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 ,鲜卑族,北魏开国皇帝。
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
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
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拓跋珪为政举措
公元396年,拓跋珪乘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去世,进兵中原,占据了今山西、河北之地。为了便于控制,拓跋珪下决心迁都平城,徙民耕田,经营平城,使平城周围有了大片的沃土。然后,拓跋珪迁都平城,即帝位。他因倾慕汉文化,遂仿长安、洛阳等中原名城的规制,营修宫室,建立宗庙,设有社稷,又命人标明道里,平定权衡,审计度量,不久又仿汉制,完善职官制度。为加强封建化,扣球听从崔宏的建议,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重新按居住地组织编制,成为国家的编户。
公元399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生员共三千人,并命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
公元404年,拓跋珪又设王、公、侯、伯四等爵,并置散官五等,品级自第五到第九。后又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州郡也置师,以辩宗党,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