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堂、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太平天国作品寻求出版

爱百科 66 0

  李兆庆:笔名剑锋,作家、出版人。豫人。有《成吉思汗》《忽必烈》《拖雷家族》《大唐玄奘》等历史著作面世。现为北京红海听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

  近年来,致力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小天堂》135万字、《洪秀全》57万字、《杨秀清》18万字、《石达开》35万字、《陈玉成》17万字、《李秀成》31万字、《博弈——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较量》已完稿,寻求出版,无良书商绕行。

  电话:13717602491(微信)

  小天堂

  目录

  社会背景

  拜上帝会

  反孔人生

  踉跄传教

  上帝降神

  金田团营

  内忧外患

  紫荆突围

  突围北上

  风雨如磐

  绝处逢生

  猛虎出柙

  围攻桂林

  蓑衣渡战

  围困长沙

  转战江南

  兵犯南京

  大兴土木

  挥师北伐

  进抵天津

  援军北上

  兵围独流

  开科取士

  北伐败亡

  西征战略

  前生后世

  讨粤匪檄

  达开亲征

  出师未捷

  力争上游

  倒塔杀马

  狭路相逢

  天京剧变

  逼封万岁

  祸起萧墙

  离京出走

  迂回路线

  劳而无功

  孤军远征

  执意入川

  折戟沉沙

  天国梦断

  三河大捷

  资政新篇

  围魏救赵

  返旆自救

  东征苏南

  嘉兴解围

  兄弟反目

  安庆城破

  进兵取粮

  英王被俘

  忠王不忠

  英法联军

  垂帘听政

  太平外交

  回京解围

  借师助剿

  淮军登场

  郊县失守

  苏福沦丧

  进逼苏州

  降将杀降

  苏南血战

  半壁天国

  进北攻南

  让城别走

  天京陷落

  城破逃亡

  幼王就戮

  称帝雄心

  闽南战局

  黄昏夕照

  余部活动

  拜上帝会

  1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上帝教和太平基督教,是由洪秀全和冯云山携手创建的。追溯起来,洪秀全并不是太平天国的首要创造者,“开国者”应为冯云山。冯云山与洪秀全志趣相投,是拜上帝会的主要支持者和设计师。

  后来,李秀成在自述里说:“南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换言之,太平天国的开创者是冯云山,而非洪秀全。很多人认为,鼓动洪秀全造反,冯云山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1827年,天不遂人愿,未满十五岁的洪秀全因家庭贫困而中途辍学,遂帮助父兄在家务农。自隋唐伊始推行的科举制度,对这个普通士农之家产生极大的诱惑。父母在温饱之余总想培植孩子上学读书,投身科举,以便谋求功名,跻身仕宦社会。洪氏家族正是怀着这一朴素的社会心理,把洪秀全送入私塾,指望他通过举业,步入仕途,光宗耀祖,改变个人和家庭、乃至洪氏家族的社会地位。

  是年,正值风华正茂的洪秀全,肩负着父老乡亲的信任和重托,信心满满地踏上了科举考试的漫长征途。

  故事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清朝的科举制度,它成就了千万读书人,也害惨来了很多当不上官的人。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至清代而臻于完备。科举是一种中国古代读书人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科举,也就是“分科举士”。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大业中始策置进士科,其科举考试文字之所始。”以后各朝均对科举制不断加以完善,至明清时科举制发展到极盛时期。

  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仕途考试要经过三级,即秀才、举人、进士。考生只有在州府考取了秀才后,才能到省城考举人,举人中第后方可进京考进士。秀才虽是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但也要经过三道关卡。第一道是县试,由本县县官主持。每个县令都希望本县多出一些秀才,以显示自己管理的地区是个藏龙卧虎的文化之乡,所以一般不是很严格的。县考合格后,各县的士子们要到所在的州府参加府试,府试录取者才能到省会参加道试,道试中第后才可得到秀才的称号,也算是有了“功名”。这虽然是第一步,却是关键的一步。

  在清朝的世俗社会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只有获得秀才功名,才算不负十年寒窗苦读。其优点很明显,就是打通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只要稍微具备经济能力的农工商子弟,都可以通过参加考试进入官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会底层人士不是注定一辈子只能干苦力,他们的子弟通过科举也有翻身的机会,只要资质还可以,外加刻苦用功,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样可以跃入中上层社会。

  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对于贫寒子弟而来,读书、考试、做官,几乎成了他们人生的最大意义。于是,一个孩童刚刚懂事认字,便开始受到科举的重重压力。年轻人小就开始受到严酷的精神摧残,人格破损萎缩。他们往往数十年寒窗苦读,付出毕生精力只为求得一个功名。但客观事实是最终金榜题名者少,名落孙山者多,许多人终生应试,屡败屡战,却仍不过是个老童生。据史料载,乾隆四十九年会试中,在参试的举人里有年届90岁1人,80岁到90岁者20人,70岁到80岁者5人,结果这些人没有一人考中。

  洪秀全就是屡考不中者之一。从一个十几岁的翩翩少年起,洪秀全就开始考试,然而考了二十多年,他屡战屡败,直到而立之年,仍未考中。他赴花县首次参加了“县试”,成绩名列前茅,结果到广州参加“府试”时,却铩羽而归。这对于一个一向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踌躇满志的学子来说,无疑当头棒喝。这对于洪秀全虽然是一次打击,但他毕竟是阅历浅薄的少年,对于自己府试落第的原因,他除了感到临场发挥不好,学识尚须提高外,根本找不出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做官发财。做不成官,有了功名,可以当一名绅士,显赫一方。历代读书人,绝大多数欣然走这一条路。皇帝通过科举政策,可以笼络读书人,有了官员的来源。在新进士从宫门鱼贯而出时,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科举制度的政治作用。

