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兰芳》中人物原型之上海地缘(转载)

爱百科 60 0

历史上,他们个个都在上海演了一出好戏

  电影《梅兰芳》中人物原型之上海地缘

   自陈凯歌的《梅兰芳》上映以来,黎明以其一贯的闷调作派在各方评论中高居“最失真”榜首。而他身边的配角们似乎个个都有了“最佳配角奖”的提名,演得像是像得来……殊不知,这话实为偏颇——演得好是一回事,演得像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让我们暂且忘记替父坐镇、美化剧情的梅葆久,来看历史上这些梅兰芳身边人物的原型。在那个年代,十三燕他们真真切切地活在舞台上下,并且个个都在上海演了一出好戏。

  “十三燕”原型谭鑫培——伶界大王五次莅沪,6旬老将被喝了倒彩

  摘下翡翠玉,押上黄马褂,不但在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输了“天下无敌”之名,十三燕最后更是倒在后台,赔上了老命。本该是老将黄忠的一场威武,十三燕面对的却是空落落的一座“定军山”。十三燕的时代结束了,输给畹华其实不打紧,让他心不甘的是伶人的面子这辈子依旧未能争来,纸枷锁依旧还在。

   少年梅兰芳前辈“十三燕”的原型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主角、伶界大王谭鑫培。他以“云遮月”的独特嗓音,赢得“小叫天”名号,清末北京城因此还有“满城争说叫天儿”的说法。谭鑫培的一大贡献是创立了京剧名角儿制,不过他的得意门生里却没有梅兰芳这个名字,和他唱对台戏的也不是梅兰芳,他俩不过是有过同台演出的合作经历罢了。据《春申旧闻》记载,谭鑫培一生中到过上海5次。

   1879年,三十五岁的谭鑫培与孙彩珠一同赴沪,取艺名谭金福,在金桂茶园里专演武生戏。当时秦腔刚在上海盛行,“头牌”角儿名叫陈彩林。这个陈彩林本来是北京中胜春班的。这个戏班是太监撑着的,有次要召陈彩林去演出。陈彩林不但耍大牌拒绝,还举报宦官不得私蓄梨园,导致戏班解散。陈彩林转战海后,在金桂大红大紫。南下的谭鑫培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第二年春天,谭鑫培就回了北京,钻研起皮簧剧来。

  5年后,谭鑫培二度赴沪,这时已经有了艺名“小叫天”,在三庆茶园表演,老生武生两门抱。

   1910年,谭鑫培第三次赴沪,已经60出头的他,在丹桂茶园专攻老生戏,在压轴戏《朱砂痣》中饰韩员外。

   两年后,谭鑫培再来上海时已经有了“伶界大王,内廷供奉”的头衔。他带领金秀山、孙怡云、德珺如等献演于新新舞台,这等阵容赛过当年的“天皇巨星领衔的群星演唱会”。当时,武丑兼唱老生的杨四立正在丹桂搭台。杨四立在演《空城计》时,把“马谡言过其实”读为“马谡年过七十”。没想到八卦的上海观众就此竟认为杨四立为京朝南下的唯一老生。谭大王哪有不生气的道理。一天,杨上演《猪八戒盗魂铃》,沪人空巷往观。谭不甘示弱,次日亦演《猪八戒盗魂铃》,沪人亦空巷而往。哪知登四台时,老将竟无法翻腾,只得靠着桌脚爬下。这时有个叫刘束轩的小记者,就在包厢中大呼倒彩。在一旁的新新舞台老板许少卿一怒之下,从后面猛击刘记者的脖子。这事在报上遂被吵得沸沸扬扬。谭鑫培被骂得体无完肤,刘许两人则闹上了法庭。恼羞成怒的谭大王辍演北返,发誓再也不来上海唱戏了。

   1915年,九亩地新舞台亏损累累,谭鑫培的女婿夏月润(新舞台老板)、王又宸(新舞台台柱)亲临北京,跪求老爷子帮忙。看在自家人的面子上,谭鑫培答应南下,第五次赴沪,连演十天,首日《空城计》,末日《珠帘寨》,票价楼上楼下一律五元。谭大王复出那可是大新闻呀,上海票友倾巢而出,新舞台二千一百十五座,座无空椅,立无隙地。巧的是当年害大王出丑的杨四立也在台上当配角。因为谭鑫培出台耽误了时间,杨四立就拉长马后以延时间。台下观众不知其然,以为是杨在卖弄,就开始起哄。到了第二天演《南天门》的时候,观众变本加厉起来。茶壶盖、铜板、桔子皮满天飞,杨四立一边被砸得头破血流,一边还要委屈地唱下去。如此这般,谭鑫培也不枉出山。

