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濮的崛起,燧人弇兹合雄氏与伏羲氏文明

爱百科 53 0

  百濮的崛起,燧人弇兹合雄氏与伏羲氏文明

  (一)有巢氏来自澧阳平原最近的山区,与皂市下层文化相关

  澧阳平原的古文化的发展进程,在上万年的时间跨度内,总是周期性地陷入上百年或数百年的沉寂,这有天灾人祸的原因。天灾主要是洪水,洪水经常毁坏城市村庄,文明在毁灭的基础上多次重建。人祸呢?则与附近山地民族不断加入农耕区有关,山地民族秉持与原住民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到澧阳平原,与原住民的磨合过程未必十分美好。

  从距今七千多年前开始,古文献就有巨人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献记载下来的多是美好的一面,燧人氏与伏羲氏的血统都与巨人族的到来有关。但是没有记载下来的部分,也许是澧阳平原总是陷入周期性沉寂的答案。一伙伙游猎者来到农耕区大肆偷盗抢劫,生产被破坏,人口骤减,澧阳平原的文明中心转移到远离陆地的一些州岛上,湖南南县与岳阳地区,出现了涂家台遗址与坟山堡遗址。

  巨人者,顾名思义,就是体格都特别强大健壮者也,湖南常德地区至今还有一类大块头男人,我姨妈家的表哥就是这类人,我测过他们的父系单倍群类型,为O3—M117,看来不是常德地区的原住民,他们的祖上来自长江北岸。个个生得180、190的身材。大表哥性格鲁莽,但两个儿子却非常聪明。

  大表哥是一个十里八乡都畏惧的恶霸,名叫铁大婆。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十多岁就当生产队长,不是因为他思想品德好,而是村民们怕他作恶,事实是不选他谁也不敢给他们队当队长。他力大能干,吃软不吃硬,被人奉承着当了几十年好人,晚年原型毕露,没少有人挨他打,有次打了体制内人还自报家门,告诉对方自己姓甚名谁,就直接被关进了监狱。

  一直闹不明白常德有些大男人为何要叫铁大婆、铁小婆,中国科举制度已经实施了一千多年,这些自称汉族的人群难道不明白大婆小婆等词语给男人当名字很不雅?唯一的解释,这个族群的文化基因是以婆字为尊的,这是百濮民族的典型特征,他们昂藏八尺男儿的名字上经常冠以婆字,却从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山地民族进入农耕区,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和谐的,他们的强壮与孔武有力决定了他们的话事权,旧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澧阳平原最终归于沉寂。这时,受到冲击较小的东方,亮起了点点繁星。除了洞庭湖地区一直闪烁着的涂家台与坟山堡遗址两座灯塔,关洲遗址也算一座。在更加遥远的东方,则出现了上山、双敦、裴李岗的始终薪火不灭。

  文明出东方,澧阳西岸的人们,对东方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崇拜。在他们的世界的东方,远隔重洋的地方,生活着一群优雅文明的人,在他们的想象中,那里是瀛洲,是仙岛,生活着一群过着神仙样生活的人。

  随着云梦水退,这个东方瀛洲不再遥不可及,与西岸开始有了水到渠成的接触,源源不断的精美器具,不断从海的那边舶来。湖南南县涂家台遗址兴起的皂市下层文化,开始反哺澧阳平原。云梦西岸的百濮聚落犬丘,神奇地变成了伏丘。

  七千年前的临澧县胡家屋场遗址,就是属于皂市下层文化。这里也许不是最早的扶桑,对山地民族来说,扶桑只是一个传说,那是一种己经消失的史前文明,但是他们仍然乐意将自己的族称以扶桑来命名。或者说,他们仍然乐意继承扶或濮这个称渭。

  其实,在人类的新石器文化的早期,岭南、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淮河流域,这几个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在一直有互动,彼此施加过重大影响。洞庭湖西北岸的澧阳平原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和文明化进程轨迹最为清楚的地区,对中国远古文明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距今七千多年前,长江中游出现了多支文化并存的格局。在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是高庙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长江沿岸或者江汉地区主要是城背溪文化。城背溪文化主要分布在鄂西峡江沿岸,不过汉东地区似乎也有分布,如天门土城遗址下层,黄冈地区的谢家墩后岗等地点,都发现了类似城背溪文化的陶片,意味着城背溪文化在江汉地区已有大范围分布。