  洪秀全没有什么怨言,也不因此而灰心伤气,反而激发出继续考下去的决心。凭着在哪里跌倒、便在哪里爬起来的毅力,此后直到1843年,未来的天王洪秀全考了至少4次(1827、1836、1837、1843),每次都顺利通过县、府两级初试,并曾在院试中“开始名在前列”。

  面对首次科举失利,洪秀全颇有些灰心丧气,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很快精神又振作起来,接受朋友的邀请在本村做了塾师,一边挣点薄薪贴补家用,一边潜心读书,为下次考试作长足准备。期间在农村参加劳动和在村塾中教书的生涯中,洪秀全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联系密切,深刻理解他们的疾苦。

  清承明制,科举必通过学校才行,也就是说,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清代设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办私塾的人往往是那些没有获得功名的失意文人。这些人开设私塾一般出于两种目的:一是以招收本宗族的子弟为主,这带有某种“公益”性质,学生并不专门缴费,而由宗族内的专项经费划拨;二是招收其他家族的子弟,这种私塾带有“营利”性质,但营利情况主要取决于教书先生的名望与学识,另外要看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洪秀全入职的村塾属于第二种,以招收本村子弟为主。

  说来匪夷所思,此后洪秀全经历三次应考,虽其才志甚高,但因清廷考试腐败,屡屡败北而归。到头来,洪秀全甚至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考中,一连考了几次仍是一名童生。其实,我们不妨冷静地分析一下,科举考试对任何一名考生而言都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何况洪秀全考前铺垫严重不足:一缺乏家学渊源;二没有名师点拨;三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凭半工半读地读几天书就妄想能考中秀才,门也没有。

  最后一次考试失败后,洪秀全又足足准备了八年之久。期间,他勤学苦读,四书五经早已熟烂于心,八股文的布局章法也揣摩的了然于胸,所以怀有更大信心能够及第,被封个一官半职,好光宗耀祖,也给自己长年累月的苦读一个暖心的交代。洪秀全自小聪慧文弱,才名远播,媒人踏破门槛。于1837年,他又赴广州参加“府试”时,已是二十二三岁,早已娶钟女子为妻。这是他的第一位妻子、原配夫人。这位夫人早逝,给洪秀全留下一女。不久,洪秀全再接再厉,又续娶一个女人,又为其添一女。第二位夫人死后,洪秀全一鼓作气又续娶了第三任妻子叫赖莲英,又名赖氏妹,是邻村官禄布村西十九里许之九关村人。于1849年,生育了洪天贵福。

  赖父窃以为女儿嫁了个不久即是状元及第的书生,好不快意,竭尽家底,陪送许多妆奁过去。赖氏虽识字不多,但针织女红,件件精通,容貌秀美,性格温柔,每逢洪秀全秉烛夜读时,她必沏上香茶一杯,然后默坐在丈夫身旁,红袖添香,道不尽的少年恩爱。

  洪、赖两家可谓门当户对,赖家也是享誉耕读的小阜之家,家有长男赖汉英,次男赖文光,出身贫苦,家庭以“租田耕种”为生。他们从小在家参加劳动、放牛、拾猪屎,所以故乡至今仍有“赖屋出王娘,国舅拾猪屎”的传说。

  后来,洪秀全称天王,赖莲英被封为“又正月宫”(早期是“又正东宫”),而封号为“正月宫、正东宫”的“第一妻子”现实中并不存在,只存活在“天堂”上,曾经在金田起义前由萧朝贵假扮天兄,让其附体和洪秀全对话。其原型要么是其很早死去的前妻,要么是杜撰出来以神话洪秀全一家的“神人”。

  无意赏景心茫然,花季少年不逢时。重新漫步在广州城繁华的大街上,洪秀全踌躇满志的心胸,又夹杂着几丝前几次考试失利的忐忑。“十年寒窗无人闻,一夜成名天下知。”他幻想着某一日功成名就的虚空喜悦,不仅对走在大街上的布衣百姓产生了一种虚妄的优越感。

  再入考场,洪秀全已是轻车熟路,下笔如神,答对准确而深入。这次一定能考取,洪秀全踌躇满志。按照清朝县、府、道三级考试制度,落第的童生再次应考,必须从第一级县考开始,更何况前后两次应考的时间又间隔了很长。可想而知,洪秀全赴广州应试之前,首先要经过县里的五科考试,然后再通过府试,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了。较为遗憾的是,此行又没有如愿以偿,洪秀全去广州参加“府试”再次惨遭失败。细究其失败的原因,倒不是他学业不精,而在于当时考场弊窦太深,清廷并不凭着考生的真实成绩选拔贤才。

  2

  当时广东盛行一种被称为“闱姓”的科场赌博。具体赌法是在乡会试或岁科试前,由富厚的官僚子弟通过贿赂来活动考取,但在形式上却以考场中试者的姓氏作为赌博下资,预卜中试者的姓氏,各猜定数若干,榜发后以猜中多寡为赢输,所以称之为“闱姓”。在此背景下,有人屡试不中而屡次应试,直到垂垂老矣连个秀才的功名也考取不上;有人则急流勇退,改行易业,或塾师一生,终老林泉。

