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三国演义悲剧说——王煜

爱百科 85 0

历来对三国演义的主题有多种观点,如封建正统说(尊刘抑曹)、歌颂仁政说、邪终压正说等,而从篇章安排上看,全文可清楚的分为三部分:三组悲剧性英雄人物(或称三个,因刘关张三位一体,其实一也)先后出场,均以失败告终,并且一个比一个死得惨烈和悲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悲剧色彩十分浓厚。

  1 桃园结义到刘备托孤,刘备(关张)的英雄奋斗悲剧

  因志同道合走到一起的三位英雄,白手起家,苦苦奋斗三十多年,出生入死,历遍艰辛,受尽凌辱。初涉江湖时便饱偿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势利:“谁识英雄是白身”,先后遭董卓、督邮、袁氏兄弟白眼的耻辱,他们忍下了;在徐州一再被吕布、袁术威逼的岁月(特别是吕布,报德以怨,鸠占鹊巢夺了徐州仍得寸进尺的相逼),他们挺过了;多次寄人篱下、逆来顺受、朝不保夕的日子,他们也熬过了(曹公视其为最大对手,手下谋士如荀彧、程昱等主张杀备以绝后患,与奸雄曹公共处,实是“伴君如伴虎”;在袁绍、刘表处,每遭猜忌暗算,袁绍两度欲杀刘备,荆州实力派蔡氏集团更是视刘备为眼中钉,数次欲除之而后快;栖身于此两位外宽内忌、身边小人无数的伪君子收容者处,实比在曹营危险百倍;即使是后来的盟友孙权周瑜,也常生杀机);数番替他人出苦力,为他人作嫁衣,到头来一无所获乃至吃力不讨好的苦水,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咽下(扫黄巾为朝廷打拚,战虎牢为大汉卖命,助公孙大战袁绍,随曹操扫袁(术)灭吕,这种种辛苦,到底为谁而忙?);几度费尽心机重整旗鼓即为强敌所败、推倒重来的无奈,他们也一遍又一遍的承受。命运多舛,孟子所谓“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们全遭受了。(比起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勾践仅受吴国人的气,只经历过一次惨败,刘关张所受的晦气、猜忌、挫折和险情却寸步不离的数十载伴随他们走遍天下。)面对上天苛刻的磨难和考验,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忍辱负重,忍常人之所不能,打破牙,和血吞,不折不挠,只为成就胸中伟大的抱负,正是桃园结义盟誓中所言“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崇高使命感成为他们的精神动力,支撑着他们闯过一道道难关,奇迹般的生存下来,也最终感动了上苍。

  屈身守份半生,终于等到天时,池龙一旦得时,直冲云霄的速度快得惊人,在联合孙权取得赤壁大捷进而夺得荆州站稳脚跟之后,刘备势力急剧膨胀,一举夺取了天府之国益州,建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继而刘备亲自进军汉中,终于大败生平宿敌曹操(赤壁之战主要还是靠着东吴的实力),将两川之地尽收囊中;随即关羽北伐,更是小举大克,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以避其锋,时来运转之际,事业顺利得难以置信,一切似乎都在照着“隆中对”勾画的蓝图进行着。可以说,其时形势一片大好,重振汉室的理想似乎已指日可待了。

  孰料造化弄人,接下来形势急转直下,北伐之师为徐晃击败,荆州之地为吕蒙袭取,颠峰状态的关羽不但丢了军队,丢了后方,连自己人头也丢了。更可悲的是,这仅仅是厄运的开始,随后产生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恶性循环,直让亲者痛,仇者快。悲痛交加的张飞迁怒于人,终于一代猛将在报复的暗杀下死于非命,这真是火上添油,大大加旺了刘备复仇的火焰,一向以“忍”、“厚”见长的刘备再也按捺不住了,理智最终没法战胜情感了,“朕不能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道哉?”,满朝文武(除了关张的嫡系势力)的进言也好,一向言听计从的诸葛亮的劝谏也好,一概听不进去。此时刚刚当上“汉朝皇帝”的刘备,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灭东吴,将罪魁祸首孙权千刀万剐,为结义兄弟复仇。至于什么“匡复汉室”,什么“拯救黎民”,什么“剿灭汉贼”统统顾不得了,而这,恰恰正是“桃园结义”所要实现的伟大抱负,刘备却在关键时刻违背了她。

