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亚圣孟子

爱百科 45 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三字经的其头部分,也是孟子孟大师的真实写照。

  说起这个孟子,凡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他可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难有的圣贤——亚圣,其地位在儒生眼中仅次于孔子。

  档案。

  姓名:孟轲,字子舆。(人称孟子) 民族:华夏族中的汉族

  生卒: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验证了清心寡欲活得长的古话,在当时属名副其实的老寿星)

  籍贯:战国邹国

  爱好:看书,研究学问,教育他人。

  特长:通晓古今(包括政治,哲学,军事等等),善于辩驳。行为语言富有哲理。

  综合评价:千古难得一见的圣贤,然而其政治主张不仅不能被用,还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这不得不说是种悲剧。

  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即使悲惨的,也是幸运的,悲惨的是他幼年丧父,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幸运的是,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用实际行动影响,改变了他的一生。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如果不学习,性格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道理就是专心。当年孟子和孟母住处的附近是坟墓堆,小孩子天生好奇,何况是孟子这般天才,于是,他和邻居小孩子一起学大人跪拜,哭丧,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见了大皱眉头,认为这里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搬家了。

  于是,两人搬到市集。市集上热闹非凡,到处有吆喝,磨嘴皮子的小贩以及一脸煞气,屠宰牛羊的屠夫。幼小的孟子自然会被这新鲜事物所吸引,于是也学起商贩的吆喝以及屠夫的屠宰。

  孟母见了,勃然大怒。小小年纪怎能如此?士农工商,商贩的地位最低,我儿若是成为商贩岂不被人笑话?屠宰之业又不是练武习术,成为不了绝世豪侠,何况屠宰之人皆是凶神恶煞之辈,我儿文质彬彬如何能学这事。此地不可久留,罢罢罢,反正搬了一次家,再搬一次又如何?孟母一狠心,又搬家,此次家的附近是所学校。

  朗朗读书声,彬彬君子礼很快就进入了孟子的视线中,随即深入到内心里,顿时开悟:大千世界竟有如此开心镜,明智慧的东西!这东西不是别的,正是知识和礼仪。

  不同的环境熏陶着不同的人,从此孟子的人生就改变了。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三字经》中描述的昔孟母,择邻处。伟大的母爱,或许不能在物质上给予你多少,但是在精神上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其中还有段插曲:此时的孟子毕竟还是小孩子,贪玩之心还是不能完全泯灭的,有一次,他在背诗,突然挺了下来(估计三心二意想其他东西了。)过了一会才接上后面的内容,孟母就在旁边,见到儿子如此不专心,问道为什么断了?孟子回应说忘记了,于是孟母拿起剪刀剪断了织物,教育儿子织物断了还能重新再接么?(看来孟母真是用心良苦,为了教育儿子,不惜毁掉辛辛苦苦的织物。)这就是《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人生有如此母亲,夫复何求啊!

  长大以后的孟子就拜孔子的N代门人为师,常言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寒于水而出水。孟子孜孜不倦,废寝忘食,最终通晓古今,深明礼仪。

  学而优则仕。博学多才的孟子带着理想以及主张上路了,他要用游说的办法,为自己争取一个功名,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以及主张。

  首先,孟子去了几个小国与一些名人切磋讨论了下学术观点以及政治观点,感觉到小国毫无用武之地,于是前往大国。孟子来到魏国之后,和梁惠王(魏惠王)讨论了番治国之道,规劝魏惠王以仁政治国,惠王刚愎自用,连商鞅都不放眼中,何况你孟子呢?仁政!开玩笑吧!霸权,领地,名声那是需要用拳头打出来。

  魏惠王这种想法是有基础的,当年,惠王即位前期如此疯狂,执天下牛耳正是手中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后来,在经过孙膑的连番打击,魏国军事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国家也衰落了。所以,他得出结论:霸业是建立在拳头上的。

  可是,魏惠王他不知道,军队强大的基础是国家政治清明,官员齐心协力,百姓安定团结。只有让所有人(官员,百姓)心甘情愿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才能创造出一个‘超级大国’才能创建出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

  本着对知识分子的尊重,魏惠王只是象征性的向孟先生提些问题。

  不久之后魏惠王死了,接替他的是魏襄王。魏襄王比起他老爹相差的不是一点点,哪里理解孟大师的观点,对于孟子主张只是恩恩哼哼两句,当做耳边风过去了。

  孟子失望之极,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理想不能实现。既然在魏国没有前途,那只能去其他国家碰碰运气了。

  现在,孟子陷入了和吴起一样的抉择!何去何从?

  西方秦国: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以法治国,讲究刑法,和自己以仁治国截然相反,若是去那宣传主张,非得被大卸八块不可。去不得!

  北方燕国:扯淡吧!冰天雪地,路途遥望,谁要去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不得!

  中原韩赵:国君都是昏庸之辈,恐怕去了也是白去。去不得!

  算了!去齐国碰碰运气吧!听说齐宣王为了齐国强盛,正在招揽人才,而且齐地稷下学宫聚集各门各派的学术达人,可以和他们交流切磋下,完善我的理论。好!就这样决定了。

  漫天飘雪,银装裹地。

  如风马车,渐行渐远。

  魏国,我走了。齐国,我来了。

  为了理想,我别无选择,只能流浪。

  虽长途跋涉,车马劳顿,但望着热闹非凡的临淄城,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街头小巷都有学士在讨论,孟子心血澎湃,感觉不到一丝倦意,他迫不及待要进宫,要将自己的理论输入齐宣王的脑袋中。

  说起来,这个齐宣王出手真是阔绰,一见孟大师来了,立即授予大夫之位,赐百辆车,安置在稷下学宫研究学问,时不时招他入朝,探讨国家大事。

  孟子也牢牢抓住机会,用尽一切办法说服齐宣王采用自己观点以及主张,与此同时,孟子有空还与稷下学宫的其他名士如淳于髡等人辩论,讲述自己思想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孟子虽竭尽所能宣传自己的观点以及主张,结果还是不能为齐宣王所用。这样难怪,孟子讲究的那套仁政治国是循序渐进的,而齐宣王等人最求的是捷径——用最短的时间让齐国成为战国的NO.1。何况,孟子那套并未可体现出实打实的利益,如此口头支票,不具备实践性(对齐宣王而言)。

  在齐国带了几年,虽有荣华富贵,但孟大师的内心却是空落落的。年轻不再,精力已无,仁义主张,恐是梦幻。

  追求一世,却无所作为,此时的孟子终于体验到孔子当年的心情。政治主张不能用,是多么惨淡的。于是,他决定效仿老孔,走上专心治学之路。

  也罢!孟子挥一挥衣袖,撇下荣华富贵,不带走一片云彩。

  孟子,他最终成功了,从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个官僚,多了个流芳百世的教育家兼圣贤。他的光芒将照耀整个中华历史乃是世界历史,他的思想将指引着无数人前赴后继。至于他学生编撰以他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孟子》一书,则成为后人孜孜不倦研究的学术思想巨著,其地位也是不同凡响的。

标签: 亚圣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