  而心怀鸿浩之志的洪秀全对此却不以为然,从切身问题上对当局深表不满,干脆断念于科举。由此可知,考场的接连失利正是促成他日后发动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诱因之一。当时谁也未曾料到,这位身体不甚高大健壮,面带无限忧虑神色的名落孙山者,后来竟然掀动了整个江山,“敢叫日月换新天”。

  前一次落第,洪秀全并不以为然;此次来广州应试而又落第,洪秀全在心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他深感莫大的悲愤和绝望。

  怀着沮丧的心情毫无目的地在广州街头漫步之余,洪秀全慕名来到当时赫赫有名的粤东大儒朱九江在城内六榕寺“开大馆”讲学之处。平时来此听讲的人简直门庭若市,现在却寥若过江之鲫,连他在内,也不超过五六个人。

  此时,外国人已热衷于在广州传教,在繁华街头洋葱般尖顶塔式的教堂随处可见,伤心欲绝的洪秀全又动了拜佛参禅的心思,很想看看外国的神究竟是什么样子。熟料在布政司衙署前的大街上,却碰到一个披头散发,相貌奇特,道非道、僧非僧的外国传教士。只见他满脸络腮胡子,颏下留着一缕狐狸尾巴似的黄色胡须,飘飘逸逸地拖至胸前。他一袭玄衣,宽袍长袖,长长的下摆一直拖到地面。前来闻听“讲街书”的人围拢在他身边。紧贴在这位传教士身边还有一位男子充任中国翻译。

  当时,基督教尚未取得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只是与西方殖民者同来的外国教士背着中国政府非法进行活动,地方官员惧怕洋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出现了教士在广州街头传教的事情。

  起初洪秀全以为这位外国传教士是一位行走江湖兜售野药的算命先生。当他穿过稀疏的人影,嵌身向前听闻片刻,才得知是粤中基督教会的洋牧师在“讲街书”。前来的听众或蹲或站,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弧形,都惊愕地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翘足引领,静静地侧耳聆听着。这令他深以为罕,不知这位在广州街头慷慨陈词的外国传教士的葫芦里,究竟卖得什么药?

  第二天,怀着莫大的好奇心,意犹未尽的洪秀全又沿着街头转了一圈,在设有考场的龙藏街贡院门前,又遇到了昨天见到的那位外国传教士。宛然如昨,那个外国传教士依然在声情并茂地“讲街书”,由身边的中国人充当翻译。前来聆听“讲街书”的听众似乎比昨天还要多。工夫不大,等外国教士宣讲完毕,他身边那个充当翻译的中国人也就是梁发,热情地把封面上赫然印着《劝世良言》的九本小册子分发给听众。诚然,也送给洪秀全一本足以改变其一生命运的《劝世良言》。要不是一阵锣声蓦然响起,他们极有可能会一见倾心地交流片刻。

  所谓事不过三。这第三次的落榜与高中,终于使洪秀全与曾国藩这对命中注定的冤家,全然走上了两条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

  由于屡受落第的打击,此时洪秀全已经神清呆滞,无心细细翻阅,回到客栈后,这些小册子被他胡乱塞进了行李包。

  后来,洪秀全以此书作根基,创立拜上帝会,掀起了一场几乎让清王朝覆灭的太平天国运动。至今,那部举世瞻目的《劝世良言》,被珍藏在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和洪秀全故乡博物馆内。因此近代史学家尊称梁发为洪秀全的导师,认定他是“唤醒洪秀全的人”。甚至有史学家说,研究中国近代史不能不研究太平天国,研究太平天国不能不研究洪秀全,而研究洪秀全就不能不研究梁发。由此可见,梁发确属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至于太平天国的成败,另当别论,不在此赘述。但洪秀全与梁发的一面之交后,确实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好几处的文章中,洪秀全都描写过那位派书人:“身材高瘦,青布长衫,黑缎马褂,面孔白净慈祥,声音洪亮。”

  日后,颇为讲究情谊的洪秀全一直惦记着梁发,并且在建立拜上帝会之后,与兄弟洪仁玕一起,专程到广州十三行里,四处寻访那位著书的“学善居士”。非常遗憾的是,他们找错了门户,竟然找到了美国浸信会宣教士罗孝文牧师。

  刚刚响起的那一阵锣声,原来是走来一队穿着前后“补丁”号衣的清兵,他们配着鬼子红布大刀,抬着一块清政府昭示众人的告示,上面赫然写着:

  南海县正堂黄为特别严禁事:照得刊印诲淫及有害心术之书籍,经历禁。但查近有不法之徒竟胆刊印诲淫及有害心术之外国异端书籍,诈称劝世文,派送与人,实属目无王法。如有犯此者,一经审讯属实,定必严办。所有不良书籍,立即将板销毁,如胆敢妄违,仍印行及散播此等书籍,定为严拿查办,绝不姑宽。特示 道光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

  官兵直冲向梁发派书的摊位走来,见形势不妙,传教士和围观群众一哄而散。官兵用绳子捆住陪同梁发挑书而来的两名挑夫。而一时间错把梁发当成赶考的老秀才,未将他捆绑,梁发也成为漏网之鱼匆匆逃入人群中,躲过了一场皮肉之苦。

  按照洪秀全族弟洪仁玕的说法,洪秀全拿到书后并没有在广州阅读。当他落榜后带着书回家,“稍一涉猎其目录”就没再看下去。

  假如在清明圣世,有着书生血质并且具有远大抱负的曾国藩与洪秀全,完全有可能比肩列坐于朝廷,但“数千年未肿之变局”,使他们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所谓事不过三。这第三次的落榜与高中,终于使洪秀全与曾国藩这对命中注定的冤家,全然走上了两条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为各自的理想而战。因此有人评论说,曾国藩的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之战,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之战。

