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过四种方式买书

爱百科 79 0

  中国古代的书店叫书肆,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等名称,在宋代以后则统称为“书坊”。“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

  现代读书人可以上网买书、去图书馆借书,还可以下载电子版,显然是幸运的。那么在没有当当网和新华书店的古代,人们如何买书?

  1、手抄本盛行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周绍明在《书籍的社会史》一书中提到,曾有两个中国学者得出结论:在1912年前的大约一万两千部中医古籍里面,绝大部分是手抄本,并且,在雕版印刷术发明已一千年之后,17世纪活跃于江南苏州的16个剧作家现存的80个剧本里,手抄本也是占了绝大部分。

  也就是说,其实就在中国已开始使用印刷术、雕版印刷术之后,手抄本仍继续存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成本。比如16世纪的手抄本和印刷本,对它们的劳动力和生产相对成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明朝雇一些人去抄书,每张纸上面大约有四五百字,20-30页纸的价格大概是2到3文铜钱,即每张纸只需要0.1文钱。对当时的单本书来讲,没有印本能够与如此低廉的抄写生产成本竞争。

  中国向来就人力便宜,没想到抄出来的书居然比印出来的书还要划算!

  2、去佛寺、庙会买书

  中国并非自古以来就有专门的书店,而是到了后来才有的。以前的卖书人,通常是通过卖香,或是去佛寺、庙会里顺便卖卖书,中国真正主要卖书的店铺是16世纪初才第一次出现。当时的文人,要想买书就要到书市、书铺去逛,但货量也很有限。那时候找一本书究竟有多难呢?比方说,15世纪早期的时候,北宋四大文学家——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没有一个人的著作可以在书坊里找到,你能相信吗?

  3、“吝啬”的私人藏书家

  大诗人白居易够红,但是在明朝的时候,早期的藏书家也是要费尽千辛万苦之力才能够到处把他的诗,这一点那一点地抄回来,结成一个集子。当时的那些藏书家,比如说他收藏了很多书,大家就很羡慕,就都很想去看一看,可是问题是大部分的藏书家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藏书公开给别人看,为什么?因为怕人家借了不肯还。

  当时的藏书家们催生出了中国一些出名的藏书阁,其中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就是明代兵部侍郎范钦创建于嘉靖年间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一家图书馆。

  4、没书卖就靠记忆

  明朝流行到书院听课、讲学、讨论,因为书不容易得到,所以必须去听讲,得到一本书就要凭借超人的记忆力记下来。所以明朝最让人吃惊的一点,就是那些大思想家,像王阳明通常不一定是大藏书家,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人。

  因此后来很多人说明朝讲兴学,讲学问不注重文字,而清朝的考据、训诂搞得那么发达,主要原因之一很可能是明朝文人要找书看太难,到了清朝书多了,才有条件去进行那些繁复、烦琐的文字考证。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