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转载)

爱百科 51 0

  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转载]

  成语绝大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大都有一定的出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成语出处已渐渐被人们忘记,其含义和用处也往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笔者旨在深入挖掘有关修炼的成语,以还其本来面目。

  【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白驹过隙

  出处:道家,庄子,《庄子?知北游》。

  原意: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太阳的光影。隙:缝隙。日光照过缝隙中,一晃就过去了。指人生短暂,时间流逝的快的惊人;但也有人认为,庄子于静坐中得道,看到了普通人一生的短暂如白驹过隙一般,而发出感叹。

  现意:只是形容时间过的极快,比喻时光飞快流逝。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人来一生,时间飞逝,真的是如在缝隙中看快马一样,转眼就过去了。

  时间是不可以关注的,当你关心它的时候,它一下子就象流沙一样从指缝间漏走了。窗外很晴朗的天,白云悠闲的悬在朗日晴空之上,静态的蓝与白的美丽,可是当再抬头看它的时候,已经变换了别的模样。时间,总是不着痕迹的走过身边,缓慢的似乎没有变化,可是当你想留住它的时候,它却已然过去了。令人惊心的飞速,忽然而已,真是这样的感觉。虽然今天的地球已经和庄老师的时代大不相同,然而,这时光如箭的感觉却是千古未变。

  按照宗教、修炼的说法,人都曾是天上的高级生命,但由于变的越来越不好了,层层掉下来就掉到了人间。所以天主教、基督教等都说:我们生来都是有罪的;佛教说:人都是有很大的业力的,受苦遭难就是在偿还。人间恰恰是极高的大觉者们所创造的一个能让我们返回去的地方,相比人间虽然最不好,但人通过吃苦修炼却可以修到极高的宇宙层次中去,从回天宇,所以说“人是万物之灵”。

  宗教中还说,只有得人体才能真正修炼得道,人往往几百年、上千年得不到一个人体,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人体了却不知道珍惜,不知赶紧修炼返回去,你要是托生成一块石头,万年不出的,那石头不风化了不粉碎了,你是永远也出不来的!人身难得啊!

  名利情算什么?百年一晃就过去了,真的如白驹过隙,转眼就到头了,到头来啥也没有,来时一身光,走时一身光,什么也带不走的。

  庄子得道后看到了这一切,看到了普通人一生的短暂如白驹过隙一般,而发出感叹。他是在劝诫世人:人生短暂,要抓紧有生之年赶紧得法修炼返回去,莫要白白虚度了宝贵的一生啊!

  【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电光火石

  来源:佛家。

  原意:形容事物象闪电和二火石打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比喻世事无常,世间一切皆如梦幻,只有实际修行才能得到生命的永远。

  现意:比喻行动迅速,出手极快,先发制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大家知道,任何一门的修行都讲究入静、入定,都需要修炼者有一颗清净的心。如果你的各种欲望、执著心太强盛了,什么都放不下,你肯定不能静下来。修行就是向微观中去,向静定中去,打开层层的由更微观粒子组成的各种庞大时空,没有一颗清净心去用心对应与感悟,是根本不行的。

  可人往往迷在世间的这个情中,认为世上的这个名重要,这个利益重要,那个喜欢的人或事物更重要……。可是,哪里知道这一切皆如梦幻呐!佛家总是用世事无常、电光火石等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永远远的永恒的东西,只有在佛法中修炼得来的佛果才是永久保存的东西,修炼才是人生的最根本意义。因为真正的生命是来自天上的,信佛修道,返本归真,才是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人家说:我来到常人社会这里,就象住店一样,小住几日,匆匆就走了。有些人就是留恋这地方,迷在了如电光火石般的无常世间,把自己的家给忘了。或许只有到了百年之后,方知失去的是什么!

  在“一次性生命论”的邪恶争权教育下,今天的国人更是几乎彻底忘记了佛陀的教诲,什么修行啊,什么天国啊,统统认为是封建迷信,还是这些现实利益实实在在!唉——,“是实实在在,别说你,西方有许多大富翁、大富豪到百年之后,他发现什么都没有,物质财富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很空虚的死去。这佛家说的电光火石的真正意义,也许只有那些“曾经沧海”的人能给您真正说的清吧。

  失去神佛信仰的国人,居然把电光火石用在了对世间利益的争夺上,用来颂扬行动迅速、出手极快、先发制人,能更快更多的得到好处的“英雄人物”。这真是我们先祖遗训的最大悲哀啊!