  连番考试落第的打击,对洪秀全不仅是心灵上的,也是肉体上的。洪家本来家境并不宽裕,洪氏夫妇节衣缩食地供养洪秀全读书,让他从孝道上的压力倍感巨大,几乎彻底击垮了他。想到回家以后,要直视乡亲们的异样目光,父兄的沉重叹息,洪秀全顿时万念俱灰,几乎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漫长的十六年秀才考试生涯,是洪秀全生命中的苦痛记忆。每一次考试,对他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历练过程。

  首先是辛苦。别的不说,“徒步橐笔以干有司”(《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2011年,第365页。),提着沉重的考篮,徒步走到考场,这个漫长的过程下来就非常辛苦。考篮的上一层,是笔墨纸砚,还有书籍。下一层则是食物和水果,加起来有二三十斤重。秀才考试分为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需要从官禄布村走到六十里的花县,再从花县跋涉九十里地到广州府,来回就是一百五十里路。

  其次是屈辱。科举虽然是清朝的“抡才大典”,其实对读书人毫不尊重。天色尚浓黑时,就要来到考场点名。点名完,分发好卷子,就要接受搜检。不但考篮里的物品一一拿出打开,连馒头都要一掰两半,甚至还要脱掉鞋子,解开衣服,让吏役们遍体摸索个遍。等搜检完毕,钻进狭窄低矮的号舍,个子高点的考生站在里面连腰都伸不直。正如《聊斋志异》中所描写的那样:“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当然,最痛苦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洪秀全打小自尊心很强。头两次失利,他并没有感到特别的难堪,一两次不中也很常见。然而第三次落第,使他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这次大约县、府两级初试考得不错,令他信心大增,志在必得。但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洪秀全再次获悉落榜的消息几日后他受到极大刺激。在悲愤交加的良心拷问下,终于酿成大病,他不仅头昏脑胀,精神涣散,甚至神智昏迷起来。人们见他卧床不起,以防不测,便雇佣了一副肩舆,及时把他送回花县官禄家中。

  科举制度笼罩下的贫家子弟想侥幸金榜题名,真是难于上青天。这原是全家乃至阖族的投资事业,往往把阖家微薄的资产和家人的希望都投放在一个聪明的男孩身上。一旦他榜上有名,连科及第,则阖家跟着鸡犬升天;相反,如在科场上一再失意,名落孙山,则其打击的力度是颇为沉重,也是超出常人想象的。

  洪家也开始怀疑,之前对洪秀全的看法是否走了眼,这孩子能否成大器还是个伪命题。特别是第三次在广州落榜时,洪秀全已经是25岁的壮年。在当时,这个年龄早已该谈婚论嫁,有的早就当上了官,但反观洪秀全,还是一次一次走在备考的路上,经历不断的热盛打击。因此洪秀全在屡次遭受落第打击后,回到花县家里,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3

  回到家中,洪秀全的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加重,高烧不退,神志不清。这一病就是四十余天。他躺在病床上,由于高烧、甚至昏聩产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幻觉,自云病中魂游九天。这是他多年梦呓考试及第向往的一种折射和浮现。

  多年以后,根据洪秀全的讲述得知,在昏迷中梦见一条巨龙、一只猛虎和一只雄鸡步入室内,向他迎面扑来。可他四肢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躺在床上竟然挪移不了半步。

  忽然,巨龙、猛虎、雄鸡失去了踪影。接着,一顶华丽的轿子在众人吹拉弹唱的簇拥下逶迤而来,等轿子停在他的床前,请他入轿。洪秀全浑身无力,腿脚发软,无法移动,众人见状便七手八脚把他抬上轿子,好像一名皇子被文臣武将拥上了皇位,洪秀全的心里不时翻涌着诚恐诚惶的激动。

  洪秀全坐在轿子里,被平稳地抬向一个辉煌灿烂之处,透过轿窗能依稀看到道路两旁站立着不少衣饰华美的男女向他频频致敬。他端坐在轿里,不敢斜视,更不敢东张西望,竭力克制着内心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孤陋寡闻来,不觉间手心里冒出了细微的汗潮。不知行走了多久,轿子终于在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前泊下来。

  随即轿帘被人殷勤地掀开了,洪秀全试着活动了一下由于久坐造成麻木的腿脚。功夫不大,双腿渐渐灵活起来,能够胜任下轿行走的任务。钻出轿子,在随从的指引下,洪秀全又继续向前走,看到许多头戴高帽、着绣金龙袍的神人雁翼般分立于道路两旁,面挂谦卑的笑意在恭敬地迎接他。不仅如此,许多前来围观的看客也在路旁摆放着鲜花和水果,演奏着婉转动听的乐曲迎接他。在他后来传说的天国,洪秀全受到天国居民的热情拥戴。

  正值洪秀全沉浸在无限喜悦和激动之中,一个外国妇人飘移至其身旁,拉上他的手,引领到一条河边,边走边责骂道:“我的儿啊,你下凡了,怎么弄得满身污垢呢?这么脏,怎么去觐见上帝啊。我现在必须把你清洗的干干净净。”

  于是上前,不由分说把洪秀全的衣服脱光,十分坦诚和自然,没有凡间男女的禁忌和避讳,如一个母亲给自己幼年的孩子洗澡,把他按在河里彻彻底底洗了个痛快。洗完澡,将他带入另一座更加辉煌的宫殿里,在那里又受到许多神人的恭候,洪秀全依稀辨认出他们当中有许多中国古代的圣贤。