  圈足器的出现导致彭头山文化解体,继而出现皂市下层文化与城背溪文化。亦即彭头山文化的主体因素是被这二支文化继承。但是,地处沅水中上游地区的高庙文化,却是与上述二支文化有明显差异。其陶器上的纹饰、生业形态等都与城背溪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判然有别。进一步分析还发现,高庙文化不仅分布于沅水中上游地区,湘江流域中上游地区也同样有分布。

  换言之,在原来彭头山文化分布的大本营,即彭头山文化的分布范围里,后继者是皂市下层文化。如果追根溯源,彭头山文化在其发展的中晚期分别受到贾湖文化和上山文化的影响,城背溪文化与皂市下层文化大体当是彭头山一元体系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出现。

  七千年前的澧阳平原已经进入有巢氏时代,有巢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外,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

  《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韩非子. 五矗》:“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遁甲开山图》: “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说琅玡山在山东省诸城市,所谓有巢氏治于此,实不足为信。

  《太平御览.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有巢氏是中国史书里能够追朔到的最早的天下之王,比燧人氏时代还早,距今七千多年。但是要把他们的事迹跟遗址对应起来,相关线索实在不多,我是在梳理古代文献时发现了伏羲氏时代很多地名源自有巢氏时代,以此找到了一些突破口,发现了一些有巢氏地望的神奇的证据链。

  古文献记载,伏羲氏的出生地名叫华胥之渚,华胥之渚在哪里?在雷泽,早仇池。何为仇池者?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名叫仇的小湖也。澧阳平原在距今数千年前的水位是很高的,这里本身原来是一大片澧泽,既雷泽。晚期雷泽分割出无数小湖以及州岛,仇池当是其中之一的一个小湖。再往后,由于泥沙的淤积,仇池的水越来越少,最后演变成一片州岛,就变成了仇丘。

  仇丘即后来的九丘,最早的九丘就是指的仇丘,不是九个丘的意思。九丘概念演化成九个丘的意思,已经是很晚的尧舜禹时代,山海经里提到的九丘就是九个丘的意思,至禹时代,九丘的概念演变成九州,大禹第一个提出将天下分九州,奠定了中国地理划分的基础。

  那么最早的仇丘在哪里?仔细梳理澧阳平原相关的地名。湖南临澧县九里山乡邱桥村有邹家山遗址,可能就是就是远古仇池所在地。仇池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时候是大湖,是不能住人的,但是在这附近却有一个距今七千年的皂市下层文化遗址胡家屋场遗址,胡家屋场有可能就是远古伏丘,就是犬丘。伏丘,就是远古蒲丘,也是扶桑的意思,

  犬丘就是伏丘,就是胡家屋场遗址,文献记载犬丘位于雷夏泽的西岸。雷夏泽就是雷泽与夏泽。雷泽,就是澧泽;夏泽是啥?夏就是大壑,或大河,邹家山遗址的南面有合口镇,在澧水与澹水的汇合口,这里是最早的澧水大河。澧河者,雷夏也,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雷夏泽,或者说是最早的雷夏泽。其它地方的都是山寨的,是被人从这里搬迁过去的。

  中国神话故事里有九河神女,九天玄女,这里的九最初也应该不是指的九条河或者九重天,而是指的仇池这个地方的某些女巫。这里九河就是仇河,它也应该是一条确定的河。是哪条河呢?应该就是从湖南石门下来的那条澹水。澹水在入澧水处淤积成河,就是仇池,显然澹水就是远古仇河,即九河。

  邹家山遗址位于临澧县九里山乡邱桥村,九里者,九澧也,九黎也;仇者,邹也,邱也,有巢也。仇池在伏羲氏时代还是湖,不能住人,所以邹家山遗址比胡家屋场遗址晚一千年,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仇池的范围曾经很大,向东及于很多皂市下层文化遗址,如丁家岗遗址,城头山古城遗址等。