  【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道貌岸然

  来源:道家。

  原意: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庄重严肃的样子。形容修成得道的真人神态庄重,外貌高雅,仙风道骨。

  现意: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很崇尚修佛、修道,每当谈起坚定放弃世间一切决意出家修行的人,大家都很羡慕、赞赏。因为即便古代的人,虽然崇尚修炼,但绝大多数也同样是难以摆脱世间之情的纠缠的,所以大多数人心向佛道、身缠世间,自然就很敬佩真修、放下之人。清代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成仙》正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周生、成生是莫逆,胜似亲兄弟。周生是秀才,祖业官禄,家境殷实,成生较贫穷。一日,周生家仆被在朝做吏部的黄家欺负,并指使县官责打一顿。周生气不过,写状去告,反被黄家与县丞诬陷入死牢。成生奋起告状,竟成功的告到皇帝那,结果黄吏部花费重金才得以保官,县丞被流放,周生洗冤。

  成生自从经历了周生这场冤枉官司以后,看破红尘,对于世上的名利情已完全放下,招呼周生一同出家做隐士修道。可周生在官司前,妻子病故,曾续娶了年轻漂亮的新妻,现官司没了,很迷恋年轻的妻子,总是嘻嘻哈哈,不做正面答复。成生虽然不说什么,却很坚决的出家修道去了。

  过了八九年,成生忽然自己来了,模样大变,一派仙风道骨:“头戴黄巾,身披鹤氅,岸然道貌”。俨然已经修道有成了。

  款待之后,到了半夜,成生运用道术让周生和自己调换了肉身,即不见了。周生才明白这是成生用幻术招他出家来了。周生只好使用着成生的身体出家去寻找拥有自己身体的“成生”。费了许多周折终于找到,并调换回了肉身,但此时周生还是不想出家修道。成生又运用法术,让周生知道了新妻早在他打官司期间就已和家仆通奸,周生在幻境中一怒之下杀了妻子。醒来后,回家一看却听说是强盗来过真的杀了新妻。周生这才开始放下世间情,将儿子、家产等后事交待给弟弟,笑呵呵的出家修道去了。

  几年之后,周生也同样修道有成,运用法术帮助弟弟一家和成生的后代过上了较富裕的生活。

  修道就是这样,最难以放下的就是这安逸、名利、男女等之情。一位修行大师讲过:“人要跳出这个情,谁也动不了你,常人的心就带动不了你,取而代之的是慈悲,是更高尚的东西。”当人能放下这个情,出慈悲心,达到“空”和“无”的境界之时,心不动了,才能达到禅定的状态,才能一步步修成得道。

  那么,此时人的心态能说和不修炼的世俗人一样吗?俗话说:相由心生。当见到眼前即得的名利情之时,不修道的常人是不由得不动心的,而修炼有素的人则视之为过眼云烟,根本不会动心。所以说,心性高尚了,容貌自然就会高尚。修炼有素的人自然就会呈现出超凡脱俗、礼仪圆明的高雅庄重神态,自然就是岸然道貌,这是生于内心的不动情而发于外在的庄重高雅的自然表现。

  道貌岸然,道风仙骨,仪态端庄的仙人,岸然风采照千古。后人仰其神风,更羡其威力,纷纷效仿,似乎严肃一点、威吓一些,板起面孔就是岸然道貌了。然而,神难肖,形好仿。好在绝大多数人只认形体不识真人,于是“道貌岸然”便子子孙孙无穷匮了。到了后来,“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端甫的形态威慑已经足够,所以是皮囊还是筋骨也就没有意义了。此时,道貌岸然就成了假装正经、表里不一的代名词了。

  到了如今,饱受“一次性生命论”教育的我们,哪里还分的清真人、活佛的岸然道貌呢?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居然已经特指伪君子了。对它的用处,我们现在的逻辑往往非常简单:道貌岸然的必定是伪君子,是小人者必定道貌岸然。按照这个逻辑呢,世界上可能只有真小人和伪君子两种人,没有一个好人了。

  【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来源:佛家。

  原意:魔:恶鬼,佛家称破坏修行的恶魔,或妨碍修行的烦恼、疑惑、迷恋等心理活动;道:佛家指高层空间的佛、道、神,在具体修行中,也指修炼人修得的道行、道法,修行的功夫。比喻在高层宇宙中,那魔永远也不会比道高,正的因素永远主导着宇宙的运行。也指在真正的修炼者面前,一切修行中遇到的魔难都不算什么,念一正,恶就垮。

  现意:比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也指你的本领高一招,我的技术就大一层,不管你怎样变化,升级本领,我都会随着他人本领的变化而变化,始终高于对手。