  初来乍到,对周围新鲜的环境非常好奇,当洪秀全欲环顾左右细细打量四周的装饰时,从这群人中间走出一个手持利刃的神人,还没等他缓过神来,便被按倒在地,紧接着剖开他的胸腔,掏出鲜血淋漓的五脏六腑,随手给他替换了早已准备好的一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鲜血淋漓的伤口并不需要用针线来缝合,随即自动愈合,没留下一点伤痕,也感觉不到一丝的疼痛。

  正值洪秀全疑惑费解时,又有许多神人箭步上前,把他带入另一座更为高大宏伟的宫殿里,其美丽与华贵不言而喻。洪秀全发现四周的墙壁上绘有许多神像,悬挂着许多块招牌,上面写着许多劝善教德的箴言。在众人的指引下,洪秀全又被引入一座美轮美奂的大殿中,只见殿堂中央的宝座前屹立着一位头戴高边帽、身穿黑龙袍、身材挺拔、金发深目、金须垂胸的皇上帝。尤为惊诧的是,他手典一口宝剑。

  见洪秀全缓步走来,皇上帝便激动得双眼盈泪、声音颤抖着说:“我的儿啊,你终于来了。听着,天地万物皆我所造,凡间人类皆我所生,皆我所养。他们吃我的粮、穿我的衣,沐浴着我的福泽,但他们无心无肺,蒙蔽了良心,不尊敬我、膜拜我。更有甚者,他们用我的赐予去膜拜魔鬼,故意僭逆我,背叛我,惹我生气。你千万不可效法他们啊!眼下你要做的是唤醒他们被蒙蔽的心智,让他们睁开双眼,识破妖魔诡计,回心转意来敬奉天父上主皇上帝吧。”

  皇上帝一口气讲完这段长话,气息有点不均,便把手中的斩魔之剑授予洪秀全,并叮嘱说:“儿啊,用这柄宝剑去铲除凡间的魔鬼吧,千万不可妄杀自己的兄弟姐妹。”

  说着,皇上帝又从身上解下一方镇妖印玺赐给他,特意叮嘱:“儿啊!你仗它去镇压世间一切邪神吧!去镇压凡间的阎罗妖孽吧!你放胆去做吧,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我会出手相助的。”说罢,转向座中有德的长者们说:“秀全定堪担此重任!”

  于是,洪秀全一手握宝剑,一手托印玺,感觉身上的单子重千斤。不仅如此,梦里的皇上帝命令还排列三种书:一种是上帝自己的书,是真书,无有差错:一种是基督下凡所遗留的书,也是真书,无有差错;再一种是孔丘所遗传的书。接着,他看见皇上帝派人把被世人尊为文宣先师的孔子宣上殿来,一脸肃然地责怪孔子说:“你的妖书迷惑了众人的心窍,让他们误入歧途,你作恶深重,跟着阎罗妖孽走吧。”

  见皇上帝当众历数自己在世间的种种罪状,孔子害怕不已,两股战战几欲逃走,双膝一软跪地求饶。皇上帝极为生气,带着满脸阴郁,指示随从把孔子捆绑起来,边鞭挞边责骂道:“凡间的人都被你的妖书给教坏了,你犯下的罪孽深重,知罪吗?”

  面对皇上帝的厉声呵斥,孔子连忙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只是一味求饶,哀求不已。见惩罚的差不多了,皇上帝才启口开恩说:“这次暂且饶恕了你吧,你可要将功补过啊,不可再迷惑众人。”惩罚完毕,皇上帝打发孔子去种植菜园去了。

  后来,洪秀全将这段话写入《太平天日》时,便将孔子形象丑化了。后来,广大的拜上帝会成员包括文盲和半文盲都拥护这个故事。他们绝大多数是穿短衫的庄稼汉和烧炭工,即使少数穿长衫的小知识分子,也大多是和洪秀全相同的没有取得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一场空,如卢贤拔、曾水源、曾钊扬。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他们也都蕴含有科场失意而产生痛恨孔子的逆反心理。

  最后,皇上帝又将手中的一枚金色果子赐给了洪秀全,他吃下果子,觉得香甜无比,回味无穷。

  这还没罢休,皇上帝又把诚恐诚惶的洪秀全领出殿来,走到天国的边缘,指着凡间熙来攘往的芸芸众生说:“你瞧瞧世人,个个心怀邪念,行为不端。”

  这个梦本身并无可疑,问题是看似“原生态”的这个“天梦”,内容应该很简单很朴素,而且绝不会有自己是上帝次子、耶稣亲弟的内容,因为梦的素材来源于《劝世良言》(尽管后来他此地无银三百两般地特别声明,自己在做梦前压根没看到过此书。试想一下,一个饱受科举打击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本书,既然把它带回家了,就不可能连翻一番看看都没有。),然而《劝世良言》里根本没有提及耶稣。后来1847年,他曾把这个梦叙述给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听,后者居然认为这个梦很纯正,内容“都是来自《圣经》”——如果梦里有什么太平天王、天妈、天嫂,这个以原教色彩著称的“洋兄弟”肯定吓得要死。

  就这样,洪秀全处于神游太虚的昏迷状态中在床上足足躺了一月有余,时而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呓语;时而从病床上跳将下来,手执一柄蒲扇当剑挥舞,在屋子里乱蹦乱跳,双臂不停在半空中挥舞着,如同与藏匿在空气中的隐形物进行搏斗,嘴里不停地叫嚷着:“斩妖啊,斩妖。”

  洪秀全这种魔怔的举止,将父母、亲属吓了一大跳,欲上前拉扯他,却见他双目如炬,喷射出缕缕凶光,透露出一股杀气,令亲朋好友不寒而栗,不敢轻易近身。他们只有站在一旁,呆愣愣地瞅着他,不知所措。因无人阻拦,洪秀全继续手持蒲扇当室舞,一会儿指东,一会儿指西,这个角落戳戳,那个旮旯捣捣,嘴里叫声更加响亮高亢了:“那是一个妖,这是另一个妖,斩呀!不管多少妖魔,没有能够承受我这一剑的。斩呀,斩呀!”