  基于以上证据链,我初步将皂市下层文化与有巢氏对应起来。当然,伏羲氏时代比有巢氏时代晚一千年,伏羲氏的出生地未必与以上皂市下层文化遗址有关系,但仇池这个地名源自有巢氏时代,显示这个地名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的厚实。

  有巢氏不是澧阳平原最早的居民,他们极有可能来自澧阳平原最近的山区,湖北松滋台山那边有邱家祠堂,邱姓人非常多。显示有巢氏地名向松滋迁移,百度松滋地图,松滋山寨了澧阳很多地名,诸家河就是九河啊,雷泽洲就是澧泽啊,哪个才是真的?至少澧阳这里有遗址,松滋有地名没遗址。

  中国与仇丘有关的地名,还有很多山,仇池山,仇夷山、九华山 仇维山,围山、瞿堆,崛围山,九里山,九嶷山。哪个是最早的仇池山呢?应该指的是湖南临澧县的九里山吧。

  (二)燧人氏弇兹合雄氏之国在湖北松滋地区,与城背溪文化相关

  文献记载,燧人氏,三皇之首(尚书大传版本),风姓,简称燧人,尊称燧皇。燧明国人。远古时代,燧人氏在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奉为“火祖”。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

  燧人氏是中国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的第二位天下之王,时间距今七千多年,研究其地望,线索跟有巢氏一样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尝试从现有的文字材料入手。

  有文献记载,燧人氏之都睢阳,这个地名现在在河南周口市,这里也有很多风姓家族伏羲陵的相关古迹,此外,今河南淮阳也是有很多官方认定的燧人氏古迹。根据姓氏源流的相关记载,雎姓与睢姓人原本是一家,后来才分开的,使用了同一个字,但读音己不一样。一个念巨,一个念虽。 

  雎,睢,淮,这三个与燧人氏的居住地有直接渊源的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同一个的字根隹,所以推测这个字最初的写法应该是隹,读音为追。隹字在古时常用作人名,例如季连的老婆名女隹。还有长沙马王堆墓女尸名辛追,很可能就是辛隹的的意思。马王堆墓出土竹简,开篇就说自已的祖先是伏羲女娲,一个自认为风姓家族后人的人明追,其意义源自隹的可能性很大。

  燧字的读音,最初应该是隹,后来才分化成雎和睢,所以燧人氏很可能就是隹人氏,这个字有时写成雎,后来又常被简写为且,音巨,如湖北荆州地区有沮水,其音就是巨。且字,就是中国祖字的字根。且水,读音其实是沮水,且字的读音,来源是隹,被念成祖。沮水,就是祖水。这样中国典籍里记载的巨人族,有可能就是雎人族的意思。雎水者,姬水也,其实它更早时期应读为伊耆,为神农氏与帝尧之姓氏。黄帝姬姓,也是巨人族后裔。

  伏羲氏的母亲是华胥氏,但是他的父亲,就是巨人族的。文献记载华胥氏覆巨人迹而生伏羲。所以,伏羲女娲的父族血统,就是来自燧人氏的巨人族。另一个佐证,燧人氏风姓,伏羲氏也是风姓,禹时代的防风氏,就是巨人族的,他因在禹的天子大会上迟到,为禹所斩,有多家文献记载这防风氏身材高大,人们要将他尸体运回家乡,用一架车都装不下。

  风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带女旁的姓,表明这个部族率先进入父系社会,承认男孩在外面走婚生的孩子在部族中享有成员地位。所以,伏羲女娲时代的巨人是啥?其实就是他们的父族燧人氏。

  听苏州评弹,发现苏州话的“九”字读 ju。这个读音还可以用来解读诗经中的《关雎》,也是读ju。所以雎字是个通假字,就是九。九即仇即邹即有巢氏,用隹字做字根的还有集字,反映的是巨人族最早在这里做小买卖,形成集市。燧人氏出生于远古商丘,很可能就是有巢氏之都扶桑,在澧县八十垱遗址处。

