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将后悔发明“互联网”,互联网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制的!!!

爱百科 47 0

  美国人发明了互联网,但互联网对于西方只是一种工具,和蒸汽机、汽车一样,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如果哪一天互联网突然没了,对西方人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中国今天突然没有了互联网,那将是不可想象的事,也许你会觉得只是手机支付、外卖、网购等受影响了,因互联网更多的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没了互联网,对中国人的影响不仅是生活不再便捷,而是直接影响民族的性格和国家的未来。

  大家发现没有,互联网普及,特别是移动的互联网普及之后,中国社会越来安定团结,遇到大的事件(如疫情、天灾、国家间冲突)民众的表现越来越理性, 而西方正好相反,互联网普及以来,社会越来越动荡不安。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下。

  先不说“互联网”,大家都知道“李约瑟之问”,中国人自古就厉害,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包括李约瑟本人,各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没有触及本质。 真正的答案是:语言。语言有两个功能:思考和交流。 汉语在思考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在交流上存在较大陷阱。中国人的个人能力一直很强,团结合作方面一直是弱点。科学上也一样,自古我们出个很多科技名人,大大领先世界,但几乎都是依靠一己之力,没有形成科学的氛围,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撬开科学的大门的。

  而语言的交流功能,主要是通过文字和说话来实现,其中说话为主,而汉语的问题就出在说话上。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古中国人十分推崇读书,关于读书的名言数不胜数。但对于说话,自古有大量警示,最著名的就是孔子的名言,君子当敏于行而纳于言,对于会写书的人,我们多是崇拜,对于能说会道的人,我们始终是保持警惕。同样是交流,为什么说话会被歧视。 道理出在那?

  汉语发音具有极高的难度,你看外国人学中国话,不学个10年8年难以说的溜,而我们学英语发音说顺溜很容易。 其实汉语对中国人也很难,只是我们身在其中不自觉了而已。一个字一个音,一段话又是多个字组成,想把一句话说的顺溜,其实很难,古人在语言中加入“之乎者也” 也就是让读起来气息更顺畅。 汉语发音的难度导致,发音本身需要占用精力,会干扰表达的本身 ,出现头脑想的很好,通过嘴说出来不一样的。 因为发音的难度, 中国人把能说会道,当成一种了不起的本事,但是同时从圣人到普通人都反感能说会道的人。

  汉语的发音的难度,导致说话逐渐带有艺术性,通过语气、语调就能带动大家的情绪, 所以发展出了相声、评书、绕口令等等众多语音的艺术。还有辩论赛,小时候很喜欢看全国大专辩论赛,选手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观众看的津津有味。所有人都忽略了辩论赛的真正目的是辨别是非。关心的只是谁说的更精彩,更陶醉,更有气势。当我意识到这种辩论赛只是表演艺术,抽签决定正反方的时候,就再也不看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

  国外一直对中国游客有种偏见,说中国人喜欢大声的喧哗,其实真是冤枉啊,不是国人喜欢大声喧哗,而是汉语发音特点, 我们大声说话是常态,小声是需要刻意控制。

  汉语发音难度,导致说话不仅是表达思想,也成为能力的一种展示,有人气宇轩昂,有的人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于是给交流带来额外的负担,职场上最大的压力,是人际关系,不是工作。工作再累,睡一觉也就能恢复,人际关系的累,会让你时刻紧绷,人际关系累主要原因也是说话,办公室里,别人有说有笑,你必须的参与吧。 频繁的应酬让人筋疲力尽, 主要也是因为说话,在饭桌上,说话是就是一种表演,调节气氛,看的别人妙语连珠表现,你绞尽脑汁不知道如何开口,累吧。我曾想,如果不用说话,所有的交流都用文字的形式, 大部分人的社交恐惧症应该都会好吧, 也不觉的上班多累了,哪怕工作再多, 那只是做事情而已。也许这是我的社交恐惧症的表现,不知道大家可有同感。 以前,看到过一则新闻采访,一群海外华人回中国工作,问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答曰,是应酬的压力,而在国外只要做自己的工作就好。其实国外并不是不与人交往啊,各种PARTY,聚会也不少啊。根本原因还是说话,还是酒桌上的说话表演。