  对于洪秀全这种疯疯癫癫的举止,双亲及兄弟姐妹都深为堪忧,认为堪舆师为祖宗选了风水不好的坟地,才导致幼子的病症。有病乱投医,遂将巫婆、道士请来家中驱鬼。结果洪秀全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继续双手挥舞着虚无之剑,把请来的巫婆、道士当成了魔鬼,高声呵斥道:“再多的妖魔鬼怪我也不怕,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一个也不留。”这就是后来一些文献中记述的“丁酉异梦”。

  这个梦是由洪仁玕转述,记录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但是研究者们认为这多数是不真实的。洪秀全成名心切,又屡次落第,精神上受到打击,生了场大病,这是事实。但是梦境中见到的场景,是为了当时政治需要而改编的。因为当时洪秀全还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还没有反心,不可能去反对孔子的。

  4

  一天早晨,当阳光透过窗棂像一块刚割的杨木门新崭崭地平铺在他的窗前时,忽闻院中有春鸟在树丛间啼鸣嬉闹,神智已清的洪秀全口占一首:

  鸟向飞兮必如我,我今为王事事可。 身照金鸟灾尽消,龙虎将军都辅佐。

  到此为止,洪秀全整个太虚神游的历程结束,完全从魔怔中清醒过来。在病床上躺了一月有余,长时间的无序进食,使他身体欠佳,面色憔悴,似乎虚弱无力。他披衣走出卧室,见到父亲后,鞠躬长揖,说:“天上至尊的老人,已敕封我为天下之王,并令天下之人归顺于我统领,世间财宝都归我所有!”

  父亲见洪秀全没有被病症压倒,已走出卧室,心里掠过一缕多日不见的阳光。但听了他这番不着边际的言语后,心里凌然一惊,欣喜顿然消弭,无言以对,感觉站在自己眼前的幼子洪秀全特别陌生和费解。

  洪秀全旋即返回卧室,在桌子上铺开一张黄纸,手握朱笔一挥而就,写出了最早的一首革命诗篇: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这是一首言志诗,表达了诗人要“解民悬”的革命抱负,提出了“斩邪留正”、将革命进行到底,立志要出人头地,为民做主的雄心壮志。

  粗通文墨的乃父洪镜扬看罢这首诗,满脸的惊骇,压低声音对其继母李氏说:“难道仁坤被科举逼疯了不成,竟写下如此反动的言论。让仁发、仁达看紧了他,不要让他跑到门外去惹是生非,闯出大乱子来。”

  作为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后来在《洪仁玕自述》中说:洪秀全在一张小纸条上用红颜色写着“天王大道君王全”七个字,他把这张纸条塞进门柱的缝隙中,让其母李四妹发现,并诈称是梦中上帝赐予的封号等。当村民们闻讯纷纷前来探视他时,他便大呼大叫:“我是太平天子,天下钱粮归我食,天下百姓归我管。”见此情景,村民们纷纷摇头叹惋说:“镜扬家的老四真是鬼迷了心窍,实在是家门不幸啊。”

  从隋朝延续了近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改变了洪秀全的性格,但是改变不了他的意志。

  5

  在拜上帝教创办前期,玩过通天术的,有史可载的还有两个人:萧朝贵的妻子洪宣娇和洪秀全的族弟、一度总理太平天国朝政的洪仁玕。

  据《太平天国起义记》载,洪宣娇于1837年做过一个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人,告诉她:“十年后有人来此教人拜上帝,汝当遵从。”她分明是与洪秀全作唱和。

  后来得知,这个东方来人自然是洪秀全了,如果这个梦果然是1837年做的,那么就跟洪秀全的怪梦发生在同一年,两个梦话一拍即合,对洪秀全威望的提升自然有极大帮助。不过,她这个叙述恐怕有问题:我们今天知道,她并非如此前传说一般,是洪秀全的亲妹妹,而是洪秀全表亲赐谷王家的人,和洪秀全在1844年与冯云山一起赴广西传教前并不熟悉,甚至未必见过面。从这个“10年前”推断,这次“通天”神话,应该是洪秀全于1847年7月重返广西,并接手冯云山创建的拜上帝会后编造的,目的自然是抬高洪秀全在会众中的地位,顺便也抬高自己。一时间洪宣娇成为上帝会的核心人物,不仅当上了“天父第六女”,而且在女会众中影响颇大,因为洪秀全曾号召“男学冯云山,女学杨云娇”,把她竖立成楷模。

  可惜好景不长,洪宣娇很快因“无故逞高张”、“乱言”等罪名,被杨秀清、萧朝贵接连挫抑。杨秀清借天父下凡,授权萧朝贵等打洪宣娇六十大板;萧朝贵也借天兄下凡,把“女学杨云娇”改为“女学胡九妹”。从此洪宣娇在太平天国的舞台上几乎销声匿迹,她必须按《太平礼制》规定,只能“女理内事”,妻唯“三从”了。