  燧人氏在有巢氏晚期离开澧阳平原,在湖北松滋的洈水流域的桂花树遗址处定居下来,他们怀念自己的故乡八十垱遗址与涔丘湾,也将这里命名为扶桑,但这里并非最初的扶桑,由于它位于薄山之阴,后人将这里称为蒲阴,这里就是燧人氏的第一座都城。远古时代,扶桑即归墟,桂花树遗址的桂树,也许就是归墟的意思。

  当时松滋地区居住着三大部落,燧人氏,弇兹氏,合雄氏,弇兹氏很可能是来自湖南石门县燕子山的游猎民族,即燕子氏,他们沿着洈水进入松滋地区,弇兹氏在松滋台山建都,由于不喜农耕,所以经常在盐井镇地区以贩盐为生,很可能是薄山地区最早的盐贩,因此将盐这种东西用他们的族称燕来命名。

  合雄氏就是鸿氏,这个族群很可能来自长江中上游枝江宜都地区,因此又称帝鸿氏,就是帝江氏的意思。合雄氏在松滋南海镇的何家岗遗址处建都,称鸿陵,或混仑,即昆仑。燧人氏娶弇兹氏之女玄女为妻,结成联盟,很快吞并合雄氏部落,统一松滋地区三大族群,合称燧人弇兹合雄氏。继续在昆仑建都,即为玄城。

  湖北松滋何家岗遗址,是弇兹氏之都玄丘, 又名昆仑丘。昆仑山与昆仑丘不是一回事,昆仑山指的是湖北松滋背靠的大山,昆仑丘指的是昆仑山脚下的一座城市,即昆仑墟,就是昆仑人建立的集市的意思。

  (三)伏羲氏文明将澧阳与松滋一体化,与大溪文化相关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路史》载:“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跧之。意有所动,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之应,故谓曰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伏羲葬南郡,在襄阳。”

  史书记载,黄帝曾经梦游华胥氏之国,说明华胥氏在远古曾经有过很大影响力。但是华胥氏之国究竟在哪里,没有直接证据,但有证据链。严重指向它就在澧阳平原。

  远古时代,澧水下游是不存在的,这里只有澧泽。澧泽者,雷泽也,粤语读音中,雷字与澧字读音完全一样。

  澧阳平原的西部,为九里山乡。九里山,也许就是远古九黎山。跟城头山一样,澧阳平原的山都不是什么大山,甚至连小山都不是。也许远古时代这里确曾有一些小丘,但后来被洪水夹带的泥沙淤平了。九里山,也许是九山与黎山的合称。九山者,邹山,仇池山也,黎山者,澧山,雷山也。

  周杨先生说,他读山海经浮玉之山节,有个“北望具区”。当时不知是啥意思,有天听了一段苏州评弹,才发现,苏州话的“九”字读 ju。这个读音还可以用来解读诗经中的《关雎》,也是读ju。雎字,是个通假字,就是九。

  所以,九里山,就是邹山与雷山的合称,邹,就是九。骊山,黎山,其实就是雷山,这附近的水泽还叫雷泽。这里有邹家山遗址与胡家屋场遗址与伏羲氏时代完全对等。胡家屋场遗址可以为远古犬丘,邹家山遗址可以为远古仇丘。九里山,就是最早的九黎山,这里后来还有黎山老母,就是女娲氏。

  伏羲氏的出生地有仇池,说明九丘这里曾经有个大湖,这个大湖的水源就是湖南石门县的澧水支流澹水。说明这条澹水,就是远古九水,仇水,或雎水。

  澧阳一直是女娲的地盘,甚至中国的这个女字,就是因澧水而得名的,女字与澧字的粤语读音十分相似。文献记载,女娲建都汝阳,就是汝水之阳,其位置严重怀疑在湖南澧县鸡叫城处,不正是澧水之阳吗?

