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小人物”——刘敬

爱百科 48 0

  历史上的“小人物”——刘敬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轰轰烈烈十几年的大秦王朝,轰然倒塌,彻底歇菜,所谓政息人是也,中国历史自此进入它的新时代——大汉时代。

  此时,古中国的大地饱受战火蹂躏,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一切都百端待举,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既有生命勃发的顽强,也有未来成长的坎坷,所谓未来,就是充满希望的未知……

  某天,一个小人物来到首都洛阳,他叫娄敬,之所以称他小人物,因为他确实小,不是年龄,是身份,一名戍卒,到陇西守边,路过此地的戍卒,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边防军战士。

  关于娄敬其人,年龄多大,学历血型,家庭成员,此前工作经历等等等等,我们统统的不知。小人物当然很渺小,渺小到没人留意他的存在;没人关心他来自何方,去往哪里;甚至走在大街上,也不会有人多看他一眼。当然,这种所谓的渺小,是在别人眼里,在他看来,自己即便不伟大,但也不渺小,接下来,他将用实力证明这一点。

  看来,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之类的名言,娄战士虽然没读过,却也灵犀有点通。

  事实上,证明自己需要机会,机会需要自己争取,这点,娄战士是个明白人。进城摘下车上的横木后(供牵引之用)就走了,因为,他要去争取机会。准确点讲,去见一个人,此人对他不是最重要,却是很必要,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就无法见到那个最重要。

  他要见的人姓虞,名字不详,年龄也不详,我们只知道,这人是他老乡,曾跟着刘邦闹革命,如今革命胜利当了将军,也算修成正果。二人如何见面如何寒暄是否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也统统不知,但我们知道刘敬目的很明确:“我想见见皇帝(刘邦),谈谈国家的大事。”(臣愿见上言便事)说白了,帮忙引荐一下吧。

  说实话,这话出张良张大人之口,算正常,不这样,反而不正常,出自小卒子刘敬嘴里,就满嘴跑火车了。今天,X小老百姓对X长说:“我想谈谈X里的大事。”没准都放狗把他咬出来。披着羊皮袄的小卒子,张口见皇帝谈国事,不是疯,就是狂,两者都不是,那也是为骗打基础,估计,一般人都会这么想。

  奇怪的是,虞将军没有这样想,不但答应帮忙,而且为给面试官(皇帝)留下好印象,还准备送好衣服给娄敬。按说一般人遇到这情况,涕零不敢说,感激肯定的,人家帮忙找工作,还要送身好衣服,这样的实诚人哪里找?

  但娄战士接下来一句话,让虞将军顿时明白了一个理:原来这世上,没钱也是可以任性滴,娄战士还真是个二般人啊!

  “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衣服来,就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我决不会换衣服!”(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这就是让虞将军顿悟的那个回答,另类吧!

  司马相如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什么意思呢?大致是说:世界上有非常的人,才能做非常的事。做了非常的事,才能建非常的功。何为非常?不同寻常也。司马相如是名人,名人说的自然是名言,名言一定对吗?不好说,影响力肯定有。我们有理由相信:虞将军没听过这话,原因不是读书少,而是司马相如当时没出生,想听,需要再等几十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虞将军按此话说的做了,正是他的引荐,战士(娄敬)见到了皇帝(刘邦)。

  从这事可看出,虞将军也是个二般人啊!

  见面细节史书没写,咱不能瞎猜,我们只知道,皇帝请战士小撮一顿后,双方会谈正式开始。

  “你要谈什么大事?”皇帝率先发问。

  “定都洛阳,想和周朝PK吗?”战士反问。

  “是的。”皇帝老实回答。

  “汉周不同,不能PK。”战士抛出了论点。

  论点有了,接下来就论证了。所谓论证,无非摆事实,讲道理,东扯个葫芦,西扯个瓢,顺藤摸瓜论点果然正确等等,娄战士说了很多,史料也写了不少,为节约宝贵时间,我也学习雷锋好榜样,帮忙简化一下(特别声明:版权仍归娄敬所有):

  周朝做天下,人家祖宗十几代学雷锋(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名声大,群众基础好,没人抢饭碗,在哪办公都一样。皇帝您呢?没关系没后台,逆袭暴发户(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屁股没根,难保没人不眼红,所以办公安全很重要。关中这地很不错,有山有水易所谓守难攻,秦朝虽挂了,多少有点老底等等,总之,搬家吧。

