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一百年里,晋朝还分成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朝代,西晋还好点,毕竟继承了东汉的版图,但是到了东晋,晋朝的疆域就一再缩水,国力也变得衰弱无比。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弱小的王朝,也有一个北伐的梦,在东晋建立之后,先后有祖逖、桓温还有刘裕等人发动过北伐战争,但是这几次北伐无一例外全部都以失败告终。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三位东晋将领的北伐事迹。闻鸡起舞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但实际上祖逖并不是寒门之人,他的家族曾经是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不过虽然出身很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荒废学业和武功,永嘉之乱以后,祖逖率领自己的族人迁徙到了京口。早在东晋建立之前,他就已经向司马睿提出北伐了,司马睿也算是司马家族中为数不多的明白人,因此他就任命祖逖为豫州刺史,让祖逖主持北伐。
就在公元313年,祖逖带领着自己的族人还有军队一起北伐中原,此时的中原因为连年的战乱早已变得残破不堪,为了在这块残破的土地上生存下去,百姓们就只能够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坞壁中。祖逖利用自己军队灵活多变的特点,屡次击败石勒,将黄河以南的土地都收复了。北伐截止到这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已经收复了一大半中原了,如果让祖逖继续这样打下去一定可以收复整个中原的。祖逖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在攻取了黄河以南的疆域之后,就开始积极练兵,准备一举收复河北。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马睿却突然临阵换帅,他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总督北方六州军政。司马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开始猜忌祖逖了,司马睿这个皇帝是士族选举出来的,所以在百姓心中他的分量并不重,而祖逖则是帮助百姓收复了家园,他在百姓的心中地位极高,司马睿觉得祖逖立下了战功,并且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一定就会自立,于是他就不再让祖逖领兵了。祖逖自知北伐无望,最终忧愤而死,北方的石勒趁着祖逖刚死,立马就反扑中原,将祖逖好不容易收复的疆域又夺了回去。
综上所诉,祖逖这次北伐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说东晋有多么弱小,毕竟当时祖逖还收复了大部分中原呢,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上位者身上,司马睿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皇帝,他不相信祖逖对东晋的忠心,所以他就把祖逖给撤掉了,结果就导致了这次北伐的失败。
说完祖逖,我们再来说说桓温,桓温的北伐次数要比祖逖多多了,他先后共发动了三次北伐,在公元354年,桓温亲自率领军队北伐,但是这一次北伐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粮草供应不上。两年以后,桓温又进行了第二次北伐,这一次北伐颇见成效,甚至连洛阳都收复了。攻占了洛阳之后,桓温就向请求皇帝迁都,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都不愿意迁都到洛阳,结果前燕看准时机又把洛阳给夺了回去,桓温的第二次北伐还是失败了。
第三次北伐失败了原因和第一次差不多,前秦的军队将桓温的粮道截断,大军没有了粮草,桓温就只好退兵了。从桓温的这三次北伐我们就可以看出,东晋的国力确实是影响北伐的一个原因,两军交战拼的就是粮草和兵力,东晋在兵力上并不弱于敌军,但是最终却因为粮草的问题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如果东晋的粮草充足,桓温绝对有机会北伐成功。而且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晋内部矛盾重重,当时桓温请求皇帝迁都洛阳,结果朝中大臣为了此事吵得不可开交,这说他们这些人并不是上下一心的,在这种情况下,桓温很容易受到某些人的掣肘,北伐自然是无法胜利了。
刘裕的北伐成果应该算是三个人中好的一个了,他不但消灭了谯蜀,攻破了南燕,灭亡了后秦,而且连长安都打下来了,可以说只要刘裕继续这么打下去,就可以彻底恢复晋朝原来的疆域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坐镇朝廷的刘穆之病逝了,刘穆之是刘裕的亲信,刘穆之一死,刘裕对于朝廷的掌控就算是断了,为了防止自己的权力被剥夺,所以刘裕干脆直接就走了。刘裕一走,好不容易收复的长安就又丢掉了,虽然中原保住了,但是依旧没有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刘裕的这次北伐不能算作失败,但也绝对不能说是成功,毕竟他完全有机会收复整个天下,可就是因为刘裕自己出于私心,害怕权力被他人夺走,所以他直接舍弃了自己的北伐成果。有次我们可以得知,东晋时期的数次北伐之所以会失败并不只是东晋国力太弱的原因,上位者对北伐主帅的猜忌,以及北伐主帅私心太重都是原因之一。
东晋的猛将确实不少,但是有这些因素的存在,肯定是没有办法北伐成功的,而且东晋不但没有收复中原,还把当时的政局搅得越来远乱,最后刘裕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干脆一脚把司马氏踢开,自己当了皇帝。
标签: 历史