  出处:《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佛本行经卷二十六》、《普耀经卷六降魔品》等。

  魔,梵语mara,在修炼界,是指能夺取生命,妨碍人修佛的另外空间的恶鬼神,它们居于较低的宇宙空间里。道,指高层空间修成的佛、道、神,专门保护修炼者的修行。

  其实,从很高的层次来看,宇宙中正的因素始终主导着一切,因为宇宙的本性就是善良的,是真、善、忍这种物质构成的。在高层空间里,只是有对某一事物不同的看法而已,而这些所有看法都是正的、善的,因为宇宙的本性就是善的,也是繁荣多样的,高级生命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符合宇宙的根本特性而存在,所以高层空间里是没有魔的。只有到了低层空间中,这些不同的看法才逐渐分成了善恶两类,且越往低层越对立,善恶越分明,人却居于最底层。此时恶的那些高于人的生命就成了专门毁灭众生的魔,而那些善的较高生命则专为宇宙中正的因素负责,一心一意救度众生。所以那魔是永远也不会高出道的,因为只有正的佛道神才能通向宇宙的至高层,魔只是宇宙低层神的一种而已。由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反过来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那只是常人中的一种邪说,魔怎么能高出道呢?

  “魔鬼一尺,道高一丈”也常用在实际修行中,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典故:

  释迦牟尼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当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十分恐慌,深怕释迦成佛后将失去威势,于是百般阻挠。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最终七七四十九天后,释迦牟尼开功开悟成佛。

  当时魔王波旬自以为很高,能力很强大,可到了真正修炼者的正念面前什么也不是,简直不堪一击,瞬间即灭退。于是佛教修行中就有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个说法。

  当然,也有很多的修炼人过不去魔难的情况,所以在历代的佛道修行中,也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法。如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 明,吴承恩(西遊记第五十回)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座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任何一个正法门修行中,各种魔难都伴随着修炼的始终,修炼就得在这魔难中修炼才能成就功果,才能成就大威德。也就是说,你只有战胜了层层的魔障,才能成佛。唐僧只是去取个经,尚且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得真经,少一难都不行,何况是真正的成佛之路呢?

  当魔难来时,如果修炼者把握不住,就会过不了关而掉下去,回到常人中,让魔得逞。此时的修炼者,就真的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心性把握不住,就战胜不了魔,当然就“当时行动念头差”了。

  那么怎样战胜魔呢?按照修炼界历来的说法,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代高僧智顗(yǐ)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

  一位修行大师常讲道:遇到魔难过不去,就找自己心性上的原因,那魔正是钻了你执着心的空子才能得逞,一切魔难都是因为自己的执着心招来的。实修者必须依照佛法用自己的智慧加以分辨,修去那个执着,自然就“转魔事为佛事”了,一切魔难反而成为一种磨砺,成就了实修者的大威德。他还讲道:“念一正,恶就垮”。

  千百年来,究竟佛是“一丈”,还是魔是“一丈”,一直在修炼界混淆不清,到了常人中更是“性乱情昏错认家”。及至现在,国人就是连什么是魔什么是道也不清楚了,谁高?好象无论谁是“一丈”都一样,这句成语反过来、正过来说都一样,都是指我方就是始终比对方高的意思,“正义”的我方一定能始终压倒“邪恶”的对手。一切都乱套了。

  【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出生入死

  来源:道家。

  原意:从出生到死去的过程,指人的天生自然寿命,天寿。  

  现意: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最危险的地方完成某项任务。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的这一章是说:从出生到死亡,人人都有一个天寿。这其中,生来属于长寿者,占十分之三;生来就是个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而本来可以天命长寿的人,却由于自己无知的挥霍、糟蹋、改动自己的天寿,早早入土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总想活的更加优厚舒服,太执著于得到更多的好处的缘故。

  自古就说,善于养生的人,在路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与猛虎,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杀伤;犀牛对他找不到刺尖角的地方,老虎对他也用不上它的利爪,兵器更是无处用上它的尖刃。这是为什么呢?哈哈,是因为他们从不到这些危险之地去的缘故啊!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名、利、色、气是人生的四大主要执著,它们才是引你去最危险之地的总根源,它们才是你在不觉中挥霍、改动自己天寿的根本原因。可有多少人能真正抑制住自己的这些强大执著呢?真的没有几个人,因为这就是修炼。

  一位修炼大师讲过:人往往认为自己追求的东西都是好的,其实在高层次上看,都是为了满足在常人中那点既得利益。宗教中讲:你钱再多,官再大也就是几十年,生带不来,死带不去。 特别是那些非常尖滑之人,他越尖滑,他就越亏欠别人的东西。因为他尖,他会来事儿,他可以多得到好处,别人就要多得到坏处;因为他尖,他也不能吃亏,他也不容易吃到亏,那别人就得去吃亏。他越来越重视现实这点利益,那么他的心胸也就越来越狭窄,他越觉的物质利益才是撒不开手段东西,他也就认为他自己是重现实的,他不吃亏。(——这就是那“生生之厚”之人啊)