  仔细想想,吹牛和雄辩有时很相似,大抵都可称为本山大叔嘴里的“忽悠”,牛皮匠忽悠完,除了很牛,啥也没有,一句“这事包在我身上,改天我给那个谁打电话。”之后不出意外,天荒地老再见。雄辩者忽悠完,除了也很牛,还会告诉你怎么做如何做,做完结果会如何等等,是为区别。

  今天我们大都有同感,咱小老百姓搬个家,油瓶醋罐子破破烂烂一收拾,十天半月消停不了,这还不算买房搞装修。皇帝搬家?麻烦大了去了,老婆孩子一大堆,手下人也非省油灯,N妻N妾很正常,这么多人,住房要考虑,办公场所要解决,要命的是项羽同志泄私愤,一把火烧了咸阳城,心中的火没了,城里的火烧了仨月,现在去了,基本属灾后重建,一切要从头再来。

  事实上,迁都远比上面说的要麻烦,绝不仅是个选址问题,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一箩筐事儿,除非天灾人祸,没人会没事找事。历史上的盘庚迁殷,平王东迁,赵构迁到临安,包括抗战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抵都属此类。平安无事,谁会找麻烦玩。

  皇帝听了战士的话,说了啥,想了啥,咱不知道,反正没表态,既没同意也没反对,更没一通娘骂出去,准确地说,他在思考,在犹豫(上疑未能决)。

  想想也是,自己高龄起兵(48岁,当时人均寿命20),三年灭秦,四年诛项,仅七年,小混混破茧化蝶,咸鱼翻身,成了天下一把手,虽说少年没得志,到头大器也晚成。如今屁股未热,一个普通得扔进人堆里再也找不到的小人物,竟对都城有异议,口出狂言捞官做?还是真错了?换谁,谁也得犹豫,也得思考。

  其实,定都关中首倡者,并非战士娄敬,4年前,有仁兄曾提过,理由大致相同,不过对象不是刘邦,而是项羽。

  项羽反应干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何意?发达了不回家,好比穿上好衣服在夜里走,谁能看见!事实上,这话说得很漂亮,当然,仅限于修辞。

  回答也很精彩:“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又何意?人们都说楚人就像戴帽子的猕猴,还真这样(徒有其表,实则愚蠢无知)。精彩!实在是精彩!正因精彩,该仁兄被扔进大锅,成为了肉汤(烹说者)。

  上面算插曲,接着说刘邦。

  事实上,他这人很复杂,一般人没有的缺点,他有(混吃混喝脸皮赛城墙等等);一般人没有的优点,他也有(大度疏财善听不同意见等等等)。从不揣着不明白装明白,故作高深玩深沉,显得水平有多高,也是他的优点,当然,是之一。

  既然不明白,就问明白人,顺其自然的事儿,手下那帮大臣也别光拿钱不干活,讨论讨论吧。讨论意味着集思广益,但有时所谓的讨论,着实让人无语:讨论者讨论得面红耳赤,为领导分忧的精神令人感动,结果往往狗屁不是。七嘴八舌大半天,要么散会一捋,没个统一意见,要么好歹有意见需有人落实了,不是低头玩指头,就是抬头看房顶(切记不要看领导脸,目光一对,你懂的),总而言之,态度是必须滴,讨论是必要滴,落实嘛是不能去滴,谁爱去谁去。

  但这次,是例外。

  虽然这帮人平时不怎么团结,虽然争功夺利吵得口水漫天,虽然借酒盖脸拔剑砍柱子耍泼,但此时,他们很团结,很友好,因为,此时他们需要团结,需要友好,因为,他们都反对迁都。意见空前一致,理由冠冕堂皇,洛阳这地也不错,再说周朝洛阳办公,撑了几百年,秦朝办公关中,十几年挂了,血淋淋的教训啊!

  如果这是一幕影视剧场景,雄浑的画外音没准会这样响起:谁尼玛脑子被驴踢了,出这样的馊主意!

  这帮家伙大都山东(崤山以东,非今日之山东,下同)人,什么吹鼓手宰狗的卖肉的也有,可谓职业多元成分复杂,指望他们有多高觉悟,基本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理想信念之类的玩意儿在他们眼里牛粪不如,之所以参加革命,捞点实惠才是动机。到关中建都?离家几千里,怎么锦衣还乡光宗耀祖?万一水土不服跑肚拉稀小命呜呼,岂不亏了革命红利?