  洪仁玕“通天”的时间不详,是他后来在1862年《太平天日》一书中记载的,说上帝告诉他,洪秀全要在38岁才能当上太平天国的天王。如果这个记载可信,应该发生在洪秀全做过怪梦后不久,问题是这个记载当然不可信。洪秀全在生日那天宣布起义是太平天国事后的追认,事实上因为清军的偶然行动,金田起义的节奏被打乱,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嫌疑,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开始日期,而这本无数次记载“神迹”的文学历史著作《太平天日》,原本就出自洪仁玕之手。

  洪秀全,拜上帝会的创建者之一,太平天国天王,小名火秀,族名仁坤,由于组织拜上帝会,因火秀的“火”字与耶火华雷同,遂更名为秀全(当然,按他本人的说法是“天安的”),足见他对这个字十分喜欢、满意。

  洪秀全之所以中意这个“全”字,因为这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字眼:首先,洪秀全是个字谜,酷爱各种拆字游戏,这“全”字拆开就是“人王”二字,正应了他“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的堂皇名号;其次,“全”字意味着完全、圆满,意味着应有尽有,要什么有什么,这对于很早就写了首神神道道、语句不通的《十全大吉诗》的洪秀全而言,自然是再吉利不过的字眼。

  6

  1814年1月1日(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最终在南京坐上宝座并称“天王”的人叫洪秀全,生于广东花县芙蓉岭下一个叫作福源水(土名屋檐水)的小村庄,出生后不久,旋迁居官禄布村。

  较之曾国藩“大蟒转世”的传奇身世,这位庄户人家的四子实在过于平淡无奇,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后来在大清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绚丽的一笔,要比出身轰轰烈烈的曾国藩要浓墨重彩的多。其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是由成功者铸就的,“塑金身”的殊荣,也只能成为成功者的专利。在后来太平天国败亡、满清又得以苟延残喘了近几十年,又有哪个文人墨客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斗胆为“长毛”树碑立传、为亡故的太平天国引幡招魂呢?反过来设想,倘若当初太平天国获胜,那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将呈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官禄布村坐北朝南,位于广州府城以北九十余里处,坐落于县城西南六十里的平畴之上,是一个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村落。村东有一条小河潺缓流淌,举目望去,只见白沙碧水,鸥鸟嬉戏;村西南高耸着丫鬟岭和独秀峰等矮山,山上林木葳蕤,陡峭高峻。站在山头上,透过因微风吹拂而摇曳不已的枝叶向东眺望,可以看到田野上屹立着三排瓦屋,耸立着几堵泥墙。村前有一株古榕,龙根盘错,虬枝凌空,拱如明月,绿叶浓荫。古榕下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人影往来,鸡鸣狗吠之声隐约入耳。官禄布村有四百余人,分属四个家族:巫、凌、钟、洪。全村四百余人,其中洪氏家族人数最多,达三百余人。村民生活简单,有古遗风。村中建筑物,除祖祠为砖瓦建设外,其余房舍仍多为泥沙修建。

  据传,官禄布与邻近的乐同、大布等土地均属毕氏所有,当时有位姓洪的外地人来到这里,后来做了九潭毕官禄的长工,其为人诚实可靠,干活卖力,深得毕官禄的赏识,索性就把这片荒芜之地赠送予他,以显相互间的深厚情谊(土地改革以前尚有地界可查考。)。洪氏得到毕官禄的赏赐后,便在此就地采材,挖泥打砖,建成简易的客家式民房,居住于此,繁衍后代。立村以后,则用毕官禄的名字为村名,以表感恩,故名官禄布。

  官禄布是广州的腹地之一。广州附近海面是外国侵略者勾结清朝官吏、洋行商人大量走私鸦片、偷运白银的主要基地;官禄布附近的毕村、三华店、赤地等地,也烟馆林里。“床头荧荧一灯小,竹筒呼吸连昏晓”。(黄霁青:《潮州乐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本《鸦片战争》(一),第307页。)不少人吸食鸦片成为瘾君子。烟毒泛滥、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受害最深的当然是广大百姓。

  作为子民的洪秀全在为官禄布及村民带来无上荣光的同时,也带来绵延的祸患。金田起义后,清政府分别于一八五四、一八六四年分两次在官禄布等地进行了残酷烧杀,仅官禄布的被害者达四十余人,殃及附近村民无算。

  据保存至今的花县官禄布村的洪氏家谱《万派朝宗》载,洪秀全的家族世系可追溯到宋代,其先祖洪皓,官居台辅,后来因得罪了秦桧,被处死。洪皓的曾孙子洪璞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进士,官拜福建泉州晋江县尉,家族迁居泉州,其中一支又先后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广东潮州海阳、广东程乡石坑堡(今梅县)。从石坑堡迁至花县的洪姓族人,是“第十一世”洪淞三,而洪秀全是“第十六世”,即洪淞三次子洪英纶的玄孙。这一支洪氏流传下的家谱有好几个不同版本,但无一例外将广东嘉应州——也就是明代的程乡县,如今的梅县市,当作共同的老家,而花县则仅仅是这一支洪氏在两广众多居地中的一个。

  洪秀全所在的广东,在雍乾年间就人满为患,土地兼并十分激烈。长期以来,广州府流传一首民谣,称:“花县一枝笔,清远一粒,三水一棵菜。”形容三县土地大部分被毕、麦、蔡三家地主豪门掠取。广大农民失去土地,生计断绝,只得流向广西、贵州、台湾,甚至远走南洋,谋取生路。客家人迁徙更多,西南诸省出现星罗棋布的客家村落。洪秀全母家就移居广西贵县赐谷村,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都是从广东移居广西的客家人后裔。