  按遗址时间对等原则,澧阳平原的城头山古城遗址,有可能是华胥氏之国华阳,而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当时伏羲女娲的故乡成纪,有可能就是远古华胥氏之国,伏羲氏的出生地成纪。

  澧阳平原是中国最早的农耕区,从华垱遗址和八十垱遗址开始,他们就开始挖掘城壕修建城市,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市文明,这里的贵族率先过上了城市生活,在这帮文明的城里人看来,其北面山区的民族就是一群乡巴佬,因此称巴人或蕃人,居住在他们的隔壁作为阻挡来自石门山区游猎民族入侵的藩屏。

  但是好景不长,周期性的洪水总是一次又一次袭击澧阳平原,城市和田园被洪水吞没,伏羲女娲成为灾民,他们随母亲向北方高地转移,穿过并不高峻的薄山丘陵,来到松滋地区,在洈水流域定居了下来,开启了他们传播文明火种的传奇故事。

  其实,他们并不是最早的传道先驱,在他们的前面,有着更早的先行者。那就是燧人氏。据文献记载,燧人氏出生于远古商丘,很可能就是在八十垱遗址的涔丘湾地区,他们早于伏羲女娲一千多年离开澧阳平原,来到湖北松滋洈水流域,甚至有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周期性洪水。当然,更大的可能,也许是因为可以从薄山的盐井镇地区向周边贩盐,最后,燧人氏在湖北松滋地区建立起一个国家。

  一千多年后,伏羲氏一家因为澧阳平原,也就是成纪地区的水患再次来到松滋地区,先在杨林市镇的盘古山村定居,然后东迁至桂花树遗址处,当时的蒲阴居住,此即文献记载伏羲氏曾居濮的由来。

  伏羲氏的后代沿着洈水向东方迁徙,在湖北公安鸡鸣城遗址处定居建国,是为伏羲氏第一都陈仓,后来伏羲氏与湖北松滋何家岗遗址处的玄城女皇氏联姻,终成玄城主人,此即伏羲氏曾居昆仑的由来,伏羲氏时代的昆仑又名阆中。晚期,伏羲氏家族再想东方发展,又在湖北公安青河城遗址处建都宛丘,在湖北石首走马岭城处建都曲阜。

  近日看了一篇分析华夏历史沧桑的文章,说中国的文明的本质,从三皇五帝时代起就是国有制和公有制文化,我不认同这种观点。中国文明的本质,不完全是农业,农业不能等同于文明,但文明必须在农耕的基础上诞生。

  西方文明的起源是从奴隶制开始,但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不是奴隶制。他们认为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是以自耕农的血缘和宗亲为纽带的国有制和公有制,这根本是误会。也许三皇五帝之前,中国确实存在原始公有制形态。但三皇五帝时代绝对不是。

  文献记载,伏羲氏与妹妹的家乡遭了水灾,族人死得只剩其兄妹二人,远古人烟稀少,伏羲氏讨不到老婆,只好跟妹妹成婚,就是两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是如何做到王天下的呢?

  水灾过后,遍地哀鸿,举眼望去,没有其他幸存者,为了生存,兄妹俩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谋生。其实,别的地方也见不到什么人。他们向北方没有怎么遭灾的地方转移,N年后,拖儿带女,来到盘古山村附近。意处地发现,这里的白云深处,居然有人家。

  远古时代,人烟稀少,人与人相遇了,远不是鸡眼对鸡眼杀个有你无我,他们更愿意考虑合作,互通有无。如何跟对方沟通,如何向对方释放善意,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

  例如对方一个孩子被野兽追食,困在树上,别人家几孩帮忙打跑野兽,救了被困的孩子。不论细节如何,总之,这两群人,意处地成了和平相处的邻居。甚至,多年来,伏羲氏在这个地区活动,遇到的人还不止这么一两家。毕竟,盘古山村周边是山区,没有遭水灾,尽管以前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靠近澧阳农耕区,所以也不至于是完全荒无人烟的地方。

  人类文明的起源,绝对与人们学会跟陌生人合作有关。人类就是一种善于互相合作的社会性的动物。那些一见到非亲属陌生人就杀急眼的人类,在文明人的概念中是恶人,最终会被更智慧的人类孤立淘汰掉。

  澧阳平原地区屡次遭受洪灾,幸存的人通常向澧阳平原北方的山区转移,所以伏羲氏兄妹来到湖北松滋的盘古山村附近,遇到的人类很可能不是异族,是澧阳地区历次洪灾过后向这个地区转移的人群。