  这话有点损,却是事实。当年刘邦被封汉王去汉中,半道上跑路的也不在少数,原因就是想回家。如今革命胜利定都洛阳,虽说不在家门口,可毕竟离家近,刚安生几天又要走,鬼才愿意。都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诗俺们没读过,理可是这个理不是?

  说到离家,使我想起了台湾高秉涵老先生携同乡骨灰回大陆的故事,说实话,着实令我感动,流泪了。想家,回家,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我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情感,才有了余光中先生那首拨人心弦的《乡愁》。一个人飘落异乡,无论多少年,哪怕变成灰,化为土,也要回到儿时的家园,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那里有儿时的玩伴,有白发的娘亲,也有祖先的坟茔,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可化为一个字眼,那就是,根……

  写下上面的话,算对他们表示理解,但对其意见,我仍将保留,一句话,人在江湖飘,谁能没无奈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

  革命导师列宁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说:“一个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往往是力排众议的结果。”

  这些话不用问,刘皇帝肯定没读过,但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却也有几分道理。大臣一反对,题还得接着选,搬还是不搬,总得给个准信吧。

  我从小大,历经考试无数,要说最喜欢的题型,非选择题莫属,原因十分简单,即使不会,也可以猜,实在不行,弄几个纸蛋蛋,祈祷一番上帝保佑,也行,至于准确率……所谓也行,是对我也行,对刘邦,就不行了,毕竟,考不好,要坏事的。

  拿不定主意就问,在这点上,他确实是个好学生。一个“问”字,问出了江山,问出了事业,当然,也问出了很多爱情(如果算的话)。在此,我也奉劝大学生朋友一回,是学生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事业前程攒点本钱,不要忙着泡美女谈恋爱,事业前程有了(关键钱有了),爱情自然来,否则,穷光蛋一枚除了啥都缺什么也不缺,指望美女为爱情嫁给你,这事或许莫须有,但基本不靠谱,不信?有你后悔的时候。

  刘邦这次问的人,大家不是很熟悉,而是相当熟悉了,张良张子房先生。如把他比作棋手,张先生大抵属棋路广,套路多,步步有后手招招都挖坑的那类,这在军事界政治圈,常被冠以战略家、谋略家等称谓。张先生智慧很生猛,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他。这事对他而言,也不算什么大事,略加分析后,力挺了娄敬,也就是说,否定了人数占绝大部分的绝大部分大臣。说实话,老油条都不爱干这事,待遇不提工资不涨,弄得大家没面子,何苦来着!对吧!啊,哈哈,嘻嘻,呵呵!

  由于大哥级人物张良力挺,犹豫的刘邦决定不再犹豫,和迟疑犹豫说Bye—bye后,当天就去了关中。这一年,是高帝五年(前202年)五月。

  纵观整个过程,娄敬说了很多,但有一句最要命: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为何?几个异姓王全都在山东,万一眼红,这个……再说,关中对他来讲很熟悉,当初革命成功地,楚汉争雄大后方,群众基础好,大家都拥护,虽说要灾后重建,但只要万众一心,即可众志成城,反正又没规划局,所有手续咱说了算。

  刘邦定都关中后,依托四周险要地形和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西汉帝国逐渐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政权逐步巩固,经济渐渐复苏,文化趋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历经近600年分裂和战火蹂躏的古老中华大地,再次进入真正的大一统时代——大汉时代。西汉帝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对大汉民族以及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功勋卓著,光耀千秋……这其中,无数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但只要为民族、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不管贡献大小,都是民族英雄,理应受到人们的缅怀!娄敬作为其中一员,当然也值得我们铭记!

  上面的文字很正统,颇有点教科书式的盖棺定论。没法,这也是咱们的老传统了,介绍完一个人,总要以最正统的语言,来点大家不怎么爱读的结论性文字。这段文字,似乎也要告诉大家,娄敬的故事讲完了,但我告诉你,这次也例外,早呢,继续侃。

  迁都一事,娄战士立了大功,接下来该奖励了,升官担任郎中,别号奉春君。需要说明的是,娄敬当了郎中,并非改行做医生了,此郎中非彼郎中,大致属皇帝侍从官的一个类别,出门干干警卫,在家当当参谋等等,级别不高,但整天在领导跟前晃悠,也不错,这个你懂,不多说了,下面说说另一大奖。

  如果说升官算物质奖励(应该算,工资涨吧,灰色收入也……),那么这个奖励则纯属精神层面,与物质关系不大,不但刘邦,后来很多皇帝都用过,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成本低(确实低,动动嘴即可,几乎没成本);二是效果好(确实好,和皇帝成了一家人能不好)。明白了吧?这事从皇帝角度叫赐姓,从领奖者角度叫改姓,也就是说,娄战士,往后就是刘战士了,嘿嘿,对不起,错了,应叫刘郎中才是,抱歉,抱歉哈!

