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平民英雄“马大哈”

爱百科 56 0

  要提起“马大哈”这三个字,人们首先会联想起那位以一部消防安全电视小品《马大哈外传》蜚声全国的“马大哈”,其原来在汉语言中的本意反而淡漠了,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多少带有尴尬色彩的语汇,被这位笑星演绎成为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都市神话。

  “马大哈”本名马伟国,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一个平凡的教师家庭,他出生的那个冬天,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了风靡世界的方便面。不过,这个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并没有方便面那样的好运气,他也和你苦出身的邻居伙伴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默默地栉风沐雨。初中毕业以后,马伟国就踏上了社会,用他自己的话形容,“钻过下水道,抹过灰儿,卖过烧饼,掂过大勺,也和牛羊下水什么的打过交道”,那段经历正是他艺术风格里强烈平民意识的生活底蕴,这也是他甚至能够变为“活商标”的根本所在。

  1973年,自幼喜欢文艺的马伟国,报名参加了哈尔滨工人文化宫曲艺班,开始系统地学习文艺基础理论和艺术表演创作,并多次参加了省、市举办的曲艺调演。几年以后,他放弃了厨师这一本来很有前途的职业,考入武警哈尔滨消防文工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文艺兵,任相声和快板书演员,后担任文工团的少校团长。多年的军旅生涯,使马伟国的艺术实践与创作,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积极参加部队组织的慰问演出,说相声、打快板、唱京戏、练军歌,党让干啥就干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奖状和证书雪片般地飞来,由于他的工作表现极为突出,文工团所在的上级党组织多次为他记功、嘉奖。

  1983年,在黑龙江省相声大赛中,他的作品《引以为戒》获得创作表演双二等奖;1984年,在哈尔滨市举办的曲艺大赛上,他的快板书《乐极成灾》获得创作表演双一等奖;1985年,马伟国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于世德为师,接受大师的衣钵真传;同年,在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举办的相声大赛中,他表演的相声《报警》荣获表演创作双二等奖;1987年,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全国业余相声大赛,参选的作品《富裕之后》获创作一等奖、表演荧屏奖;1989年,他在全国青年相声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此外,他还多次参加了多部影视剧的拍摄,以质朴率真的表演风格,为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成功与荣誉面前,马伟国没有就此陶醉,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强化市民百姓的日常消防安全意识,更为了对得起肩上沉甸甸的两杠一星,他自编自导制片并自演了14集消防安全电视小品《马大哈外传》,于1988年一炮打响,在这部堪称真正是“寓教于乐”的剧中,他成功地饰演了一个在生活中粗枝大叶,不重视消防安全,总是以一句“下次可得注意了”狼狈收场的小人物,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他遗失了自己的名字,虽然还姓“马”,却正式获得了以剧中同名主人公命名的雅号——“马大哈”。

  转业以后,马伟国如愿以偿地进入黑龙江省曲艺团,成为了一名职业曲艺演员。1992年,他随团赴上海演出两个月,连续参加专题演出130多场次,多年的艺术积累也使他的创作灵感如泉涌般激发出来,原创作品屡受好评。他为“交警”专题创作并表演了三人快板《警钟长鸣》,为“综合治理”专题创作并表演了快板书《自食其果》,为“计划生育”专题创作并表演了快板书《秘密转移》,特别是在1998年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的赈灾演出中,积极创作了“社会热点”题材的快板书《抗洪魔》、三人快板《抗洪英雄赞》,加入黑龙江省文化厅组织的抗洪宣传小分队,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战斗在抗洪前线的战士们连续演出30余场,深受广大官兵的喜爱;他还多次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抗洪救灾”、“希望工程”等捐款捐物,回报他所热爱的这座城市。

  至于平民英雄的由来,与平民“马大哈”的婚礼主持是分不开的,仅哈尔滨市就有至少四分之一的人口,眼见自己的亲朋好友,由他们的“马哥儿”亲自送上神圣殿堂,迈进人生的崭新里程。谁也无法否认,哈尔滨只有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笑星”,能够平易近人地为平民百姓的子弟热心操办,为他们的忠贞爱情见证、祝福,在他们的一生中留存永久的回忆……

