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朱元璋本来也是想承袭旧制,继续设立宰相制度的。在还没有建立明朝,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其帐下便设有左、右丞相的职位;到建立明朝以后,还设有中书省,左、右丞相仍为中书省的长官,直到洪武十三年才正式废止。
在这期间,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都曾担任过宰相一职。朱元璋也是在与这四人的相处过程中,愈发感觉君权与相权冲突不可避免,最终为了子孙们的基业而痛下杀手,除掉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废除了宰相制度。
在这四人之中,徐达担任的时间并不长,而且长年领兵在外,因此与朱元璋的矛盾并没有太大的冲突。虽然留传着朱元璋用烧鹅害死徐达的故事,但多是坊间传闻,不可尽信。而徐达死后也极尽哀荣,;帝为辍朝(即停止临朝),临丧悲痛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这一点和李、汪、胡三人赐死抄家的悲凉截然不同,因此徐达之死也算是个善终了。
真正令朱元璋下定决心废除宰相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当上皇帝以后与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三人中,又属朱元璋和李善长的恩怨纠葛最深。
在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部将时,李善长就已经是朱元璋手下得力的谋士了。据说郭子兴曾经还想挖李善长,但被拒绝了。对朱元璋来说,李善长起到了张良加萧何的作用,;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因此朱元璋对李善长极为赏识和信任,在赏赐勋臣时,李善长甚至超过徐达、常遇春被列为功臣第一位,封为公爵。
可是两人的关系在明朝建立以后就慢慢破裂,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李善长此人独断专行,很多事情都不向朱元璋请求而自作主张,让朱元璋感觉被忽视了,权力被架空。李善长也感觉到了与朱元璋关系的恶化,于是在洪武四年便以生病的借口上疏致仕。朱元璋自然也就乐得顺坡下驴,同意了李善长致仕的请求,并且出于拉拢功臣的心思,对李善长的家人特加恩礼,还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李祺。
李善长走了,丞相的活总得有人干吧。于是在李善长致仕当天,汪广洋接替了李善长右丞相的位子。汪广洋也是追随朱元璋多年的老人,是个遇事深思,小心谨慎的人,朱元璋将他提拔上来就是看重他;谦明持重,善理繁剧”的特点。
可汪广洋这人看上去老实,却也是个人精,他敏锐察觉到了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的问题,于是他选择了和李善长;独断专行”相反的行事方式,那就是遇事处处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一看,我请你来是帮我干活的,你这什么事情都要我拿主意,那要你有什么用呢?于是朱元璋便将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提拔为丞相,并将汪广洋贬为广东参政。
对于胡惟庸,朱元璋一开始对他是很满意的,因为他既善于任事,又不像李善长那样专断独行。可是等汪广洋被贬后不久,朱元璋发现胡惟庸遇事隐瞒、专断,甚至贪婪好利。于是朱元璋又把远在广东的汪广洋叫了回来,希望能通过汪广洋来制衡胡惟庸。
汪广洋此人本来就小心谨慎,经过上次被贬,更是犹如惊弓之鸟。他以为胡惟庸被提为左丞相,是深得朱元璋宠幸,更是不敢和胡惟庸作对,只是一味虚与委蛇,甚至在刘基之死上隐隐有为胡惟庸辩护之意。这让朱元璋大为光火,立即以;朋欺”(庇友欺君)的罪名将汪广洋发配,后面想到汪广洋破坏了他制衡胡惟庸的计划,更加恼怒,于是派特使前去赐死汪广洋,汪广洋于是便死在了流放途中。
经过汪广洋一事,朱元璋发现胡惟庸已经无人能制衡,而且愈加嚣张跋扈,坚定了朱元璋除去胡惟庸的决心。最终胡惟庸以谋逆罪被处死灭族,而且在查案过程中,朱元璋发现胡惟庸与李善长的关系密切,索性几年后也将李善长一家处死,只留下了李祺、临案公主及其儿子。丞相制度也正式被废除,从此权力收归朱元璋一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