  赐姓也是奖励?在今天,不是,是骂人;在当时,是,确实是。没准清明祭祖得这样说:列祖列宗啊,告诉您们个好消息,承蒙您们保佑,我不姓您们的姓了,然后一头到地磕个包也保不齐(有点别扭)。

  你这是胡扯,至于吗!

  怎么?还不服?看看刘皇帝的赐姓史:

  第一次:共4人,分别是射阳侯项伯、桃侯项襄、平皋侯项它(亦作项佗或项他)、玄武侯项某(名不详)。

  第二次:娄敬。

  第三次:没了。

  第一次4人,都是项家人,特别是项伯,不但救过刘邦的命,还救过他爹的命,救命之人,再生之恩啊!

  再看看刘邦的颁奖词,今天看来,皇帝大人还是蛮幽默。

  “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唉!赐姓就赐姓吧,还什么“娄”就是“刘”,幸亏当时没拼音,否则皇帝大人“ou”、“iu”不分,小学生不如啊。

  之所以胡扯这么多,我就是想说明,迁都是大事,刘敬的建议在刘邦看来很重要。西汉建国,刘敬没份,西汉治国,刘敬有功。娄战士到刘郎中的逆袭告诉我们:机会需要争取,但前提得有这个实力!否则,才真是胡扯。

  第一次让刘邦搬家,娄敬这伙计不赖!

  从此以后,刘郎中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童话,然而现实不是童话!童话过程很悲惨,结局往往很美好;现实就不好说了,过程惨结局好的有,过程好结局好的也有,过程惨结局更惨也不在少数,总之,都是些吃不准的事儿。

  时间到了六年(前201)九月,出事了,有人抢饭碗。按说抢饭碗也不是什么大事,无论当官还是经商,说好听点叫事业,难听点就是混饭吃,大家半斤八两差不多,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互相抢枪也正常,谁抢到算谁的,这叫能力,抢不到自认倒霉,这也算潜规则了。总之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阳谋损招一股脑全用上抢来抢去抢了这么多年,大家也习以为常了,没啥大不了。

  凡事有例外,这也叫辩证法。员工抢老板?考核倒数实行末位淘汰,卷铺盖滚蛋都让你无话说,这是轻的。抢皇帝饭碗?那可大事,真要命滴,所谓要命,就是你不要他的命,他就要你的命,总之有人要丢命,俗称革命。

  这次要革命的,是和刘邦一块革过命的韩信同志。当然,在刘邦眼里,这他妈不叫革命,叫造反,尽管他也革过秦朝的命,尽管胡亥也认为他不是革命,而是造反。需要特别声明一下,此韩信非彼韩信,乃韩王韩信,简称韩王信,别混了,重名很麻烦,古今都一样。

  韩王信,系韩襄王之孙,姬姓,韩氏,个头折今1.96米还多,不一定帅哥,绝对的伟哥(伟岸的意思,别想偏了)。韩国灭亡后,他老兄去了哪里,干了什么,至今是谜,工作经历空白,这要放在文化大革命,也是要革命的事儿。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四月,刘邦闹革命攻打阳城时,二人相遇,刘邦很赏识,让他当了将军。然后,跟着进咸阳,革了秦朝的命;再然后,跟着一块倒霉,被项羽一脚踹到汉中。如此说来,二人也算一块扛过枪,一块下过乡之革命同志,革命友谊不一定深,但多少总有点。

  在汉中,韩信同志表现十分突出,主要是劝刘邦趁着士兵(山东人多)想回家的心气,打回老家去,解放全中国。刘邦听了,楚汉开打。期间主要工作经历如下:

  汉二年(前205年):打仗。主要攻占原韩国地盘,拿下,封韩王(口头);