   谭鑫培的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演出不在上海,而在北京。1917年4月14日,北京官府为了欢迎广西督军陆荣庭,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设盛宴唱堂会。已70岁高龄的谭鑫培因衰弱多病而谢绝。当局便传出话来,如果不去,不但不释放他的孙子谭霜(曾因犯案在押),还要拉他去一起关押,并且派了4名巡警上门,名为迎接,实则押送,谭便不得不勉强扶病而去。到场一看戏码贴的是《洪羊洞》,立即倒抽一口凉气。一来因为戏中他演的杨六郎以死殉职,二来他师父程长庚生前最后唱的也是这一出戏。于是再三请求,从“探病”一场唱起。谭鑫培为了孙子,拼老命全力以赴唱完了戏,一回到后台,就伏在桌子上晕倒了。谭回家后病势日重,不久就撒手人寰。

  寻踪提示:

   金桂茶园是熊金桂开的,又叫“金桂轩”,位于宝善街(今广东路、福建路一带)。这个金桂茶园与同在一个地块的丹桂茶园差不多同一时间开业,竞争是摆明了的。

   丹桂茶园位于四马路(现福州路)大新街(现湖北路)口,是定海巨商刘维忠投资的。它属于新式茶园,不但有戏听,而且装饰典雅,座位舒适,并有汽油灯照明,很讨上海人的欢喜。当时,丹桂、金桂轩、天仙、大观园一起被称为清末上海四大京班戏园。

   另外一种说法是,三庆茶园才是丹桂第一台的前身。三庆茶园的老板叫赵嵩寿,开业于同治末年。

   新舞台建立后,上海各茶园竞相仿效,改建或新建新式剧场,一时达十五六家之多,老资格的丹桂茶园就是在这个时候改为“丹桂第一台”的。此后登场的便是新新舞台、更新舞台和大新舞台。

   其中新新舞台就是天蟾舞台的前身,最早位于今九江路湖北路口(即华侨商店旧址)。在天蟾舞台定名之前,除了新新舞台,还叫过醒舞台、竞舞台、迎仙新新舞台等名字。

   在谭鑫培来沪献演过的戏院中,如今唯一可寻的是天蟾舞台。1989年,位于福州路701号的天蟾舞台归属上海京剧院。后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资,香港邵逸夫爵士等热心京剧艺术的人士捐助进行改建,命名为逸夫舞台,属于天蟾京剧中心。这个名字被沿用至今。除了正门门头的架子,戏院里里外外都改头换面了。化妆室的箱子上贴的是尚长荣等当今名角的名字。12月下旬上演的京剧有《赵氏孤儿》、杨门女将以及新编京剧《圣母院》。

  “邱三哥”、“冯六爷”原型梅党——帮梅兰芳赎身,还在上海代购公馆

  一个要雇杀手除掉梅兰芳红颜知己孟小冬,另一个要梅夫人福芝芳抵押梅家房产,电影中的“三哥”邱如白和“六爷”冯子光到了后段戏份,不再像是梅兰芳的好兄弟,倒像是咄咄逼人的经纪人兼粉丝。高举弘扬国粹的大旗,做出了N多“全都是为了畹华好”的业绩。

   就像如今的“玉米”、“苗圃”、“包子团”一样,以前梅兰芳的粉丝团叫做“梅党”。当年梅党人数众多,其中中不乏有财有势的人物,如国会议员、银行家、知名文人、画家、教授等,“梅郎”的场子都是他们给捧起来的。梅宅里因他们的存在而整日人流如川。为了答谢,梅兰芳在演出时必定会在前排给他们留一排座。梅党成员有李释戡、许伯明、罗瘿公、黄秋岳、吴震修、王梦白、陈师曾等,最贴身的两个人物就是“戏口袋”齐如山和“钱口袋”冯耿光。

   齐如山为一代国剧理论宗师,是一个在品格上很清高、艺术上很骄傲的人,与梅兰芳亦师亦友。齐如山是高阳人,从小看戏长大,去了欧洲后开始看不起中国戏曲了,留学归来后的确在梨园公会做了次演讲,批评中国戏曲。但那次演讲,梅兰芳并不在座,“十三燕”谭鑫培倒去听了。据说谭大王其实并不保守,等齐如山认识到中国戏曲之博大精深后,谭鑫培还表示很赞赏他。