  有人还羡慕呢!告诉你,可别羡慕他。你都不知道他活的有多累,他吃不好,睡不好,做梦都恐怕他的利益受到损失。在个人利益上,他往牛角尖里钻,你说他活的累不累,他一生就是为这个活着。我们说在矛盾面前,退一步海阔天空,保证是另一番景象。而他这种人是不退让的,他活的最累了,你可别跟他学。在修炼界讲:这个人迷的最深,为了物质利益完全迷失在常人中了。

  中医讲:百病由心。那些“生生之厚”之人,由于极端在意个人利益,想多得到好处,就造成他(她)产生出诸多走极端的七情六欲之心,喜伤心,忧伤脾,思伤肺,恐伤肾,怒伤肝……,这种人不得病谁得病?其“动之死于地”也就不奇怪了。

  《黄帝内经》第一篇说到:“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上古的真人大都极为长寿,是因为他们常关注、掌握天地的信息,以顺应天象,把握自己去符合四季更迭的阴阳变化,常调息调心,呼吸新鲜空气,把身心融合于天地之精华美景之中,又常独处一室,守住自己的精气神,身体高度协调,故能与天地同长寿,这就是符合了长生之道的缘故啊。

  “出生入死”本来是道家告诫修炼人,不可去做那“动之死于地”之人,不可执著于人世间的虚幻利益,要重德,要修真养性、返本归真,最后修成真人之意,这才是人来一生的真正目地。可现在,出生入死的含义完全背道而驰,成了一个赞扬那些由于极度迷惑于人世间,深入最危险之地,冒生命危险去达到什么目的的人,与原意南辕北辙了。

  【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出尔反尔

  来源:儒家。

  原意: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将来就会怎样对待你。

  现意: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  

  出尔反尔是来源于一个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都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之前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了。”

  修炼中常讲,做为一个修炼人要待人真诚,与人为善,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忍耐,要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多替别人考虑,你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心性,修炼到更高的境界中去。

  往往您这样做的时候,无论多大的矛盾也能化解,一段时间后,必会结出善果。在非难中你还待别人好,最终对方一定会原谅你并回报给你好的,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自古儒家修炼就非常重视善恶有报的道理。儒家常讲:作恶多端必自毙,善恶有报是天理。你怎样对待人家,将来人家也会这样对待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今,不知何时,出尔反尔这句劝诫人克己的成语居然演变成了与原意毫不相干的意思,多形容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的人,真是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来源于修炼中的成语】痴心妄想

  来源:佛家。

  原意:指不修佛的常人,整日里在种种私心的作用下,乱想自己如何去获取更多的利益的常人状态。

  现意:指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出 处:《法苑珠林》卷九十:“依邪见故,痴心增上。”《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等处。

  痴心,佛教中指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妄想则和“正觉”相对,又称“生灭心”、“攀缘心”等,指人总想着去得到还得不到的私利。

  佛教中认为,这个“痴心妄想”是众生轮回六道的直接原因。众生之所以会有生死轮回,最为根本性的原因,就是错误的把虚妄不实的妄想,当成是自己的真正本性,也就是自己活着的真正目地,因此众生才会在这个情的控制下无休止的在六道当中沉沦,在生生世世的痴心妄想中生此念死彼念、死彼念生此念,无有了期。

  许多曾经风雨的人都发现,人总是在自己虚妄不实而又不断生灭变化的各种“心”的作用下活着,看似有道理,有目标,有奔头,充满“阳光与希望”,可等走过来回头一看,真的是虚幻一场啊。

  人是否总在天天痴心妄想,是区别一个常人与一名修炼人的最重要标志。

  一位气功大师讲过:“作为一个修炼人,就得在常人的环境中修炼自己,魔炼自己,逐渐的把执著心、各种欲望去掉。我们人类往往认为是好的东西,可是在高层次上看往往是坏的。所以人们认为好的,在常人中个人利益得的越多,过的越好,在大觉者们看来,这个人就越不好。不好在哪里呢?他得的越多,他越伤害别人,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他会重名利,于是他会失去德。你要想长功,你不注重心性的修炼,你的功根本就长不上来。”

  当然,要修炼就必须得正法,依正法通过苦修心性才能成佛。愿您与大法有缘。

  “痴心妄想”本来是一个佛法中修心性用的名词。可如今,痴心,指的是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是说那些荒诞的打算。痴心妄想往往用来形容那些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有着愚蠢荒唐想法的人,只剩下了它的表面含义,没有了它的真正内涵。殊不知,按照佛法衡量,说别人是“痴心妄想”的人,他自己不正也在痴心妄想吗?

标签: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