  三年:还是打仗。与周苛、枞公守荥阳,被项羽活捉,周、枞被杀,因为不降;韩未被杀,因为降了。不久,跑路,复归汉,仍为韩王(继续口头);

  四年:史料没写,估计还得打;

  五年:做韩王(正式下文,原话叫剖符为韩王);

  六年:先搬家,接着造反(真够忙的)。

  说起这次搬家,并非韩同志有什么改善性住房需求,原来地盘被领导相中,非要换,没法的事,这是其一;其二命苦不能怨政府,全怨他自己,因为,他太能干,能干固然好,太能干就不好说了,而且专业让人很敏感(打仗)……

  韩老兄原来的地盘叫颍川,时过境迁2000年,具体位置说不准,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豫东、皖北一带,跑不了多远。这有啥?领导为啥相中?因为,该区域还有个俗称,叫中原腹地。中原,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何况腹地乎!说白了,南来北往东奔西颠的,都得从这儿过,不让过,干瞪眼。设个路障就能收点过路费的好地方,谁不眼红?何况领导乎!

  新家太原郡(大致今晋中北部及冀蒙部分地区)不必多说了,好地方谁能拿它换?虽说天高皇帝远,可北边的邻居实在比皇帝都生猛。据记载,这帮伙计没文字,当然也就没课本没教材,咱中原孩子读书识字学文化,人家孩子学骑羊,练射箭。长大更别说,骑马射箭抡刀砍必备技能,平时不种地(想种不适合),打猎讨生活(没得选)。需要打群架了,全民皆兵抄家伙一哄而上,当然,这是估计打得过;打不过也好办,一哄而散跑得比兔子快。在他们看来,逃跑不丢人,丢命才丢人,以此估计,壮烈殉国也不是什么光荣事。爹死,儿子娶后娘;兄弟死,活着的娶嫂子,娶弟妹。注意,这并非个别人不地道,是风俗。这么说吧,在咱中原文明人眼里,就一群除了脸不要啥都要的主,这帮邻居叫匈奴。

  摊上如此好邻居,真够韩同志喝一壶。很快,这壶就来了。

  六年(前201年)秋,匈奴包围马邑(韩王信都城,今山西朔州)。前面说过,韩信很能打,可打来打去,无论灭秦还是灭项,终归是中原人窝里斗。咱这地没草原,马少,骑兵不是什么主力兵种,步兵打步兵,难度相对小。步兵打骑兵,另当别论了,人家呼呼生风,远了射,近了砍,一番动作下来,基本也就残了。前面也说过,匈奴就以骑兵为主。完了!完了!不出意外韩信这回真完了。

  事实证明,人非榆木疙瘩,只要动脑筋,办法总会有。既然打不过?那就……,谈,恭喜你答对了。所谓谈,其实也就是讨价还价,和做生意差不多。要多少?260,少一分都不行!照顾照顾,以后还得合作,240吧,你看……?俺看你实在人,这样吧,折中,250,再不能少了,这就亏本了!好吧,依了你,不过丑话说前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大致如此。

  “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丰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摘自刘邦给韩王信的批评信)

  何意?一味想死不算勇敢,只顾活命无法担当大任,贼寇(匈奴)攻马邑,凭你的力量难道不能坚守吗?马邑乃事关生死存亡的要地,正是因为这两点,我才批评你。

  不是这个何意,俺的何意是这边谈得热火朝天,怎么横空来了批评信,这从何说起?

  告诉你,从这里说起,韩信谈判没汇报,皇帝事前不知道,完了!事后不是知道了……?事后?说句实在话,就这事儿?判个死刑立即执行,到阎王那里都翻不了案,里通外国,叛国投敌,谁敢反?

  事实上,韩信被围后,朝廷已发兵准备拉一把,毕竟不为了韩信,还得为了他的地不是。这可好,不请示不汇报,私下偷偷玩暧昧,不批你天理能容,我难容!

  外面匈奴打,上面领导批,韩信脆弱的心灵实在是很受伤,为抚平创伤,抹去伤痛,韩仁兄牙一咬,心一横,奶奶的,豁出去了,投降匈奴,条件:马邑做见面礼。什么革命同志,革命友谊,在革命的利益面前,统统见你的鬼去吧!