   齐第一次看梅的戏,不是《惊梦》,而是《汾河湾》。然后齐写信提建议,两人通书信两年之后才见面,是梅主动约见齐。齐如山对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影响很大,策划、编写新戏,赴日、赴美全程跟随,一起创办“国剧学会”等。相对其他梅党为“梅郎”公开争风吃醋,齐如山更关注的是戏本身,对“梅孟恋”,几乎没有什么参与的行为与言论。

   九一八事变后,齐如山与冯耿光就梅兰芳的去向问题发生争执,最后梅兰芳采纳冯的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留在了北京。当时齐如山凄楚又倔强地写信给梅:“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你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此后两人联系很少。

   1948年,齐如山和梅兰芳在上海见了一面,见面地点是否是梅宅无法得知。但之前没有日本军人找上齐,骗他劝说梅兰芳给日本人演戏。只道当时齐表示要去台湾,梅不置可否,就赠了三哥一件皮草。两岸分隔后,两人都曾力劝对方来自己这边,均没成功。这一别就是十几苒光阴。

   1961年,人在台湾的齐如山到梅兰芳的死讯后,当天就翻出了珍藏的畹华手迹,日日摩挲,老泪纵横。第二年,就死了。

   “钱口袋”冯耿光与梅兰芳的交情要比电影里深很多。冯家与梅家是旧识,梅兰芳十四岁上就结识冯耿光了。人道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梅在云和堂的合约是冯出钱为之解约赎身的;梅的学习进修是冯协助安排的;市面上描写梅出名前事迹的小传全是冯买下销毁的;与孟小冬的大婚是冯做证婚人的;凡表演、排剧、组班、出国、移居上海、避祸香港等均有冯参与筹划;甚至于,梅兰芳在北京、上海的住处,也都是冯代为订购的。他怎么可能用银行抵押合同来为难梅兰芳呢?梅兰芳的赴美经费问题,冯耿光作为银行行长出了大力,梅党诸人与梅本人筹划费用前后总计约有15万之多。

   1949年,梅兰芳北上参加全国文代会。冯耿光设了家宴为梅兰芳送行。此后,梅兰芳的声誉日隆,而冯耿光则因为历史问题成了“团结改造”的对象。到上世纪60年代浩劫开始时,冯耿光离世。当时,梅兰芳已不在人世。冯的后事和冯夫人日后的生计都是梅家代为操办的,也算是还了冯家的情。

  寻踪提示:

   在上海托冯耿光寻觅住房时,梅兰芳提出的要求是“地段不要太热闹,房子不要太讲究”。几经选择,最后租下了湖南籍政要程潜在思南路87号上的一幢中档花园洋房。如今,洋房已被永业集团吃下来做办公楼了,正在装修中。

  “朱慧芳”原型金少山——伶界悲剧典型,晚年惨死街头

  他和表弟畹华都是唱旦角的主儿,一样的眉清目秀,做哥哥的还要更通世故一点。若说成名,慧芳出道要比畹华早,但后运却差了许多。表弟红了后,他在戏里戏外与之斗气,到最后还是沦落到在茶馆里唱小曲,跟客人讨几个铜板谋生。

   朱慧芳可以说是京剧男旦的一个典型悲剧人物。在他身上,能看到首席花脸金少山的一点影子。

   金少山是北京人,幼年起就跟父亲金秀山学戏。1912年,父子俩跟随谭鑫培的班子来到上海,献演于新新舞台。11月14日首场,在谭鑫培的《失·空·斩》,金秀山扮演司马懿,金少山扮演马谡。

   父亲谢世后,金少山在北京不能自立,遂往烟台等外地演出,他于1922年辗转到达上海,先后在丹桂等一台、共舞台任长期坐包演员(为外邀演员充当配演,俗称“班底”而非“底包”)。他在共舞台的名次曾悬第二十五牌。后来,金少山长期在上海荣记大舞台等剧场做基本演员,逐渐才升为三、四牌,担任些重要配角。

   金少山年轻时花钱无度,晚景却很凄凉,才50多岁就贫病而终,惨死在街头。

   寻踪提示:

   位于延安东路433号的共舞台建造于1927年。黄金荣取名“共舞台”的意思就是男女“共”演的戏院。共舞台原在大世界内,专演京剧。1933年更名为荣记共舞台,1954年再次定名共舞台。

   上世纪30年代曾有2027座观众席。1989年经大修改成1207座。解放后,随着剧场硬件设施的老化,共舞台一度闲置歇业,偶尔放上两场电影。2005年9月,共舞台宣布进行闭门改建。面对大剧院、东艺等现有的千人剧院,共舞台将在舒适度上做文章:观众席缩减至601个,底层座席间设圆形几案,配合沙发构成盛开的莲花状;观众席顶上密布机关,每个座椅上空都可以悬吊钢丝,观众座椅还将被改造成可以震动、脚下甚至可以喷水的多功能坐席。表演舞台进深可达16米,舞剧、音乐剧、戏曲、话剧等各种形式的演出都可进行。