  当是时,曹丕篡汉,天底下心怀汉室的遗少遗老、仁人志士无不翘首以待“汉室继承者”刘备挺身而出,带领他们攘除奸凶,还于旧都(这个新大汉皇帝,虽然血统和东汉皇室稍微远了点,毕竟姓刘,而且其皇亲地位经过前皇帝献帝的确认,三十多年来一直高举“扶汉”、“爱民”两大旗帜,受汉献帝衣带血诏讨贼后,刘备便与曹操划清界限,誓不两立;并且刘备出道以来,注重“人和”,多方收买人心,在荆州携民渡江、与民共存亡的伟大义举,更使其深得民心,实在是汉朝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者,更是“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原苍生日思夜盼的理想救星;关羽北伐时,尚得到众多绿林好汉的遥相呼应,(据三国志),而今蜀国虽小,若刘备能亲率王师,旗帜鲜明的讨贼问罪,则天下义士焉能不一呼百应,中原百姓岂能不箪食壶浆?);刘备却舍大义而趋小义,缓公仇而急私仇,一意孤行,此举不仅在实质上背叛了“桃园结义”的誓言,而且动摇了立国之本,失掉了天下人心,到头来“偷鸡不成折把米”,仇没报成,却输光赌本,倾国之兵伤亡殆尽,继而悔恨而死,连自己的老命也赔进去了。

  杜甫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倘若关羽不大意失荆州,或如果刘备能先公后私,而不意气用事、一错再错,则历史重新改写、“汉室”再度复兴的可能性仍不可小视。

  悲夫刘郎,亡非其时。穷困潦倒的漫长岁月,不折不挠的默默奋斗,经受住了一系列生死考验,可惜善始而不善终,却在否极泰来的时候功败垂成。

  悲夫刘郎,死非其事。戎马一生,为匡复汉室拯救黎民,与汉贼曹操作殊死战,最终生命的终结却不得其所(为盟友孙吴而非宿敌曹魏所败)。

  悲夫刘郎,失固自致。从刘关张的奋斗史来看,逆境和强敌不但无法打败他们,反而让他们更坚强,更理智,他们其实是死于自身的因素,关羽因轻敌失警而死,张飞情绪失控而亡,而刘备情绪失控在先,轻敌失警在后,几乎把三十多年的奋斗成果毁于一炬。古人所云,战胜心魔,今人亦言,大敌在已,信不诬矣。呜呼,“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

  并且,刘备的悲剧带来的苦果,已经注定了此后诸葛亮乃至姜维的悲剧。刘备含恨而终,留下千疮百孔的烂架子让诸葛亮去收拾。尽管诸葛丞相竭尽了全部的心血和才智而使这个摇摇欲坠的小国恢复生机,但无论诸葛再怎么鞠躬尽瘁,智力再怎么超人,蜀汉全盛的时期已经随着版图的缩小,人才的凋零,人心(指天下人心)的丧失,理想的失落(后主和不少大臣都主张安享太平,维持现状)而一去不复返了。

  2 刘备托孤到五丈原诸葛病逝,诸葛亮的英雄奋斗悲剧

  刘备姓刘,有纯正汉室血统,又靠着汉家的招牌发家当上皇帝,复兴汉室自是义不容辞,偏偏他说的比做的多,而攻打孙吴以泄私愤却是不遗余力,并且经他这么一胡闹折腾,复兴汉室的大计已被贻误不浅。倒是先后接过这面大旗的两位原本和“汉室”毫不沾边的人物,为了此渺茫而崇高的理想,孤独的(除了他们自己,蜀国上上下下,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支持这项伟大事业呢)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直至流尽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滴血,没有任何索取,只有无私奉献。(汉家没有亏待刘备,靠着这面旗帜刘自己当了皇帝,刘备尽忠“汉室”,其实私心不小。早先两个儿子,一封一禅,合起来封禅,乃皇帝祭祀天地之礼也,可见他早有此心。诸葛亮姜维尽管身居高位,却一生清贫,到了后来,“降天子”(此前几乎没有,夏桀商纣王莽楚霸王都是宁死不屈的,秦三世子婴虽然投降汉高祖,不过他即位时已经改称“秦王”而非“皇帝”了,所以算不上是“降天子”,汉献帝那是“禅让”,也很难算,只有那个被秦昭襄王俘虏去的末代周王勉强合格)、“汉朝皇帝”刘后主自顾继续过着他的享乐生活,乐不思蜀,而为了汉室,诸葛亮一家三代人相继马革裹尸,姜维不但死得血腥,还把无辜妻儿的命统统搭上,汉室亏欠他们的实在太多了。)