  接下来,就正常程序了。

  汉七年,刘邦御驾亲征,首战铜鞮(今山西沁县),胜,斩其部将王喜,韩信逃往匈奴;二战晋阳,再胜;三战离石(今吕梁离石区),韩信三败。此时,刘邦抵达晋阳,有情报说冒顿驻扎代谷(今山西繁峙及旧崞县一带),当即决定,决一死战。

  事实上,刘邦说自己不如韩信(淮阴侯),并非说明他就是军事白痴,主要是韩信太优秀,不世出的名将。平心而论,刘邦打仗虽然刷子不多,但两把还是有的,决一死战,并未立刻发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马路常识,还是知道的。所以在战前,他派人去匈奴,摸老底,毕竟前番胜利,垫背的韩信兵居多,匈奴兵才万把人,要知道,那位冒仁兄能杀父自立,统一草原,可见不是什么善类,到底多少人?战力如何等等等,都得搞清楚。使者到了匈奴,看到了什么呢?套用美丽其格老师的歌词吧: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牛羊瘦,士兵老,这样的匈奴完蛋了。

  回告:可打。

  不放心,再派。

  再报:可打。

  如是者十余次,均报:可打。

  还不放心,再派。

  再回报:不能打。

  此时,汉军已过句注山。“齐国孬种!靠嘴皮子捞官做,竟敢胡说八道乱我军心。”随着一声大骂,不能打的仁兄进了局子。

  骂人者,刘邦也。

  被骂者,刘敬也。

  想来很好笑,咱这位娄敬同志,郎中当了两年不到,改姓和皇帝成一家人吧?到头来翻脸比翻书都快,出差没看到好风景不说,回来进了局子,一副手镯价值不高,还连在一起,弄得双手活动都受限,唉!怎一个好笑了得。

  当官真像过山车,上上下下左摇右摆从巅峰到低谷从低谷到巅峰全尼玛没准的事儿!当然,刘郎中空有此感慨,没有此感受,因为经查阅,世界第一部过山车,产生于公元1884年,要想感受也可以,除了玩穿越,恐怕就得向天再借2084年了。

  童话与现实就是差异大,这话得信啊,既进之,则安之吧,有时候,阿Q精神还是有用滴,你也不要太往心里去,权当吃几天财政饭了嘛,皇帝打仗是大事,我们看他打完再看你哈,刘囚犯。

  当时,恰逢数九严冬,天寒地冻,北方辽阔的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边塞内外,尽是衰草枯杨,一派萧瑟肃杀之气。汉军总计32万,以步兵为主,因天气寒冷,士兵手指冻掉的很多(十之二三),那叫一个惨,行军速度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

  可靠情报+前番胜利+克服万难=最后胜利,成立吗?其他人不敢说,反正皇帝认为能成立,他老人家一马当先,当起了先锋,甩开大部队窜了。看来,天国兵峰所向,胡奴随风披靡,收复往日旧河山,指日可待!错了,不好意思,指日可贺啊!

  直捣上谷,与诸君痛饮耳!

  当刘先锋来到平城白登山(今马铺山),发现公式有问题,压根不成立,看阵势,别说最后胜利,保住小命回家都难说,因为,冒顿40万铁骑把他围了。

  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白面青灰色的马),北方尽乌骊马(深黑色的马),南方尽骍马(赤黄色的马)。这是?这是冒顿的阵势,四个方向,战马四色。读到这里很想笑,要知道,当时刘邦的专车要配马,四匹纯色的都凑不齐,人家冒顿,10万一色共四色,这哪里是打仗,分明耍酷逗你玩啊!

  刘先锋多少人不清楚,反正不多。40万人在今天,也是大兵团,即便不打,按姓氏笔画排好队,伸长脖子等你砍,把你累得吐血不可能,累死很有可能,这回算彻底完蛋了。

  七天后(日子咋过的),冒顿让开条道,把刘邦放了。放了?难道放下屠刀要成佛?答案是:有人吹风,冒顿一时迷了眼。

  吹风者,冒顿老婆也;让吹风者,陈平也。

  陈平,时任护军中尉。此人个头高,长得帅,脑筋活,点子多,会来事,见风转舵看人下菜算家常便饭,自打跟了刘邦,混得也算有模有样。见领导有难,陈都尉发挥特长,开动脑筋,走了夫人路线,搞不定你老冒,还搞不定你老婆?不信这个邪了!结果前面说了,冒老婆一场风,给刘邦吹开一条道。在我看来,什么台风飓风龙卷风,都比不过枕边风,关键时刻,历史被吹得掉方向。

  冒顿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党员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管住自己的老婆是多么重要,关键时刻影响前途命运和事业成败啊!