  远古时代,盘古山村盛产柏树,伏羲氏开始利用柏树造一种独木舟,加工的方法是用火烧,曰桴木,湖南人说话,浮字读庖。湖南澧县与松滋之间的那条界河,当为远古桴水,即庖水,或濮水,这条水的名字,应该与那种柏树造的独木舟有关。

  伏羲氏用柏舟沿着这条濮水贩盐,后来,卖陶器,伏羲氏生的子女多,他跟自己的子女合办了陶器生产工厂,就是陶窑吧。他们从澧阳平原带来了慢轮制陶技术,在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处,卖陶器,后来沿着洈水向下,在湖北公安鸡鸣城遗址处,建立更大的货仓,号为陈仓。

  随着生产技术的迅猛提升,以湖北松滋桂花树遗址,湖北公安鸡鸣城遗址为中心,这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烟,就象我们现在的深圳市一样,短短几十年内成了大都市。史书记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凭什么? 因为方圆百里,甚至数百里以外的人类,听说这里生活方便,可以过得更好,都会向这里聚集。

  伏羲氏兄妹,两个逃难的孤儿,是如何当上王的,靠的是什么? 是有口皆碑的品德,是悬壶济世的生产技术与生存技能,这才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真谛。现在总有一种论调,说某些喜欢血惺杀戮的野蛮人才能建立文明,这是对文明的误解。

  考古发现,澧阳平原,是远古时代最先发展出密集人类居住群落的地方,所以生活在澧阳地区的人类掌握了更高的生产和生活技能。西方有偐语,在盲人国里,独眼龙就是国王,伏羲氏从湖南澧县来到湖北松滋地区,携带了比当地人更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拥有更高明的生活技能与手段,这是他最终能成为王的前提。

  距今7000年前后,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中,原来的高庙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陆续解体,新出现四支主要的考古学文化,即分布于洞庭湖及其周边的汤家岗文化、分布于峡江地区的柳林溪文化、分布于汉东地区的边畈文化和分布于汉水中游的下王岗一期文化。

  距今6300年以后,长江中游的文化格局又迎来了一次新的重组。长江中游的西南片区原来汤家岗文化和柳林溪文化的分布范围里,产生了大溪文化。大溪文化是在汤家岗文化和柳林溪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主体吸收汤家岗文化和柳林溪文化因素的同时,也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因素。

  大溪文化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及其周边以及峡江地区,以澧阳平原为辐射中心,囊括了澧阳平原、湖北松滋公安荆州、湖南常德益阳等地区。这里既是伏羲氏文明覆盖的地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别于有巢燧人氏王朝的广域王权国家。

  值得提一下的是,当时的汉东地区至武汉地区,在边畈文化解体后,是一批以红陶系为主体的文化遗存,目前学术界多数主张这类遗存是大溪文化东扩的结果,显示大溪文化在整个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起源的过程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伏羲氏是一位百濮民族的先王

  湖北松滋地区有野生柏,这里在远古时代曾经有几座柏山,山海经记为薄山。

  柏树在远古时代有多重要?一些苍老的古柏可以用来造独木舟,远古时代没有金属工具,加工木柴要靠火,柏木容易用火加工成独木舟。

  是远古造船业的首选,柏舟,是一个名于诗载于史的词汇。中国的汉字里至今有船舶,停泊等词汇与柏木有关。

  藏族自古到今自称“博 ”。藏民族对汉民古今如一地称“嘉 ”吐蕃,应该是发羌从云梦地区搬过去的地名。最早被命名的薄山,应该在湖北松滋盘古山村附近。发羌西迁的时间己经很晚了,距今三千多年,而薄山的历史,很可能始于彭头山文化时代。

  远古,澧阳平原的人把他们北方长满柏树的山命名为北,湖南话中,北与柏的读音是一样的。

  柏山,最初是坏人出没的地方,村子里有人犯罪了,就往北山流放,叫投有北。《诗经•小雅•巷柏》,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曾几何时,澧阳平原的人遭受了水灾,柏山成为了幸存人类的避难场所,伏羲氏兄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来到这片山区的。

  远古时代,陌生人与陌生人相遇,曾经是互害互杀,偶尔出个圣贤,教人们尝试合作,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尝试结盟,共同去面对天灾人祸,于是文明就起源了。

