发掘出一个“三星堆文化层”, 其发掘岀来的城池、祭祠大庙、大墓、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嚣,代表权力的“鱼箭金杖”,以及疑是文字的符号,疑是与《山海经》描述相似的各种青铜怪物,众多的象牙,还能发出音的石鼓,与古羌族、彝人、濮人相似的人型青铜塑像等等,却相济出土,其文化层分一至四期,年代为前2800年至前800年,分布面积为12平方千米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据认为,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后又发现南城墙、西城墙。清理出房屋基址、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特别是发掘出了,代表权力至尊的“金杖”和貌似彝人面孔的高大青铜人像,以及貌似古文字的一些符号,这些都是“帝”之象征,据说是与古蜀国的蚕丛有关,而据史书记载,蜀王蚕丛原来居住于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而夏禹也据说与汶山郡有关,传说禹兴于西羌,生于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难道它们就没半点关联么?故,酒鬼开始怀疑“禹都阳城”的“阳城”应在此地也~~~~

  于是,酒鬼一时兴起,便查阅了韦昭注的《国语•周语》,现本依然可见“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位于聆隧。”韦注云:“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又云:“聆隧,地名也。”,但酒鬼却发现,此注貌似荒唐,将“融降于崇山”的崇山竟注变为崇高山也。《国语•周语》此段原文为:“十五年,有神降於莘,王問於內史過,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對曰:「有之。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饗而民聽,民神無怨,故明神降之,觀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矯誣,百姓攜貳。明神不蠲而民有遠志,民神怨痛,無所依懷,故神亦往焉,觀其苛慝而降之禍。是以或見神以興,亦或以亡。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祿信於耹隧。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於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其中“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位于聆隧。”这段话说的是昔日夏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南方神祝融降临在了崇山。其衰亡,是因为火神回禄来到了聆隧。需知祝融是主管全南方的神,而此语中的崇山,却是指的崇伯鲧的封地,而鲧伯的封地却在“天穆之阳”(见《竹书记年》),“天穆”在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见《山海经•大荒西经》),也不知韦昭是怎么得出崇山就是崇高山(也就是崇嵩山)这一结论来的?故,他所言“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酒鬼难信也。那么“禹都阳城” 在河南登封说,酒鬼也亦难信也。

  再将兴趣放在《竹书纪年》上,《竹书纪年》曰:“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珪,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 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确记禹居冀也。酒鬼不信,又查阅了《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终也发现有利于酒鬼疑惑的证据。《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曰:“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下,臣瓒曰:“《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纪年》不云“居冀”也。今本于尧、舜、禹皆云“ 居冀”者,盖以《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

  原来《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也是盖因西晋杜预注《左传.哀六年》言“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所故,《古本》不云“居冀”也。那么“禹都阳城”也有可能不在冀地也,看来酒鬼的怀疑也非空穴来风焉。于是乎,便将兴趣又转向崇伯鲧与崇伯禹的传说上。

  相传大禹兴于西羌,生于石纽。其载于《史记•六国年表》《吴越春秋》《帝王世纪》《华阳国志》《蜀志》《蜀纪(蜀王本纪)》《水经注》《正义》等等,其中东汉赵哗的《吴越春秋》卷六记得较为详细,曰:“鲧娶于有莘氏之女, 名曰女嬉,乘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 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姙孕,剖胁而生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在蜀西川也。”,这说明在东汉时,关于崇伯鲧的封地“崇山”,应该是在西南一带,跟《竹书纪年》载“颛顼帝产伯鲧,居天穆之阳。”,《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此天穆之野~~~”暗合。也就是说崇伯鲧、崇伯禹的族群势力范围,在尧时应该是在西南蜀羌一带,所以《国语•周语》中的“崇山”,也应该指的是西南蜀羌一带的崇山峻嶺,而非什么崇嵩山也。而且治水得治源头,西南蜀羌一带与青海巴颜格拉山交界处,正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四岳推选居于这一带的伯鲧部族治水,是太正常不过的啦,伯鲧治水无功反害大众,舜使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观鲧之治水无有形状,乃殛鲧于羽山。鲧投于水,化为黄能,因为羽渊之神。舜与四岳举鲧之子禹继续治水。就说明崇伯禹的封地依然在西南蜀羌一带,那么治水成功,伯禹作司空。尧陟于陶,舜得帝位,命子义钧封于商。命夏后(禹)总师。舜陟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于是就有了禹都阳城之说。

  问题是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的“阳城”,究竟该在何处?很明显舜之子商均的封地应该在河南商丘一带,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所都的阳城,就应该远离河南,去尧故地显然不妥,那里亦是尧舜高辛族之地,最有可能的是退回原封地西南蜀羌一带,那么在现今蜀地的广元、德阳一带的平地营都修邑是很不错的理想之地,进可跃马中原,退可龟缩阿甘,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恰好在此地的广汉,奇迹般地冒出个震惊中外的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2800年。其中出土的文物,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创造了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记录。达50多件。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的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这就奇怪啦,一直被古人视为蛮荒之地的区域,虽然竟埋藏着如此古老而神奇的文明,其青铜器之多,规格之高,做工之细,岂是司毋大鼎能比之的,鱼箭金杖、扶桑神树、太阳五轮,又岂是四羊方尊能憾之动容的,那么这些稀世珍品、旷世神品,又是谁人所作、何人而为?酒鬼一时真无法想到,想过去想过来,只想到一人,他就大禹!因为传说他曾铸过九鼎,应该有此技术,他曾为“帝”,能够拥有金杖,他曾大规模率众治过大洪水,在治洪水的过程中,应该离不开青铜器工具,所以备有铜矿源,还说他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在“三星堆” 千多件青铜和玉器文物中,很多都能跟《山海经》记述挂上钩,唉,始作器者,舍他求谁?

  再来看看《史记•夏本记》中记的“禹都阳城”原文:“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通常翻译为:“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而《竹书纪年》却未记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之事,又看《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而在《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却有“《括地志》云:……《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史通.疑古》”“《括地志》云:……《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括地志》云:……《汲冢纪年》云: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史记.高祖本纪》正义”“ 《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 《汲冢纪年》云:后稷放帝子丹朱。《史记.五帝本纪》正义” 这些与之相左之词,故《史记》言舜孝商均不肖之事,是否属实,难证也,故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的说法,也难证也,是否是商均与禹争帝位,禹才避商均到阳城,也难说也。但从《吴越春秋》卷六:“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记载的这段话来看,禹更象刘玄德携民渡江一般,所以禹所都的阳城离商均的封地,应该较远,山阳之南,阴阿之北,说的是否秦岭之南,岷江之北的广汉?亦难说也。

  结语,总之不管“三星堆”是否是“禹都阳城启之夏邑”,它跟华阳脱不了干阴,它是名符其实的华阳“阳城”也,在今年6月19日三星堆考古又有重大发现,一段疑似“北城墙”的城墙建筑遗址被发现,三星堆古城实现“合围”,考古工作人员冉宏林将之称为“完成了考古人员20多年的愿望”,是继1986年三星堆考古发现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上千件国宝重器之后,又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此前有专家推测三星堆是祭祀区,但三星堆古城因为北城墙的发现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城。有了墙就应该有城,甚至可能是古蜀王国的王都所在,有城就应有统治者,而有王的存在就应有王陵的存在。据此推断,三星堆应有王陵存在,而一旦找到或将再次震惊世界。大家试目以待吧。

标签: 三星堆是谁的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