  好奇吧!陈平到底搞了什么小动作,让冒老婆当了风婆婆?对此,太史公郑重地说:“其计秘,世莫得闻”,班固公严肃地说:“其计秘,世莫得闻”。史学大家都说不知道,我也不好多说了。

  白登者,白白登也!汉匈首战,失败收场,成绩不好,六十分不到。天上掉馅饼不靠谱(中彩票除外),自信固然好,但过了头,就自负了,吃不了要兜着走滴。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四百年后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曹操二仁兄在今河北中牟干了一仗,史称官渡之战。有关这次大战,大家很熟悉,我也不罗嗦了。战前,田丰说别打,袁绍偏要打,结果折了本。战后袁绍说:“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白登之围后,刘邦对刘囚犯说:“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封他二千户,赐爵关内侯,号称建信侯。

  田丰与刘敬,一个被杀,一个封侯,到底童话还是现实啊!

  此后几年,韩信同志本着打不死也要恶心死你的精神,时常率军骚扰边境。高帝十一年春(前196年),入侵参合(今山西阳高县东北)时,好梦到头魂断于此,被将军柴武斩杀,享年不详。

  怎么评价该仁兄呢?还是让他自己说说吧:

  我以街市平民之身,承蒙皇帝不弃,南面称孤而王,对此,感到十分荣幸(开头,很标准)!

  荥阳之战,被项羽活捉,没以死效忠,此我罪一也(周苛、枞公被杀);匈奴兵围马邑,献城投降,罪二也;如今为敌带兵,罪三也。文种、范蠡一罪没有,事成后一个被杀一个逃亡,我大罪三条还想活,看看伍子胥?做鬼都不信。

  如今亡命在外,看蛮夷脸色苟活,思归之心,如瘸子不忘行走,瞎子不忘睁眼一样,只不过形势不允许罢了(修辞很好)。

  说句题外话,韩王信谋反前,高帝五年(前202年)七月,燕王臧荼反,被俘;同年,颍川侯利几反,下落不明;六年十二月,楚王韩信被捕,削爵为淮阴侯,软禁,后在十一年正月被杀,夷三族。

  ……,不再说了,感兴趣的自己想吧。

  还是说刘敬,他老兄被冷落很久了,显得不礼貌。要说刘敬也凡人,生在人世间,看到的都一样,想的咋不同呢?这事在今天,叫换角度看问题,时髦点,叫逆向思维。“两国交兵,应炫耀长处才是。我到了那里,只见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一定是故意显露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打的。”刘敬的原话,真是服了你了。

  仗打败了,日子还得过,匈奴那帮伙计在,偏偏不让过,一对矛盾,着实令刘邦头疼。好在刘敬爱动脑,善思考,不久出了个好办法,这办法大家都熟悉,就是和亲。所谓和亲,说白了就是拉关系,送媳妇和别人套近乎,收了人再要打,那就不讲江湖规矩了,看以后怎么再在这个圈里混。

  具体操作也简单,刘邦把亲闺女嫁给冒顿了事。按刘敬的想法,婚礼结束,洞房一入,你冒顿是姑爷,刘邦成了丈母爷,姑爷要打丈母爷,没了天理了。

  这事放在一般人身上,没准破口大骂,怎不把你闺女嫁蛮子。但对刘邦自然不同了,当年把孩子丢给项羽这事都能办出来,嫁个蛮子有啥大不了,又不是送命,大笔一挥:照办。

  按说皇帝同意,公主出嫁这事就定了,谁敢反对不成?告诉你,还真有,不是外人,他老婆吕雉,公主的亲娘。吕后自然不干,摆事实,讲道理?麻烦,直接使绝招。何为绝招?秘而不宣,轻易不用,效果良好方为绝招,但此招例外,不需保密,随时可用,就像药品广告,效果杠杠的。中招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无可奈何,嘴上一个劲儿地嘟囔:行了行了,都依你,还不行吗!