  语言发音看似是个小问题,但是影响到我们每个人,就是大事了,正是由于说话的难度, 导致整个社会的交流不畅,要么压抑,要么爆发。平时大家应该看过2个人争论,一开始大家各自摆各自的道理,尽量控制情绪,否则话都说不好,如何让讲道理。 但说着说着,可能就突然就爆发了,发音也不用控制了,情绪也就爆发了,说话的难度导致这中间缺少自然过渡。中国的在思考的时候是非常冷静的,但是一说话就容易偏激。

  而跳出汉语圈,这个问题可能看的更清楚,比喻英语,英语发音流畅,不费力气。用英语的说话时,不用额外在发音本身上用力,人的精神更专注,不受发音的干扰, 这点法语、意大利语都不如英语,表现为英语系的人也更简单、务实、冷静。英语就像机器语言一样不带感情,无论书写还是说话都能能做到冷静。 我不懂外语,但是看外国原声电影时候也能感受到,意大利语电影说话充满力量,抑扬顿挫,也同样表现再意大利人的性格里。

  当我差不多15年前,意识到汉语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绝望,我觉得这个问题就不可能改变了,也并不认为换一种语言就能解决,而且我看到的也是问题的表面,汉语也许不是最好,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已经是最适合中国人的语言, 任何的语言都有优缺点。

  但是没想到互联网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文字、发语音、发视频、发表情,不仅可以一对一的交流,还可以发在朋友圈、论坛、抖音里,让几百人、几千人都能看到。 中国人的表达欲望强烈,但是不善于表达的缺陷,彻底因互联网而改变。有什么事耿耿于怀了,朋友圈发一下,收获一堆点赞和安慰,于是自己也就释怀了。 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变化,这是历史性的改变, 你会发现走在大街上中国人面上已经少了凝重和压抑之色,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能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不一样。40岁左右的人应该能切身感受到变化。

  大家都记得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吧,当时出现一个大家广为探讨的现象,那就是大家似乎一夜间对选手获得金牌与否,对选手的失败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席卷网络。 很多人感慨,刘翔没赶上好时候,北京及伦敦奥运会后几乎成了全民公敌了,再早前同样待遇的有李宁。

  当时对于这一现象,出现了很多分析的文章,朋友圈就刷了不少, 最主要的观点应该是是90后获得话语权,他们和前辈成长环境不一样了,他们的小时候物质充足,中国也不用去仰视发达国家,所以这一代人更自信了、也更理性了。 我想大家也接受了这一种解释,的到答案了,这个问题也就算过去了,至今也没人再提了,等到下一届奥运会可能也不会再提了吧。但是这个解释正确吗? 虽能自圆其说,但是漏洞很明显。

  90后相比前辈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90后并不是一天成大的,当时距离上一届伦敦奥运也才过去4年而已。当时刘翔被骂的多惨,来自四面八方的奚落、嘲讽、假摔、谴责、甚至谩骂。 其实2012年90后最小13岁,最大23岁。80后23岁-33岁。按这种说法,这个时候话语权还掌握在80后手里? 这些骂刘翔的都是80后及以上的人, 而且最神奇的是,等4年之后90后就获得话语权,社会风气为之逆转。显然这个解释是不通的,仅仅是自圆其说而已。

  那正确的解释是什么?2012年至2016年是4年奥运会的间隔时间,冥冥之中也恰好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4年。2012年我身边极少数有智能手机, 到2016年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性能和软件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才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2012年还有个大事件,就是钓鱼岛事件,对当时砸车等冲动的表现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而到了2016年韩国乐天事件,人们突然是十分理性,但是抵制是极有成效的,乐天在中国几乎歇菜了。和2012的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不大且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这其实和奥运会的道理是一样的。

  今天的“中美贸易战”如果是放在10年前,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的群情激愤,一片混乱,再加上疫情的影响,经济的下行,社会将蓄积巨大的压力,凝重将会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但是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一切都不一样了。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为中国人弥补原本存在缺陷的一只翅膀, 未来将飞的更高更远!

标签: 文字是谁发明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