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各朝代灭亡原因分析(一)民国

爱百科 91 0

第一次在天涯发帖,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天涯诸多高手面前试作一篇,从有限的角度,把自己认为的比较浅显的原因写了出来,志小才疏,不甚严谨,权当娱乐……

  (一)民国

  一、最根本的原因:农民没地

   民国时期的中国依然属于农业国家,农民人数最多,解放战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而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的大动荡时期导致土地荒废和兼并严重,很多地区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雇农、贫农,或者土匪……共产党为什么总也消灭不了?就是因为把准了一条脉:作为中国最广大群体的农民,只要让他们有地种,有饭吃,他们就支持你!麦克阿瑟在二战后曾写信给蒋介石,建议他只要给中国的农民土地,消灭中国共产党就只是时间问题。蒋介石根本没有理会麦克阿瑟的建议,并且就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可能实现,直到后来丢了大陆败退台湾后开始反思,在台湾实行土改,才慢慢稳定了政权。

   纵观中国各朝代,农民和土地始终影响着国家的命运(两宋影响比较小),中国的农民善良,朴实,也很愚昧。他们可以不关心谁是皇帝,谁是官员,只要自己门前有块地,吃得饱饭,再苦也不会造反。但凡发生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农民们没饭吃了,或是因为天灾,或是因为人祸,那些地主财豪们永远无法明白农民们为了吃一口饭可以干出什么事来。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搞土地改革,只要在一个地方呆住了,就有了非常稳定的后方和人力资源,有多少枪就可以建立起多少人的部队,这一点在东北尤其明显,我军骨干几万人进入东北,三年后拉出来一个百万人的第四野战军。这就是为什么中共的军队越打越多,而国军却越打越少。有了农民,我军就等于有了几乎无穷的后备兵源。

  二、军事上的原因

   一是国军装备并不像宣传和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

   美国最初计划按照轻装步兵师的标准武装国民党60个师,分两期,每期30个师,第一期在打通滇缅公路之前,第二期在打通滇缅公路之后,实际到抗战结束时一共提供了33个师的装备,后来国民政府又以废钢铁的价格购买了美国驻印部队的一批装备,其中包括100余辆M3A3轻型坦克。国民党用这些装备组建了新1军、新6军、第2军、第5军、第8军、第13军、第18军、第53军、第54军、第71军、第74军(整编第74师)第94军,其中只有远征缅甸的新1军和新6军是纯美械装备,其余包括整编第74师都混装有日式装备(孟良崮中缴获的国军装备还有马克芯机枪),另外还有4个半美械化军39军、46军、52军、60军,装备美械的部队共计64个师(旅),60万人左右,可以说,只有这60万左右的人属于百分之百为国家服务的武装集团,而其他地方武装在不同的时机和形势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这在后面会讲到。而解放战争后美国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大多只限于海空军运输和后勤物资方面。并且美械部队虽然火力大,但弹药消耗快,与当时我国的后勤系统不匹配(负担不起),一旦被围战斗力下降很快。

   二是国民党军事战略战术使用不当。

   在战略上,国民党军队在面临全国性的大决战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形势,缺乏一个统一的战略指导思想,总是因为某一点引发的局部战役开始被动的解围、再被围、再派更多的部队解围,再导致更多的部队被围。综合来讲就是在战略上始终不能形成统一的,集中的战术运用,总是患得患失于某个局部的得失,缺乏全局的考虑,弱化了国军的装备优势。此外在决策机构上,国民党总参谋部人员更换频繁,执行效率低下,蒋介石时不时还要插一道,与之相比我军的决策机构比国军强过太多。

   在战术上,精锐部队分散使用,苏联人要求,接收东北的国军部队只能是国军的缅甸远征军,其它部队不予移交。导致战斗力最强的新1军和新6军(后廖耀湘兵团)10万人孤悬于东北,后来在驰援锦州的途中比较不明不白的损失掉,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对于这个中国第一支现代化部队的命运我表示非常惋惜……)整编74师(32000人)于重点进攻中与杂牌部队共同作战,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纠纷,配合不力,在孟良崮被华东野战军围歼。等到淮海大决战时五大主力只剩下第五军和第十八军,两军在战役中也是分别作为兵团主力(邱清泉兵团、黄维兵团)分开行动,先后与所在兵团被一起歼灭。综其一点,即精锐部队始终不能形成拳头集中使用,而是被一个一个的吃掉,没有形成局部优势。

   三是从地缘军事形势上看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军优势并不大。

   抗战结束时,国军大部都在大后方,即便通过美国帮助进行部队大规模调动后整体态势依然优势不大,局部地区甚至处于劣势。最明显的莫过于东北,这也是国民党对当初放弃东北的错误决策自食其果。苏联百万大军占领东北,并以外蒙古独立的条件换取对国民政府合法性的支持,但是这并不影响苏联在暗中支持中国共产党,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很多行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其中有代表性的为将日军军械库交给中共军队看管,(尽管对中共运走全部武器表示了愤怒),而我党利用这些武器迅速武装了几十万人的部队,使得在进入东北初期我军得以具备在东北与国民党军抗衡的能力。之后又在四平保卫战失利后我军最困难时期给予了大量军事援助,为我军改变东北的军事态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而从全国来看,决定全国性军事形势的优势就是辽沈战役,它使得中国共产党政权有了一个稳定而庞大的后方基地,并且由于东北国军被全歼,直接导致华北地区国民党军军事形势急剧恶化,限于极为被动的局面。淮海战役发起后,华北国军立刻被牵制,不能对淮海战场提供一点帮助,两大战役消灭或牵制了国军100万部队,此时即便淮海战役打输了,也不过是稍微推迟了解放的时间。

  三、政治体制上的原因

   (首先我想说,任何政权的更迭都只是利益的全面再分配。)