  绝招就是哭。

  “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忍心把她抛掉远嫁匈奴!”说完就开始哭,白天哭,晚上哭,哭得天昏地暗不亦乐乎,结果刘邦中招,无奈找了个宫女当替身,让刘敬送给冒顿了事。

  政治与婚姻联姻不稀奇,算不上创新,之前的秦晋之好等等大抵可算此列。但把和亲上升为国策,刘敬可谓第一人,大大的创新了。刘敬赢得了半世英名,也就是说,剩下半世是骂名。褒之者,什么稳定边疆,增强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等等;贬之者,什么屈辱外交,拿女人换和平也骂了出来。

  刘敬已死,无法反驳,但我觉得有必要说句公道话。拿工资就得干活,这道理大家都懂,刘敬级别不高,好歹也算管理层。对匈奴这帮人,打不过,躲不了,你说怎么办?总不能刚成立就散伙(正合冒顿心思)!所以,事情总得想办法,无论拿什么换和平,归根结蒂要以最小的成本换和平,这是原则。反正不拿女人换,就得拿成千上万的将士换,拿边境的老百姓换?这句话很不近人情,但却事实存在,所以说,这是权衡问题,非对错问题。

  当然,你非用女权主义观点来说事,什么失去亲情,失去爱情,成了牺牲品,合法权益受侵害,和亲那帮人该千刀万剐下油锅等等等,这点,我理解,但,不赞同。政策出台都有时代背景,抛开背景去评价,不合乎辩证法。一个时代说一个时代的话,做一个时代的事,这才是正理!汉武帝凭啥不和亲,底子厚拳头硬打得过,谁和亲?这些,他老爷爷刘邦都没有。

  也有人说,刘敬和亲不成功,匈奴还不照样抢,抢了本钱要利钱,变本加厉,说实话,这话有点无聊,和亲不是科学定理,一个反例就能否定整个命题,你怎不说说文成公主?再者说,和亲政策一出笼,到了清朝都在用,时间跨度2000年,为什么?有存在合理性呀,这也是辩证法。

  当然,对那些和亲女子,无论自愿还是被迫,无论换来和平与否,亦或干脆失败啥也没换到,我都要深表同情和尊敬!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曾有那么群女子,为了国,为了家,远嫁异邦,奉献青春,奉献一切,以柔弱之肩挑起过国家安危重担。从这点而言,她们与驰骋疆场,马革裹尸的将士一样,都是英雄!值得铭记!虽然,有些人并未留下名字。比如这次,一个宫女,冒充公主,嫁给匈奴,不是为了爱情,不是为了幸福,而是为了这个国,为了更多的家……

  第二次想让公主搬家,这伙计真不赖!

  刘敬这人想做事,事实上,想做事的人往往不安分。这不,从匈奴送亲一回来,就给皇帝打报告,又要给人搬家。看来,刘敬同志真是搬家上瘾,搬不到底死不休。

  公元1992年,中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正式立项;1994年动工建设;2012年7月4日,最后一台水电机组投产,标志着工程全部竣工。从1992年至2010年,历经18年,130万移民搬迁宣告结束。百万移民,几倾全国之力,对口支援才完成,此等气魄,举世罕见,1992年中国GDP2.72万亿元。

  2000多年前,刘敬移民关中,人数10万,此等规模,比不上三峡,也算历史少有。当时西汉经济状况如何呢?史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米至十万钱,马一匹则百金”什么意思?通俗点说吧,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况且这些所谓的移民,不是什么平头百姓,要么六国后裔,要么山东望族,总之非富即贵,难缠的主。

  之所以搞移民,在刘敬看来,不是有必要,是相当有必要:充实关中人口,削弱关东势力,北面防胡奴,东防那帮异姓王,加强中央挖地方墙角,高!实在是高!

  移民过程史料没写,我们不能虚构,看看今天的拆迁案例,完全可以想象出来: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非常难。但不论多难,人家刘敬最终完成了,不能不说,这是奇迹。说到这里,得责怪太史公几句,过程为啥不写?写了,也算为后人留点宝贵经验,拆迁办那帮哥们不至于度日如年啊。

  第三次,让10万人搬家,这伙计真真不赖!

  三次搬家,刘敬证明了自己,成就了大汉, 56个民族,汉族约占91.51%,之所以族名称汉,即源于汉……

  刘敬的故事,这回真讲完了,不是本人偷懒,而是实在无法再讲了,再讲纯属瞎编乱造了,因为,史料对这位仁兄的记载,到此戛然而止,他最终去了哪里,结局如何,子孙混得咋样,统统不知,或许,这些已不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2000多年前,有一个人,叫刘敬,得罪了很多人,为国家做了几件事,历史证明这些事又都是正确的,这就足够了。

标签: 历史人物介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