  作为一介平民,马伟国偏偏生活在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从小时候入迷地看那些反映与敌匪特斗争事迹的连环画,与哥哥们摹仿英雄,他做梦也想成为英雄。不过,他还是选择了平民的道路。喝啤酒,吃羊肉串儿,整天开着辆象他本人的观念一样过时的破车,在他栖息的城市里,认认真真地轻松活着,甚至为儿子也设计好了道路,一狠心送到2000里地外的天津,学习曲艺,将来和他老子同行。

  光阴荏苒,当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考验人生抉择的时候,马伟国也没有丝毫动摇过。当周围的朋友巧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名义,将所谓“商业片”粗制滥造为时尚的时候,他没有盲目附庸,却自筹资金拍摄了作为续集的《马大哈内传》、《马大哈别传》等多集电视系列短剧,依旧秉承安全教育的宗旨,用一个四十多岁中年男人的满脸酸甜苦辣,去警示人们因物欲横流而麻痹的心灵。其实,成名已久的马伟国,根本没有必要靠“马大哈”赢取口碑,他只希望以自己遗失名字的牺牲,去表达一个文艺工作者对家乡父老的滚烫情怀,“人都说水火无情,我不希望哪一个家庭因此而经历一场浩劫,受伤的心灵永难愈合。如果说谁是马大哈,我愿意只有我一个人出尽洋相,将所有的洋相、折磨都留给我塑造的马大哈形象,在笑声中汲取教训,重视日常安全知识的学习与防范,在工作生活中万事如意”。

  纪元晋千,世纪交斛,马伟国却“放弃”了平民的追求,参加并组建了“马大哈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下海”经商了。有人禁不住讥讽道“老马也开始搂钱了”,可没过多久,好事的闲话者自觉缄口,谁见过做生意主动赔钱的。公司成立以后,公司首先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将反映“黑土地文化”的电视连续剧《黑嫂》,搬上了荧屏,看不到裙裾飞扬、格斗凶杀,描述的是东北冻土上发生的悲欢离合,展现的是东北人敢爱敢恨的火辣辣的情怀。

  2000年新春伊始,马伟国这个平民又以他著名的“马大哈”品牌,策划、组织、承办了“哈尔滨冰雪节”首届舞台艺术荟萃演出洽谈周活动,通过让好戏走出去,把演出商请进来的办法,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艺术生存之路,要让黑土地上的艺术精品推向全国。按照马伟国启动文化市场,让舞台精神产品真正进入市场流通,形成良性循环,与我国现行的文艺商品进行价值接轨的初衷,马伟国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开发黑土地文化市场的先驱。

  其实,马伟国也深知其商业运作是何等艰难,观众都喜欢看戏,可就是不愿意买票,如果是赠票的话,绝对场场爆满,高雅的舞台艺术精品,也象他饰演的“马大哈”角色一样,遭遇了尴尬。由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杂技团、龙江剧院、评剧院、京剧院、曲艺团等6大省直院团,推出的14场精品剧目,除了曲艺专场,其它的都无一例外地遇到了卖票的难题。仅仅10元钱就能欣赏的一台高质量的传统艺术,居然没有人捧场?这些深深植根于民族沃土的主流文化,难道就落得被“流行艺术”挤垮的下场么?

  眼看着南方演出商就要莅临观摩,时间万分紧迫,满嘴血泡的马伟国,陷入了苦苦的思索。我们有《梁红玉》、《脊梁》等多部令外地演出市场折服的剧目,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拔尖演员,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市场不能活跃起来呢……犟脾气上来的“马大哈”,抱定了培养观众兴趣的信念,豁出去了,“就是亏得底儿朝天也要演下去!”

  一言既出,石破天惊,除曲艺演出以外,7场演出全部无偿赠票,哈尔滨人终于被这个疯狂的决定震撼了,“马大哈”一夜间征服了整个城市,400万人口开始重新审视起就生活他们身边的这位“平民英雄”。

  上座率的问题迎刃而解,场场演出座无虚席,洽谈周期间,外地演出经纪人签定了300场的演出合同,连私房钱都赔进去的平民,终于象个真正的平民一样,在城市的寂静中,面带着他特有的灿烂笑颜酣然入睡……

  这,就是那个再也找不回自己本名的“活商标”——近乎本色的、平民英雄“马大哈”。

标签: 10大革命英雄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