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31/35)_末代神农帝

爱百科 44 0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31/35)

  (撰_新浪博客及微博号:百西村头 "blog.sina.com.cn/siyuanzu" )

  二十八,末代神农帝

  《吕氏春秋.慎势篇》提到:“治理天下和国家,不如用德,不如行义。用德用义,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向善,不靠刑罚邪恶就能制止。这就是神农帝的为政之道。”确实神农氏王朝事天下以敬神、以礼制、以德仁、以互利,神州大地一片祥和。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31/35)_末代神农帝

  (图28-1:王朝都城的居民生活在上古时代的水城之中,日常出门及运输货物均需从水边的埗头登上舟筏。今天的考古人员仍能在五千年前的码头遗址中,找到当时修筑祭坛山宫殿所遗留的十多米长的巨大柱子。)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间推进到四千六百多年前,这时的神农朝王者为十七世的焱帝。焱帝为通灵族首领,接掌王朝大琮后,日夜勤政,敬神尊祖,督促农耕事事谨慎,以身作则典范天下。不过时势易也,神农氏王朝经过数百年的安定繁荣后,由内而外均已巨变。

  王朝内部随着日益世俗化、人性逐步开放、宗教神权控制力持续下降的历史发展趋势,沿海的诸侯方国独立性越来越强,自立为王、自产自销、自设神坛、自行祭天、自制大琮等均已普遍。

  帝都阪泉作为天下宗教、文化中心,人口已超过两万,不过对沿海的诸侯方国的政治影响力则大不如前了,而且这时美玉矿藏也已枯竭,已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玉器。许多方国与帝都进行物资交换的意愿大大减少,甚至交换的粮食都满足不了都城居民的生活所需。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31/35)_末代神农帝

  (图28-2:神农氏王朝时代,都城中的妇女们纺纱织布的情景。)

  十七世焱帝继位前,其前任正是面临这种缺粮的困局。好在阪泉地区地理优越,前朝水利大功在先,数条大河川流不息为当地冲积出许多沙坦良田。王朝当局农耕意识极强,迅速组织城内外居民开垦井田,疏导渠灌,终于片片良田解决了帝都粮食的燃眉之急(如茅山上古农场遗址)。许多较偏远氏族部落,仍忠诚于神农氏皇帝和圣坛上的诸神,仍愿意为帝都提供物资和粮食,而朝中的巫师与医者也不断为地方提供服务,帝都的粮食问题终得圆满解决。直至数百年后大洪水时期帝都所在地被完全放弃,并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中,而今天的考古工作者仍从四千多年前的帝都数个粮仓遗址中,共发掘出了数十万斤上古时期遗留的碳化稻谷(莫角山台地周围粮仓遗址)。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31/35)_末代神农帝

  (图28-3:神农氏王朝都城附近的国营农场。)

  而王朝外部环境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地球历史已从古典舟楫时代正式进入金属车马的时代。不过中华大地进入金属时代的步伐稍慢,4600年前金属技术和工具开始在西北及西南地区开始少量出现。西北地区正是伏羲文化的继承者、少典氏后裔的黄帝部族和姜姓炎帝部族的发源之地,由于持续千年的气候变迁,西北地区变得干旱少雨、蝗灾频发,宜耕土地越来越少,黄帝集团的人口已逐步迁往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区,而姜姓炎帝集团则迁至东南方的长江中游地区,两股政治势力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神农氏王朝已十分靠近了。

  4600多年前,由于气候已长期稳定,农耕发展迅速,各地人口也随之膨胀,政治集团之间的耕地争夺越来越激烈。正如《史记》开篇所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实际上,以神以德维系天下的神农氏王朝对当时强大的地方诸侯已失去控制力,部落诸侯之间因土地争夺而发生的战争多如牛毛,轩辕黄帝和姜姓炎帝自身就是通过不断的征服兼并,才成为号令一方的地方势力盟主,也是“诸侯相侵伐”大戏里的其中两位主角。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31/35)_末代神农帝

  (图28-4:姬姓轩辕黄帝与姜氏炎帝的大型雕像,今天许多中华儿女溯源追远仅至炎黄二帝,炎黄之前的华夏祖先及其传奇故事仍多在迷雾中,尽管其确确实实地存在。)

  而另一位不可或缺的主角就是东夷集团的前身补遂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黄河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使补遂各族日益壮大(大汶口文化晚期),统治阶层对江淮之间的大片土地早已重燃觊觎之心。这时正是神农朝末世,老王朝内部神力不继,诸侯方国团结一致、统一号令的光景不再,于是补遂人开始采取行动。

标签: 神农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