  中国文明的起源,其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化,换言之,就是陌生人之间尝试合作。 西方由于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文明孕育阶段,所以他们理解不了人类文明起源的这个本质属性。

  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绝非那种以血缘和亲属关系为主导公有制社会,事实上,连马克思也瞧不起这种社会形态,认为这是原始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中国三皇五帝时代,应该己经超越了这个阶段,我的观点,三皇五帝时代不是一个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更不是奴隶社会,它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由原始商业主导了的比较初级的文明社会。

  一年而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个过程绝对不是靠武力征服或强迫奴隶劳动实现的,而是因为这里形成了最早的集市,方圆百里,甚至数百里以外的人类,都是闻风而至。

  集市的形成,无非是因为能提供各种货品,供人交易。考古上,云梦泽西岸地区出现了很多可供交换的物品,如草席,竹蓝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盐,这是人的必需品。不可能每个人都亲自去煮盐,所以远古人类的商业活动其实在更早的时间就起步了,在这个过程中,以慢轮制陶技术的出现为标志,陶器成为商品,便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湖南的澧阳平原在彭头山文化时期就己经出现了慢轮制陶技术,这比伏羲氏时代都早了几千年,说明澧阳平原就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当为远古华胥氏之国,伏羲氏兄妹的母亲,就是华胥氏的一名女子,随着澧阳平原周期性地遭遇洪灾,这里的人类一拨拨地走了出去,向全世界传播那种烧制陶器的技术。

  这东西叫BRB,中国人称砵砵,欧洲人称bowl。全世界人类对它的称呼都差不多。制造砵砵的人,有了专门的姓氏,就是砵儿氏。伏羲氏又叫包西氏或庖西氏,我看多半是砵儿氏,

  船?不就是舶吗?砵儿因是舶来品,因此称bo。早期的bobo是舶来品,最初伏羲氏们在云梦泽地区用柏舟贩卖陶器,以至西方的波斯氏,俄罗斯等词汇,其本意都应该是砵儿氏, Parthia 波斯的帕提亚读音,大家感觉下,它的读音是不是砵儿氏?

  作为地名,表示在那里可以交换到砵砵,远古时代,不同的民族对砵砵的称呼有一点点不一样,早一点的称砵砵,晚一点的称砵儿。造砵砵的地方称巴比伦,就是砵砵岛的意思,造砵儿的地方称波罗或波斯。其实都是一回事,甚至历史上可能是同一个地方。

  但是砵砵与砵儿真的没有区别吗?还是有点区别的。砵砵是BRB。是这种东西,一种比较原始的泥巴陶。砵儿,是波罗氏,是慢轮陶。所以,古巴比伦是生产BRB的,两河流域到处都有BRB,这是他们的本土特产,赖都赖不掉的。

  所以,两河流域的慢轮陶是外来的,其实技术都是来自中国,只不过BRB传播过来的时间早些。以前,我不明白伏羲氏为什么又可读为包西氏或庖西氏,后来总算发现了古人说话有bpf不分的现象,对着这个包字或庖字,我曾经冥思苦想了很久,终于悟出来了,包字或庖字,其本音,应该是砵儿。

  庖牺,而砵儿的发音,居然是来源于柏,伏羲,通伏牺,包牺,庖是指厨师吧,包通庖,意思大同小异,教民熟食。还因为制陶的人能够熟练使用火,因此熟食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伏羲氏,为什么能吸引天下人前来归顺,因为他还提供熟食,现在你们都看不起厨师不? 远古时代你懂厨艺的就能当王。能吃上熟食,需要懂厨艺,熟练掌握用火,会用火的人才有可能制陶,你连火种都搞不到的人,啥也干不了。伏羲氏名庖,他家可能开过饭馆。