  先说诸葛丞相。三国演义几乎是以诸葛亮为主人公来叙事的,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争雄,刘备奋斗半生,屡战屡败,经高人指点,几经周折,三顾茅庐,诸葛亮开出了“隆中对药方”,并出山辅佐刘备,刘备境况果然大为改观,终于打下半壁江山,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后关羽陨身,刘备蹉败,临终举国托于诸葛亮,诸葛亮竭尽所能,内修政理,外结孙吴,稳定局势,继而南征泸水,最后北伐魏国,企图克服中原,完成刘备遗愿,然蜀国实力有限,人才日渐凋零,又不幸遇到强劲对手司马懿,虽在战术上屡胜强敌,但战略上却对司马无可奈何,六出祈山(据三国志则是五出)竟寸土未得,诸葛亮累死军中,于是蜀国从此再度走下坡路,虽有蒋琬、费袆、姜维先后辅政,终无力回天,诸葛亮亲自挑选培养的关门弟子姜维,继承诸葛遗志,力排众议,九伐中原,亦无功而返,蜀国最终灭亡,姜维以身殉国。不久司马代魏,晋灭吴,三国归一。诸葛可谓作者浓墨重彩的中心人物,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刘备本人。(就篇幅而言,从诸葛出场到病逝五丈原,时间跨度不到三十年,却占到全书的绝大部分,从35回到104回,而诸葛死后,作者便匆匆收笔,近50年的历史只占了16回的篇章,除简述基本史实司马掌权三国归晋外,只着重描写了姜维的奋斗,作为诸葛悲剧的继续。)

  丞相是天才、全才,智慧的化身。诸葛亮自比治国大师管仲与军事奇才乐毅,世外高人水镜先生更将其比为历史上开国大功臣“周之吕望、汉之张良”。撇开小说中那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奇门遁甲、能呼风唤雨的全能超人不说,即使是历史的诸葛亮,出将入相,其武略政略、治国治军的水平也是一流的。体现在:整体规划上,在刘备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隆中对”惊人的设计、预言并改写了历史;治国上,乱世用重典,切中时弊,赏罚分明,蜀国达到“路不拾遗”的大治局面。当失荆州、征吴大败、刘备病亡一连串的打击使蜀国摇摇欲坠之际,诸葛临危受命,力挽巨澜,终使蜀国转危为安,并且得以对强大的魏国采取主动攻势,其南征北战,以一州之地,百万之民,支撑十万大军(演义载蜀军数十万,夸大之词,不取)连年远征,兴师动众,却仍使蜀国保持繁荣稳定,并得到蜀国军民的衷心爱戴,更可见其治国和理财之能;军事上,他的传世著作《将苑》,于用人用兵之道,颇多精辟独到论述,六出祁山,就具体战斗而言,败少胜多,亦可证其军事才能。外交上,深知联吴抗曹的必要性,早在隆中对便提出此基本方针,实践中数度促成维持了与东吴的联盟,赤壁之战前夕,“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成功说服孙权抗曹,其后吴蜀交兵,诸葛又成功修复巩固了联盟,并且在孙权称帝后,力排众议,坚持维持联盟,体现了高超灵活务实的外交水平。

  近世之人多以成败论英雄(其实,能辅佐一无所有的刘备取得三分天下,并且临危受命,使蜀国转危为安并且繁荣,诸葛亮已经够成功的了,而六出祁山,以攻为守,使敌无瑕我攻,以次而言,也可谓成功),对诸葛丞相提出很多过度苛求和不实批判,主要流行下面几种言论。

  1对隆中对的质难:认为荆州四面受敌之地,取之无益,得荆州埋下了吴蜀交兵的祸根,两路进兵取中原兵力分散,难以成功。对曰:当时天下也就荆州益州可取了,不取荆州,请问刘备去哪安家呢?至于两路进兵,隆中对上讲明前提是“吴蜀结盟(如此少了关羽那样的后顾之忧)、天下有变(如曹魏篡汉)”,且两路进兵,亦正亦奇,使敌顾此失彼,又有何不妥呢?(魏灭蜀,晋灭吴又何尝不是两路、数路进兵呢?)