   可是离宣布改建已经三年有余,至今仍然未见声色。隔壁一片荒芜的大世界被脚手架围住了,共舞台呢外观一点没变,演出是早就停了,但似乎还有人在里边办公,门口设了两名保安登记出入人头,很认真的样子。

  电影中未曾演到的情节——孟小冬来上海为杜月笙祝寿演出,梅兰芳只敢在家听电台转播

  行事泼辣的福芝芳痛哭流涕地亲自上门,请求孟小冬放过梅兰芳;官宦之家出生的邱如白冒天下之大险,雇凶行刺孟小冬,可见孟小冬在梅兰芳心中的地位。一出《游龙戏凤》是再也演不得了,徒留下一朵红艳艳的海棠花,硬生生掷到了地下。

   电影里,章子怡在演完“潇洒小三”的戏份后,一如《藏龙卧虎》中的贯有姿态,咬牙切齿地发誓再也不与梅大爷相见。实际上,孟小冬的心里一直没有放下梅兰芳。至于梅兰芳,全家去了上海后表面上绝口不提孟小冬的名字,心里却也一直断不了情丝。

   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数次应杜月笙之邀去上海义演、剪彩,在上海期间就住在杜月笙四姨太姚玉兰之处。伶人出身的姚玉兰是孟小冬的手帕交,在她的撮合下,孟做了杜的五姨太。抗战开始,杜月笙赴香港。孟小冬也跟了去。每当家里来了来自北京或者上海的客人,她总会询问留在京沪两地的名伶近况,有意无意,单单不提梅兰芳的名字。客人哪有不知道她的心思的道理,总是主动汇报,辟清香港小报捏造的种种小道消息。每每听到这些话语,孟小冬的嘴角就会露出一丝宽慰的笑意。

   1947年,杜月笙六十岁生日,举办全国名伶祝寿义演。义演共唱十天,梅兰芳唱八天大轴,孟小冬唱两天大轴。孟小冬提前四个月来沪,在宁海西路杜公馆带领全套班子认真排练《搜孤救孤》。

    演出当日,全上海万人空巷,黑市票价翻了几十倍。买不到票的全都在家听广播,以至于商店里的收音机都脱销。当天,上海中国大戏院门前的花篮铺满几条街。所有南北名角,除了梅兰芳外,都挤在舞台两侧观摩。孟小冬的这两场连演声势远远超过了梅兰芳。据说后来,梅兰芳在家连听了两天电台转播,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时,杜的一个对头故意在小报上撮和梅兰芳与孟小冬合演一出“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弄得大家都很尴尬。而孟在演出结束后,即回北平。京沪平津一带戏院争相重金请其登台,她却将所有行头全部送人,宣布就此隐退。于是,在上海的这场杜寿义演就成了孟小冬的绝唱。

  寻踪提示:

   位于宁海西路的一栋三层小洋房是杜家的老宅、大本营,建于1930年。杜家客厅是黄金荣送的,客厅上的两根红木雕花大梁价值非凡。当时一楼到三楼分别住了三房,姚玉兰和孟小冬两房姨太太住在附近。只有姚的儿子有资格住杜宅。2000年,因上海“延中绿地”改造工程而拆除。老房子的每个部件都被专门收藏老洋房的加拿大华侨黄修志买走,运往江苏同里肖店湖畔的仓库存放。

   上海中国大戏院现址位于牛庄路704号,靠近浙江中路。该戏院建台于1930年,初名为三星舞台,专演京剧。开幕之日有李桂春、赵如泉、李瑞亭、孟鸿荣、郭玉兰等人参加演出《盗御马》、《鸿鸾禧》、《挑滑车》等戏。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梅兰芳、程砚秋、袁世海等名家都在此演出过。1944年戏院易后主改名中国大戏院。

   该戏院在2006年进行了装修,但收效甚微,于是就动起了戏曲之外的脑筋,将场地租给了一家叫“滚热”的夜总会。这里的门卫透露,滚热的生意也做不起来,这房子5月底就空关了,最近来了两家单位看房子,一家是话剧社,一家是昆剧院,也不晓得谈成功了没有。现在的大戏院铁将军把门,与楼上的居民和周边的电机商店相安无事,怕是荒得时间长了,连身架都摆不来了吧。

标签: 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