  据《洪氏族谱》记载,为了躲避清廷苛捐杂税和战乱的滋扰,中原地区居民的洪姓远祖,于宋代迁到江南,流徙于广东境内,开始在广东嘉应州石坑堡落脚,后又迁至花县。洪姓祖公棚对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

  为了生计,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忍受着背井离乡的屈辱和痛苦,对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的不满情绪,开始慢慢在心里生根萌芽。到洪秀全出生时,洪氏家族已在花县世住了五代,但仍然说着嘉应州方言,被本地人称为“客家人”。

  纵观中国漫长的历史,频繁的战乱如棋子星散其间,从而造成北方居民不断南迁,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境内,都滞留着大批客家人。当他们从一个地方流落到另一个地方,大都居住在边界地区,开垦荒地,建造草庐,落脚谋生。不厌其烦地搬来搬去,锤炼了他们极强的生存能力和忍耐性格。因此,客家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这种坚韧不拔的遗传因子,在洪秀全等客家人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句古诗来形容洪秀全的青少年时代的情景比较贴切。洪秀全的童年时代充满了苦难和饥饿。当时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早已过去,一方面国力由盛而衰,另一方面康乾盛世时的官员过于奢靡骄纵深埋下的腐败祸根也逢春萌动。清方官员们一方面拼命享乐,一方面疯狂地压榨着天下百姓的劳动成果。地主、官僚、高利贷者狼狈为奸,贪婪凶残地兼并土地,大肆搜刮钱财。当时流行一首民歌:“农民头上三把刀:租米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在重重剥削之下,百姓的生活步履维艰,无以为继,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土地。

  洪家“以耕种为生”,薄有田产,属于中产家境,作为一个自耕农,豢养一些猪狗鸡鸭,又种些少量瓜菜,一两头耕牛便支撑起秋收夏种的棘手农事,每年收入少得可怜,加上官绅的欺压和勒索,从年头到年尾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所剩不多。因此,一家人只好节衣缩食,在饥饿的死亡线上痛苦地挣扎着。

  其父洪镜扬是个极为普通的农民,虽没有受过系统私塾教育,但颇有才干,粗通文墨,为人公正耿直,在当地群众中威望较高,被村里人推举为“堡尊”。时逢族中偶起争执,或与邻村外姓发生摩擦纠纷,都由他出面交涉,受“众村公举保尊,兼理会事”。特别是婚丧嫁娶之类的红白事,大总理一职非他莫属。这虽然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差事,但在乡亲眼中却是无上荣光。

  其父洪镜扬早先娶过两任妻子,王氏和李氏。原配王氏,是广西贵县赐谷村人。一共生育三男二女五个孩子:长子仁发、次子仁达、三子仁坤(即洪秀全),及长女辛英、次女宣娇。王氏去世后,洪镜扬又续娶本地人李氏,叫李四妹,李氏没有生儿育女。金田起义之前,天王曾遣使回粤迎接全家男女赴桂,后随军至天京。后来,李氏被洪秀全封了一个“君王母”的尊号。“尊王母”乃太后。

  李氏在天京享受荣华富贵,其行迹罕有记载,现已发现的,是帮着洪秀全圆梦。1860年太平军攻打苏州前夕,也帮着洪秀全说天话。因此洪秀全在为庆贺苏州光复的诏旨中,特别提及:“二月初七朕妈见,东西南王去诛妖,金龙殿前呼万岁,去打苏州实勤劳,于今苏福既收复。”此处的“朕妈”即李氏。

  洪秀全兄弟姊妹四人,皆为王氏所生,他排行第四。洪秀全出生时,已有两个哥哥,即十岁的洪仁发和八九岁的洪仁达,一个姐姐洪辛英,小名凤,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兄仁发、仁达应该读过一些书,因两人生性粗夯愚鲁,不堪造就,却从未入过私塾。可能由于种田糊口的原因,两人从小随父母耕种。姊辛英,成年后嫁于狮岭李家,还有一个妹妹洪宣娇,自幼性格开朗活剥,敢作敢为,勇于追求,充分体现出了广西妇女的矫健泼辣豪放的精神风貌。由于受哥哥洪秀全的影响,对“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深恶痛绝。后来与哥哥一起参加了金田起义,在农民战争的大风暴中接受严峻考验,成为一位卓越的女军领袖。洪秀全大概就在这样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环境中度过他的童年。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家庭勤劳、简朴、诚实、善良的典型特点,都在洪秀全一家得以体现。

  打记事起,洪秀全便跟着两个哥哥帮助家里耕田种菜。洪镜扬作为一个农民,还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看着洪秀全聪颖透灵,于是,洪家为了让自家能够从世代务农的旋涡中解脱出来,决定把支撑门户的希望押在聪明伶俐的四子洪秀全身上。于是夫妻俩尽力筹措学费,于1821年把七岁的洪秀全送入村塾接收传统教育,以期望日后能够博取功名。其兄仁发、仁达却因家境贫困没有得到这样好的机会。

  如果洪秀全生活在清朝前期,他将终生拼搏于屋场,执教于村塾,甚至躬耕垄亩,聊以卒岁度日。但他生长在危急四伏和动荡不安的时代,天地会的活动像岩浆一样在华南各省奔突疾行,反清复明的社会思潮在民间广为流传。正是时代的洪流把洪秀全推上历史前台,领导和指挥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同时,斗争实践深刻锻炼和教育了洪秀全,使他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思想,从而成为农民战争史上唯一的卓越思想家。

标签: 太平天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