   国民党政府在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各种利益集团妥协下的政权。袁世凯死后,中国暂时失去了唯一一个可以控制全国局面的人物(袁确实有这个能力和实力,称帝是袁的最大败笔,此处不讨论人物的过失,只从事实情况来看),各种势力纷纷自立,形成了民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军阀集团,我把这个群体划为“既得利益集团”。在最初的情况下,各个军阀集团几乎拥有全面的自治权,之后军阀混战,蒋介石胜出,直到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这种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统一不是彻底的军事征服性的胜利,各军阀集团依然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当面临外族侵入时,大部分军阀可以把民族利益摆在核心位置,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所以国民政府在日本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坚持了下来。)抗日战争消除了很大一部分地方武装实力,但相当多的派系依然保留下来,并且拥有对自己部队的控制权。作为每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些势力在内战中最先考虑的是怎样使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和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保存实力),如果这种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尤其当军事行动不顺利的情况时表现的更为突出。所以如前文第二大点中所述,内战中国民党军的账面实力有430万,其实真正百分之百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武装集团就是蒋介石的60万左右嫡系部队(其中新一军孙立仁由于不是黄埔系还不受蒋介石待见),而其余的军队多半都会在军事行动不顺利的情况下按当时的形式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对于中共部队,虽然也有派系之分,但各派系之间目的明确,利益统一,并且有可以控制得住全局的决策者太祖,所以不会出现国军那样明显的派系纷争。综其一点,他们都属于利益的不断获得者,而不是利益既得者。(即便如此,当这些将领要员建国后成为既得利益者后,再次形成了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在不考虑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太祖的文化大革命在客观上打击了这些特殊利益群体)

   最后,作为当时的合法政府统治下的人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我认为很多资料都漏掉了这一群体),当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他们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失或威胁时,他们能做的只能是谴责政府,(就如同现在天天在网上发帖或评论、批评政府的网民一样,因为他们的利益在政府统治下遭到损失或威胁)因为作为国民政府的合法公民,国民政府有保卫他们既得利益的义务,共产党在当时则没有这个负担,最终导致的是民众支持度的不断下降,国民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社会秩序崩溃,经济秩序崩溃……(对于这两点,任何处于战争的国家都有可能发生,原因不单单是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战争的双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抛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后,大量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认为中国共产党不是要完全革他们的命,既得利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存,加之对国民政府的彻底失望,他们一边倒的投向了新政府。(当然后来56年完成全面改造后有没有后悔就是后话了……)

   可以这么说,我认为阶级和社会矛盾的一切根源都在于利益的分配,从古至今皆如此,朝代更迭和农民起义,无非是穷人对富人,受压迫阶级对特权阶级的一次次颠覆;是一种秩序的推倒与重建,是现有利益不能维持生存或是 对既得利益不满的群体对既得利益的优势群体(特权与非特权利益获得者都有)的总清算。(人性根源深处的原恶)

   但历史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即每当利益重新分配、秩序重建后,不论制度多么完善,总会有一部分群体成为新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或是特权集团(制度的完善与否可以决定特权阶层的多与少),或不是,但通过新秩序下的规则来获取利益将变得越来越困难,直到有一部分群体不能维持生存,导致利益平衡再次崩溃,从而引发新一次重建与再分配…..

  四、文化思想上的影响

   (一)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性的指导思想缺失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帝王制度,而后虽然偶有短暂的复辟,终于改变不了皇帝在中国永远消失的事实,从长远来看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一件事。

   随着满清皇权的消失,逐渐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突然的巨变使得许多人随即陷入了迷茫。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外来思想开始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冲击,面对几千年来一直支撑华夏民族文化信仰的思想突然间被全盘否定并开始崩塌,中国人的信仰开始混乱。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际上是一个独裁统治下民主和儒家思想共存的时期,但国家始终缺少一个支撑国民自发性向心力的文化信仰。当面对外族侵略时,可以用民族主义暂时支撑起来,但在内战中这一点则完全不起作用。(在外部内部环境稳定的条件下,我相信它可以通过50年的演变逐渐过渡为以儒家思想为根基,民主制度为支柱的现代民主国家,但历史不容假设,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历史没有给国民政府这个机会。)

   (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获得成功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思想,一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二是民主性的资本主义思想,三是民主性的共产主义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思想(至少马克思主义的本意是民主的)。

   这些思想只对中国的知识和精英阶层有影响,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层基本上是无所谓的。可以这么说,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或者运动的成功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精英阶层,二是大众群体。将这两个群体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利益,精英阶层通过利益给予或许诺达到驱使大众群体为之服务的目的。所以不论是哪种思想的主导者,在当时的中国,只要他给予农民阶层民生和土地的保障,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即本文的核心论点:农民没土地)

   而这个保障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者”能够办到。

   首先,当时中国进步一点的优秀知识青年不会再选择儒家思想为信仰(革命总是由进步群体发起的),并且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地主和官僚阶级不可能把自己手中的土地分给农民;其次,当时中国大部分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缺乏成为资产阶级的资本和机会(除了富二代),并且,没有资本家愿意将自己的资本(包括土地)分给农民;所以,当时中国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选择了代表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因为:

  1、成为无产阶级不需要资本,门槛低;

  2、马克思主义思想直到今天仍是一个先进的思想(能不能实现是另一个问题);

  3、他们不怕将土地分给农民(反正本来就不是自己的)。

   于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青年(精英阶层)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它有着统一并先进的指导思想(响亮口号),和最广大的群体基础,历史冥冥之中似乎已经注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

   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并不是一个连等的关系,但不管怎样,中国人民的道路已经被决定了,只是,选择权从来不在他们手上……

标签: 中国历史朝代主要人物及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