  2事必躬亲:作为治国的管理大师,如果不懂授权,不知分工管理,岂非笑谈。其实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太负责了,太希望他人也能像他一样尽心尽力了,“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诸葛去世后,先后接替的辅政大臣蒋琬、费袆基本上萧规曹随,按诸葛留下的制度办事,蜀国保持稳定,也可证诸葛管理治国之能,并非如后人臆想的“大小轻重不分,专注小事误了大事,不抓制度建设”。

  3 不用魏延之计:诸葛丞相输不起啊,世人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详见后文。

  4 短于武略: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诸葛的军事才能前已提及,三国志作者,陈寿虽持此说,却也承认北伐不成功有其客观原因,如对手太强,魏蜀实力相差太大等。何况诸葛用兵,除了街亭一役用人不当致败外,也没有什么大的失误,(不象曹操、刘备都多次惨败过)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每次都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全师而退,也可见其指挥才能。倘若历史上的诸葛不善军事,后人又何以能将他奉为大军事家呢?

  5拙于识人用人:笔者承认,错用马谡是诸葛一生无庸置疑的最大败笔,而诸葛对魏延的潜能也未能加以充分利用,相比之下,刘备对马谡、魏延的认识就深刻得多。但就此得出结论说,诸葛不会识人用人则未免以偏概全,且看他一手培养提拔出来的接班人蒋琬、费袆、姜维吧,哪个不是才德双全,出类拔萃。

  6不培养接班人:后主是皇帝啊,且天生就是那副智商,诸葛亮又那么忙,拿他有什么办法?对于未来的丞相蒋琬、费袆,诸葛一直将他们安置在后方锻炼,负责辅政和后勤工作,难道这不是在培养、锻炼继承者吗?至于姜维则更不用说了,带在身边随时指导。诸葛亮自己也没想到自己那么快就走了,但还是事先考虑好了接班人蒋琬,甚至未来隔代的接班人费袆、姜维,我们还能指责他“不培养接班人”吗?

  7黩武、专权:无稽之谈,不屑一辩。

  诸葛的才能后人大多折服,而现代人多喜叛逆颠覆传统,又受势利心理潜移默化,推崇成功者而贬低失败者,于是鸡蛋里挑骨头的提出如是责难(当然其中有些古人早已提及,但论到苛求、想当然和无中生有,则远不及今人的批判)。故本文对丞相的才能加以细致分析,至于诸葛为忠贞的象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公无私,是道德修养的楷模,古代社会的完人等,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古今几乎一致认同(除上文所提的弄权这种刻意标新立异的谬论),故不多加笔墨,并非不够典型之故。

  水镜先生言“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幸运的将此两大奇才收入麾下(当然庞统不幸早殁),临终又举国全权委托于诸葛亮。如此天才人物,几乎享有绝对权力,又是极度尽责百般努力,到头来何以竟寸土未得,累死军中?

  按理说刘备兵微将寡,缺粮少地、强敌压境之时,诸葛亮尚能轻摇羽扇、谈笑运筹于帷幄之间,辅佐刘备取得三分天下,到诸葛亮全面掌权时代,蜀国实力虽仍远不及魏国,但有了“天府之国”作为根据地,吴蜀联盟空前稳固,进可联合进取中原,退可据险而守。其作为反不如初,原因又是何在?

  后人固然大可如是解说:

  诸葛出山时,局势未明,混水容易摸鱼,尚有西川、汉中、荆州这样的准真空地带可供开拓,因此在赤壁之战抑制了曹公统一天下之势后,刘备得以避实击虚,先取荆州后取川,到了三国割据真正形成,普天下再也没有弱小集团可以被诸葛吞并,要统一天下只有硬碰硬地去打实力强大的魏国,所以难以成功;

  也可以解释说刘备当时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所以反而能成功,而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接下重任,固然要取天下,但也要保蜀国,如此背下了思想包袱,不免患得患失,他输不起,一输的话蜀国的基业便前功尽弃,魏延之计,赌对了可取天下,赌错了要损兵折将乃至亡蜀国,凡此种种,我想诸葛亮不会不知,但他要对刘备负责,不能拿刘备的基业来下注,所以他宁愿选择稳妥的正面进攻的策略,世人都知诸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这里,诸葛则明知可为而不为,因为他不是赌徒,他是负责任的经理人,不能拿股东的财产去孤注一掷;