  伏羲氏建都濮阳,濮就是蒲就是薄,就是柏,濮阳,就是柏山之阳。他们使用柏舟进行商业活动,迅速崛起,他们的族属应当是百濮,所以伏羲氏文明就是百濮文明。

  湖北石首在先秦时存在一个古濮国。根据山海经记载,有一个远古巴国是伏羲氏的国度。巴者濮也,巴国是百濮民族的母国。这两点都可以佐证伏羲氏是一位百濮民族的先王。

  湖南澧县盐井镇北面,用谷歌地图放大了看,能看清楚一条河道,应该一直有水流,它流经澧县盐井镇的北面,松滋台山村的南面,居然是澧县与松滋的一条界河。

  湖南澧县盐井镇北面的松澧界河,当为远古的蒲水,远古时代,澧阳平原的人在这里看法柏木,用火加工成独木舟,然后沿着濮水而下,进入洈水流域,贩盐,或者贩卖陶器,进行原始贸易活动。

  扶桑的扶,取音榑,榑木是啥?山海经有些版本记为博木。榑木,又可念为博木。山海经没有记载柏山,但山海经中山经的第一经为薄山。有没有发现薄与柏读音完全一样?

  诗经有首诗柏舟,说明古人喜欢用柏木造船,船舶的舶字,停泊的泊字,可能都与柏木有关。

  阜,就是船码头的意思,阜字的读音,很可能最初是薄,这里可以停泊很多小船,所以取音泊。阜,应该就是亳字的早期形态,是交通中心。也是经济与宗教中心。

  史书记载,伏羲氏曾建都曲阜,也曾建都濮阳。这个阜与濮,很可能说的是同一个地方。颛顼帝建都濮阳,与帝喾迁都于亳,从概念上来说,也可能是一回事。

  古人说话bpf不分,阜阳,濮阳,蒲坂,毫。从概念上来讲,可能都是一回事。

  三皇五帝建都的地方,都与那个神奇的阜有关,其读音有,fu,pu,bo等。如:燧人氏建都蒲阴,伏羲建都濮,颛顼建都濮阳,帝喾都毫,帝尧建都蒲,帝舜建都蒲坂,又称潘城,商契居蕃,商汤建都有三亳。这些地名,也许不是同一个地方,但从概念上讲,应该是同一回事。

  可见,远古帝丘,人类文明的起点,就在阜这个地方,也许就是扶桑,古时还没有统一文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同一个概念使用了不同的字形,读音也以阜字的三音为主线流变。

  历史上,与阜这个字同意同音或近音派生的字还有很多,例如蕃、薄、亳、僰、巴、濮、潘、盘、番、阪、蒲、坂等。与之对应的历史名词则有:蕃阳、薄山、亳都、僰道、巴人、濮阳、潘城、盘瓠、番邑、番禺、阪泉、蒲坂等。

  濮阳者,薄阳也,薄山之阳也。文献记载:“帝喾都亳邑”,“颛顼都濮阳”,“炎帝都阪泉”,“盘瓠居盘城或潘城”,“帝舜居潘或都蒲坂”,“西南有巴国”, “契居蕃”,“僰道”,“桂林八树在番禺东”等等。

  这些地点在远古时代似乎说的都是一回事,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其原因就是这些远古人物与远古事件发生的时间跨度太大,有些地点存在了搬迁的问题,但是这个搬迁过程并非完全没有规律可循。

  研读山海经,你会发现《中山经》里面有两条薄山山系,两条都是真的。只不过一条是燧人弇兹伏羲时代的薄山,一条是炎黄时代的薄山。看吧,中国地理名词的乾坤大挪移,其实从炎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薄山者,巴山也。我的体系中,燧人弇兹伏羲时代的薄山在湖南澧县北部盐井镇所在的山区,炎黄时代的薄山已经被搬到湖北天门石家河地区去了。

  现在的薄山或巴山去了哪里?已经被人搬到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去了。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就是说,巴国在某个文明中心的西南方向。伏羲氏时代,文明向东转移至湖北公安青河城、走马岭城遗址处,这里的人认为巴山在西南面的湖南澧县以北地区。在黄帝以后的颛顼帝喾时代,由于文明中心转移到湖北天门地区的石家河古城遗址处,从天门人的眼光看来,巴国就在西南面的荆州地区。至东周时代,文明中心已经转移到河南洛阳地区,则大巴山也就顺理成章地来到了秦岭南面。

标签: 伏羲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