  也可拿强敌司马的水平来为诸葛开脱,诸葛早期的对手,曹公、周郎,智谋固是高深,却均是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风流人物,(曹公横槊赋诗、周郎雄姿英发)换句话说,他们不但有七情六欲,而且情感远比常人丰富,更容易激动,所以诸葛争荆州可以让冲动的周瑜活活气死,取汉中可以让多疑的曹公风声鹤唳,司马的智谋未必比诸葛曹公周郎高,他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他与周、曹截然相反,是内敛深沉、喜怒不形于色、能控制情感而不被情感控制的高手,你送来女人衣服让我穿想激怒我,我偏偏笑着穿给你看,你想决战,我偏坚守,司马天生注定是诸葛的克星,智谋超人诸葛遇到情感超人司马,偏偏司马掌握的资源(兵将、粮食、后方支持)又比诸葛多,司马有的是时间跟你磨,司马的任务比你轻(我只是抵抗蜀兵,魏主并未要我擒诸葛,更没让我灭蜀国,你却要消灭魏军,攻灭魏国,还要不分昼夜的处理军国大事小事),司马的压力比你小,那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高手比剑比棋,倘若双方实力相当,则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比心态,诸葛并非修养不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多好),无奈压力太大,任何人长期处在这种状况下都难免不堪重负,终于被司马拖死。

  以上具体原因都可以用来部分解释,但难免牵强,有以果导因之嫌。从深层次讲,诸葛的悲剧,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最好例证,就算你是智慧超人,就算你百般努力,就算你为之奋斗的是正义伟大事业,如果逆势而为,喜欢弄人的造化仍然不会放过你。诸葛从事的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任务比起创立蜀国,太过艰巨了。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汉朝前前后后四百年(历史上是周朝之后最长的朝代),盛世既过,盛极而衰,气数已尽,至黄巾起义,群雄混战,大乱世刚刚开始(三国结束西晋短暂统一后,还需历经十六国混战,南北朝对峙等数百年乱世,中国方进入统一兴盛的隋唐时代),要复兴汉室,无异于扭转乾坤,谈何容易,这其中道理,作者借刘备三顾茅庐时遇到的诸葛亮的隐士朋友之口说出,即使是两度推荐诸葛的水镜先生,也慨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尚未出山,悲剧已然注定。偏偏刘备为拉拢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又是三顾茅庐,又是言听计从,临终还来个欲擒故纵,竟说如果儿子不行,诸葛可取而代之,如此知遇之恩,诸葛亮还有什么选择呢,只好“士为知己者死”了。

  希望渺茫,作为智者的诸葛又岂能不知,前出师表尚写得信心十足,要“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第一次北伐,尽管不用魏延之计,仍然出其不意,势如破竹,魏国朝野为之震惊,并且孟达已积极准备反正响应,可惜由于马谡失了街亭,功败垂成。到了诸葛第二次北伐时,悲观倾向已明显流露于后出师表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丞相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巩固联盟,发展经济,治国治军,任贤纳谏,南征北战,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对策,他全做到了。而成败果然非人力所能为。上天早就安排好了历史的去向,诸葛再怎么废寝忘食,再怎么任劳任怨,再怎么苦思良策,又有何用呢?上方谷一役,诸葛费尽心机,方诱得司马出战,用火攻困之谷中,孰料司马命不当绝,天降大雨,司马脱险。五丈原禳星,眼看至诚即将感动上天之际,突至禀报军情的魏延无意将灯踏灭,也踏灭了丞相为汉室继续奋斗的一丝奢望。“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诸葛丞相,您是补天的女娲,是移山的愚公,是追日的夸父,是填海的精卫。可为何愚公能够感动上苍,智者却要受到造化如此的愚弄和摧残呢!!!您本是过着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生活的山林隐士,何苦竟成了夜以继日事必躬亲永无止境的大忙人?!安息吧,丞相,您已经比您的先帝更尽力而为了,比您的先帝更问心无愧了。

  丞相是悲壮的,但又是幸运的,毕竟,您的才德得到了生前死后广泛的认可。蜀国上下对他由衷爱戴,蜀民冒险违例为他立庙,连被他罢了官的李严、廖立,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也痛哭欲绝。那位最终战胜诸葛的老对手司马也赞叹诸葛“天下奇才”。孙吴在刘备时代老跟蜀国过不去,但诸葛主政后,两国空前团结,吴蜀正式结盟的条约中,没有提到两国君主,却提及了“德威远著”的“诸葛丞相”,诸葛归天,孙权也为之“每日流涕”,“令官僚尽皆挂孝”,可见吴国对他的尊重。

  后人更是对诸葛推崇万分,大诗人杜甫的诗篇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这位传统社会的完人: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未完待续)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